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机落地那一刻起,姚美玲就一直在思考许宁提到的涡喷14发动机工况不稳定的问题。
现在,她已经形成了一个虽然不够成熟但却逻辑自洽的假设,只是还需要更多证据来验证。
很快,她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了关键所在——燃烧室出口温度/涡轮前温度。
这正是她需要的信息。姚美玲紧盯着屏幕,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太好了。”她低声说道。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深入查看后,她发现所需的数据并不完整。
这项指标对于燃烧室和涡轮叶片的研发至关重要,但在高空平台测试中往往不是关注的重点。
测量起来既困难又复杂,尤其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尚不成熟,接触式测温方法虽准,但会干扰发动机内部流场,影响其正常运作。
因此,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不会频繁进行这样的测量。
姚美玲站在实验室里,看着眼前的几个数据点。
这些数据点显示了涡轮前的温度,确保不会超温引发事故。
但对她来说,这远远不够。她需要的是更全面的数据。
短暂犹豫后,姚美玲决定去找许宁谈谈这个问题。
“师弟。”她穿过刚结束庆祝的人群,来到他面前。
“我打算在接下来的空中测试中,对整个涡轮前部进行一次全面的温度测量。”
“涡轮前部的温度?”许宁抬头看向她,迅速翻阅手中的报告,找到了相关页面。
“最高温度是1575k,看起来是在安全范围内,而且从整体来看……”
话未说完,他就停了下来。
“你认为这里的温度分布有问题?”
“正是如此。”
姚美玲点头道:“我们目前只有中心和边缘两个点的数据。”
“如果是普通情况下,这种测量方法确实足够了。
但是,考虑到涡轮叶片有主动冷却系统,如果气膜不均匀,会导致冷却效果波动。
尤其是在接近1600k时,即使20到30度的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叶片性能,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整体稳定性。”
听着姚美玲的话,许宁继续浏览报告。
果然,在01号和03号原型机上也发现了类似的不稳定状况。
幸运的是,他已经为这种情况预留了足够的喘振裕度,因此即使在推力快速变化时也没有出现问题。
不过,传感器还是记录下了油门调整瞬间压气机流量和增压比的剧烈波动。
“看来你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许宁承认道,意识到自己之前可能过于关注压气机部分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航空发动机是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小改动都可能影响整个机器的性能。
比如气膜冷却技术,它通过在高温壁面开孔引入冷空气,这股冷气流会在压力和摩擦的作用下沿着壁面流动,形成一层保护膜,将热气与金属部件隔离开来,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这个过程需要从压气机抽取部分低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因此会影响到压气机内部气流的状态。
许宁虽然对这一原理有所了解,但毕竟不是他擅长的领域,所以一时之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谢谢你提醒我,师姐。”
说完,他迅速整理好桌上的资料,准备去找阎伟忠商量。
因为除了与压气机改进相关的进气畸变测试外,其他项目的最终决定权都在阎伟忠手中。
“不用谢,能帮上忙就好。”
姚美玲本想给对方一个拥抱表示鼓励,但想了想还是不合适,只好放下半抬的手臂。
“要是早点想到就好了。”她自言自语道。
幸运的是,这时阎伟忠恰好回到控制室,没让许宁察觉到她的尴尬。
“阎总,关于接下来的空中性能测试,师姐有个建议……”许宁说。
鉴于他的表现,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1996年时,非接触式在线测量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团队连夜在高压涡轮导向器上安装了铠装热电偶进行监测。
三个小时后,数据出炉,分析结果证实了姚美玲的猜测。
当发动机处于最大加力状态时,涡轮进口温度呈现出预期中的抛物线分布;
然而,在降低转速尤其是接近最小加力位置时,温度场变得非常不均匀。
这种现象与之前两架原型机记录的情况相吻合——最剧烈的变化发生在跨音速加速或减速过程中。
“终于找到了!”
控制室内,看到结果的人都感到十分兴奋。
气膜冷却技术在这个时代被视为尖端科技,国外对此技术严密封锁,以至于过去十几年里全球仅有一篇相关论文问世。
根据物理原理,气膜孔的研发细节如大小、布局乃至形状都会显著影响其效能,但在80年代末期,国内显然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
许宁提出的颤振主动控制技术,就像603所秘而不宣的宝贝一样;
涡轮叶片上的气膜孔研发对于罗罗、通用电气、普惠或是留里卡-土星这些大公司来说,也是绝密。想要学习借鉴却无从下手。
因此,在阎伟忠等人研发涡轮叶片时,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圆孔方案。
虽然冷却效果勉强凑合,但好在涡喷14的涡轮前温度并不算极端,而且这种研发相对简单,不容易出错。
如果研发本身就有缺陷,那么至少它会表现得比较稳定——尽管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然而,问题并非出自研发,而是制造过程,特别是气膜孔的加工环节。
航空工业中常见的厂所分离制度确实有助于资源集中,但也导致了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之间缺乏紧密合作。
410厂与606所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即便需要配合工作,也不存在服从管理的说法。
这次随阎伟忠来到涪城的都是606所的工程师们,他们对生产流程了解有限,面对难题一时不知所措。
为解决此类协作不畅的问题,后来引入了总工程师负责制,且证明相当有效。
不过,对于80年代中期立项的八三工程及昆仑发动机项目来说,并未设立这一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7_167046/449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