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也并非没有支持者,前燕的降将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就极力鼓励他出兵,并为他打气。于是,苻坚便将这些好不容易找来的支持者都予以领兵的重任。
公元383年,46岁的苻坚一意孤行,亲率大军南下,却败给了东晋谢安、谢玄指挥的北府兵,创下了以90万大军败于8万北府兵的恐怖战绩。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战。
惨败后,苻坚负伤,狼狈逃回长安。前燕降将慕容垂率先发难,其鲜卑族人皆拥兵呼应,一时间乱如潮涌。先前那些部落酋豪、亲信旧臣纷纷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关中饱受战祸之苦。
慕容垂趁机回到燕国故地称王,而慕容冲、慕容泓等人则在长安城下挑战失势的苻坚。这时苻坚才恍然大悟,在利益面前,得志感化的力量居然如此脆弱。正如他怒斥造反的慕容垂所说的:“卿之宗族,可谓人面兽心,不可以国士期也。”
一年之后,慕容冲攻占阿房城,进逼长安。四年后,慕容冲攻入长安城。苻坚由于缺乏足够的兵力,无奈之下只好留下太子苻宏守城,自己则携带家眷出逃,准备收集兵力回救长安。
但不久之后就被羌族首领姚苌包围,并身陷姚苌军队之中。苻坚拒绝让位给姚苌,最终被姚苌派人缢死于新平的一座佛寺之中,时年48岁。
苻坚虽死,但前秦仍掌握着多地的实权。在河北、山西、关陇的势力仍延续了10年之久。苻坚死后的第九年,前秦正式灭亡。前秦灭亡后,苻秦宗室遭到他国屠戮,宗室多辗转各国为官,其中以仇池国为主。
淝水之战前,苻坚屡战屡胜,大业有成,是因为用对了人。王猛的加盟,尽管也遭受到过族人的抵制和重伤,但苻坚信任王猛是个足智多谋的贤臣良相,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力排众议,坚决维护王猛的权威,至今传为美谈。
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败再败,遗恨千古,是因为看错了人。怀柔四方,礼贤下士,笼络各族豪杰,当然没有错。但若丧失原则不变,邪宁就会反受其乱。
王猛曾一再提醒苻坚对心怀不轨的异族头领要特别警惕,苻坚却不以为然,不管对方是否真心归顺,一味地宽容施恩。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等人原本都是敌国政要,投靠前秦不过是权宜之计,暗地里窥测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苻坚不听王猛劝告,不问、不查、不防,统统拜为大将。苻坚以为自己推崇仁义,人必感恩戴德。不曾想他人复国之心胜过报恩之念,独立之徒大过共识之谋。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人不深,何以认人?认知不当怎么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明,任人不善,不仅不足以谋事,而且还会坏事。
用人不疑,苻坚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疑人不用却被苻坚宽仁美好之心盖过了。
仇敌满朝,随时可能变身,昼夜却不自知,能不败乎。
诚信和宽容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优良品质,但对于君主来讲就不一定了。事实上成功的君主往往不重视守信,在民族矛盾尖锐、各民族独立强烈的十六国时期就更不能一味讲求诚信和宽容了。
这样的苻坚难免令人扼腕叹息,仿佛华夏一统的曙光就在不远处,然而行差踏错又一头扎进了万劫不复的乱世深渊。
——“苻坚这人仁义是真仁义啊,无条件信任,认错就原谅。”
——“确实,打仗的时候都是让自己的家的兵先上,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说真的没有雄主之姿,宽仁有余,魄力不足。”
——“没有王猛,苻坚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不过说真的,碰见这么以为老大哥我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干,只能说我不是当上为主的料子。”
【民族大融合的开创者——拓跋宏拓跋宏历史】
历史上,一个朝代的改革变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公元528年的一个春天,2000多位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被铁骑包围在黄河岸边,望着波涛汹涌的河水,无一不面露绝望。
一时间刀劈斧砍,飞矢交加,尸横遍野,黄河变成了血河。2000多人无一生还。发生在1500年前的这一幕,对于一个王朝来讲绝对是灭顶之灾。
而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就要从历史上被人称道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族,自东汉以来就经常与汉人接触,后来逐渐崛起建立了政权,改国号为魏,统一北方与南朝隔江而治,史称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北魏当时的首都平城的皇宫,3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但当时的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所有皇位继承人的生母都会被立即处死,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不例外。
因此,拓跋宏自幼便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也正是这个冯太后,对日后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冯太后的祖父冯跋是十六国北燕的建立者。身为汉人的冯太后认为,北魏要想长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汉化。
所以,冯太后从小便安排拓跋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这些都为以后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471年,年轻的拓跋宏上位于5岁的太子。其养母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冯太后的政治眼光和一流的治理能力,也成功地打开了北魏中期汉化改革的序幕。
公元485年,拓跋宏颁发诏令,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的习俗。
为了改变北魏官员的收入主要靠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的现状,拓跋宏仿效中原政权,定期给官员们发放俸禄,开始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无论官民,平摊税负,农民重新得到土地,国库日益充盈。
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冯太后也游刃有余地维护着与鲜卑守旧派之间的平衡。一场汉化运动正在迅猛地进行着。
掌控北魏政权20余年之久的冯太后病逝后,24岁的拓跋宏开始独自挑起改革的重担。
拓跋宏停止了一切庆祝活动和车马仪仗,禁绝酒色,维持了三年丧的基本礼仪,以此来昭告天下这个鲜卑人创立的王朝将以中原的礼教作为立国之本,真正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他模仿汉族礼仪,坐明堂,建太庙,祭祀三皇五帝,孔子。
拓跋宏至尊为太祖,北魏要与曾经的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画上一个明确的界限。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拓跋宏下一步还需要进行一个更为大胆的改变,这个决定甚至会造成他政权的颠覆。
北魏长期处于平城(今西山省同大市),地理位置偏北,寒风沙常起,6月都能飞雪,十分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要放开手脚实行汉化政策,就必须离开平城这个鲜卑贵族守旧派集中的地方。但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势必会触动一部分勋贵和官民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深知这一点的孝文帝不惜使用诈术,自导自演了一出苦肉计。三年丧期满后,拓跋宏通过占卜卦象说服群臣,挥兵南下,亲率百万大军和文武群臣从平城出发,南征萧齐政权。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他们到达了魏晋旧都洛阳。连绵的阴雨让大臣们痛苦不堪,任城王拓跋澄带领群臣冒死进谏,要求停止南征。
拓跋宏欲擒故纵,由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的让步,他让所有人做出选择:要么继续南下,要么迁都洛阳。北魏此时距开国已有107年,漫长的岁月使贵族们早已习惯于享乐的生活。
他们虽不愿迁都,但更怕南方,身心疲惫的群臣最终选择了后者——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了,这才是拓跋宏此次南征的真正目的。
迁都洛阳是他推行汉化的第一步,用既成事实让老臣们就范的策略,由拓跋澄从旁策应。对北魏王朝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就这样定下。
鲜卑贵族们也不得不割断他们原先的生活和风俗,全面汉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宫廷机构也悉数迁往洛阳。但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且新迁之民初到洛阳,缺少房屋粮食,也不善农业,人心恋旧。
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旧俗。他再次下诏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汉语,违反者立即免除官职。
拓跋宏率先垂范,不仅改说汉语,他还用汉语创作了许多诗歌,一些鲜卑语也因此融入到汉语当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影响至今。
拓跋宏还亲自安排了许多拓跋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通过联姻,拓跋贵族获得了中原士族的认同,让他们从此血脉相融。
为了彻底汉化,30岁的拓跋宏下令鲜卑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拓跋宏从此改名为元宏。
然而就在这一年,太子元恂在守旧贵族的教唆下杀害了自己的汉人老师,抑郁而返回平城。盛怒之下的元宏废除了太子的身份并将其赐死。由此可见元宏推动汉化的决心。
元宏还把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受到彻底破坏的士大夫门第制度恢复。在本来等级森严的鲜卑人的社会结构中生硬地制造出了新的门第,根据姓族等级高低给鲜卑贵族授予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
鲜卑八姓、汉化大姓及附属于他们的部落之外,其他姓氏皆被排除在门阀之外,朝廷官职永远被世家子弟所掌握,寒族生下来就被统治,纵有极大的学识和才能,也只能当低级职员,不能升迁。
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一些大臣曾为此与孝文帝争论,但他坚持原则,朝廷用人只问门第不问才能。孝文帝的这一错误选择日后造成了北魏内部的严重分裂,为后来北魏陷入内乱,直至灭亡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公元497年,元宏趁南齐内乱,亲率大军20万南征。
4年后的秋天,南齐皇帝驾崩,元宏下诏称礼部伐丧,引兵而还。公元499年,孝文帝又一次遇下南征途中旧病复发,最终在返回洛阳的路上去世,享年33岁。
孝文帝去世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了反汉化的运动。
原来在北魏立国后沿着孤独形成以北的长城防线,建有6个军镇,这是六镇扼守平城出塞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因此六镇设立以来,北魏王朝十分重视其防务,六镇军人立功嘉奖,将有升迁特权,吸引了不少子弟前往塞上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北魏六镇支撑着北魏王朝的赫赫武功。
北魏王朝能够在北方中国中杀出血路一统北方,六镇军人功不可没。但是自从孝文帝改革南迁洛阳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北魏故都平城地位下降,作为屏障的六镇地位也大大下降。而且自从将北方的柔然打败后,北魏军事重心也由防御北方边境转向夺取江淮,征服南朝。
孝文帝改革后,由于地处偏远,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六镇影响不大,而洛阳周围的汉化力度很强大,以至于逐渐分化成地落鲜卑和六镇鲜卑,留在北方的鲜卑居民被日益边缘化。
加上迁都和南征,导致国家财政紧张,对六镇的经济支持不断减少。六镇长官开始勒索士兵,而且许多发配的士犯也都发往了六镇去当兵,各种矛盾在这里错综复杂在一起,过去光荣的六镇将士逐渐变成了耻辱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文帝南迁后的北魏王朝日益腐朽,贪图享受,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官僚贵族贪污腐化。
终于在公元523年,柔然汗国趁机复兴率兵偷袭六镇,六镇本来就衰败无力,无力抵抗,损失惨重。在这个刺激下爆发了匈奴人破六韩伯斤领导的六镇大起义。
高欢就从这个时候看到了机会,同样在六镇起义的刺激下,尔朱荣趁乱崛起。以镇压六镇起义起家,掌控了北魏大权,最后导致北魏覆灭,便宜了高欢、宇文泰,东西魏分裂。
北魏灭亡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过于剧烈和彻底,顾此失彼,而孝文帝之后的继任者也没能继续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导致北魏政权走向衰弱。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51_151649/558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