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我的笔友朱元璋李晗朱元璋 > 第75章 大明双狙人的可行性
    在李晗的古玩店中,李天明再一次无功而返。

    李晗他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一个小小的古玩店,濒临倒闭的那种,却拥有价值上亿的木雕木艺品。

    一幅看不出作者的《携琴访友图》,其画功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清代名家仿作。

    好吧,这还不算什么,毕竟民间藏龙卧虎,能超越名家的,也不是不可能。

    但今日见识到的那幅米芾本,却彻底让李天明彻底看不懂了。

    按理来说,他也在古董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本身的鉴赏能力,早已超过一般的专家,且对字画,也颇有造诣。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真迹早已失传,能够传世的摹本,也都是稀世珍品,他几乎了然于胸。

    但今日店中的那一幅,他愣是看不出是谁的作品。

    难道是某位历史名家还从未现世的墨宝?

    对对对,一定是如此,李天明一拍手掌,他的逻辑终于闭环了。

    只是,这李晗到底是什么身份,竟然还能收藏到名家尚未现世的字帖!

    一想到自己死活查不出李晗的背景,他眉头一皱,这里头的门道,似乎有些深啊。

    李天明越想越觉得如此,这小子看不透啊,不行,还得另想办法。

    看着李天明匆匆的进来,又匆匆的离开,李晗也是一头雾水。

    想不通的事就不去想,何必让别人之事来烦扰自己呢。

    将米芾本收了起来,放入精致的画筒中,先暂时如此吧,待找到合适的保存方法后,再做打算。

    也不知道朱元璋在信里写了什么,先看信。

    拆开信封,仔细读了起来。

    看到开头,李晗心怀大慰,能帮到大明的百姓,自己那天往邮箱里分批搬了一下午的土豆红薯,虽然累成了狗,但也值了。

    接着他便乐开了花,没想到明初的文臣,就已经开始这么刚了吗?

    竟然还敢让老朱解散锦衣卫?

    虽说朱元璋也的确解算了锦衣卫,但绝不是洪武十五年。

    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双方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又互相装糊涂的游戏。

    老朱自然知道文臣借天灾之口,来寻锦衣卫的茬子,毕竟民初的锦衣卫确实是大臣们的克星。

    而文臣也清楚,老朱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但文臣依然装糊涂。

    自然,老朱也清楚,文臣知道他老朱知道文臣心里的小九九但老朱也要装糊涂。

    主打的就是一个看破不说破,朝堂的游戏,只要不是彻底撕破脸皮,哪怕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明面上都装糊涂。

    主打的就是一个指东打西,指桑骂槐,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自然也留下了厚黑的政治智慧。

    不过啊,老朱你知足吧,如今的督察院御史还只是让你下个罪己诏而已。

    很温柔了已经。

    明朝中后期,以御史为代表的清流,那是真敢玩儿命的。

    动不动就玩大头撞柱子,大头撞墙壁,主打的就是一个头破血流死给你看。

    而且这还是光宗耀祖的事,谁要是在皇帝面前一头撞死,那叫死谏,家里的族谱都能单开一页的。

    或许就是这些文臣玩得太变态了,导致明朝中晚期也出了那么多不正经的皇帝吧。

    接着,李晗看到朱元璋让他去问问老天,差点没笑岔气了。

    这个老朱真当咱老李是鹿力大仙呢?

    虽然咱老李不懂问天,但咱懂科学呀。

    这是进入小冰河时期的典型气候特征了。

    小冰河时期不光表现为气温明显下降,冬季奇寒无比,而且夏季大涝和大旱频繁爆发。

    不过老朱的这一次来信,倒是解决了一个史学界争执了许久的问题。

    即是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的说是十五世纪明宣宗时,有的说是十四世纪末洪武年间。

    从老朱的来信看,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

    史学界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王朝的衰亡与小冰河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大明国祚长达二百七十余年,期间天灾频发,几乎未曾间断。

    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小冰河期的影响愈发显著,气温骤降,洪涝与大旱等极端天气接连爆发,粮食收成锐减甚至绝收。

    百姓食不果腹,千里饿殍……

    否则百姓也不会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了。

    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得告诉老朱,让他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有了土豆和红薯的话,单单在粮食方面,相信是能扛过去的。

    土豆基本一年两熟,但红薯却大不相同,北方地区由于日照少温度相对低,一年只能种一季。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好种植的话,一年种两季没问题。

    要是两广和琼州等热带地区,温度高日照充足,只要方法得当,种上四季也是可以的。

    看到信的最后,李晗抚摸着下巴,想要在大明建立狙击小组?

    虽然看起来,狙击貌似就是一枪定乾坤,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是任务取胜的关键。

    潜行、伪装、隐蔽、侦查、通信,一环套一环,一个都不能少。

    除此之外,狙击队员还得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临时应变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训练。

    要想这些全部做到,以目前大明的实力,显然不太现实。

    不过呢,有自己的帮助,培养几个简配版的大明双狙人,还是没有问题的嘛。

    潜行的话,大明夜不收的名声,如雷贯耳!

    夜不收早在元朝时就已有建制了,洪武早期,边军之中,夜不收就是重要的武装侦查力量,只不过到明宣宗时期,才正式成军。

    要知道,夜不收可是有一套详细的训练纲领和行动准则的,其专业性比起现今特种部队,也不遑多让。

    《北征事迹》记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大同守将郭登一边严阵以待,一边派出夜不收营救英宗。

    他们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方案,详细规划了行动路线。

    尽管瓦剌太师也先戒备森严,层层设防,夜不收的总旗仍然秘密潜入瓦剌营地,找到了英宗的关押地点并与他取得联系。

    告知英宗当夜有五名夜不收来营救他的消息和具体的出逃路径,其过程虽无赘述,但期间的惊险和曲折可想而知。

    后来由于英宗的胆怯,导致行动无疾而终,但此事也从侧面说明,只要运用得当,特种作战是能改变战局的。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51_151523/83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