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着赵匡胤的这神来一句,一时间分不清赵匡胤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思。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让赵匡胤问出了这么个问题,这对于朱棣而言都是一个致命问题。
他陷入了沉默——在“历代·君主”中,以及“本朝·君主”中。
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不就行了嘛!
这有何难?
至于老爷子在“本朝·君主”中的发问……没事儿,只要装作自己不在,装作自己看不到就好了啊。
反正老爷子现在又不可能从孝陵里面蹦出来打他。
于是,朱棣心安理得地无视了朱元璋不断发出来的消息,只留朱元璋一个人在“本朝·君主”中不断跳脚。
朱棣装死,其他后来的皇帝们有一个算一个,同样在装死。
唯一一个不装死的,是明惠宗,但他也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在自己之后登上了帝位;他想要得知一切的心也非常迫切——毕竟,在列表中,他的这个名号是这样的:明惠宗(追尊)。
嗯,追尊。
可问题是他现在是登上了皇位的啊!是一个切切实实在位的皇帝啊!
而不是那些由于子孙后代登上了皇位,所以被追封追尊的“皇帝”。
所以,由此可见,这个明太宗——不知道什么祖,与自己的关系绝对是恶劣至极。
但问题是,他的好叔叔们,和自己的关系,都不怎么样啊。
难道真的是那个被他视作是心腹大患、一直耿耿于怀想要铲除干净的燕王?
-
嬴政也观看了在“历代·君主”中的这一出出大戏,没有说什么。
反正,宋太祖要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子孙不肖而已,这又算不得什么石破天惊的大事——子孙不肖的人家,难道还少了吗?就算是皇家,最后谁家没有子孙不肖?
只不过有时候,那些荒唐子孙们,不肖的方式还花样翻新,远远超乎了祖辈们的预料了而已。
而明太宗——明成祖,嬴政还是记着这个双重庙号的,他要面临的问题呢,就是大约自己不是正常顺序上位。
这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完全不能说得过去的事情,只要他有充足的理由、天才的能力、绝对的功绩,那就不是问题。
因此,他还是对这画面中讲述的内容更感兴趣一些。
“想要脱离既有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都挣脱束缚,确实绝非易事。”他点评道。
孙恩和卢循,这两个人受够了门阀政治的制度,自觉自己身负才华却无处施展,因此想要掀起起义推翻如今的朝廷;但是他们也确实没能从内心里、从根本的思想上挣脱门阀政治的束缚。
当他们真的推翻了东晋朝廷之后呢?他们就会觉得,门阀士族不值一提、没有什么继续维持的价值了吗?
那可不见得。
即使他们获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是他们也未见得会去改变这一套制度;他们也是门阀士族出身,从小受到的教育、生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都让他们觉得这才是世界运行的正常状态。
君不见,即使大秦当时成功地灭亡了其余六国,统一了天下,可大秦朝中——都不用说那些民间人士、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们了,他们的想法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大秦的文武官员们,大部分人心里面想的,也还是周朝的那老一套。
虽然这里面,有些人是客观认真地分析了天下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认同郡县制,只不过觉得如今天下刚刚统一、直接走郡县制有些太快,有可能激发反抗,所以才站到了分封制一边;
有些人则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勾连、以及自己认为的自己可以从中获得的利益,站在了分封制一边;
但,也有不少人,他们确实是实打实地、真心地认为,天下就应该实行分封制啊!
怎么能实行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制度?
——这种人,那是真的存在的。
他们就属于是典型的根本没有挣脱既有思想的束缚的人。
即使周朝早就名存实亡、如今也更是早已覆灭,即使大秦已经不再是一个诸侯国、而是正儿八经消灭了六国的天下之主,他们的想法也依旧没能转变过来。
这些人并非不忠于大秦,但是吧……
【说完了这一次起义的影响,那就应该谈一谈孙恩、卢循起义的重大缺陷了。】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看到,作为首领、作为起义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孙恩和卢循两人身上都存在有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他们最终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
【首先是孙恩。】
【前面我们在讲到卢循和徐道覆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个评语,其认为,卢循的才智超过孙恩,徐道覆的才智又超过卢循。】
【从他们的起兵过程来看,这个评语并非夸夸其谈、无的放矢。】
【孙恩虽然是这一整场起义的发起人、最初的领导者,但是他的才能确实是最差的。】
【简单来说,那就是孙恩并没有多少才能和远见。】
【孙恩确实聚拢住了最初的一批人手,但是这些人手其实都是他的叔父孙泰所遗留下来的人,属于是对孙泰坚信不疑、因而在孙泰死后,便把这份坚信转移到了被孙泰带在身边、和孙泰有着血缘关系的孙恩身上;】
【加上这些人还是五斗米道信徒,有着宗教信仰加持,聚拢他们的难度就会再降低几分。】
【当然,孙恩在聚拢好人手之后,确实领兵成功打下了一座座城池,与东晋的郡县相比,他的领兵水平还是有些的,但是同样不是很高。】
【而孙恩才能和远见不多的最明显、最致命的表现,就是在他打下来城池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3_173011/205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