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人,则有不少在赞叹皇甫嵩之能。
“若无皇甫嵩,黄巾难平。”一名文士对于皇甫嵩非常推崇,认为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他应当居首功。
另一人虽然不否认皇甫嵩的军事水平,可对于皇甫嵩在后来的为人处世却有些觉得不妥:“后有人提及董卓不妥,可皇甫嵩却坐视不理,到底不能以功名终。”
提醒皇甫嵩限制乃至铲除董卓的人虽然不是很多,可无一不是他的身边之人,从他的侄子皇甫郦,到他的长史梁衍,但皇甫嵩都没有听。
——虽然皇甫嵩的理由也很充足,比如为人臣者不能擅作主张之类的,但这也是第一次的时候;第二次呢?董卓都已经明摆着独揽大权,皇甫嵩又为何不听劝谏?
当然,这不是汉末乱世全部归责于皇甫嵩的意思,只是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皇甫嵩的缺陷。
“你也不过是事后谈论罢了,皇甫嵩身处局中,未必能明白过来;即使明白过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决断。”文士道,身处局中而看清天下的,能有几人?看清楚之后又能决断的,还剩几人?
汉末,也不过角逐出来三国而已。
倒是黄巾军这一事,让曹操、孙坚这些人正式登上了历史。
-
“皇甫嵩北上?卢植那边出什么问题了?”嬴政有些讶然。
按照汉灵帝原本的分派,皇甫嵩和朱儁这两人先是镇压颍川黄巾军,其后就应该顺势南下,将南阳一带的黄巾军也清扫干净。
这个路线非常符合常理,也非常顺畅。
但是现在他们兵分两路,皇甫嵩直接去张角那里了——那不是卢植的负责区域么?
听卢植的过往履历,他也不是什么不懂领兵作战、心里面没数的人。
加上黄巾军虽确实声势浩大,可也实打实没有什么经验和将才,在冷静下来、有序安排之后,想要镇压下去也不是特别困难之事。
所以为什么要在有卢植的基础上,把皇甫嵩派过去?
……汉灵帝难道又搞出来什么事情,卢植被罢免了?
【张曼成怎么突然死了?当然是战死啦。】
【在攻下宛城之后,朝廷新任命的南阳太守秦颉很快走马上任,继续与南阳黄巾军交战。一次,张曼成战死。】
【只不过黄巾军并没有因为失去统帅就彻底偃旗息鼓,而是直接推举了张曼成的部下赵弘,让他继续领兵作战;而在赵弘的带领下,黄巾军并未显露颓势,且跟随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之中,甚至达到了十几万。】
【六月,与皇甫嵩分开之后,朱儁南下,与秦颉、荆州刺史徐璆合兵,共计一万八千人,对宛城展开了进攻。】
【但城坚难破,黄巾军意志坚韧、坚决死守,朱儁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攻下;朝中也有人因此借机攻击朱儁,想要撤换掉他。幸而有时任司空的张温说情,朱儁才得以继续领兵。】
【为表明自己的能力,朱儁再度攻城,干掉了赵弘。】
【但黄巾军很快就推举了一个叫做韩忠的人作为统帅,继续死守宛城。虽然期间一度想要投降,但是朱儁并不愿意接受,他觉得这是给天下人放出信号,一旦不顺就可以投降,顺利就继续反叛,这不是什么好影响。】
【但久攻不下,同样不是好事。】
【于是,他决定换一个思路。】
【朱儁佯装退兵,实际上则在远处悄悄设下埋伏,引诱城中的黄巾军出城;韩忠果真上当了,带着黄巾军出城,以为是乘胜追击,实际上则落入了朱儁的埋伏,主力被歼,损失惨重,韩忠投降。】
【朱儁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于是接受了韩忠的投降,但秦颉却并不接受,他与韩忠早有积怨,于是直接斩杀了韩忠。此举让黄巾军倍感不安,直接再度推举了孙夏作为统帅,继续固守宛城。】
【可此时,失去了主力,宛城的防守早已不再牢固,最终,十一月,朱儁攻破宛城,孙夏带兵败走,最终身死;南阳黄巾军在又一次被斩杀万余人之后,解散开来,销声匿迹。】
【至此,宛城被平定,朱儁本人在第二年春天班师回京。】
【顺带一提,在进攻宛城的过程中,一次破城的军队,是由我们的吴武烈帝孙坚所率,而孙坚本人作战英勇、冲锋在前、指挥得当,非常顺畅地就取得了胜利。】
曹操有些惊讶,却并不惊愕。
自己称帝——他目前是没有这个想法的,天下未定,汉室仍在,刘备孙权两方也都没有称帝,还是尊奉着朝廷。
他现在确实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的忠心汉室,也不是一心觉得自己应该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可是称帝这件事情,目前也确实不在他的计划列表之上。
所以,是自己的子嗣日后称帝,追封了自己?
就像是孙坚,他活着的时候那可和称帝没有半分关系,不止孙坚没有,孙策也没有,他们只可能被孙权追封。
而既然自己是魏武帝,孙坚是吴武烈帝,那么蜀汉昭烈帝,就只可能是刘备刘玄德。
那么那个与魏连在一起的“晋”,又是谁家?
以及,希望那些个汉灵帝尚在、董卓尚在、自身力量还不足的自己,能够找到一条出路,不被提前剿杀——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
如果说曹操是心中有数,那么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英年早逝、也完全不知道日后的历史发展的孙坚,就是真的一头雾水了。
他?吴武烈帝?哈?
这是什么发展?
他可是对朝廷还忠心耿耿,对汉室一心扶持、想要建功立业的,怎么转头来他成了皇帝?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3_173011/81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