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仲氏太子 > 第92章 诸葛亮初露峥嵘 袁显能招延俊秀
    好事成双,袁耀刚进驻海昏县,一个信骑就从南昌而来,带来了一则好消息。

    黄猗平定了徐氏和莫氏的叛乱,南昌之乱告终。

    袁耀很好奇,徐氏和莫氏好端端的怎么会造自己的反?

    从黄猗的来信中得知,原来莫氏一直都支持朱皓,只是表面顺从于前任太守诸葛玄。

    在朱皓兵败身死、诸葛玄也被罢免后,莫氏虽然仍然顺从于袁耀,但却和刘繇建立了联系,并一直暗中联络豫章各大宗族,谋划对抗袁耀。

    一句话,莫氏一直都是反骨仔。

    而原本与袁耀交好的徐氏之所以会造反,皆因黄猗与徐宗两人相互交恶所致。

    在袁耀逼问下,信骑也是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那徐宗自诩为名士大儒,向来眼高过顶,荒诞不经。袁耀在的时候,还稍微收敛一点,袁耀率军出征后,徐宗却屡屡冲撞留守的黄猗。

    每次议事,两人之间多有谩骂,尽管有谌礼等人居中调和,却也常常不欢而散。

    徐宗素来宽纵部曲,不遵法度。而黄猗也不是什么忍气吞声之人,趁着一次徐宗的门客喝多了聚众闹事,便是将闹事之人都抓了起来。

    徐宗来找黄猗对质,黄猗便骂徐宗是背后指使之人,两人矛盾激化,却被莫氏趁机背后挑拨。

    徐宗一怒之下,便和莫氏一起聚众起事。

    但这场由莫氏、徐氏掀起的宗党叛乱,是怎么被黄猗平定的呢?

    余汗之战后,袁耀便收拢诸葛玄溃散的部众,又从降卒中捡选健壮,重新建立起一支郡兵。

    这支郡国兵自然归担任豫章都尉的黄猗统领,兵力也有一校。

    莫氏、徐氏两家暗地里聚集部众的动作,并没有瞒过其他宗族。谌礼更是不止一次忧心忡忡提醒黄猗,但黄猗并不以为然。

    直到传来了荆州军大举进攻柴桑和上缭的消息,莫氏和徐氏认为时机已至,当夜就一边在城中制造混乱,一边召集城外的部众进攻南昌城。

    当夜,城中多处起火,到处都有人喊着“南昌大族皆反”“诸葛太守复位”的假消息。

    见形势一片混乱,黄猗惊慌失措下,第一反应竟是弃城而逃。

    危急时刻,谌礼和熊氏家主赶来求见黄猗,并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都留在了太守府作人质,所谓“南昌大族皆反”的流言不攻自破。

    和黄猗同住的诸葛亮此时也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份安抚住了郡兵中诸葛玄的旧部,使得大部分士卒们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见局势并没有失控,黄猗这才行使自己豫章都尉的职责,一边命人收捕城内闹事者,一边紧闭城门加强城防。

    到天明,形势明朗起来,黄猗这才知道参与叛乱的只有徐氏和莫氏,这两家已在城外聚集了上万部众,正在围城叫嚣。

    黄猗连忙派人飞马向袁耀告急求援。

    在黄猗和谌礼等人焦头烂额之际,少年诸葛亮又一次站了出来,为众人分析徐、莫两家利害和叛乱动机,并教黄猗行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之策。

    众人一开始很是不以为然,还要把诸葛亮赶出去。

    何时一孺子也能出谋划策了,这要是让天下人知道,岂不说我豫章郡无人乎?

    诸葛亮也是放出了大话,言明自己的计策“旦夕间可奏效”,若是此计不行,自己甘愿领受军法。

    考虑到诸葛亮的计策其实并没有什么成本,黄猗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依计行之。

    于是让人在城上对莫氏族众宣布“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部众则高喊“凡叛者皆诛其家”。

    而谌礼此时也修书两封,派人送去新淦老家。一封是写给自己兄长,使其召集谌氏宗民为外援;另一封则交给新淦聂氏家主,陈说利害,让其也站在黄猗这一边。

    徐氏、莫氏众人虽然每日在城下叫嚣,但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完全没有攻城的经验,几次贸然冲上来被弓箭射回去后,就再也不敢攻城了。

    两日后,徐宗的部下逃散了一大半,而莫氏寨中也发生了内乱,然后一众莫氏族人便绑着自己的族长,押到了城楼下请罪投降。

    徐宗得知后,立刻带着剩下的人逃走了。

    南昌之乱,就此告终。

    事后众人大感神奇,皆问诸葛亮为何三言两语,就能让徐、莫两家万余人不战自溃。

    诸葛亮答曰:莫氏强族也,其众数千户;莫氏之所以会叛乱,只因其族长不满袁耀,是为一己私心而撺掇族人造反,其族众并不一定愿意从乱。

    所以只要宣布对莫氏宗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那一定会有人造自己族长的反。

    众人仍然不解,问诸葛亮:明明徐宗和莫氏族长一样的情况,为什么对莫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凡叛者皆诛其家”?

    诸葛亮答曰:徐氏虽为大族,但其宗户不过数百家。徐宗造反,主要依靠的是他平时豢养的门客私曲以及佃户。这些人受徐宗的恩惠而为其卖命,自然不会轻易背叛徐宗。

    然而这些门客私曲毕竟是外姓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小门小户。若是徐宗造反成功自然没啥事,但要是徐宗失败,这些人都会面临灭门夷族之祸。

    对于徐宗施予的恩惠,这些人或许能以性命报之,但要是牵连到家人的性命,那就没几个人愿意了。

    世人重义,但更重孝。

    诸葛亮如此解释。

    听完诸葛亮的一席话,众人看着诸葛亮的眼神都怪异起来。

    这孺子才不过十五六岁,就如此洞察人心、沉谋研虑了,若假以时日,必是一不世之材。

    黄猗更是洋洋自得道:“看,我早就跟你们说了吧,此子,妖孽也!”

    当然,这些细节袁耀此时还不得而知,他现在只是大概知道,是诸葛亮出了个计策,帮助黄猗平定了南昌之乱。

    还在头疼怎么解柴桑之围的袁耀,此时也是眼前一亮,当即派出自己的车驾,接诸葛亮过来。

    人多力量大,袁耀同时也把刘馥和海昏县令何夔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议如何破敌。

    刘馥和何夔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荆州军势众,他们只能建议袁耀向袁术和庐江太守刘勋求援。

    两天后,诸葛亮终于被接到了袁耀军中。

    “袁将军,我们又见面了!”诸葛亮跳下车驾,朝着迎接自己的袁耀作了一揖。

    “诸葛小友不必如此拘礼!我不过大你几岁,称我袁兄就好。”

    袁耀每次见到诸葛亮都难掩内心的激动,见诸葛亮少年气性,直接从车上跳下来,更是怕他把自己摔着。

    诸葛亮笑吟吟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亮断然不敢失礼!”

    “不知将军唤亮前来,所为何事?”

    看到诸葛亮淡定自若的神情,袁耀就猜到诸葛亮猜到了自己在想什么。

    袁耀莞尔一笑:“来,进帐说话。”

    此时主帐内,刘馥、何夔坐于左侧,黄忠、吕岱坐于右侧。

    袁耀只告诉他们,等会有一足智多谋之人前来。众人此时不免议论纷纷,猜想起来的会是谁。

    刘馥抚须道:“莫不是刘子扬要来?”

    何夔摇了摇头:“虽然刘子扬近在庐江皖城,但没个七八日也赶不过来啊。”

    “……”

    就在众人说话间,帐帘被揭开,袁耀整个人容光焕发,大步走了进来。

    “少主!”

    “少将军!”

    众人忙起身行礼。

    袁耀微微颔首点头致意,接着侧身而立,抬手将帐帘托住。

    刘馥、吕岱等皆是心思细腻之人,见袁耀如此举动,立刻意识到后面进来的,不是大贤大能之辈,也必定是位贵客。

    众人忙看向门口,皆翘首以望。

    只见一少年郎,从容不迫走入帐内。

    诸葛亮又朝着袁耀行了一礼:“有劳袁将军。”

    接着又朝着众人,执晚辈之礼道:“晚辈琅琊诸葛亮,拜见诸位先生、将军。”

    琅琊诸葛氏?

    刘馥和何夔都是中原士子出身,自然听过琅琊诸葛氏。

    莫不是那位诸葛玄太守的子侄?

    联想到袁耀为诸葛亮抬帐的动作,难道诸葛玄要率援军来助战?

    何夔:“不知诸葛玄公是你的……”

    诸葛亮:“是小子的叔父,家父乃兖州泰山郡丞……”

    “噢……原来是诸葛君贡之子……”刘馥也是立刻想起了诸葛珪,每个士族都有代表人物,琅琊诸葛氏近二十年来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珪、诸葛玄堂兄弟。

    何夔越过诸葛亮,再次看向帐外:“不知尊叔父何在?”

    诸葛亮微微一怔,立刻恢复如常道:“我家叔父尚在庐陵,不曾前来……此行仅小子一人耳。”

    袁耀此时也放下了帐帘,拉着诸葛亮便走向主座。

    “来,小诸葛,你和我坐一块!”

    众人皆吃了一惊,难道袁耀今天要他们见的,就是这个诸葛家的孺子?

    吕岱和黄忠也从没见过诸葛亮,此时也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袁耀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吕岱:“末将让人再拿个坐榻来!”

    袁耀挤了挤眼睛:“不是没软塌了吗?这种材质的软塌,不是就五个吗?”

    吕岱虽不明所以,但他很懂分寸,立刻就住了嘴。

    一旁的黄忠却道:“这种软塌营中多的是,我那里还有几个,我这就去拿过来。”

    袁耀不理黄忠,径直拉着诸葛亮坐到了他身边。

    吕岱赶忙用手肘碰了碰黄忠,给他眼神示意。

    黄忠挠了挠头,还是想不明白自己又哪里说错了。

    众人眼中皆是怪异的神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落座。

    一向宠辱不惊的诸葛亮,此时也被袁耀搞得有些局促,只能朝众人抱以不好意思的笑容。

    “今日我请诸葛小友来,就是想让他帮我们再想想,如何能破荆州军解柴桑之围。”

    袁耀直接语不惊人死不休道。

    众人纷纷惊愕失色,什么叫“让他帮我们想想”?

    这个叫诸葛亮的孺子,很厉害吗?

    诸葛亮心中也是暗暗叫苦,这个袁耀怎么一上来净把自己放火上烤?

    自己当时只不过小小试探过他一番,也不必记恨自己到现在吧。难道自己看走眼了,此人竟是一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人?

    而且自己这不是专门到这里来给他出谋划策来了吗?

    不对,不对不对,这袁耀是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般人的呢?

    想到这里,诸葛亮终于回过味来。难道仅凭一面之缘,此人就能看出自己的才智?

    何夔为人刚直峻厉,立刻不满道:“少将军莫非是在耻笑我等无用乎?”

    “竟拿一孺子戏辱我等!”

    说罢,何夔便一甩袖子,起身欲走。

    见何夔如此,袁耀倒也不恼。汉晋士人大都如此,尤重名节。

    这何夔何叔龙,在历史上宁死也不愿给袁术打工;不仅袁术拿他没办法,在被曹操徵召后,何夔每天都怀揣着毒药上班,宁死也不肯受辱,就是这样的刚直峻厉。

    于是袁耀忙道:“耀并无戏辱诸位之意!”

    “耀以性命担保,此子有旷世之才,先生莫要以年龄论英雄!”

    刘馥也连忙在旁劝道:“叔龙,汝言之尚早,何不坐下听听,或是一少年俊杰,亦未可知!”

    “撤!全军后撤!”

    副将大吃一惊:“将军,现在撤是不是太早了?”

    “现在就撤,敌军还会上钩吗?”

    刘磐脸红脖子粗,也不知道是羞还是恼:“再不撤老子就要被活劈了!”

    “快撤!”

    几乎是同一时间,袁耀也是喝令道:“刘磐已败,全军出击!”

    ……

    一场混战,袁军小胜,斩首三百余级。

    危急时刻,刘磐果断派副将领一千兵马殿后,这才不至于他被黄忠在后面咬死。

    但是那个副将可就倒了血霉了,刘磐虽让他小心黄忠,却也没多说。

    他还想跟黄忠套近乎,见黄忠不理他,只是驱兵赶杀,便是直接破口大骂:

    “黄忠你这老匹夫,往日同僚情面也不顾了吗?”

    “我就知道你这黄老贼是个忘恩负义之人,敢与我一战否?”

    回答他的是黄忠的宝刀,一个照面,黄忠就让这个副将永远闭上了嘴。

    接着袁军又追击了一阵,刘磐没法子,和袁军又战了一场。

    有黄忠一马当先压制刘磐,吕岱挥军掩杀,刘磐根本抵挡不住,又败了一阵,死伤甚众。

    直到追到历陵县境,袁军才停下。

    清点战果,两战共计斩首八百余级,俘虏千余人。

    若是再把刘磐在上缭城下的损失算上,现在刘磐手下应该剩下不到两千人了。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0_508/55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