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王馆学的创立者就是那个大大有名的豫章王,而主事的祭酒是河东柳氏,如果自己真的出战,会不会得罪这些大人物?
单说自己是个黑户,还顶着琅琊王氏的冒牌身份,就不该引人注目。
刘昭看王扬为难,叹道:“我知此事甚不易行,毕竟王爷原本倾向王馆学,所以虽然许以十万钱为胜者酬赏,其实不过——”刘昭说到“十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得很含糊。
“多少钱?”王扬立马来了精神。
“十万,奖给胜者。若之颜取胜,这十万钱便是你的了!”刘昭劝诱道。
王扬有些心动,
自己穿越而来,一贫如洗!连衣服都是借钱买的,现在总共欠了刘昭一万六千两百钱!
就算刘昭不着急自己还钱,那总不能一直在别人家白吃白住吧。
想到此处便问道:“先生方才说挂籍是什么意思?”
刘昭见王扬意动,忙解释说:“就是把你原来的户籍做个转借,先挂在荆州,然后才能入郡学。”
同时心道:之颜连挂籍都不懂,看来真是一直埋头学问,不太通世务啊。
王扬想了想,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看看刘昭是否能帮忙解决户籍的事,他斟酌着用词,轻声问道:“可是如果我没有户籍怎么办?”
刘昭吃了一惊:“没有户籍?什么叫没有户籍?你不是住在义兴吗?难道没上户籍?”
王扬长叹一声:“不是我不想告诉先生,而是此间事殊不足为人道。”
“抱歉抱歉,是我唐突了。”
刘昭很自然地便联想到这可能涉及琅琊王氏的家族隐秘,豪门恩怨,并自行脑补了一出关于私生子的大戏。
“所以即便我愿意入郡学也没办法。挂籍起码得先有原户籍吧。”王扬试探说道。
刘昭一看有戏,立即问:“如果能解决户籍的事,你愿意代表郡学,出战王馆学吗?”
王扬正色道:“我必尽全力,不负先生所托!”
刘昭大喜,可很快便忧愁起来:若是为寻常无户百姓办理入籍,那自然不难,但之颜可是士族啊!这如何是好呢?
王扬见刘昭为难的表情,问道:“先生,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如果检籍之前的话,那确实好办,可现在”刘昭担心王扬反悔,话风一转,故作轻松道:“没关系,这件事交给我,直接办原籍虽然不可能,但若挂籍的话,让我想想”
王扬站起身:“那您先想着,我出城一趟,晚上就不回来吃了。”
刘昭担忧道:“之颜,七天后就是论学之日,柳惔学问精深,万不可小觑啊!”
“放心!”王扬笑着拱拱手,走出房门。
刘昭则继续发愁:这户籍该怎么办啊!
“哇!这就是荆州城啊!好大!好高!”
小阿五站在城下,仰着头,看得呆住了。
巍峨的城池和阿五小小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能去上面看看吗?”阿五兴冲冲地问道。
“城头不让随便上的。”
“哦。”小阿五有些沮丧。随即眨着大眼睛:“一般人不让上,但像公子这么好看,这么厉害的人,一定有办法上的!”
“阿五啊,不是什么时候拍马屁都管用的。”
小阿五哦了一声,然后问道:“拍马屁是什么意思?”
“公子,什么是楼?”
“这就是楼。”
“这是什么楼?”
“呃”
“公子,‘呃’是什么意思?”
“在不知道或者不好回答的时候,就可以说呃。”
“公子,这儿有草丛吗?”
“你找草丛干嘛?”
“呃”
就这样,一大一小在荆州城里闲逛。
小阿五是第一次进城,当然兴致勃勃,王扬作为穿越没几天的“新人”,兴致也不小,两人停停看看,一路走到市场。
当时的市场有围墙,有大门,还有官府办公用的旗亭市楼,是受官方管制的集中买卖场所。
市门有四,各有道路通向市场中心,交汇而成“十”字。
道路两旁店肆成列,商贩云集,街摊巷铺,叫卖声嚣,好不热闹。
王扬带着手捧荷叶包,正大嚼“白茧糖”的小阿五走进一家卖扇子的店铺。
白茧糖是当时流行的甜食,大概做法是把糯米饭捣碎压成饼,晒干之后切条油炸,最后沾上糖粉,用荷叶装着,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江米条”。
只是这一小包没几条的白茧糖居然要价二十三文!王扬之前看到一根旧马鞭,才卖十文钱而已,不由得感慨这“江米条”真不便宜啊!
店家见王扬气质不凡,衣着如士族,热情向他介绍各种精致罗扇,王扬之前看了好几家,在这儿又看了一圈,终于确定此时折扇尚未发明,心中有数。问道:“你们这儿可以定制扇子吗?”
“当然可以,敢问公子想要定制什么类型的扇子?”
王扬给老板详细描述了一下折扇的样貌,费了不少的口舌才让老板弄清这是个什么东西,老板大感费解:
“公子做这劳什子的物件干什么?这儿这么多既美观,又方便的扇子,不都比那物件好用?那东西扇起风来都不如蒲扇吧!再说本来就是扇风用的,为什么要把它折叠起来呢?”
“这些你都不用管。你就告诉我,能不能找到足够坚滑的纸,别一叠一展间就撕坏了。”
“或许可以?只是这种硬纸一般很糙厚,上不得文人雅士的桌案。”
“没关系,只是纸一定要是白色的,色泽要亮,要鲜白如雪!做这样一把扇子要多少钱?”
“这这小店没做过,还要试做,这物料费,人工费都不少”老板说着瞧了一眼王扬,仿佛下定某种决心一般,“这样吧,我也不多要,就两百钱吧。”
没等王扬说话,小阿五突然开口道:“公子,我就说去那家买,那家只要五十钱啊!”
老板看着阿五纯真无邪的大眼睛,不疑有他,脸上有些挂不住,问道:“是哪家?我跟您说,不少小作坊都习惯糊弄事,看着要价低,其实不会精心做的。”
王扬心中默默给小阿五点了个赞,拍拍阿五的头,很自然地接话道:“可那家要两天,我希望明天就能拿到。”
讲价二人组编起瞎话来都不脸红,可谓配合无间。
老板忙道:“明天中午前就能做出来!”
“那我在你家做,给你四十钱”
“你——”老板正要发作。
只听王扬续道:“每扇四十钱。做得好,一共三十把扇子就都在你家定了,要七天内做出,你做不做的到?”
——————————
注:1胡三省以为折扇在南齐时已有,即“腰扇”,此观点学界已驳斥甚明,不赘。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看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杨祥民《扇子的故事》。
2【作者有话说】里引的文献,“舂之为粢”的“粢”字,中华书局2022年版作“左米右咨”,但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所以我用的是杨雄《方言》里的“粢”字,异体同义,专指稻米磨成的饼。
3其实之前每一章下的【作者有话说】都会引一条和那章内容相关的史料,或与正文中的器物饮食相印证,或叩那章主题,暗示章中某个想法的来源,或表明章中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之礼俗风气。
但系统不知道怎么搞的,很多都没放出来,问了后台,说是直接发发不出,得改动一下才能行,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多加了个句号就放出来了,也是神奇。所以如果看到之前“作者说”中有“句号连连看”的现象,不要奇怪。。。。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5_175774/158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