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陈武风云 > 第95章 张立龙之死
    张立龙无奈只能选择回去,他望着楚国的大地,在心里默默发誓,他一定会回来的。

    张立龙在楚国抢夺了所有的船只,然后浩浩荡荡的向着南阳郡而去,看着所有的船只都被张立龙抢去,众人气愤不已,但是又无可奈何。

    可是楚国人并没有就这么算了,在屈荣和宁兴的带领下,两个国家四十万大军直奔南阳郡而来。

    对于张立龙的回归,樊於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应该忧,如果单单是一船舶的金银珠宝,那当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后面还有四十万大军紧随其后,樊於期忧心忡忡。

    樊於期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与张立龙闹翻,恐怕立刻就会被四十万大军消灭掉,所以只能故作大度原谅张立龙的自作主张。

    樊於期与张立龙的大军十三万人,而宁兴和屈荣的大军却有四十万,他们是樊於期和张立龙的大军的三倍有余。

    面对这样的绝境,一时间樊於期和张立龙都束手无策。

    这时掌管粮食的官员走上前来,说道:“主公,我们的粮食不多了,请问该怎么办了。”

    这时一抹灵光从张立龙脑中闪现,既然他们十余万大军都缺粮,那么他们四十万大军呢?想必必定更加缺少吧。

    张立龙开口说道:“主公,我想到怎么灭掉这四十万大军了,哪怕不能灭掉他们,也能保证他们不敢再攻打咱们。”

    樊於期道:“哦,有什么好办法,快说来听听。”

    张立龙道:“两个国家兵力众多,一定需要许多粮食,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粮食焚毁,就可以轻松取胜。”

    樊於期道:“可是谁能担此重任了。”

    张立龙自告奋勇道:“我愿主公断绝敌军粮道。”

    樊於期看了张立龙一眼,等了好一会,说道:“那就你去吧,不要辜负我的一片期望。”

    张立龙道:“我会的,请主公放心。”

    樊於期的粮食从青龙山脉源源不断的送了过来,他们的粮食问题解决了。

    张立龙又从南阳郡出发,经过湖阳、蔡阳和随县。

    到了随县张立龙没有拐弯,而是继续直行到达了德安县、云梦县和澴川县,然后放慢了脚步。

    他觉得郢都的粮食已经被烧光,而长江南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

    江夏郡是唯一可以供给楚国粮食的地方,而且越国的粮食也要从这里经过。

    他们在澴川县蹲守十六天,一辆辆马车缓缓驶来,车上装的是一袋袋粮食,袋子被装的鼓鼓登登。

    他们四万大军一拥而上,那些押粮的士卒看见大军前来,不管车上的粮食就跑开了。

    张立龙打开袋子如果是一袋粮食,其他人也打开袋子,发现里面的都是粮食,他知道带不回去粮食,于是放了一把火将这些粮食烧成灰烬。

    在将粮食烧毁以后,张立龙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在这里蹲守,又过了十几天,这次也是一辆辆马车拉着一袋袋粮食。

    他们冲上前去将粮食抢夺,可是这一次那群押运粮食不仅没有离开,反而向他们围了起来。

    面对这群不知死活的士卒,他们几万人围了上去,这时从树林中窜出无数士卒。

    原来之前张立龙抢粮食,惹怒了宁兴和屈荣,他们决定先消灭这个罪魁祸首,然后再消灭樊於期这个幕后黑手。

    他们将十万大军调到澴川县来,然后用三十万大军看管樊於期。

    此时张立龙的四万大军被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张立龙没有放弃,而是率军突围,他冲在最前面,项雄紧随其后,不离不弃。

    他们冲入大军之中,将挡在他们前面的士卒一个个杀死,景华骑马来到他们身前,拿着槊就向张立龙攻来。

    张立龙手持长矛挡住景华的进攻,然后提枪直刺景华胸口,景华用槊杆将张立龙的长矛打歪。

    景华用槊的锤子砸在砸向张立龙,张立龙将长矛横在前面。

    景华这一击势大力沉,打在长矛上往下压着,槊不停地往下压,离张立龙脑袋只有一寸距离。

    看见张立龙有危险,项雄将身边的敌人打退,然后冲到景华背后,景华感觉背后有人进攻,连忙收回武器,防御保护的进攻。

    景华双腿夹着马腹,整个人躺在马背上,长枪对着背后的项雄发动进攻。

    项雄没有想到有人竟然有如此精湛的马术,槊尖刺中项雄的喉咙,景华用力拔出槊,鲜血喷涌而出。

    项雄喉咙上出现一个血窟窿,项雄捂住脖子,可是鲜血依然从指缝中流出,项雄想要说话,可是从嘴里流出鲜血,人已经说不了话了,没过多久人就死了。

    看着项雄为了救他与景华交战,最后被景华一击毙命,张立龙感到痛心不已,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他将项雄的尸体绑上背上,然后带着几万大军继续突围,此时张立龙已经陷入癫狂,面对敌人的进攻只攻不守,敌人为他的疯魔状态所吓到,不敢进攻。

    这时景华从侧面而来,将项雄的尸体打落在地上,张立龙伸手去抓,结果被景华打了一下,张立龙的手顿时疼痛不已。

    张立龙知道如果不尽快突围,只能死路一条,他忍住心中的悲伤,丢下项雄的尸体离去了。

    张立龙的长矛打在敌人的身上,敌人顿时口吐鲜血,气绝身亡。

    士兵们被他的勇猛吓住缩在一起,人群中出现一条缝隙,他带着三万大军向着这条路冲去。

    一个个手下被楚国大军消灭,他来不及悲伤,一门心思往包围圈我们跑。

    看见张立龙快要离开,景华将张立龙拖住,然后让手下去叫支援,他本意是来十万大军就行。

    可是没想到越国将军宁兴觉得楚国人太磨叽,于是带着三十万大军前来,此时张立龙身处绝境。

    近四十万大军将张立龙的三万大军团团包围,此时张立龙插翅难逃。

    四十万大军慢慢缩小包围圈,一面面盾牌挡在前面,长枪在盾牌的缝隙之中,不时的就会向张立龙的士卒刺去。

    张立龙的战马已经沦为摆设,他只能下马步战,他就像垃圾一样扔掉曾经视若珍宝的长矛,然后从地上捡起别人不要的长刀。

    将长刀横在眼前,然后又捡起一面盾牌,左手拿盾牌,右手拿长刀,向着前面走去。

    在狭小的空间里,长兵器已经失去了作用,张立龙的手下也这样做。

    他们朝着一个方向冲去,张立龙砍断一面盾牌,然后将手持盾牌的士卒砍死,可是很快又有一个士卒补上,面对人山人海的大军张立龙感到绝望。

    但是看着那群兄弟殷切的目光,张立龙只好鼓起勇气继续战斗,将前面的敌人杀死,后面的总能迅速的补上去,他们的阵法简直无懈可击。

    从日出杀到太阳快要落山,几万人只杀了几千人,但是此时张立龙已经精疲力尽,他眼中回忆起家人在一起的景象,想到他的兄弟项雄为他而死的情景。

    大军一拥而上将张立龙砍成碎肉,然后对着剩下的几万大军展开进攻。

    因为之前有张立龙堵在前面,所以他们的压力不大,但是现在他们独自面对几十万大军,很快就败下阵来。

    三十八万大军对不到三万大军展开疯狂的屠杀,因为之前张立龙对郢都的屠杀,所以这群士卒对这几万残军毫不留情,一直将这几万大军斩杀殆尽。

    因为这三万大军面临绝境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如果不是张立龙失去战斗的意志,说不定就能够脱困,他们将身边的士卒杀死,大约杀了近万。

    此战张立龙四万大军全军覆没,而宁兴和屈荣死亡四万大军,还剩下三十六万大军,面对绝对的优势还伤亡四万他们感到耻辱。

    他们从澴川县出发,经过随县、蔡阳县和湖阳县到达了南阳郡。

    看见近四十万大军前来,樊於期知道张立龙恐怕凶多吉少,他没有选择死守南阳郡,而是往青龙山脉而去。

    樊於期希望能够通过青龙山脉挡住敌人的进攻,为他争取胜利的曙光。

    樊於期带着十万大军全部退回青龙山脉,然后在大军必经之路挖下一个个深坑,然后在深坑之中,放下一个个削尖的木桩,然后在土坑什么铺上树枝树叶。

    樊於期并没有打算靠这些陷阱就挡住几十万大军,而是增加他们进攻的难度,为他们争取时间罢了。

    他们来到山寨将山寨的老人、小孩和妇女全部转移到溶洞中,然后准备充足的食物,因为溶洞中有水源,所以没有准备水。

    老弱妇孺待在溶洞最里面,而哪些青壮年就待在洞口,洞口只有一个石磨那么大,敌人无法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只能一个一个上。

    宁兴和屈荣来到青龙山脉可是没有发现樊於期的下落,他们来到一个山寨,向他们的寨主问道:“你们知道一个叫樊於期的土匪头子吗?”

    刚开始那个土匪头子还很桀骜不驯,可是几十万大军站在两人身后,他就不敢啰嗦了。

    他为了活着,说道:“如果你们问别人,他们也许不知道,但是你们问我,算是问对人了,他们就在不远处的溶洞中,那个地方很隐蔽,只有我知道,我带你们过去吧。”

    他为了活着竭尽全力表现他的用处,避免被两人卸磨杀驴,看见土匪头子如此懂事,他们想要杀他的心思也就慢慢消失了。

    土匪头子带着两人来到了樊於期藏身的溶洞,因为他们两人都在溶洞的背面,而且到了溶洞附近,他们压低了声音,所以樊於期并不知道两人就在不远处。

    看着前面坚不可摧的岩石他们犯了难,最后只能选择笨办法:将溶洞守住,等他们弹尽粮绝自然会出来。

    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一举消灭,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他们就在溶洞旁驻扎了起来,他们甚至还对樊於期他们什么时候出来打赌。

    为此还设了赌局,有的赌一个月,有的赌半年,有的赌一年,不管多少时间,但是都没有超过三年。

    因为没有谁能够在地下坚持数年,因为地下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环境异常恶劣。

    他们本来准备在洞口外守一年,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宁兴要回到越国,而屈荣要防备因为郢都被攻破而心怀不轨之徒。

    他们在一起做了最后的告别,为了纪念他们的友谊,他们在一起喝了酒、吃了饭,然后各自离去。

    他们希望下一次能够继续相遇,然后再一次并肩作战。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1_171433/37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