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这是福建巡抚海瑞与福建总兵联名上的奏本,内阁已经做了票拟。”
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将内阁送来的票拟呈给朱翊钧。
“是关于澎湖还有东番的那个奏本?”朱翊钧从张诚手中接过翻看。
“回禀皇爷,正是。”
朱翊钧看过后,将奏本放到桌上,“将申阁老他们都叫过来。”
“奴婢遵旨。”
很快,内阁的四位大学士走进乾清宫,“臣等参见皇上。”
“不必多礼,赐座。”
“谢皇上。”
几名小太监搬来圆凳,四人小心的坐下小半个屁股。
“关于福建的那个奏本,内阁的票拟朕看过了,驱逐倭寇之后,澎湖照旧例设澎湖巡检司,东番岛,设东番守御千户所,用以备倭、屯田和招抚岛上的土人。”
“依朕看,澎湖、东番屡有倭寇停靠,如今既然要设置衙门管控,那就彻底一点。”
“澎湖设澎湖守御千户所,东番岛设东番卫,皆归福建都司管辖。”
“驱逐倭寇之后,让福建招募百姓前去并招抚东番岛上的土人,授予那些土人相应的卫所官职,让他们按时纳贡。”
申时行躬下身,“皇上,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南直隶,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有不少的饥民,是否可以招募这些饥民前去澎湖以及东番?”
朱翊钧没有应申时行的这个问题,而是问道:“朝廷的赈灾钱粮都拨下去了吗?”
申时行回道:“回禀皇上,浙江、南直隶,都是富庶之地,当地官府截留下的赋税足以赈灾。”
“山西、河南虽不及南直隶,但也不算差,朝廷已经拨了赈灾的钱粮后已经无碍。”
“就是陕西地处西北,土地贫瘠,且辖区大,人口多,军镇多,朝廷恐怕还要再次准备赈灾的钱粮。”
明朝的财政状况是,地方官府征收赋税后,先截留下供地方官府开支的,这其中就包括藩王的宗禄,剩下的才上交中央。
遇到灾荒,百姓是先吃自己的,不够,再由地方官府赈灾。地方官府能够解决,就没有必要上报中央。要是还不够,再由中央赈灾。
明朝的地方官府拥有很大的财政自主权,因为古代的通讯条件和交通条件摆在那呢,如果遇到事就向中央报告,根本就来不及。
反观清朝,赋税很高。
清朝的赋税是按崇祯年间的赋税来的,是将明朝所有的正税以及杂税全部囊括在内征收。包括明朝藩王的宗禄清朝还在征收,甚至明末的辽饷,清朝还在征收。
不过也能说的通,辽响本身就是为了剿灭女真人才征收的,清军入关以后,女真人自然没有被剿灭,继续征收辽响似乎也有道理。
清朝的赋税绝大部分都要上交中央,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多少财政盈余。
遇到灾荒,百姓手里没吃的,地方官府又没有能力赈灾,只能依靠中央赈灾。
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的赈灾次数要比明朝多的原因。
如果要拿赈灾次数的多少来贬低明朝,属实是没什么意思。
申时行所说的,也正是大明朝的地方财政情况。
南直隶、浙江,本就是富庶之地,遇到灾荒,两地的官府自己就能解决,不需要中央赈灾。
“该拨下去的赈灾钱粮,还是要拨。”朱翊钧说道。
“只是,澎湖、东番在东南,北地的百姓若是迁移过去,能适应的了吗?”
“回禀皇上,据福建已经派人到,东番岛上勘察,岛上有大量适宜开垦的土地。授予百姓田地,他们只需要按时向东番上交赋税,想来他们是愿意的。”
“至于气候,短时间内或许不太适应,但时间一长,应该就不成问题。”
申时行这话说的没错,只要给地,绝对有想去的人。适不适应当地气候,跟地一比,那都不重要。
朱翊钧点点头,“内阁和户部向这几个受灾的省份行文,”刚说完,朱翊钧又换了意思。
“也不仅仅是这几个受灾的省份,其他省份也一样,有愿意前去澎湖以及东番的,尽可以前去。”
“当地官府将有意向的百姓登记造册,派人统一送去福建,再由福建水师派船送他们前去。”
申时行领旨道:“臣遵旨。”
“东番那么大一个岛,与陆地隔海相望,距离不算远,沿海各地应该有很多人到过东番岛吧?”朱翊钧问道。
“回禀皇上,出海谋生的人有很多,不说到过东番岛,仅福建派人勘察后,就发现岛上有不少我大明的百姓居住。”
朱翊钧又问,“大概有多少百姓在岛上居住?”
申时行迟疑了一下,“回禀皇上,准确数字还要派人详细清查后,才能确定。”
朱翊钧望向申时行,言语停了片刻,“我大明现在有多少人口?”
“回禀皇上,约有六千万。”
朱翊钧接着又问,“洪武年间,我大明有多少人口?”
“约有六千万。”申时行觉得自己说这话时都没有底气。
“二百余年,我大明朝就没有滋生新的人口?”朱翊钧发出灵魂一问。
申时行哑住了。
大明朝的人口是笔糊涂账,除了朱元璋下大力气清查过人口,余下的时间,都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反正大明朝的人口就是六千万。
二百多年了,一直就是六千万这个数字,就连身为内阁首辅的申时行,也拿不准大明朝究竟有多少人口。
但账面上的人口就是六千万,他也只能这么回答。
如今皇帝发问,二百多年的时间,大明朝的人口就一点没涨?他自然也回答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过,申时行身为内阁首辅,政治嗅觉极为敏锐,他明白,皇帝这么问,是动了清查人口的心思。
可不管皇帝有没有动清查人口的心思,他身为内阁,关于人口增长的问题答不上来,就是失职。
申时行也只得跪倒请罪,“臣有罪。”
其余三位也跪倒,“臣等有罪。”
朱翊钧也知道,这事怨不得他们,也就没有怪罪,“都起来吧。”
“谢皇上。”
朱翊钧沉默少顷,“据万历六年统计,我大明朝共有一千零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人口六千零六十九万两千八百五十六。”
“张阁老,会计录是你在户部尚书任上修订的,这两个数字朕没有说错吧?”
张学颜立刻回道:“圣明不过皇上,这两个数字并没有错误。”
“这两个都是万历六年的数字,这都过去十年了,让各地重新清查一遍。”
朱翊钧也没有真的打算一遍就能把隐匿的人口清查出来,下面该糊弄还是糊弄。
人口黄册牵涉到的东西太多了,没人愿意去动。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人口、田地制度,是很详细很完善的。但随着洪武大帝的离世,事情的发展就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糊弄就糊弄吧,做事不能太急功近利,慢慢来嘛,这次权当是敲打敲打下面的人。
至于摊丁入亩,现在还不到时候。人口黄册这一条线上牵扯到的人太多了,从朝堂到民间都有。
若是重新修订人口黄册这件事那么容易,大明朝的其他皇帝早就动手了,也不会拖到现在。
朱翊钧的设想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后,捎带手就把日本打了。
就算不收复日本,最起码也要将日本金银矿拿到手里。
手里有了钱,又有征战归来的军队,什么改革就都好说了。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1_171170/212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