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粤语流行音乐鼻祖许冠杰创作的《鬼马双星》发行,在东南亚销量达到15万,这是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以及香港电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对于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76年12月,许冠杰发行的《半斤八两》红遍东南亚,销量达到惊人的35万,这首歌写尽了市井打工人的艰辛,一直到21世纪都还特别火,被很多著名歌手传唱致敬,后来短视频火爆,这首歌再次翻红。

    77年,凭借《半斤八两》许冠杰获得第1届金唱片奖百年纪念奖。

    78年2月,许冠杰发行《财神到》,并凭借这首歌成功拿下第2届金唱片奖百年纪念奖,这首歌后来成了过年超市神曲,很多港台歌手都翻唱过。

    至此,大家提起港乐不再只会想到那些庙街咸水歌,粤语音乐彻底摆脱了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开始变的流行起来。

    然而,原创曲子创作周期太长了,来钱慢,不适合商业批量运作。

    这时期的港乐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剧主题曲,歌曲深意是有了,但是节奏太慢了。

    进入70年代末,受西方摇滚音乐影响,香江那边的人口味慢了,开始喜欢日韩欧美那种快节奏的劲歌热舞,的士高之类很受欢迎。

    于是乎,资本开始入场,大量收购欧美、日韩的曲子,找人重新填词,让歌手翻唱,变成粤语流行歌曲,发行专辑卖钱。

    这时期,唱片公司手头日韩曲子的多少,一度还成为歌手是否跟公司签约的标准。

    这也导致后来很多港粤出现一曲多词的现象。

    就是同一首日韩曲子,被多个港台歌手翻唱填词发行。

    最著名的就是千夕之争。

    即《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都是翻唱的同一首日曲。

    那会港乐几乎年年入选的十大流行金曲都是翻唱的。

    很多歌手卖了几百万张专辑,一首原创的歌曲都没有。

    还有的乐队天团一个乐器都不会,依旧红遍大江南北,各种音乐奖项拿到手软。

    歌坛赚钱太容易,大家都跑去唱歌,演员去唱歌、伴舞去唱歌、托尼去唱歌,甚至社团大哥都跑去唱歌。

    这其实有点像后来没落的春晚,自己不造梗,学网上的烂梗,安排演员去唱歌,歌手去演小品,一切向流量看齐,谁火谁上。

    这时期的香江跟后世内地野蛮发展的网红时代也很像,都是资本逐利,赚快钱。

    因为热钱集中在歌坛,一首日韩歌火了,大批港台歌手争先翻唱。

    后世短剧、短视频也是这样,网红来钱太快,全民都想开直播。

    一个题材火了,一堆网红、工作室跟风借鉴。

    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累死累活就拿个几千块钱工资。

    人家初中毕业的摇摇花手,扭扭屁股,喊几声大哥,轻轻松松年入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只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在努力面前不值一提,在气运(资本)面前更是一文不值。

    站对了风口,猪都会飞。

    这也不怪他们。

    赚钱嘛,不寒碜。

    有钱不赚王八蛋。

    反正这钱刘瑶是打算赚,太好赚了。

    当然了,刘瑶不是打算自己当歌手。

    她没那个天赋,唱不来,也不会跳。

    只是入股她投资了一家唱片公司,专门翻唱流行音乐,偶尔拍拍电影。

    不得不说,这时期香江那边娱乐圈的钱是真的好赚。

    随便低价买点日韩曲子,找人填点情情爱爱之类的歌词,然后找几个模样形象不错、会唱歌跳舞的。

    不会唱歌跳舞也没事,培训一下就能上岗,录制好之后就成一张专辑了。

    一张磁带卖10块钱,热度高点的歌手卖20块钱一张,销量轻轻松松破几十万张,赚好几百万,比拍电影来钱还快,成本还低。

    当然了,这时期香江那边拍电影来钱也快,一部电影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都很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那边的社团大哥后来都不劈人了,全跑去娱乐圈蹦蹦跳跳唱歌拍戏去了。

    反正这几年她投资的那个唱片公司利润挺高的。

    钱来的太容易,刘瑶又入股了一家香江那边的电影公司。

    79年6月,刘瑶和唐逸枫正式拿到博士后的学位。

    回国后,两人先后进入考古所,组织开展海洋考古。

    海洋考古由于是水下进行的,要求考古人员不光要有专业的考古知识,还要会潜水,难度特别大。

    古沉船在海底太久了,直接打捞的话,里头的文物很可能会氧化,被破坏。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海洋考古都是优先选择整船打捞,这涉及的技术和花销就大了,都是以亿为单位的。

    不过没关系,刘瑶有钱。

    几个亿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数字。

    花几个亿能保护这么多珍贵文物,很值。

    于是乎,刘瑶跟所长提了下考古商业化,就是考古所公开招标,让企业出资支持海洋考古,后续捞起来的文物优先给企业办展,卖周边回款。

    鉴于现在国家文物外交都商业化运营了,考古所立即同意了刘瑶的建议,公开招标。

    不过这东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卖门票能赚几个钱,考古所那边一开始也没抱什么希望。

    然而,意外的是,招标开始后,还真有好几家公司上门的,都是香江那边的,有唱片公司,有电影公司,还有法国那边的酒庄。

    这个结果,刘瑶也挺意外的。

    因为只有那个酒庄是她叫过来的,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都跟她没关系。

    也是后来刘瑶才知道,这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竟然是唐逸枫在美国留学那会,悄悄投资的。

    听他意思,他投资考古项目是为了情怀。

    刘瑶才不信他的鬼话。

    早在知道两个公司是他的之后,刘瑶就猜到,这货是为了合法避税。

    因为艺术品和茶叶、电影一样,都是没有标价的,价格没上限,你说花了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还能开增值税发票抵企业的税。

    香江那边很多社团大佬拍电影就是为了避税,有的则是为了洗钱。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51_151339/601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