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汉后期的皇帝知道赵佶的想法的话,那大约会说一句“你行你上啊”!
是的,你行你上呗,说我们干什么。
此处点名刘志(桓帝)、刘宏(灵帝)。
当然,也有人觉得自己做的没错,根本没什么问题。
此处点名刘祜(安帝)、刘保(顺帝)。
东汉后期的这些皇帝们大约觉得赵佶完全是看热闹说闲话,不知此事的斤两。要是地主豪强那么好解决,那他们难道就不会去解决吗?
“朕夙兴夜寐,不曾懈怠,诛杀奸臣,荡平祸乱,何曾松懈?”刘志不由对亲近的宦官抱怨,正是他最新提拔起来的管霸和苏康,“若说豪强之弊,又岂是旦夕可解?”
要他说这个豪强的问题,还是应该问问安帝,天下混乱朝堂纷争不可控制,都是从安帝亲政期间开始的。
在之前,虽然朝堂也有纷乱,地方豪强也在尝试发展,但至少还处于能够控制的状态;可是及至安帝亲政,便肆意妄为,导致变乱四起——至今已经过去了数十年。
数十年时间啊!
在这期间,那些地方豪强的力量早已发展了不知道多少,远不是当初的状况可比。现在他这个皇帝想要处理豪强的问题,那简直是天下间最为困难的事情之一了。
他手中确实掌握着权力并未旁落,但是这可不是手中掌权不掌权的问题,而是天下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节,都有豪强的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是大半由他们把持。
若是想要处理部分豪强,那倒没有问题,其他豪强都会主动支持他这个皇帝;但要是对所有豪强下手……
【在这时候,地主豪强们就开始发展自己地位政治力量。】
【大家要先知道一个知识,东汉的选官制度。】
【在东汉,或者说在两汉时期,基本上有四种做官的途径。首先是纳赀,这是官方的买官途径,买官这种做法在后续的朝代同样存在;其次是荫庇,通常表现为“任子”,即达到一定位阶的官员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
第三是征辟,也就是特地征召,包括皇帝征召有名望有才学的人士,和地方郡县官府征召属官;第四就是察举制,由公卿列侯、地方长官考察出来一些能力出众、品德高尚的人,将之推荐给朝廷,朝廷在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对于最开始的大部分豪强地主而言,荫庇他们无法做到,征辟也不一定能够够得上边,那么就剩下纳赀和察举。】
【纳赀不用多说,而察举——虽然理论上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给了普通百姓一个出头机会的制度,当然察举制最初设立的缘由也正是此;但是等到东汉时期,这个制度也渐渐变味了。】
【我们先来看看察举的基础条件: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这是概括。细说起来的话主要为四个方面:孝廉,也就是孝顺廉洁;秀才,也就是才能出众;明经,也就是明晓经史典籍;贤良方正,也就是能够直言进谏。】
【孝廉,这个普通百姓能够做到;
秀才,这个就有不同了,要么是普通百姓中极有天赋,依靠天生的才能越众而出,要么就是需要投入钱财精力去培养,这就必然不是普通人家;
明经,这更是和普通百姓无关——要知道,东汉中期,造纸术才发明推广,但是即使是“推广”,也与后来的纸张情况天差地别。因此,在这个时候,能够阅读经义的人,出身不可能普通,小地主都做不到的事情更不可能指望普通百姓;
贤良方正,这看起来普通百姓倒是也能够做到。】
有其他朝代的百姓对于这个选拔人才的条件还是有几分惊喜的:“居然还可以通过孝顺廉洁当官?”这么简单?
别的什么明经他们做不到,不论是那什么汉朝,还是当今,作为普通人家的他们都支撑不起送子嗣读书的成本,但是孝顺廉洁这个方面却没问题啊!
孝顺父母长辈诶!这还需要什么额外付出的成本吗?根本不需要,这不就是天经地义、每一个正常的儿孙都会做的事情吗?
即使是贫苦人家,子孙也知道要孝顺长辈呢。
像是他的儿女们,都早早地就知道下地干活,为父母分担压力,打理家里家外的事务,照料年纪更小的弟弟妹妹……
说句实在话,要是真的比什么孝顺的事情,他们这些贫苦人家的孝顺不应当比那些权贵人家更真实,也更突出?
——那些权贵人家,能遇到什么问题或者风险,他们的儿女们要是孝顺,也不过是听从长辈的话、为长辈献上礼物、给长辈逗趣开解之类的罢了,真有什么活计也都是吩咐下人去做。
哪像是他们这样的人家,真的需要小辈自己动手,也真的会让小辈面临抉择、面对风险、遭遇危机?
便有人直接隐姓埋名,在天下中发送消息:[某地-某:这汉朝的选官方式太好了吧,咱们这些平民也有机会,只要孝顺长辈,哪像是现在,读书识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某地-某:是啊,确实如此,谁不会孝顺长辈]
[某地-乙:科举其实也还算公平,但是读书就不是咱们能做到的事情啊]
也有人对此不太看好,直接给这些感到喜悦的人浇下一盆冷水:
[甲地-某:虽然看起来这是咱们也能够得上的,但是要说孝顺,难道那些权贵人家不能说自己的孩子孝顺?那些官员们互相都有关系,在权贵子弟和咱们这种人之间,明显只会选择权贵子弟。]
至于到底哪方才是更孝顺的,那对于这些人而言重要吗?根本不重要。
反正只要能够够得上孝顺的这个名头,那这些权贵子弟就能够被举荐。
这句话简直是当头一棒,打醒了许多对汉朝的选官充满了幻想的人。
不少人直接怨恨满腹:[甲地-甲:可不是,就算这上面说得再好听又怎么样?那些官员实际上才不管这些所谓的条件,反正他们有权力,黑的也能说成是白的,不孝顺也能是孝顺,孝顺也能是不孝顺……]
[丙地-某:是啊,你们可别总是幻想了,我家可是吃过大亏,谁要信了这种选择能选择平民百姓,谁就是日子过得太好了,根本没脑子。]
当时县衙里面说的比唱的好听,他家里面也还真的相信了——虽然知道可能不太靠谱,但侥幸心理总归是占了上风——然后投入进去,最终就全部打了水漂。
那些吃香喝辣的家伙,都是和县令老爷或者县衙里面其他人有关系的。
如今县里面这个小小的利益,都是这副模样,更何况是这种直接和做官有关系的选拔?
这就是已经被豪强地主们当做自己的东西的肉,怎么可能真的分给那些平民百姓?
条件说的再好,但总归是要有人执行——由公卿列侯、郡县长官来考察,能够入了这些人的眼和耳、被他们注意到的,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普通人家中的人。即使出身不高,但估摸着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钱财或者人脉。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3_173011/81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