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夺宋:水浒也称王 > 第604章 赵佶河北体验民情
    东京城西面的祥符县。

    王伦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小城,以整编被清理出来的前宋禁军为劳力,用了四个多月修筑而成,因涂料多用青色,也被称为青城。

    和乐公赵佶、顺义侯赵桓是一个多月前被迁到青城软禁的,当初王伦在东京城北面划了几个坊,关押赵宋皇室成员,随着东京城安定,百姓纷纷返回,这些坊市的房屋也得归还百姓们。

    赵佶身边,已经从最开始的五千余宫人,缩减到只有千余人。赵佶先后五任皇后,贵妃、贤妃、贵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才人、贵人、美人等后宫将近一百五十人,有三十二个儿子,三十四个女儿。

    就在赵佶投降后至今,又有几个妃子怀有身孕,让王伦极度无语。

    凡赵佶诸子、已经婚配的女儿连同前驸马、诸女,都被软禁在青城中居住,由右卫将军、万泉侯唐斌负责看管。

    唯有赵佶的第五女、前茂福帝姬赵德金,被王伦特许随夫君蔡鞗南下泉州定居,并未返回仙游县老家。

    茂福帝姬被称赵佶诸女容貌最美,便王伦也不能免俗,想要亲眼看一看。许贯忠极力劝阻,以为王伦看上了这位前朝公主,好在王伦只是接见了她夫妻二人,便赠金遣送回家。

    也因为这件事,才让后来许贯忠支持王伦迎娶一位前朝公主,他也是担心,觉得王伦还是别惦记一个有夫之妇了。

    王伦纯粹是出于好奇,这件事也就很快过去了。但随着西夏请求议和,割让两城,并遣使者入东京,王伦接见使者后,却故意让西夏使者往青城走了一趟。

    要杀赵佶的阻力实在太大,羞辱总归是可以的,于是很快,唐斌就入青城,召赵佶父子并家眷人等,宣读了王伦的一条命令。

    顺义侯赵桓听完大惊,连忙膝行至唐斌面前,苦苦哀求:“唐将军,吾父年老,不堪向河北一行,情愿求官家,啊不,是陛下宽恕啊!”

    王伦的命令,是要求和乐公在唐斌的“护送”下,前往河北体验民情。由于西夏服软,他的命令再无人反对。

    有胆量反对他的人,宗泽被派到了洛阳,李纲去了蜀地,李若水也被派往宣抚岭南,张叔夜不发一言,前宋那些被王伦重视的官员都不在,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唐斌看着年不到五十、养得白白胖胖的赵佶,心想顺义侯可当真是满嘴胡话啊,这也是老父?便说道:“陛下以为,和乐公为帝时,不体察民情,不识民间之疾苦,以致国家败亡,当以此为戒也!顺义侯若有孝心,可愿替和乐公一行?”

    顺义侯赵桓立刻乖巧地退了回去,反正他已经表现了所谓的“孝道”,尽力了!

    倒是不到二十岁的赵佶第九子、前康王赵构主动说道:“罪人愿随父同行,前后照顾!”

    唐斌看了他一眼,“安慰”地说:“且宽心,有吾一路照应,和乐公无虞也!”便挥了挥手,带人强行将赵佶送上马车。

    赵佶很想说,让我去河北也可以,能不能多带些侍妾、太监啊?但看到唐斌的脸色,便讷讷不敢言。

    在朝政渐渐梳理走上正轨后,朝廷之上就出现了一股声音,认为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再到大宋,中原正朔传承此地有序,那么新朝也应当继承大宋的正朔。

    所以新的汉朝,也要辨五德、明服色,应该补上一道程序,那就是王伦接受赵桓禅位,从而真正表明正统地位。

    对此王伦心知肚明,不过是因为自己要重开科举,让一帮儒家的信徒们又受到了鼓舞,只要王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就意味着新的汉朝仍旧要遵循儒家的一切礼制,朝政的权力还得掌握在文官手中。

    所以他不承认赵桓当过皇帝,只认为赵佶是大宋的亡国之君,而且还要打击笼罩在赵佶身上那一层被儒家强行披上的虚伪光环,让天下百姓亲眼看一看,曾经的皇帝是个什么德行。

    洪武元年的第一届科举,王伦仍旧会遵照大宋的制度举行,但此后他就要改革教育,推行县学、府学、路学三级制度,改国子监,承担一部分后世教育部的职责,太学也不再作为最高等的学府,而是与路学平级。

    学生们也不再只读儒家相关经典,而是按照后世学科分类,县学以下,学生们要学语文、算术、历史、天文地理、物理、体育、音乐等常识课,府学以上,则开始分科,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课程的教育。

    这样科举不必局限于每三年一次,而是由各部根据官吏缺额,定期举办考试招收公务人员,从而将科举从单一的文科解读经典性质,变为更专业化的考试。

    本质上王伦并不反儒,他只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科举本该是挑选“经世致用”的人才,拘泥于儒家经典,才是对孔子的最大故意误解!

    为此王伦已经将他当初在梁山泊所开设的小学学堂模仿搬迁到了东京城,目前只针对在京官员适龄子弟招生,毕竟这样的学堂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和需求是巨大的。

    并且他在政事堂与众臣商议改革科举和教育时,大谈孟子的“循义而权变”,表示孔圣都说过“君子不器”,孟子也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难道你们连圣人、亚圣的话都要反对?

    自诩为儒家子弟的诸多官员们突然发现,他们遇到了对手!

    王伦对儒家的理解或许不够深,但他掌握了辩论的逻辑技巧,只谈一个论点,偏偏这个论点又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再加上他所代表的天子权力,很快让许多反对的官员们败下阵来。

    科举改革就改革吧,反正都是读书、考试,大的框架又不曾变化,若论读书和考试,汉人那是妥妥的天下第一,怕什么?

    于是新汉朝的教育改革便正式确定了下来,只等十月科举考试完毕后,就正式向天下颁布推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14_114113/317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