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虽然颇得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但是多尔衮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特别青睐。甚至还不如他的兄长阿济格和弟弟多铎。
在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理由向明朝发动战争之后,随着女真人在对明朝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其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在不断发生。
这也为多尔衮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不少历练。】
“若非天赋禀异之人,成长之路皆是一路披荆斩棘!”曹操夸赞道。
“多尔衮虽然是个异族之人,但能上天幕的榜单,让孤很期待这个人物的故事啊!”
【1620年,努尔哈赤册封多尔衮等诸子为和硕额真,并将自己所领的两黄旗平均分给了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由其兄阿济格担任旗主。
从此时起,年仅八岁的多尔衮跻身于参与国政的行列。
虽然在诸多大哥面前,年幼的多尔衮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但他仍然从其中练就了敏锐的政治嗅觉。】
“八岁之稚童能有多大的本事?”
刘彻有些不以为意道:“这异族真是人少的可怜,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都要拉上充壮丁!”
虽然猪猪陛下的语气很轻蔑,但眼神却一点都没放松过对天幕视频的观看。
民间有言称:三岁看大,八岁看老。
这个多尔衮日后能成为一代枭雄人物,定然八岁时就有非同寻常之处。
“八旗?”杜如晦觉得这一定是又一个来自后世的先进制度,赶紧拿着小本本准备做笔记。
一个异族能取代掉中原的王朝,定然有可取之处!
自天幕盘点权臣以来,大唐的君臣们都觉得受益良多,这些人能做上权臣本就是人中龙凤了,更何况还是权臣之中的名人。
【有些朋友不太了解八旗制度,主播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何为八旗。】
“确实该讲一下,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也很想了解一下这群女真人以什么样的制度打败了我大明。”朱元璋道。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而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
他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老朱原本还以为是什么先进的制度的,这不就是中原早就废除掉的府兵制吗?
“这不就是府兵制的简陋版吗?”
“这女真人凭借这个什么八旗就打下了我大明?”
这才是让朱元璋难以置信的,咱大明居然落魄到这种程度了,被一个破烂版的府兵制给拿下了?
不是,咱大明先进的火器呢?还有大军呢?
哦,好像让那个猪骑朕给败坏干净了。
无语了,原来最下头的出现在我朱家。
“这就是我大清先祖创建的八旗制度啊!”乾隆语气充满了自信,霸气侧漏的言道:“我先祖就是凭八旗制度和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坐得了这个天下!”
“有八旗在手,我大清的江山万世永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对明朝发动了宁远之战,不料被明军的火炮打成了重伤,不久后抑郁离世。】
朱棣抚掌道:“这才对嘛!”
“什么八旗九旗的?他能扛得住我大明的火炮吗?”
朱棣征战漠北多年,自然知道对付那些北方的民族用什么手段最好用了。
只要我大明的火炮一响,曾经征服天下的、受长生天眷顾的黄金家族也得在咱大明面前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此时,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威望最高。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是金代“勃极烈”的意译。
宗室封爵第三级,清朝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贝勒一般为宗室子弟的爵位。
他为了避免汗位落入多尔衮三兄弟之手,于是率领几位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先帝遗言。
强迫阿巴亥服从“先帝之命”而殉葬。
同年,三大贝勒共同拥护皇太极即位,并将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纳入自己麾下。
多尔衮与其兄阿济格,一同转为镶白旗,依然由其兄阿济格担任旗主。
在这个时期,多尔衮开始参与政治斗争,他通过和皇太极的紧密合作,逐渐获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和重用。
1628年,多尔衮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大破其军。
皇太极赐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
“墨尔根带什么?美号?”
刘邦笑出声来,憋不住了。
“乃公从未听过如此拗口且难听的名号,尤其还是个什么美号!哈哈哈哈!”
“还没人家匈奴人有文化!”
【同年,皇太极借口阿济格以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
废除掉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转由多尔衮担任。】
“这就是天幕之人主动投靠‘皇帝’,获得的反馈了。”甜枣是给你的,嬴政心中想道。
先前与皇帝夺位失败后,就应该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
要么奋力一搏,要么就学人家多尔衮,多么聪明的人啊!
懂得审时度势,已经远超很多人了。
【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
当时只有19岁的多尔衮率军直抵大凌河城下,亲自冲锋陷阵,摧毁了明朝关外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关宁铁骑。
此次战役,也使皇太极对他另眼相看。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八旗军果真是天命眷顾,注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帮助大清朝夺得天下?觉得八旗军果真如清宫剧里面演的一样,天下第一,对不对?
当然,此时宁远之役后的长山战争中的大凌河之战,我们不得不承认皇太极在其中高超的用兵策略与指挥思想,还有多尔衮此战表现的确实英勇有谋。
这一场奠定了皇太极军事能力声望和多尔衮声势的战争,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稍讲一下。】
雍正心中忽然有一股不好的预感,天幕这个语气,貌似接下来说的并不是什么好话。
我大清的八旗确实很强啊!
骁勇善战,英勇无畏。
当然,那是入关前。
【大凌河之战里,皇太极通过巧妙包围和佯装,成功诱使明军多次救援失败,最终全歼大凌河城外明军并迫使城内守军投降。
此战展示了皇太极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成为围点打援战法的典范,对明清战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所谓“围点打援”,就是围住一个城池或是一个集中点的敌人,并且以此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并对其进行打击,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不断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从而掌握战略全局的主动。
这套战法一直以来都被兵家奉为经典,并且战争中屡试不爽。
纵观中国历史,出现了不少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例如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之间奠定唐王朝一统天下基础的“洛阳虎牢之战”,以及险些改变宋金战事格局、避免“靖康之耻”的“太原保卫战”,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己巳之变”后,帝师孙承宗重掌辽东帅印,然而与他在此前天启朝时期首次督师辽东相比,他的绝对权威开始受到了时任辽东巡抚的邱禾嘉的“挑衅”。
当年熊廷弼与王化贞在辽东战场上上演的“经抚不和”的一幕,在孙承宗与邱禾嘉之间再度上演。
尤其是在大凌河守军撤军的问题上,邱禾嘉并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直接弃城、守军全部撤离的命令执行,从而贻误了最佳的战机。
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八月,皇太极兵贵神速,将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祖大寿、何可纲等一众精英将领以及一万多关宁军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战”就此打响。
此前,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以及天聪元年(1627年)的“宁锦之战”,后金军队都在攻城战中吃了大亏。
而这一次皇太极在整体城防实力远不如宁远和锦州的大凌河城,却选择了围而不打。
一来,是为了减少攻城时带来的伤亡损耗;二来,是为了逼迫祖大寿等人的突围以及等待明军前来救援,从而更好的发挥八旗铁骑的“野战”优势;三来,则是皇太极对于五次打败自己的祖大寿早已垂涎已久,非常迫切的希望将其招致麾下。
对于此,皇太极总结为: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大凌河城外环城挖了四道深沟,并且还命人筑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墙,八旗主力也分四个方向扎营部署,就此将整个大凌河城像铁桶一般团团包围。
起初,还有包括多尔衮在内部分将领没有听从皇太极的命令选择主动出击,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随后皇太极重申军令,算是彻底稳固住了防线。
与此同时,他还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台,加紧对大凌河城的包围,并且在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的要道上部署重兵,由他亲自指挥,准备截击前来救援的明军。
面对后金军队如此严密的围困,身经百战的祖大寿、何可纲以及一向骁勇善战的关宁军也对此无能为力,一连组织的三次突围,全部被打回,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粮少薪的境地。
而为了进一步消磨城中守军的抵抗意志,皇太极还不忘命人佯装救援明军赶到,诱骗祖大寿出城,险些就此将其擒获,以至于在此之后祖大寿只得困守城中,不敢出城。
皇太极率兵包围大凌河城的消息传到北京,也是引发了举朝的震动,崇祯皇帝更是严命孙承宗要想尽办法接应、救援被困城中的祖大寿等人。
为此,孙承宗从山海关亲赴锦州前线,组织对大凌河城军队的救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连三次的救援均已失败告终。
八月十六,来自松山方面的援军两千余人前往大凌河城,结果被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退。
八月二十六,总兵吴襄、宋伟率领的六千多援军同样遭到了阿济格部的阻击,无功而返。
几天之后,吴襄、宋伟再度统兵六千,前往救援大凌河城,这一次皇太极亲自上阵,仅仅是率领着两百多人的亲兵部队,就将明军打得溃不成军,直接将其驱赶回了锦州城中,让明军彻底的颜面扫地。】
“围点打援?”刘备轻声读道。
诸葛孔明接道:“破解围点打援其实很好做,操作起来只是略有些麻烦而已。”
“哦?军师何解?”
“首先,守方需要分散兵力,通过分散兵力,使敌方无法准确判断我方的主攻方向,从而难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增援。”
“其次,我方需要快速机动,也就是利用快速机动的能力,迅速改变战斗位置,使敌方难以预测我方的行动,从而打乱其围点打援的计划。”
“再然后,就是情报收集。我方需要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准确掌握敌方的部署和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战术,避免落入敌方的围点打援陷阱。”
“在之后,也就是最难的一点了,我方的士气与军心,能否稳定住。对于被围点打援的一方而言,往往率先败退下来的不是战场上的军势,而是被恐惧氛围所裹挟起来最后零落的军心。”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2_172464/212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