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 第303章如此的舞弊手段
    科举会试,一共9天,每3天1场。

    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贡院,这是规矩。

    头三天考的是四书五经,传统的八股文章。

    三篇出自四书,四篇涉及五经。

    这些是考官决定取舍的最关键内容。

    中间三天,则是考论“诏诰表判论”。

    论题源自四书五经,要求按题目论述。

    朱允熥认为这比前三天的考试更为关键,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

    最后三天,则是策问,考官选取时事议题,考生可自由发挥作答。

    这也是考察考生政治理念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仅作为附加题。

    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能否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

    一旁,解缙凝视着前方的贡院,贴近低声问道。

    “殿下可还记得,最近刘舍人在国子监授课的内容?”

    朱允熥语气平淡:“不就是四书五经那些吗?”

    解缙轻应了一声,“但殿下是否知晓,刘舍人具体讲了哪些篇章?”

    朱允熥眼神中流露出不解。

    解缙随即压低声音:“刘舍人确是讲了四书五经,唯独《尚书》《礼记》《诗经》、三部,每部仅讲了一回。”

    言毕,解缙拱手退后,静静站立一旁。

    朱允熥的睫毛猛地一颤,似是有所触动。

    朱允熥脑中猛然蹦出个泄题一词。

    随即,他眼神变得深沉,凝视着解缙。

    照理说,科举考试头三天的试卷是最关键的评判依据。

    其中三篇出自四书,四篇摘自五经。

    考生们事前无从得知考试的范围,更别提具体题目了。

    但偏巧,刘三吾在国子监里讲解时,唯独《尚书》等三本书仅提及一次。

    刘三吾这招玩得实在高明。

    无需多言,朱允熥已经猜出今年科举四书五经的考题。

    一旁与刘远同来的周豪,悄悄将视线投向贡院方向。

    刘三吾这下子,罪名又添了一笔。

    解缙却迟疑着说:“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断定……毕竟,这些情况大部分考生都心知肚明。”

    解缙心想,当所有人都预感到今年可能会考哪些内容时,这其实等同于无人真正知晓确切信息。就算有所了解,所有人也是相同。

    朱允熥轻轻摆手:“人和人之间,总有不同。”

    说着,他失去了继续观察的兴趣。

    起身,瞪了一眼只顾为自己打伞,自己却淋得透湿的温旗。

    从刘远和周豪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把伞,独自撑开,缓步往前走去。

    解缙愣愣地转过身,望着皇太孙身影渐行渐远于,心头涌上一阵困惑。

    ……

    “成了。成了。”

    “全押对题目啦。”

    “今年非中不可,哪怕是最末等的进士出身也行啊。”

    贡院内,一名年轻举子抢先冲入,找到自己的位置。

    手握考题,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七道考题跃然纸上。

    这股按捺不住的兴奋,并非他一人。

    整个贡院里,细微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另一隅的号舍中,石伟毅眼神炯炯,紧盯着考卷。

    轻叹一声后,便沉心静气,仔细审题,构思答案,随后笔尖轻触纸面,草稿渐渐成形。

    对贡院里的考生来说,三天仿佛一个世纪,而这仅仅是六日考验的开始。

    写完的举子会探出头,示意完成。

    随之,监考的文书和差役穿梭其间,确认、收卷,一气呵成。

    考卷被送往弥封官处,经过折角、隐名、盖印等一系列严格程序,确保公平。

    之后,试卷转至眷录官,由专人誊写副本,原卷则密封保存,副本分发给十八房同考官评判。

    防弊措施严密至极,几乎滴水不漏。

    但世间事,凡有人为,便总有隙可乘。

    石伟毅花了两天半时间写完。

    第三天正午时分,简单吃了些干粮,几口清水下肚。

    在又一次仔细检查试卷,确保无误之后,他小心翼翼地把头探出号舍外。

    几乎同时,两个负责监考的小吏踱步而来。

    其中一个眼神淡淡扫过石伟毅,不自觉地左右张望一番,这才开口询问:“可曾全部完成?”

    石伟毅回应:“已经全部完成。”

    “那好,我这就收走你的试卷。”

    “拿去吧。”

    石伟毅摆摆手,随即双手环胸,往后一靠,实在是累得不行,剩下的时间直至明日,他得好好补个觉才行。

    这两个小吏收起石伟毅的试卷,径直走向弥封官那里。

    一路上,小吏的目光时不时落在那卷子上,直到试卷被贴上封条,密封妥当,再将它特意放在最上方,连同其他试卷一起,送往眷录官的手中。

    眷录官那儿人手充足,为的是加快誊写进度。

    小吏将密封好的试卷递给眷录官边上的助手,手轻轻在顶上一拍,对方心领神会地颔了颔首。

    紧接着,石伟毅的试卷被转交给眷录官进行誊写,最终置于那堆试卷的最底部。

    一旦数量达标,这些试卷会被小吏打包,送往十八房同考官的所在。

    运送途中,原本垫底的石伟毅试卷,不知何时被悄然移到了最上方。

    抵达同考官处后,这些试卷便交由协助同考官批改的阅卷官们处理。

    送试卷的小吏,还是那熟悉的老动作,手掌轻轻在试卷堆顶拍了拍。

    接试卷的同僚立马会意,把最上头那份抽出来,几个小吏麻利地分好,再一一递给那些阅卷大人。

    其中,拿着石伟毅试卷的那位,把它悄悄递给了角落里的阅卷官。

    “大人,试卷来了。”

    阅卷官抬眼瞅了瞅小吏,见他满脸堆笑,手却规矩地放着,掌心朝下。

    接着,他默默翻开最上面的试卷,没翻几页。

    阅卷官往后一靠,低声说:“韵脚不齐,用词不精,唯笔迹尚可,怎堪为仕?”

    话音刚落,石伟毅的试卷就被轻轻扔进了旁边的竹篓里。

    随后,他又拿起一份,见密封线那折了个指甲印,脸上露出喜色。

    “文章流畅,见解独到,笔力不俗,颇有教化。”

    一旁等候的小吏赶紧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份试卷,毕恭毕敬地送到另一位同僚阅卷官前。

    这位同僚也是一字一句细细审读,确认无误后,提笔洋洋洒洒写了20多个字的评语。

    就这样,一篇入选的文章诞生了。

    这样的场景,在这贡院里,一幕幕不断上演。

    所有的一切,都在静默中悄然进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8_168022/330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