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我的意思是谁也别立,看看下面的人还能玩出什么花来,二弟跟三弟经常被偶遇。我上个朝也没什么消停的时候。这三头下注的事,下着下着,不就看出来是人是鬼了么?”

    朱高炽觉得目前的情况很好。

    再持续一段时间更好。

    只要他们兄弟三个不被挑拨离间了。

    年,这朝廷里居心叵测的臣子全都得现形。

    “你弟该娶媳妇了!三个成年的皇子都住在宫里,老家伙们天天催。”

    朱棣被催烦了。

    其实这事并没有什么悬念。

    朱高炽之前是世子,现在就是太子。

    他嘴上不满意这白白胖胖的大儿子,但也就是嘴上。

    朱高炽成亲以后,胆肥了,人瘦了,儿子也生了。

    朱棣看得朱小胖多,就愣是把朱大胖也给看顺眼了。

    “所以,这太子的位置就是没我啥事对吧。”

    朱高煦看向徐氏。

    他算是想过,可也没太仔细想。

    这会看他爹跟朱高炽说话的样子,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对,立嫡立长。”

    徐氏颔首。

    “好吧,唉!”

    朱高煦叹气。

    自己不是很想要,跟爹娘完全没想给,这中间,还是有点落差的。

    “二侄子,十七叔带你去海外占地盘怎么样?”

    宁王有点共情朱高煦。

    他哥抢了个皇帝玩,他识时务没下场,不是不唏嘘的。

    “行啊,跟着十七叔混。”

    朱高煦搭上宁王的肩膀,两个人齐齐望天。

    “啧啧啧,该给他们俩配个二胡——,天上再扔几片落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宁王妃吐槽。

    “哈哈哈哈!”

    徐氏大笑。

    “来人,上笔墨。”

    宁王被宁王妃这么一形容,就来了兴致。

    等小宦官把笔墨弄好,宁王几笔下去就把宁王妃形容的秋风萧瑟图画得惟妙惟肖。

    张欣看的满眼都是星星,感慨:

    “十七叔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你也厉害哈,煎炒蒸煮无所不能。”

    徐氏懂张欣,安慰道。

    “噗——四嫂,您这么一说,我也得显摆一下。我只有两样不会的,琴棋书画不会,煎炒蒸煮也不会。”

    宁王妃爆笑。

    “这你还好意思说!”

    徐氏上前就拧了一把宁王妃。

    几个女人笑成了一团的同时,男人们就正经多了。

    “那你们三兄弟都封王吧。搬到宫外去住,也方便他们勾搭你们。”

    朱棣倒也不是非要现在立太子,朱高炽既然有更好的想法,他可以从善如流。

    “王字不加吧,谢谢!”

    朱高炽黑线。

    “是纠话里那些许谐音的时候吗!!!你这么不着调,怎么让你当太子!”

    朱棣当即收回他想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心。

    “爹,这回我站大哥,你前面这王八,后面还有个勾搭!听着就绿油油的。”

    朱高煦郁闷的情绪不过一晃而过,吐槽皇帝这种事不能错过。

    “滚——”

    时常觉得儿子报错了的朱棣恨恨的再次转向朱瞻基那几个小孩子。

    突然就发现,咦,这一晚上,几个小家伙埋头苦吃完了之后,就没出声。

    几个小脑袋凑一起不知道在干啥。

    “小胖,你们干嘛呢?”

    朱瞻基被点名了以后略抬起脑袋,看是朱棣叫他,应了一声:

    “爷爷,我们在说今晚那道长寿菜里,用的香蕈上的把儿的长短。”

    徐氏闻言诧异问道:

    “为什么?”

    “奶奶,这香蕈是采买回来的么,我们皇庄有种么?”

    朱瞻基不答反问。

    徐氏一下被问倒了,看向张欣,她可太久没管这些采买的事了。

    “我们皇庄种不了,这是汝城香蕈,贡上来的。长寿菜里的笋干也是。”

    张欣笑着就答了。

    “哦。今天夏老师给我们上经济课来着,说的就是这香蕈把儿。刚刚正好吃到,我觉得,这把儿有点长了。”

    朱瞻基托着下巴,有点小不满的意思。

    “说了啥,你觉得香蕈把儿长了?”

    朱棣有点好奇。

    夏元吉给几个小的上课实际怎么上的,他还没听过。

    居然这么天马行空?香蕈把儿的长短居然还有讲究?

    “好的。今天夏老师出了一道题,问我们该怎么做,又体会到了什么?刚刚我们就在讨论这个。”

    朱瞻基应下,就开讲。

    汝城一地,自早年先帝特许了砍花培育香蕈,就成了新鲜香蕈跟香蕈干的批发集散地。

    汝城香蕈品质好,味道佳,虽然价格相对略高,也颇受行商青睐。

    有一个专做香蕈生意的大行商,加价三成采买。

    要求是所有的香蕈按规定的尺寸,还都要去了把儿。

    因为大行商主要是供货给高官世族,去了把儿的大个香蕈价格可以卖得比普通的贵好几倍,他自己张罗人去香蕈把儿太费事,也耽误时间,索性这部分钱,他就让香蕈农户挣。

    种香蕈的农户很高兴。

    香蕈的把儿去掉了,不过是采摘的时候费点事,少掉的那点重量相对于这三成的加价压根不是问题,于是,农户们都答应了下来。

    香蕈的采摘,没法一次性完事。

    客商就在汝城逗留等待这一批香蕈完全采摘完毕。

    每天都有农户来送香蕈。

    一开始农户确实是按要求去了把儿送过来。

    可没几天,大行商收货的时候就发现,有人掺了带把儿的香蕈在去了把儿的香蕈里面。

    大行商很不满。

    因为这一小部分带把儿的香蕈,他就得请人把所有的香蕈都检查一遍。他想花点钱省事的初衷压根没达成。

    可香蕈农户们大老远的,送过来了,他也只能忍下不满,收了下来。

    并再次强调,不收带把儿的香蕈。

    但大行商的一番好意跟退让,没有用。

    有一个掺了带把儿的,就有了第二个,没几天,这收上来的香蕈,无论哪家,都掺了。

    发展到后来,有个当地的香蕈农户,李四,直接就拉了几百斤带把儿的香蕈过来。

    大行商不干。

    拒绝收货。

    李四仗着是被敌人,跟大行商的人吵架理论,带着当时在现场的其他农户也加入了吵架的队伍里,要求大行商按议价收货。

    大行商势单力薄,最后还是收了。

    第二天,所有的香蕈农户送过来的香蕈,不但带把儿,还气势嚣张。

    大行商原本打算包圆了整个汝城这一季的香蕈

    见此情形,惹不起,躲得起。

    第三天直接走了。

    【小科普:香蕈——寄生在栗、槲等树干上的蕈类,也就是香菇。长寿菜——朱元璋喜欢的一道明朝宫廷名菜,也就是香菇炒冬笋。】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53_153168/559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