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远东1912 > 第17章 想要富先修路,多生娃娃多种树
    原本面积仅有区区十平方千米(大约一万五千亩)且只有寥寥数个小村庄的密支那地区,经历短短数月时间竟然发生天翻地覆般变化!如今这里已拥有超过两万名常住居民。面对如此繁荣景象,李定南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将密支那更名为江城(象征着这座矗立于江畔之畔的新兴都市),同时正式设立江城县经济特区。

    新名字“江城”既饱含对美好未来期许又凸显其地理位置重要性——依水而建、因江兴市;而“经济区”则明确表明此地将成为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头戏充满活力与机遇区域。

    当资金变得充裕之后,李定南便开始构思一个宏伟的计划——修建一条公路。这条路将以甘拜迪为,穿越桑加和密支那这两个重要地点,并最终延伸至帕敢。

    此外,更有一条从帕敢通往春城的铁路修建计划,这无疑是二期工程的重头戏。

    他心中描绘着这条公路的蓝图:它将成为连接各地的纽带,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机会和希望,让偏远地区不再被边缘化。

    于是,李定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筹备这个项目。他与专家们商讨路线规划、工程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等细节问题。同时还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其中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

    一个星期之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战士们终于完成了当天的筑路工作。在那片崭新开辟出的路基之上,高高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横幅,上面赫然写着:“要致富,先修路,多生娃娃多种树。”

    对于修路和生育后代这两个目标,人们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毕竟他们正在开垦这片荒芜之地嘛!然而,这里所说的“树”并非普通的树木,而是各种各样的果树、核桃树以及橡胶树。

    这些果树能够让人们的餐桌变得更加丰盛多彩;而核桃树则作为发展区域内至关重要的油料作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至于橡胶树,原本在江城经济区并不存在,但李定南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甚至不惜从遥远的马来半岛通过与英国人交涉,才成功引进了几批珍贵的树苗。这些树苗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树种外,甘蔗的种植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糖不仅仅只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原材料,它在军事领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修路,一直以来都是江城经济区政府所坚定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这里,原本负责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等农事劳作的军队也已全面脱产下放到地方。如今,除日常军事训练外,战士们还要积极投身于筑路工程之中。

    目前江城经济区的交通状况相对落后,主要依赖骡马运输以及人们步行出行。这种原始而低效的方式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流。因此,修建现代化道路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江城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这般滞后的交通状况,其原因之一在于江城经济区毫无工业根基可言,根本无从制造各类交通工具;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路况太差劲了,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种恶劣的道路条件使得那些庞大沉重的工业设备难以顺利运输进入该地区。

    李定南决定好好修一下路,把基本交通搞起来。这样部队机动性就更强一点,哪怕行军全靠双脚,一支军队走公路也比走小路快好几倍,另一方面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于是乎,李定南特别派遣专人前往滇省征募大批民众投身于道路修建工程之中。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更蕴含着一种别出心裁的策略——变相移民。

    首先,通过大规模招募当地人民参与修路,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些人们将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改善生活质量。而随着他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刺激周边地区商业活动的繁荣,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经济链条。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相当于实现了人口的迁徙和再分布。原本居住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百姓,有机会走出家乡,来到新的环境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这对于缓解部分地区人口压力、优化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修路工程本身也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它将极大地改善交通状况,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促进贸易往来、文化传播以及旅游业等多个领域的蓬勃发展,进而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这条公路的设计宽度达到了惊人的十米,可以容纳两辆车并排行驶,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还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设计师们在规划路线时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尽可能地避开那些危险的隧道和高耸入云的山峰,但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这些障碍,就只能采取爆破手段来开出一条通道。这种做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却能确保道路的畅通无阻。

    在路基的铺设方面,工人们使用了弹性良好的弹石,并采用传统的夯土技术,用厚实的木板将其夯实。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路面的摩擦力,又保证了车辆在雨季时能够顺利通过。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道路造成损害,施工人员在山路一侧留下了足足八十公分宽的排水沟。沟底铺满了巨大的石块,两侧则镶嵌着整齐的红砖或平整的石块,以增强排水效果。

    按照计划,整个路基将于四月上旬全部开辟完毕。然后让它经受一整个雨季的洗礼,充分检验其稳定性。等到冬季降雨量较少时,再开始进行塘石的铺设工作,最终完成这条坚固而美观的公路建设。

    至于这座桥的质量究竟怎样,能够使用多久,李定南其实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他心里预估最多也就五年罢了。五年之后,要么他家财万贯、事业有成,这座桥对他来说已经无关紧要;要么就是一败涂地,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销声匿迹,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分裂时期的一个小小注解。到那时,自然会有新的继任者来关注这座桥。

    嘿呦,一二三,起!沙灰,沙灰,搞快点,速度跟上……拿几块砖头过来,动作麻利点……你干啥呢,磨磨蹭蹭的……工地上喧闹异常,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头顶炎炎烈日,赤膊上阵,每个人都大汗淋漓。有的人正在架设模板,有的在浇灌混凝土,还有的忙着搅拌沙灰、绑扎钢筋,以及挑起沙灰等工作。他们各司其职,却又紧密协作。加油打气声、鼓劲声、争吵拌嘴声、催促呼喊声,此消彼长,交相辉映,一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时代画面。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22_122213/70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