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在长篇诗作里这样写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篇作者怀有极为复杂的情绪写下的长篇诗歌,毫无疑问是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最好的作品。

    有的人说是在歌颂李杨二人的爱情,有的人说这是在借此讽刺当前时局,有的人说这是在感伤大唐中衰不负开元,有的人说这是在规劝帝王,恪守君道

    不管是那种说法,这首诗歌很好的写出了大唐当时的情况。

    被誉为现实主义伟大诗人的白居易,也从不辜负人们的期待,他的诗作传播久远、影响极大,这首《长恨歌》也是他的代表之作。

    我们从刚开始点题中,借助汉武帝故事来抒写当时建立开元的李隆基,在爱妃武氏死后,内心的孤寂和感伤。

    而杨氏一朝得幸帝王,似乎也在比拟卫氏之于武帝故事。

    只不过,杨氏始终不是卫氏,杨国忠也不是卫青。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而诗作接下来的文字,更是既隐晦又十分朗朗的点明了天宝丧乱的前奏。

    一个不再勤政、沉湎酒色的皇帝,一个不再关心他的子民今年是否温饱、他的将士是否酬赏的皇帝,显然并不再适合让这个偌大的帝国持续兴旺。

    尤其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句更为讽刺。

    是啊,早年的大唐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现在呢?

    老百姓们似乎明白了,拼命读书、厮杀疆场,立下再多的汗马功劳,似乎也比不过“姊妹弟兄皆列土”这样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来得更快、更轻松!

    这里,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唐帝国严重的阶级矛盾。

    寒门不再如唐初一样,拥有着晋升的渠道。

    太宗、高宗、武后,两代三位统治者,与世家斗智得来的科举也在开元年间,逐渐变成了豪族的玩物。

    也正是唐朝中期,科举制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宋朝的很多改进,才使得科举制真正的成熟。

    糊名制虽然创立于武后时期,但并未得到确定和推广,直到宋朝,才得以让科举更加公平。

    任你再大的才华又如何?

    只要你没有进献谄媚于高族宗室,考官只需要看一眼你的名字,便可决定你的一生所学是否可以施展。】

    “什么祸国殃民的妖艳女人和夯货,也配和朕的皇后与大司马相提并论?”

    刘彻哼了一声,十分不满的说道。

    那唐皇是个什么昏庸无能之君,也配和朕这种千古一帝对比?

    他家那个老祖宗李世民倒是还有些可比的。

    卫子夫捂嘴轻笑,柔声道:“妾身一介民庶,幸得陛下恩宠,从此家族显宦,子弟得以施展抱负。岂不是托陛下慧眼如炬?”

    刘彻嘴角轻扬,道:“朕自然是和那些昏君不一样的。”

    朕是千古一帝,千古一帝的眼光能和千古半帝一样?

    大唐

    李世民脸色一直不太好,此时更是观之脸色阴沉。

    房玄龄叹道:“科举制已然成了摆设,看来天幕所提的‘糊名制’确实要比我们大唐现在所施行的要公正许多。”

    其实,这时倒也不太怨大唐,虽说科举制已然成熟,但是在隋唐时期,平民百姓并没有多少读书识字的机会,知识依然垄断于世家大族手中。

    而且,世家子弟一般是不会去科考做官的。

    他们可以通过门第荫举而得官,何必要和一大堆人去争一些少得可怜的名额,然后去做一个小官,外放州县,努力了一生还不见得能不能再次回到长安呢?

    直接凭借门第,出仕即上品,岂不逸然?

    而且后来的科举之所以形同虚设,并不是科举真的荒废了,而是如上所提到的,知识依然被大族垄断,大族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比你寒窗苦读出来的要能干多了。

    这也并不是否定庶族就没有人才了,只是一个在量产、一个只能依靠天赋和机运。

    天赋你有了,但是机运呢?

    不投靠大族,一介白身又怎么出人头地呢?

    像是李白这样满腹才华的诗人,来到长安后,依然老老实实的先给贺知章递交拜帖与作品。

    贺知章看完后大感精彩,随后推荐给了李隆基十分宠爱的胞妹玉真公主。

    有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两位做保推荐,李白直接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接见。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这首叙事诗写到这里,故事陡然转变,一场来自河北的叛变瞬间席卷了全国,并且含有鲸吞之势,兵锋直抵醉生梦死的长安城。

    长安被围攻在即,玄宗却带着少量嫔妃出逃直奔蜀中,意欲避难。

    六月十三日凌晨,李隆基离开长安。

    六月十四日,唐皇一行到达马嵬驿,这个即将因此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小地方。】

    看到诗作的那一瞬间,李隆基的心里就咯噔一声。

    这首诗的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已经十分明晃晃的放在了他的眼前。

    先前天幕又说这首诗歌是描写他和贵妃的相遇相离中,写的最好的一个。

    虽然不懂什么是现实主义,但李隆基知道,天幕在夸赞这首诗作写的真实。

    既然是真实,那“六军不发”、“君王掩面”

    一个李隆基最不想看到,却只能无能确定的两个字就在内心深处无限的被放大了

    兵变!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2_172464/65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