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儒不停劝谏周宣王,君臣对峙七八回,周宣王虽然是周天子,但是左儒作为谏议大夫,毫不畏惧王权,势必要保杜伯不死。
周宣王则是笃定主意,杜伯要是交不出妖女 ,再加上他竟敢调戏王妃,与女鸠私通。
周宣王对于一个臣子,竟敢给自己戴绿帽子,显然无法忍受,于是下令驱逐左儒。
谏议大夫左儒则跪在殿前,大声喊道;“大王,微臣恳请大王,重新彻查杜伯一案,以免错杀忠良……”。
周宣王被左儒搞得彻底火了,于是道;“他是忠良,那为何满朝文武没人给他求情。
只有你死皮赖脸替他说话,我来问你。
你作为宗周的卿士,理应竭尽全力效忠周天子,我怎么看你对待杜伯,比对待寡人还要好”。
正所谓“汝薄君而厚友也”。
周宣王这是急眼了,又不能杀谏议大夫,于是开口说的意思就是,作为宗周的卿士臣子,你待朋友比待君王都要好,那话呲左儒。
左儒毫不礼让,大声道;“君道而友逆,顺君而诛友。
友道而君逆,则顺友而违君”。
左儒意思很简单,我作为谏议大夫 ,要以理据争,你拿君君臣臣那一套压我,我不吃你那一套。
我做事之分对错,那就是如果周天子是对的,杜伯是错的,我可以听从您的指令,亲自杀了朋友杜伯。
如果朋友杜伯是对的,那我不惜犯上,也要站在朋友这一边,违背君主旨意。
左儒原本就是谏议大夫,除了正直无私,还能言善辩,认死理 ,反正我有一堆理由等着你,周宣王你今天不动用王权,你是别想赢。
周宣王脑门上青筋都出来了,气得哆里哆嗦道;“那你可曾听闻,在周天子面前,易而言则生 逆而言则死”。
周宣王有点恼羞成怒了,不在把仁君这个人设装下去了,意思就是说,在周天子面前,你应该知道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左儒呵呵一笑道;“士不枉义以畏死,不易言以求生,臣能明君主之过,以正杜伯之无罪。”
臣不能怕死,而忘记大义,不会为了畏畏缩缩偷生而去说些违心的好话来讨好你。
今天大王即便杀了我,只要我能够匡正君主之错,证明了杜伯的无罪之身,我就是死也值得了。
周宣王道;“你是看准寡人曾经说过,周天子不得杀谏议大夫,所以才如此放肆,想逼急我杀了你,好成全你千古忠良之名,让后世万代骂我是桀纣之君,你好狠毒的心啊!左儒……”。
左儒道;“天子震怒,伏尸百万,天下哀嚎。
但是君王对错是非,自有后人评说,您能杀人,不能诛心……”。
周宣王于是道;“好吧!你不是以死证明杜伯无罪,证明你不是为了朋友私利而谏言。
你要是真的如此正直无私,你别逼着我杀你,你自己陪着杜伯去死,来证明你是千古忠臣,万世良友……”。
周宣王说罢拂袖离去,将左儒留在大殿,左儒心灰意冷,好友救不了,周宣王如此一意孤行,原本宗周朝堂就已经被申侯等人把控,杜伯死了,周宣王真正的帮手就只有嬴祺和晋侯姬叔,还不在朝廷里面。
左儒于是来到市曹,看到杜伯已经被刽子手五花大绑,就等时辰到了,就要行刑。
左儒来到杜伯面前道;“兄台,左儒无能,不能谏言天子,作为臣子不能尽忠,作为朋友未能救你性命,乃失信于你。
左儒如今是不忠不义无信之人,有何颜面立足于世,杜桓,你我来世再做兄弟吧!小弟先走一步”。
左儒说罢从身旁侍卫身上抽出宝剑,把宝剑在肩膀一横道;“大王,臣这就奉命就死,以正君王,以正杜伯清白,还我清白之身。”
杜伯一看情景不妙,赶紧大声喊到,贤弟不可……,快拦住他……。
侍卫正要动手夺左儒的剑,说时迟那时快,左儒手腕一转,剑锋已经划破喉咙,顿时血溅三尺,自刎而亡。
这一情景将在场的人都吓傻了,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大喊道;“是不是有冤情啊!”。然后都齐声大喊,重审此案,重审此案……。
监斩官尹吉甫一看要乱,于是大声喊道,来人啊!警戒……警戒……将闲杂人等驱散。
随后尹吉甫道;“时辰已到!案犯杜桓拒不招供,妖女下落 ,奉王命,将罪人杜桓,及其家眷斩首市曹,以示效尤”。
杜伯泪流满面,跪地仰天长叹道;“苍天啊!天子无道,逼死谏议大夫,冤杀于我族人。
我死若是没有冤情,魂魄自是无知,此事到此为止。
我若是被人冤枉而死,死后魂魄自然有怨气,将会聚而不散,三年内吾定当让周天子知晓,定要复仇”。
杜伯被杀,左儒为了好友之情,自刎身亡,跟随杜伯赴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八拜之交中的“刎颈之交”典故来历。
尹吉甫一声令下,杜伯人头落地,全家老小数百口皆死于市曹,集市上顿时血流成河,天空此时晴天霹雳,倾盆大雨,官员百姓四散逃窜。
尹吉甫赶紧回宫复命,众人将事情经过讲述一遍,周宣王这两年让这童谣之事搞得焦头烂额,再加上今天这件事,听到众人汇报。
左儒自杀,杜伯临死发下毒誓,周宣王心中忐忑不安,于是道;“寡人累了,此事到此为止 ,不许任何人再提及谣言一事”。
众人退下,周宣王回到内宫后,随即病倒。
此日,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也就是郑桓公来探望周宣王 ,郑桓公进入寝宫之后,先是施礼询问病情,然后周宣王让他坐下谈话。
周宣王询问,如何看待自己诛杀杜伯和左儒的事情。
周宣王对于这个弟弟其实没啥感情,因为姬友是当年周厉王逃到彘地,王后才生下姬友,两兄弟一直到了周宣王继位三年后,姬友才被周宣王册封为郑国国君。
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回千亩之地,所以姬友才能回来,后来担任周宣王的大司徒 ,主管财政和大型水利,农业。
姬友倒是踏踏实实,勤奋能干,这些年将司徒府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
但是郑桓公也是能干,周宣王就越是忌惮他,总怕他有不臣之心,所以即便现在没有帮手,郑桓公仍旧没能进入军事核心圈,只是管理财政。
周宣王有气无力问,郑桓公如何看待杜伯一案。
郑桓公心中也知道自己这位哥哥,天生猜忌心很重,所以讲话要格外小心,于是郑桓公道。
欢迎阅读下一章,褒饷入周。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33_133321/236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