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父慈子孝 > 第八十三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李二兴致很高,谈兴很浓,吃过饭食后,几人就在讨论东宫的饭菜。

    李承乾闭目养神,并不想说话,按照他的习惯,中午是要休息的。

    虽然靠坐着也能眯眯眼,算是小憩。

    可能跟柔软的床能比啊?

    李二也是分不清大小王。

    东宫是谁的地盘啊?

    “太子。”

    李二突然看到,李承乾也没睁眼,唔了一声,表示回应。

    “东宫饭菜不错,我准备带两个回去。”

    嗯?

    好大的口气。

    你李二说带就带的啊。

    李承乾都没鸟他。

    长孙无忌看出不对劲来,这陛下受到太子冷落,有点不好看啊。

    “陛下,臣吃过东宫饭菜后,怕是以后也对自家庖厨做的东西,食之无味,味同嚼蜡了。”

    长孙无忌笑着说道:“殿下,能否赏个恩典,让臣家里的庖厨,到东宫来学习一番。”

    他朝着李承乾一拜。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连忙说道:“还请殿下赏个恩典……。”

    魏征倒是无所谓,他的衣食住行东宫全给包了。

    不用愁吃不上。

    他笑道:“殿下,这恩典你可得给啊,否则一个个天天上东宫来打秋风,怕是把东宫给吃垮就不好了。”

    吃垮东宫可能吗?

    这不过是一句戏言。

    重点是,这被视为太子恩典了。

    李承乾这才睁开眼眸,不冷不淡的撇了李二一眼。

    你要东西,但不能抢。

    什么一来就跟我说带回去两个。

    你李二对别人霸道习惯了,好言好语的不会说话是吧?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孤也不能藏着。”

    “叫人来便是,孤会吩咐庖厨用心教的。”

    饮食推广还是很重要的。

    丰富百姓的物质,满足口腹之欲,达到精神上的需求,也是一桩大事。

    上行下效。

    当上层开始享受一些东西,下面就会争相效仿。

    一些事情的推广,远不如上层所带起的风气,更加迅速。

    就一句东宫流传出来的厨艺,李承乾也会获得不少的名声,得被多少人给念叨着。

    李二也识趣的不提刚才要人了。

    他想了想,也觉得派人学,比叫人走更好。

    “郑国公,我听说你家小子在东宫当差。”

    “还有英国公,你家的也在。”

    李二问道:“怎么没看到他们呢?”

    “叫他们来瞧瞧,在东宫做的如何了。”

    “这臣还在很不知道。”魏征说道:“臣也许久没见了。”

    “哈哈,那快叫来见见,东宫伙食这么好,怕是养膘肥体壮的。”

    说起来,自从进了东宫,魏叔瑜就再也没有出宫过。

    魏征也很是好奇。

    长孙冲下去,没多久就把魏叔瑜给叫来了。

    随着魏叔瑜入内,魏征眼神越发亮堂。

    “好一个意气风发少年郎啊。”

    李二称赞不已,他起身走下来,站在魏叔瑜身边,仔细打量,“我大唐二郎当如是也。”

    这样的赞赏,份量一点都不轻。

    “刀给我看看。”

    李二提到。

    魏叔瑜下意识捏着,做出警惕的姿态,他面露犹疑。

    “?”

    李二有点疑惑,“怎么,刀不能看吗?”

    “回陛下,卑职斗胆,刀乃卑职之性命,殿下曾言,刀在人在,刀毁人亡。”魏叔瑜咬牙说道:“陛下要看,自是……。”

    他看了一眼太子,只见太子微微颔首,立马领会,说着,他解下绣春刀,双手递给李二。

    李二微微诧异,没想到还有这说法,不过魏叔瑜的话,倒是听得悦耳。

    刀在人在,刀毁人亡。

    魏叔瑜主动递刀,岂不是说性命交付在他手上。

    李二倒是没有注意到,李承乾与魏叔瑜之间的小动作。

    倒是其他人发觉了,不过并没有点破。

    锵的一声。

    绣春刀出鞘,刀身明亮,发着寒意。

    “倒是一把好刀。”

    “不过就是有点华而不实了。”

    李二点评说了一句,发现刀把与刀身之间,还有一行小字,念了出来,“锦衣卫百户魏叔瑜,太子授?”

    “怪不得说,刀是你的命。”

    他一把抽了回去,还给魏叔瑜,回头之时,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李承乾发现李二有毛病,看什么看。

    孤授刀给手下的人,还不行了?

    “时候不早了,该去崇教殿了。”

    李承乾说道:“我就先行一步,陛下,诸公随意。”

    给李二施施然行了礼,转身就走。

    魏叔瑜紧随其后。

    李二鼻孔嗤了一声,闷头也跟了出去。

    “魏公,家有虎子啊。”

    长孙无忌说了一句。

    “赵国公虎子,不也在殿下身边?”魏征笑道。

    两人相视一笑,一同出殿。

    不管之前关系如何,他们如今都站在太子这条线上,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不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至少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至于房玄龄,他就有点小失落。

    自家那混账玩意儿,怎么就跟着魏王瞎混,还在家里一通闹腾的。

    当时殿下也没说,去他家里要人。

    老二不行,还有老三老四啊。

    实在不行,大郎也不是不可以的。

    李绩也有点遗憾,当初太子教令下到府上,只不过他在外,家里也没有人能做主的。

    太子也没有深究英国公府。

    如今想来,这一步倒是走差了。

    嫡长子不去,次子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崇教殿。

    群贤毕至,名士云集。

    上午的答问,许多人受益匪浅,大开眼界。

    下午不知道又有什么精彩之处。

    李承乾坐下,他反着册子,查阅一番后,笑吟吟的说道:“孤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最重大的事务,莫过于祭祀活动与军事战争。”

    “祭祀礼仪具体是哪方面,军事战争又是什么。”

    “还请诸公,为孤解惑。”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涉及到国家最重要的层面。

    李承乾一眼扫去,许多人都在沉吟思考。

    这一段是张士衡讲的,李承乾当时做了笔记,如今拿出来讨教了。

    张士衡抬头,道:“殿下,祭祀礼仪,上至国家君王,祷天告地,下至黎庶万民,祭奠先人。”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延续血脉的行为。”

    “若是没有祭祀,人们就找不到根源,失去方向。”

    “君王立宗庙,供奉先祖,是铭记先祖的伟业与功德,享后人香火,供后人瞻仰。”

    “百姓宗祠……。”

    李承乾认真倾听,李二等人也是严肃对待。

    祭祀问题。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最为重大的事宜。

    说白了,也就是身后名。

    名声好的,入宗庙祠堂,享千万人膜拜,万家香火。

    声名不好的,是没有资格的。

    人们追求的,就是死后留下痕迹,死后享受香火。

    没有人想看到自己死后,一了百了。

    要不怎么说,断了一家香火,相当于毁了人家的传承。

    “有人立功立业,创造出大功绩,大造化,为后人所利。”

    “如诸多先贤受后人敬仰礼拜,就是他们有功与天下大事。”

    张士衡道:“我们若是遗忘他们,那谁还会再做出造福天下的大事来呢?”

    “戎,是兵戈,与祭祀并列,实则是刀兵不得擅动。”

    “要动,需要谨慎小心,因为军事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要谋划周全,万无一失,慎之又慎才行。”

    “……”

    李承乾问道:“孤受教。”

    “祀与戎,相辅相成。”

    “也明白祭祀是不忘伟人先贤的功绩,令后人效仿崇敬,继承先贤的遗志与思想。”

    “但孤有一点不解。”

    他这话一出,众人神色再次肃穆几分。

    太子问出这个问题,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必然有后续的。

    所以。

    这就来了。

    “孤听闻,作战的将士,奋勇杀敌,有功可赏,战死也能福泽后代。”

    “是这样吗?”

    李承乾道。

    张士衡道:“有功必赏,哪怕战死之后,朝廷也会抚恤家人。”

    “嗯……。”李承乾点头,道:“这确实是战死之人,应该得的。”

    “但这是否有点过于简单了?”

    张士衡等人一愣,道:“为何简单?”

    “这是人之常理,朝廷抚恤优待,是以慰战死亡灵。”

    “若无死后抚恤优待,将士岂能用命厮杀?”

    李承乾摆手,“孤不是这个意思。”

    “孤觉得,推翻无道昏君,比如暴隋残虐,隋炀帝残暴冷血,视天下黎庶入草芥,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灭亡隋朝。”

    “生的人,立功受赏,荣华富贵,死的人,却无人问询。”

    “这样是不是对有功的人们,有些欠妥了?”

    “又如大唐天军征讨无道,他们皆是为国而战,拼死沙场,生者论功,死者后代殊荣。”

    “可将士死了就死了,虽然抚恤优待后人,但是不是相比于存活的将士,对他们有点不公啊。”

    他语速不徐不疾的说道:“因为存活功臣,他们依旧能够优待后人。”

    “如此一来,我觉得,有点亏待战死,为国而战浴血沙场的将士了。”

    “死了的将士,难道就不是功臣了吗?”

    众人都面面相觑。

    他们想不明白,殿下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连李二都扬起了眉头,也猜不透李承乾的想法。

    “那殿下,你以为该如何?”

    张士衡反问道。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69_169579/417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