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神话的意义大科普 > 第10章 历史之父司马迁
    司马迁科普知识文章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职守太史,掌管天文历法与实录。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通史,作为太史令,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整理当时搜集的资料,又开始进行实地考察,为编写史书做准备。但是他却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继承父业,编撰史书。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继任太史令及开始创作《史记》的情况时说:“先是,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余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于是,“乃遂就西伯,本纪言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作为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说,他开始编纂《史记》是以完成父亲遗命为初衷的,但不久就有了自己的目的和见解。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他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自己的遗愿。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昔在龀龀,随大人至长安,见汉家郊祭,礼乐之事,洋洋盈耳,顾而乐之。及壮,遍游名山大川,访其遗风,采其歌谣矣。于是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司马迁以此行搜集了大量资料,为此后写作《史记》做了重要准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把改历用的各种资料,编成《历书》、《天官书》《律书》《河渠书》《封禅书》等篇。

    身陷囹圄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遭受宫刑,痛苦不已,但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决定继续编纂《史记》。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厚的史学造诣,将个人的荣辱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历史编纂的工作中。

    出狱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他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文字简练生动,笔法独特,深受后世赞誉。

    后世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它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对后世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也展示了一个史学家为追求真理、记录历史而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此外,司马迁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推动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真理的追求上。他的精神风貌和学术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学术成就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巨著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列传”则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学观点。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个人意志所能左右。同时,他也关注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这些观点不仅为后世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人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除了在历史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外,司马迁在文学、哲学、天文、历法、音乐等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文学才华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文字简练生动、笔法独特,善于通过具体细节和生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历史场景。同时,他也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抉择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司马迁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他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真理的追求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司马迁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地被发掘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对司马迁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观。同时,司马迁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也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榜样和动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司马迁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对于历史的客观性和连续性的强调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珍惜传统,同时也要关注当下、面向未来。他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对于真理的追求则启示我们,要不断拓宽视野、深化思考,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总之,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照耀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和精神风貌,不断汲取他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02_102944/107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