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李秀宁认可。

    大唐眼下最精锐的,国舅府亲兵,总人数四营一万二,加上骑军总计一万八。

    永业军,号称二十万。

    事实上,真正的战兵只有十四万,还有新兵三万,童兵三万。

    这新兵三万,放在隋末,也是极为强悍的。

    童兵,就是少年兵。

    这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一边训练,一边读书,算是窦乐创造的士官学校,其中优秀的,从军就从低级武官起步。

    差的,继续读。

    还有一部分,不是打仗的,属于技术兵。

    研究船、火炮、蒸汽机等等。

    就这兵力,硬打高句丽,损失三万永业军,窦乐能心疼到难受几年。

    国舅府幕僚给出的推算。

    硬打高句丽,要做好损失至少五万兵力的心理准备。

    上次百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国内城至辽东城这一线,清除这一线以南的所有的敌人。

    永业军损失数千人,府兵损失数万。

    这一仗,不能说没意义。

    李渊御驾亲征,怎么可能不打出一点精彩呢,纵然是最优势的统帅李靖,也没办法控制战损,毕竟各路带兵的将军,打法各有不同。

    李靖只能在战略、战术上,而不是具体的作战。

    窦乐接着讲:“接下来,河湟那边,我们的强敌是吐蕃。别小看他们,很强。仅说高原的气候,普通的兵马就受不了。加上运输,补给等等,想灭吐蕃,需要几十年。”

    “西突厥,必灭。那么,我们需要多少骑兵?我们现在有多少良马呢?”

    “还有……”

    窦乐一一在说。

    李秀宁认真在听。

    大唐此时看似强大,四周依舅舅所言,周围全是强敌。

    就是扶南、真腊,也不是随便乱拿捏的,他们所处的地方,雨林、瘴毒、沼泽……,也是环境限制了攻伐。

    “我们为什么要仗剑行商。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不能让大唐的子民,生活的更好呢?我要求不高,大唐无贫民,全民温饱起步。”

    李秀宁忍不住笑了。

    多年前,舅舅也提过一个目标,就是永业军的家眷供给,每个月有多少粮、多少肉、多少糖等等。

    到现在为止,纵然红河三角州的糖产量已经超过前隋官方记载的最高数量的两倍,但依旧没办法保障,永业军每人家中每月一斤糖。

    实际发的,三个月一斤。

    还有,棉花。

    河北、山东等地都在大面积种植,可是呢,有多少人冬天依旧穿不起棉衣。

    糖,分配不足。

    棉花,依旧不够用。

    布匹、钢铁……

    等等。

    都不足。

    眼下,舅舅窦乐却计划着,让大唐无贫民,全民温饱。

    李秀宁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感觉这个目标像是在做梦一样。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达到。

    窦乐背着手走到窗边,背了半首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李秀宁没接话。

    她可以感受到,舅舅想创造一个极致的盛世,但史书上写过的盛世,也没有舅舅想像中的这样。

    不过,这总归是一个目标。

    李秀宁换了一个话题:“淮安皇叔也不知道是真病了,还是装病,他想见舅舅。”

    窦乐:“无论是真是假,他年龄也不小,自先帝驾崩,他的身体也越发的差了。”

    两人说的就是李神通。

    其实嘛,他年龄不算大。

    比窦乐还小。

    他才五十三岁。

    但是,他也有李渊类似的病,风疾。

    李秀宁亲自开口,就是因为当初在起兵之后,李神通第一时间投奔了长安南召募兵马的平阳公主李秀宁。

    窦乐命人更衣,出门,往李神通的宅子而去。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2_172657/286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