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星辰的觉醒 > 第8章 智者相会
    第二天上午,张博凯刚走进实验室,就看到团队成员们正在忙碌。突然,他的终端显示屏亮起了一条消息,通知他们的论文《基于突触动态加权模型的递归神经网络优化及其在ai系统中的应用》已经通过审稿,并且将刊登在下一期的《nature》杂志上。消息传来,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我们成功了!”李雪瑶高兴地说道,“这是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赵明轩拍了拍张博凯的肩膀,笑着说:“博凯,这下我们真的可以名声大振了!”

    就在大家庆祝的时候,张博凯突然收到了来自李正教授的视频通话请求。李正教授是国内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也是张博凯一直以来敬仰的学者。看到李教授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张博凯立刻调整心态,示意大家安静。

    他接通了通话,视频中出现了李正教授那和蔼的面容。李教授微笑着说:“博凯,恭喜你们团队,这次的成果非常了不起,我特地来向你们表达祝贺。”

    张博凯微微鞠躬,谦逊地回应道:“谢谢李教授,能够为华夏争光是我们团队的荣幸。”他稍微侧身,介绍道:“李教授,这是我的团队成员们,他们每一个人都为这次的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王子杰是我们算法优化的专家,李雪瑶负责能耗控制,赵明轩主攻模型架构优化。而这位新人陈思雨,她也是您的学生,主要负责数据整合。”

    陈思雨微笑着向李教授打了个招呼:“李教授,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

    李正教授笑了笑,眼中满是赞赏:“陈思雨,没想到你加入了张博凯的团队,看得出你们的合作非常成功。你们的工作不仅为神经网络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尤其是在能耗优化和模型稳定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博凯认真倾听,心中对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他看着李正教授,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尊敬:“李教授,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这方面的研究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为此付出了很多,我们会继续不负众望。”

    李正教授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屏幕中的每一个团队成员,眼中带着满意与欣赏:“你们团队的工作为我们华夏的科研事业增添了光彩。特别是在能耗优化和模型稳定性方面,你们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努力,成为华夏科技界的中坚力量。”

    他接着说道:“当然,任何研究都有改进的空间。我认为你们可以在动态权重调整机制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是在模拟大脑处理多任务时的突触连接变化方面。这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期待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不断进步。”

    张博凯认真倾听,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他感谢李教授的建议,并表示一定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李教授随后提醒道:“博凯,你们即将进行的国际会议演讲也非常重要。我知道,其他国家的学者可能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刁难。你们在准备演讲内容时要多做些准备,确保能够从容应对。”

    视频会议结束后,张博凯团队立刻进入备战状态。大家聚在一起,开始讨论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刁难,李雪瑶提议:“我们可以提前模拟问答环节,针对可能的问题做好应对策略。”赵明轩也赞同:“尤其是那些关于数据可重复性和普适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准备好更多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持。”

    几天后,全球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技术大会如期在虚拟现实中开幕。与传统会议形式不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未来的主流,不再需要与会者亲临现场。事实上,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虚拟云巅”(virtual zenith rp)。这家公司在全球拥有数十万员工,但他们却几乎从不在物理办公室中工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所有员工都在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办公环境中进行协作。

    在“虚拟云巅”的虚拟总部大楼里,员工们通过数字人形象出现在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虚拟空间中。他们的办公桌、会议室,甚至是休息区,都被完美地再现于这个虚拟世界中,员工们可以像在现实中一样,自由地走动、交谈、共享屏幕和文件,进行脑暴和项目协作。虚拟会议室里甚至可以模拟不同的场景,从高科技会议室到户外自然环境,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这种虚拟办公的方式不仅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跨国团队可以更高效地协作,也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员工不再需要花费时间通勤,也不用因时区差异而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办公的高效与便捷。

    “虚拟云巅”的成功正是这一技术变革的典型例子,这种工作方式逐渐被全球各大公司所采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并推动了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

    这种虚拟办公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在这次全球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技术大会上,参会者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却能以最逼真的方式,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张博凯和他的团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大会的主会场。这是一个宏大的虚拟空间,四周充满了未来感的设计元素,巨大的屏幕悬浮在空中,展示着各类尖端科技的画面。虚拟的参会者们来自世界各地,穿着各异,有的代表顶尖学府,有的来自知名企业,所有人都以数字人形式参与,栩栩如生,宛如真人。

    张博凯站在虚拟的讲台上,环顾着眼前满满当当的观众席,这些席位上坐满了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和技术专家。尽管这些人都是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呈现的数字人形象,但张博凯依旧感受到了他们的注视和期待。张博凯深吸一口气,微微调整了一下站姿,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对公众演讲,但在如此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依然让他感到一丝紧张。

    他微微笑了笑,开场说道:“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我不得不承认,站在这里,我确实有些紧张。”他停顿了一下,环视四周,然后用略带自嘲的语气继续说道:“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讲台,但你们的存在感可是一点不虚拟。”

    台下传来了轻微的笑声,这让张博凯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他接着说道:“不过,一旦我们进入到ai和神经网络的话题,我的紧张感就会慢慢消失,因为这些正是我和我的团队日夜钻研的领域。”

    随着演讲的深入,张博凯逐渐找回了自己的节奏。他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和富有逻辑的论证,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屏幕上不断切换的图表和模型清晰地展现了突触动态加权模型与递归神经网络如何在优化ai系统性能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张博凯逐渐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中,原本的紧张感完全消散,他的声音愈发坚定有力。他以幽默而亲切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甚至在谈到一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时,也能够以轻松的比喻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理解。正是这种对技术的热情与深厚的专业知识,使得他的演讲不仅具有学术深度,也充满了感染力。

    正当张博凯准备结束演讲时,他微笑着说:“这是我今天的汇报,各位专家,不知道在我汇报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是我没有说清楚的,或者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他的话音刚落,一位长相英俊、带着明显波士顿口音的中年人站了起来:“我是来自新英格兰科技研究院的约翰·卡尔顿(john carlton),我对你中间提到的突触动态加权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有些疑问。你能详细解释一下,你们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验证这个模型在大规模神经网络中的普适性?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非线性问题时,这个模型真的能如你所说的那样有效吗?”

    张博凯保持冷静,微微一笑:“非常感谢约翰教授的提问。关于您提到的模型普适性问题,我们在实际测试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我们通过不断优化模型的自适应权重调整机制,已经成功地提升了其在大规模神经网络中的适应性。为了回应您的质疑,我们可以参考您所在机构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探讨了神经网络中的非线性问题,虽然与我们的方向略有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正如那项研究中提到的,我们也发现,通过调整突触连接路径,可以显着提升模型的处理能力。”

    张博凯话音刚落,场内响起了一片掌声。观众们对他的机智应对表示赞赏。

    紧接着又有一些来自别的国家的学者很快提出了问题,其中几位的语气甚至带着明显的挑衅性。他们质疑研究的普适性、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

    张博凯保持冷静,微微一笑后说道:“感谢各位的提问,科学研究的进步正是因为质疑与验证。现在,我愿意为大家做进一步的解答。”

    他用幽默的语言开始回应:“在科学的世界里,质疑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动力,我非常乐意分享我们的验证过程,或许这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随着张博凯引用更多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气氛渐渐缓和下来,他巧妙地引用了提问者本国的一些研究成果,使得对方不得不承认张博凯的研究是有依据的。

    紧张的问答环节结束后,张博凯和团队成员们一同观看了其他学者的演讲。接下来是几位国际顶尖专家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张博凯团队受益匪浅,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张博凯看到议程上写着:“接下来是‘量子计算与深度学习的交汇点:新一代智能算法的潜力’。”他补充道:“这个演讲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弗里·斯隆(jeffrey sloan)教授主讲。他在量子计算与ai的交叉领域享有盛名,尤其是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处理能力来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效率。大家都知道,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演讲结束后,赵明轩看着屏幕上的展示数据,惊叹道:“如果这种芯片技术能够普及,ai的运算效率将会被彻底颠覆。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与这类技术进行合作,把我们的模型集成到这些芯片中。”

    接着,吕梓萌看了看议程,说道:“下一个演讲是‘类脑计算:模仿人类大脑的下一代芯片技术’,由斯坦福大学的伊莎贝拉·格林(isabel green)博士主讲。她的研究在类脑计算芯片领域非常前沿,这种芯片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突触连接方式,在能效和计算速度上远超传统芯片。”

    陈思雨若有所思地补充道:“如果能将我们的算法与这种芯片结合,可能会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最后,吕梓萌指着屏幕上的另一个演讲议程,说道:“再下一个是迈克尔·安德森(ichael andern)教授的演讲,题目是‘ai伦理与人类未来:应对超级智能的崛起’。安德森教授是哈佛大学ai伦理学研究所的所长,他的研究专注于如何在ai系统逐渐走向自主决策的同时,确保这些系统的行为符合人类道德标准。”

    听完演讲后,陈思雨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ai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研究,ai与人类大脑的结合,可能引发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伦理挑战。”

    团队成员们点头表示同意,随后继续热烈讨论这些新演讲带来的启发和思考。张博凯发现团队成员们已经在这些高水平的学术讨论中得到了很多新灵感,每个人都在记下要点,并开始讨论如何将这些新思想融入到他们未来的研究中。

    李雪瑶提议道:“这些演讲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尤其是量子计算和类脑计算芯片的技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这些新技术,可能会对我们的研究方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子杰则在一旁补充道:“是的,尤其是量子计算的并行处理能力,它可以大幅提升我们模型的训练速度和处理效率,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赵明轩也表示:“此外,ai伦理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我们的研究符合伦理规范,避免未来出现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

    讨论在团队内部持续了很久,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整个团队在这次会议中收获颇丰。张博凯看着这些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团队成员,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他知道,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展示成果的机会,更是团队在未来走向更高领域的一次重要洗礼。

    最终,会议结束时,张博凯的虚拟终端显示屏上弹出了一条信息:期待邀请能在下一届会议上面有更精彩的分享。他微笑着看向团队成员,说道:“看来我们今天的演讲效果不错,大家加油,期待下次的会议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5_175521/150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