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番薯能够在全国推广,便说明其他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有了变化。
比如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地主也可能会大量投资作坊。
政策也是个重要因素,如果真的能严格控制隐田、税收优惠,不一定会有严重的土地兼并,地价也未必会涨太多。
但如果城镇建设、商业活动广泛开展,附近土地的价格也会上涨……
故而他们今日所言,只是一些可能性。
对此,陆知白亦深表赞同,他缓缓说道:
“今日咱们不过是做个推演,考考你们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但我觉着,也不能苛责某些人想问题不够周全,实乃平日里甚少有这方面的训练,亦未能获取充足的国事信息。”
“今日之事,倒让我有了个打算,欲办一本刊物!选取一些事,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是时候创办一本内部刊物了。
没错,名字暂且就叫《参考消息》。
考完了试,学生们便返回栖霞,继续各司其职。
诸多学子皆受触动,学习愈发勤勉。
陆知白则留在家中,着手筹备第一期《参考消息》。
因无先例可循,故而大体上需他自己撰文。
实则这一份刊物与邸报有几分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邸报于明朝已然发展得颇为成熟,其主要内容有三:
其一为皇帝的政治性活动,以及有关皇室的新闻;
其二是大臣呈递给皇帝的建言章奏等朝政新闻;
其三则是某地爆发旱灾、水灾、民变,边境地区有敌国入侵等突发的政治性新闻。
整体而言,邸报的内容较为浅显,仅是新闻的简单罗列,散珠碎玉,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
且过于关注皇帝与政治,对经济等内容涉猎甚少。
再者,即便有邸报存在,亦不妨碍他另行创办《参考消息》。
舆论宣传自当广泛,仅靠一份邸报,怎能实现意识形态的目的?
而朱元璋虽限制生员议论朝政,却并未限制其他人。
皇家科学院里,学生皆较为年轻,其中亦无几个生员(秀才)。
即便如此,这份内部刊物究竟刊登何种内容,仍需审慎思量,切不可触及忌讳。
故而这第一期内容,陆知白并未选取时政要闻,用的皆是大明过往之事或历史典故,亦有自己的读书笔记。
还增添了一些科学知识,诸如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大致原理。
思来想去,又补上了在倭国的见闻。
末了再加一个律法板块,印了数页《大明律》。
一番东拼西凑,一本刊物便就此诞生。
至于多久发行一次,且看反馈再做定夺。
皇家科学院现今共有四百余名学生,第一期陆知白打算先印刷一千份,权且试试水。
他口述大意。
杨士奇撰写文稿,优美练达;夏原吉整理编校,有条不紊。
不得不说,杨士奇能写会道,又精通为官之道,还是政治斗争的个中高手,日后必成大器,是我方一员得力大将。
众人齐心协力,书稿仅两日便大功告成。
送至皇家科学院的书局印刷,大半天便印制完毕,装订成册。
科学院的学生人手一本,免费发放。
剩余的则送往书铺售卖。
听闻广智侯所写新书,售价仅十文钱,众多读书人顿时蜂拥抢购。
哪怕并非为了求知,亦对书中内容满怀好奇,心想着,说不定还能押中科举考试的题目呢。
尽管售书的消息未曾大肆宣扬,可那剩余的五百来本《参考消息》,仍旧在当日便销售一空。
一些书生就站在店铺外头翻阅,相互议论道:
“这书里的一些文章饶有趣味,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有的书生家境贫寒,鲜少有渠道了解外界;
即便家境殷实之人,亦未必能通晓外地之事。
看了这份刊物,着实让他们有大开眼界之感。
何况,其中亦有对历史的独到分析,提供了别样视角,颇具思考价值。
……
武英殿。
朱元璋手持一份新鲜出炉的《参考消息》,细细翻看了一遍,随即派人去传唤陆知白进宫。
陆知白进宫之后,先悄悄打量了一下朱元璋的脸色。
却瞧不出丝毫情绪波动,于是他亦泰然处之。
朱元璋拿着一本《参考消息》说道:
“此刊虽有私议朝政之嫌,然这形式,倒也新奇有趣。”
陆知白回应:“这原本是给学生们阅读之物,粗陋之物,让陛下见笑了。”
他心中镇定自若,只因不准议论朝政,指的是莫要讲不利于团结的言语。
若全是善言美词,弘扬主旋律,又为何不许言说?
朱元璋目露微芒,嘴角噙笑:
“其中有些内容甚合咱的心意。不过皇家科学院亦非寻常书院,此事你理应先上报于咱。”
“但咱觉着你那些学生,好好读书便是,为何要看这些?”
陆知白略作思忖,说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陛下既然期望科举所取之士能够迅速上手各类政务,他们自应多了解家国天下事,若等到真正为官时再去学习,怕是有些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59_159671/603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