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215章 变化显而易见
    《航空航天科学进展》通常只接受特邀综述文章,但对于真正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它们也乐意破例接纳。

    杜教授之前考虑署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毕竟没有知名学者的名字,编辑们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

    尽管《航空学报》已有英文版本,但在那个时代它尚未被sci收录,因此在国际影响力上略显不足。

    然而,对于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得到系统指导的许宁而言,论文发表的具体平台并不是最重要的。

    “无所谓,我相信我们华夏航空人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论文上。”许宁坚定地说,“我的文章主要是想与同行们分享交流,《航空学报》就已经足够了。”

    实际上,在工程领域,特别是像《航空学报》这样的顶尖中文期刊,仍然受到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

    假如许宁的研究成果属于数学或物理的基础研究,那么他肯定会选择sci期刊发表,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文期刊可能很少有人问津。

    “保持这样的心态非常好,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应该被埋没。”杜亦熵微笑着说道,他对这位年轻组员的成熟态度感到十分满意。

    “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即便解密后也不能公开,那就要作为国防机密报告提交,之后可以通过等效方式认可你的学术贡献。”

    对此,许宁只是微笑点头,并未多言。比起发表渠道,他更关心自己研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杜导师,今天来找您其实是关于这件事……”

    说着,许宁递给了杜亦熵一个软盘。老教授迅速将软盘插入电脑开始查看。

    尽管年龄已长,杜亦熵却对新技术保持着开放态度,他的电脑上安装了各类最新的工程软件。

    “这是一组经过特殊研发的风扇叶片。”初看之下,杜亦熵以为这是许宁独立开发的新式压缩机叶片,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并非如此,至少尺寸上就不匹配。

    “这是基于现有航空研发理念改良的一种新型风扇叶片。”许宁解释道。

    “哦?是从外部接到的任务吗?”杜亦熵转头看向他问道。

    “什么都逃不过您的眼睛啊!”许宁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

    “别夸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杜亦熵挥挥手,“我不反对科研人员通过专业知识赚取报酬,这也是政策所允许和支持的。

    但你必须记住两点:一是不能忽视本职工作;二是要警惕那些试图通过利益诱惑来获取技术的行为。”

    “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杜亦熵问。

    许宁立即回应:“我想找个地方测试一下我改进的风扇,看看它的效率和噪音表现如何。”

    杜亦熵点头思考片刻后说:“我这儿可以给你写张条子,我们学院有个风扇测试台,它和低速翼型风筒一起,你可以下班后来使用。”

    说着,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叠纸,撕下一张来递给许宁。

    “不过记住,要等大家都下班了才能用,别打扰到别人的工作。”

    许宁接过条子,感激地向杜亦熵致谢。

    正当他打算离开时,杜亦熵又叫住了他:“哦,还有件事。”

    “如果你的风扇真的改得好,记得先申请专利,然后再公开你的研发。以前有人没这么做,结果吃了亏。”

    在京航这所理工科大学里,有一个金工中心,它提供组员实践训练,也负责为研究项目制造各种材料的部件。

    当时还没有3d打印技术,制作特定的塑料件颇为不易。

    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一个替代方案,用金属加工出零件,再覆盖上塑料层。

    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会让成品稍微重一些,从而增加一点噪音,但对于许宁的实验来说,影响不大。

    经过一天的等待,他花了180元得到了六个特制的风扇:一个是原版研发,另一个是初步改进版,剩下的四个则是基于不同的弯曲角度制作的版本。

    这些风扇的质量非常均衡,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能确保风扇在高速旋转时不会因偏心而影响性能或寿命。

    夜幕降临,许宁开始了他的实验。尽管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工业风机测试标准,但基本原理相似,他很快就熟悉了测试设备的操作方法。

    他小心翼翼地将第一个风扇安装到调速电机上,并连接好了u型管压力计来测量静压,同时准备利用皮托管压力计直接读出动压值。

    多年未碰这些简朴的实验器材,许宁的动作显得有些生疏。

    正当他费力地换着一块20流通面积的节流板时,“咔哒”一声,实验室的门忽然被推开。

    “谁在那儿?”两个声音几乎同时响起,其中一个便是全神贯注于工作的许宁,突如其来的声音让他心头一紧。

    “你是谁?怎么在这儿?”许宁警惕地问道。

    门口站着一位看起来斯文却略带紧张的年轻人,他连忙澄清:“我是这所大学的组员,来这里进行测试,杜亦熵教授批准的。”

    听到杜教授的名字,许宁立刻松了一口气,并向这位组员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哦,原来如此。我也是杜教授指导,正在我的研发。”

    这时,许宁终于将新的节流板安装完毕,并递上杜教授签署的许可文件以作证明。

    接过文件,对方眉头微皱:“杜教授批准的?可我怎么没听说有这事呢?”

    “您好,我是方争,杜教授团队里的研究生,目前读博三。”方争虽感困惑,但确认了签名的真实性后,态度变得温和起来。

    “我叫许宁,前几天刚跟杜教授谈妥加入我们小组完成我的论文。”许宁回答道。

    此时,他突然想起两天前曾在食堂遇到过这位师兄,那时他还与另一位女生同行。

    “原来是你啊!那天在食堂看到你的时候还以为只是普通的组员聚会呢。”方争恍然大悟地说。

    尽管对于新成员的到来感到意外,但既然得到了杜教授的认可,他也表示了欢迎。

    杜导师很少指导本科生的毕业研发,所以当方争得知许宁会成为他们的新成员时,感到有些意外。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7_167046/436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