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现在迫切需要威力强大的武器,所以他后续“自动化实验”的实验对象更改为微型冲锋枪。
他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将召唤的两个阶段分别与“死物”和“活物”对应的想法,并不合理。
这显然是在用地球上的经验,来分析眼前这个世界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中,活物和死物有什么区别呢?
活物难道是真的在活着的么?
那些士兵难道真的有自主意识么?
所以,分别与召唤的两个阶段相对应的,应该是“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这两类。
基本功能就是被召唤物本体所赋予的功能。
发射子弹是枪的基本功能。
呼吸、心跳和体温是麻雀的基本功能。
在召唤的第一阶段,只要描述清楚被召唤物体,基本功能就应该具备了。
而不同麻雀的飞行逻辑各不相同,这不是由麻雀的身体决定的。
在召唤的第二阶段,如果设定的习性规则比较模糊,麻雀们的行动就具有了随机性。
这种差异性使得麻雀“活”了起来。
现在,那些正在草原上乱飞的麻雀,就被王栋设定为,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飞行,其它时间休息,飞行高度不超过十米,这么个非常模糊的规则。
接下来,王栋计划去做的,不是想让微型冲锋枪“活”起来。
而是利用触发条件,赋予微冲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从而就达到提升武器威能的目的。
首先要尝试的附加功能是自动添加子弹。
在外丹惊人的飞行速度面前,换弹匣所需要的时间已经成为了他战斗中最大的破绽。
在召唤的第二阶段,王栋设定的规则为,每击发一颗子弹,弹匣就自动更新一次,恢复成一支满载弹匣。
这不符合物理规律,但虚空行走的士兵,断掉却仍旧紧绷的绳索也同样不符合物理规律。
他忍着恶心,对着想象中的微冲亲了两下舔了一下。
然后手持召唤来的微冲扣动了扳机,子弹如暴雨般倾泻,连绵不绝。
成功了,死物果然也可以有附加功能!
但用微冲发射了上千发子弹后,他不得不停了下来,枪身已经热得烫手,射击精度也明显下降了。
原理既然可行,那改造起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王栋又进行了一次尝试,把触发规则修改为,子弹每击发一次后,枪身连带弹匣就都自动更新为初始状态。
试了试,这次果然可行,微冲射出上万发子弹后,工作起来仍旧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也太好玩了吧,随便设定都可以么?那就怎么逆天怎么来呗。
他抑制住自己的兴奋,接着去实验新的规则,子弹一离开枪膛后就自我复制,一次复制八发,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方向。
结果,弹雨就变成了弹幕,效果就如同九只冲锋枪在一米见方的空间中平行排成三行,然后同时开火一样。
嗯,效果确实不错。
然而,战斗中子弹的持续性和密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子弹的动能,或者说初速度。
如果子弹的动能大到可以击碎外丹,速度快到可以击中外丹,一切问题不就都迎刃而解了么?
那以后他是不是就可以横着膀子在草原上晃了?
什么天宫净土殿,在这么逆天的武器面前,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
想到就做,这次他把规则设定为,子弹出膛后,初速度增加为原来的十倍。
然而,两吻一舔后,王栋眼前突然跳出个窗口来,窗口内上半部是白色,下半部是红色。在白色区域内,有许多符号呈螺旋状排列,红色区域里则什么都没有。
那些呈螺旋状排列的符号是三种几何符号,圆,方块和三角,中的一种。
画法不是常见的形式,但勉强能辨认出它们的几何形状。
同一类符号有的大有的小,并不一致,这些符号在既不工整也不对称的螺旋线上混杂排列着,看似凌乱,但也隐隐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来。
这个窗口在王栋眼前一闪即灭,并不停留。
这还是净土操作系统头一次给了他反馈,还是个视觉反馈。
王栋扣下扳机,这次被召唤来的仅仅是一把普通的微冲,并没有增速效果。
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次第二阶段没有操作成功?这反馈是在提示操作不成功的原因么?
王栋又试了一次,一样的反馈窗口,一样的反馈内容,一样的不成功。
他更改了初速度增加倍数这个参数值,然后继续进行实验,还是不成功。
但这次反馈窗口中白色区域内显示的符号螺旋有了变化,虽然仍旧由那三种几何符号组成,但符号的总数量和排列顺序都不一样了。
王栋不断地修改规则,不断地尝试,然而也不断地失败。
他发现只要设定的倍数值一样,反馈的符号螺旋就一模一样,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反之倍数值一旦更改,反馈的信息内容也会跟着变化。
这个符号螺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肯定不是文字,只有三种符号的文字也太难用了吧?
会是一种用特殊方式书写的数字吗?可能性很大,但到底是关于什么的数字?单位又是什么呢?能量么?完成这项操作所需要的能量值?
王栋无法确定,只能换了一个实验内容,这次他尝试的是更改角度,就是让子弹出膛后有个角度偏转。
同样的情况发生了,实验不断地失败,符号螺旋不断地出现。
但每失败一次,王栋就缩小一次偏转角。
终于,当他把偏转角修改为3度以下时,实验获得了成功。
弹窗不再出现,子弹也被成功偏转了。
会不会是错觉?这么小的角度的确无法完全确定。
于是王栋把实验内容修改为“复制加偏转”,复制一颗,并让这颗被复制的子弹偏转一个小于3的角度。
实验结果就被清晰地展示在靶子上了,每次都同时出现了两个弹孔,它们之间的距离也的确在随着所设定的偏转角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之前的不成功并不是因为操作系统不支持这种角度偏转规则,而是对角度大小有一定的限制。
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角度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大么?
而自动化操作有个能量上限?
王栋越想越不合理,凭什么复制八颗子弹消耗的能量,比偏转角度所需要的还低?
他一筹莫展,满脑袋官司。
这时已经过了午夜时分,他整整忙了一天,为了这次实验他连晚饭都忘了吃,虽然不太饿,但整个人却困得哈欠连连。
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再尝试些什么的王栋,决定先去睡觉。
他把给实验场地照明的灯全部关掉,也不洗漱,直接召唤了一套被褥,就这么直接往上面一躺。
几十把在实验中被召唤来的微冲胡乱地散放在他的身周,他也无心收拾。
人虽然躺在褥子上,但大脑却仍旧在高速运转着。
是不是得先破译符号螺旋中蕴含的信息,才能继续进行实验?
这个难度可不小。
到底是什么人会用这么古怪的书写方式呢?
他从未见过这种信息表达方式,在完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条件下他又该如何着手破译呢?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4_174359/118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