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珠在查干浩特休息了两天,把草原的事情都安排的差不多了。
贾珠决定押着三百万两白银和一些宝物,带着大军返回辽东。
其中两百万两给隆正帝,一百万两留着自己用。
本来是不打算带银子回去的,但是这次回神京要置办产业,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一百万两应该够了。
死了林丹汗一个,富了贾珠和草原上所有部落,他死得其所。
经过三天的行军,大军终于回到辽东边墙,进了十方寺堡。
到新察哈尔城时,大军又休息了一天。
卓礼克前两天就带着出征的一万五千鞑靼将士秘密返程了。
知道贾珠秘密的只有十方寺堡的将士,但是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将士全都是贾珠的心腹。
贾珠之所以在新察哈尔城休息一晚,就是怕卓礼克镇不住场子。
毕竟这里的人原来是奈曼、敖汉和克什克腾三个部落的人,要是不服卓礼克,可能会出乱子。
有贾珠四万大军的震慑,加上除了换一个名字外,他们的权力和利益都没有改变,也就接受了贾珠的命令,卓礼克顺利当上了新察哈尔城的城主。
新察哈尔城在辽东的土地上,自然就归大乾管理。
没办法,贾珠之前就把他们俘虏到大乾境内了,总不可能突然把他们又放回草原去,其他辽东官员又不是瞎子,这都能看不出来问题?
趁着贾珠现在还是总兵,贾珠给新察哈尔城的条件还是比较宽松。
给予他们大乾国民的身份,一切待遇、税收和大乾人一样。
另外,给予新察哈尔城高度自治权,城主直接对辽东都司负责,辽东都司也不派遣大乾官员干预新察哈尔城的内部管理。
这也算是贾珠对管理外族的一种尝试吧,先自治再融合,希望能探究出一条路来。
次日,大军终于回到辽阳。
贾珠让王大牛秘密运走一百万两白银,在辽东各个钱庄慢慢换成银票。
剩下的宝物便交给黄士俊了,让他派人将这些钱财运往神京,交给隆正帝。
回辽东都司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论功行赏,赏钱已经在查干浩特就发给将士们了,这次是要将贾珠的心腹,全都升到辽东军的关键岗位。
比如张强、赵武、乌琚和乌粟四人都由四品游击升任三品参将,另外还提拔了一大批四品和五品武官。
虽然他们都是贾珠的人,但是出征的功劳也是实打实的,兵部没理由不让他们升迁。
确定好之后,贾珠立即就将报功文书送往驿站,交兵部武选司审核、处理。
除此之外,贾珠就没啥事了,每日正常在总兵府当值。
第五天,侍卫来报,有天使驾到,正在大殿中等着宣旨。
传旨的是个小太监,名叫夏铨,是夏守忠的干儿子,贾珠在神京时也见过几次。
贾珠道:“夏公公,好久不见,一路辛苦了。”
夏铨道:“国公爷言重了,为陛下办差,是小人的职责,不敢言苦。”
见贾珠、黄士俊和张世忠都来了,夏铨说道:“几位大人,还是先接旨吧。”
三人跪地接旨,夏铨念到: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
自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朕自承天序运,抚有四海,夙夜忧勤,惟欲安内攘外,以固邦本。今有武定侯贾珠,才兼文武,智勇双全,自投身行伍以来,屡建奇功,战无不克,实乃朕之股肱,国家之栋梁也。
卿率兵大破大元王廷查干浩特,斩杀林丹汗,寻回传国玉玺,于大乾江山社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卿保我疆土安宁,万民安堵。其忠勇之节,诚可昭日月,其功勋之着,当永载史册。
朕心甚慰,特加封贾珠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燕国公,三代后降等袭爵,赐金印紫绶,黄金千两,锦缎千匹,以彰其功。
朕感念卿为国戍边,不辞辛劳,然长辈渐老,朕特许卿回家尽孝,以享天伦之乐。
即日起,辽东总兵之位交由黄士俊担任,望黄卿不负朕之所托,保边境安宁,大乾皇土永固,万世太平。钦此!
隆正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拟旨日期而非宣旨日期)
夏铨念完,把圣旨递给贾珠道:“国公爷,领旨谢恩吧。”
贾珠向着神京城的方向叩拜道:“微臣领旨,谢陛下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贾珠接过圣旨,给夏铨塞了一千两银票,道:“天使一路辛苦,请喝杯茶水去去乏。”
这些太监都是隆正帝身边的近臣,鬼知道他们回神京后会给隆正帝说些什么,所以不能得罪。
然后贾珠带着黄士俊和张世忠又为天使一行接风洗尘,让他们体验辽东特色,所食所用都是最高配置。
当然也只有第一天需要贾珠亲自作陪,后面都是安排的其他官员。
不管怎么说,贾珠都是国公,而夏铨只是一个太监,贾珠习惯,夏铨也不习惯。
隆正帝给贾珠的封赏是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燕国公。其中,特进光禄大夫是一品散官,有官阶无实权;左柱国是最高的勋官;燕国公是封号。
全是大的吓人的名头,但是一个实品官职都没有。看上去是恩宠至极,但是实际权力一点都没有。
给你面子的,叫你一声国公爷;不给你面子的,你拿他也没什么办法。
还好,贾珠不需要别人给面子,他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大乾哪个官员看到他不胆寒?
既然隆正帝不给贾珠权力,贾珠也只能动用自己人了。
这几天,王渊陆续派了几千将士伪装成百姓入关,贾珠给他们办了大乾户籍,并给他们银子,让他们在神京城周边买地,安定下来。
等贾珠回神京后,置办下一些产业,才能逐渐把他们接进神京城。
刚好,再过几天就是九月初三,也是贾珠25岁生日。
懵懵懂懂,恍恍惚惚,贾珠已经来了八年了。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本卷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7_167424/442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