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 第三百零三章 道统之争
    云南盘根错节的大理密宗,因为惹到了中原儒“教”,就被这么连根拔起了。

    及至洪熙元年的今日,这些大理国时期的云南密宗,已经几乎不剩下多少影响力。

    密宗的佛法教义,也被朝廷派来的官员,几次三番的挑刺修改。

    就这,读书人还不愿意放过密宗,隔三差五就要参这帮密宗和尚们一本。

    一直到了清朝,密宗势力已经极度衰微,又被隔三差五的弹劾。

    满清朝廷被弄得烦不胜烦,再加上密宗也确实不行了,对当地统治也是无用,那就直接取缔了事。

    大理密宗至此烟消云散!

    这就是古代的道统之争,面对一家独大的儒“教”,什么和尚、道士都不是一合之敌。

    可是现在……

    林煜却明着说自己要打破理学的桎梏,还说理学陈旧腐朽,已经严重阻碍了大明的发展。

    这简直就是在公开挑衅全天下的读书人!

    饶是杨荣也不能再偏帮了,因为他也是理学门徒,不是理学门徒,那就在大明当不了官。

    元朝出于统治需要,将理学抬为官学,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核心版图,同样也继承了作为统治官学的程朱理学。

    下到民间治学,上到朝廷科举,全都以理学为宗,就连考生答卷时也“专以程朱传注为主”。

    这个现象,一直到了阳明心学出现,因为“人人皆可成龙”的下沉思想,才逐渐开始动摇理学一家独大的地位。

    “林先生,学生这里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先生?”

    杨荣本不该插手,但看着眼前目光澈亮的年轻人,再加上这两节课听下来,对方也算得上自己半个老师。

    天地君亲师,他不能不说,也确实想要问一问。

    林煜颔首:“你问。”

    杨荣挺直了腰杆,问道:“林先生,您为何一定要打破程朱理学?”

    林煜摇头纠正:“注意,我说的是打破大明理学,而不是程朱理学。”

    杨荣皱眉:“此话怎解?”

    “字面上的意思,大明理学在根子上就已经长歪了,它的出现就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所以自然采取了禁锢思想,腐朽个人意志,让天下都处于一汪死水……”

    说着,林煜顿了顿,看了眼杨荣才复又接着问道:“你刚刚既然问到了程朱理学,那我也要问问你,程朱理学的开创者和完善者都是谁?”

    杨荣听到这个问题,不禁有些疑惑,但还是老实回答道:“程朱理学,又名程朱道学,其‘理学’之名,为宋人始有。但在古代,虽无‘理学’之名,却也有义理之学之实,那便是‘经学’。”

    “而理学之祖,可以追溯为周敦颐(二程的老师,也提供了理学的最初思想价值观),但实际开创者,却是程颢与程颐兄弟,也即是‘二程’。”

    “理学自‘二程’开创以来,其间又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一直传到南宋为朱子(熹)集为大成。”

    “嗯,”林煜先是点头予以肯定,接着才又说道,“所以,程朱理学的最终完善也就是朱熹,但大明理学现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没等杨荣给出回复,林煜便咬牙切齿道:“是存天理,灭人欲。是不顾百姓死活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是宣扬虚伪的‘仁义礼智信’,而可笑的是,理学最重要的知行合一,宣扬理学的名儒大儒们,往往自己却无法做到。”

    可以说,大明的理学不仅在思想上极端,而且在执行上也更加抽象。

    宣扬理学者,往往压根做不到理学最基本的“知行合一”,他们只会将自己做不到的,强加给朝廷,强加给皇帝,强加给下层的百姓。

    而真正遵守理学的呢?

    自然是该干嘛干嘛,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享受荣华富贵才是真。

    存天理,灭人欲?

    那是皇帝和百姓该干的事情,他们这些理学的士大夫们,就应该教导皇帝和百姓,乖乖听从摆布,皇帝老老实实做被背锅侠,百姓老老实实让士大夫们敲骨吸髓就行了。

    百姓喊疼,那你就是不孝,皇帝不让,那就是不仁。

    百姓反抗,那就是不忠,皇帝改革,那就是暴虐。

    反正我抢你的钱是对的,我抢你的土地也是对的,我要你的让人头更是对的。

    “我没法跟你们说什么大道理,也没那个条件(口才)去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理学大儒们去辩经,我只知道实事求是。”

    林煜摇着头说道:“理学的开创者是‘二程’,是他们先提出了‘天理’,才有着朱熹去改进,但你们知道朱熹为何会去改进‘二程’的那套‘天理’吗?”

    为什么?

    这还用问吗?

    作为理学门徒的杨荣,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二程”最初创立理学,开创“天理”道德,本意上的确是好的。

    但在执行上,却可以用离谱来形容。

    就拿“二程”中的程颐来说,因为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宋哲宗的老师,亲自教导过年幼的哲宗皇帝长达三年时间。

    先说程颐的“天理”学说,理论上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其实是很有利的,程颐也试图以此来影响赵煦接受他的主张。

    但程颐忽视了赵煦才十岁,年轻人是有叛逆心的,如果仅仅是灌输旧党的保守主张还很正常,那仅仅是政见不同而已,可程颐和其背后的旧党成员为了塑造他们心中的完美君王,不停的干涉赵煦的私生活,强制性的要求皇帝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做人。

    用札记《古今谭概》中的记载:“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栏,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

    如果说这算野史传记,当不得真的话,那还有正儿八经的《宋史》。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当然,程颐肯定也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不止对皇帝这么严格,对当时掌权的“女中尧舜”高滔滔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如此,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程颐被迫辞官归乡潜心治学。

    到了后来哲宗亲政,也没有因为帝师的身份,把他召回,反而任由新党对程颐进行打压,一路贬官迁调,直至把程颐折腾死。

    (冷知识:宋朝不杀士大夫,所以要杀官,就只能不停调任贬官,折腾人)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2_162466/444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