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华夏名人录 > 第49章 张良
    一、简介

    张良,字子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6年,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末年韩国贵族之后,早年因国破家亡而矢志反秦。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汉朝,被册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二、人物生平

    1、 出身名门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的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为韩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父亲张平,继承了祖父的衣钵,亦在韩国担任了两朝的宰相,继续发扬张家的政治传统。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张平去世,享年不详。然而,就在张平去世后的二十年,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

    当时,张良还年轻,没有在韩国朝廷中担任官职,但韩国的灭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国仇家恨。韩国破灭后,张良拥有私家仆从三百人,显示出他家族在韩国的显赫地位。在弟弟去世后,张良没有按照传统习俗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投入反秦事业,积极寻求刺客行刺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以图为韩国报仇。

    张良的长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样漂亮,这在他的传记中多有提及。《史记》记载:“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这种外貌特征虽然与他的智谋和胆识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成为了他传奇人生的一部分。

    2、行刺未果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张良得知消息后,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行刺秦始皇。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指挥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然而,由于秦始皇早有防备,所有车辇均为四驾,且时常换乘座驾,张良难以判断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最终,大力士的铁锤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

    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因无从查起,得以逃脱。这次行刺行动虽然未果,但张良的反秦决心和勇气却得到了彰显。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推翻秦朝,于是开始寻找能够辅佐的明主,共同实现反秦大业。

    3、圯上受书

    一日,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闲步时,遇到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将鞋脱落桥下,命张良下去捡拾并为其穿上。张良虽感愕然,但仍强忍心中的不满,恭敬地为老翁穿鞋。老翁见张良至诚,便约他五日后再来桥头相会,并赠予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研习此书,终于成为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智囊。

    这位老翁被后人传为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这次奇遇不仅让张良得到了宝贵的兵书,更让他明白了忍耐和谦逊的重要性。他深知,只有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4、归从刘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起义,但自感势单力孤,难以成大事。于是,他率众投奔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遇到刘邦率领的义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其中的深奥之处。张良认为刘邦是位能够成就大事的明主,决定跟从他共同反秦。

    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张良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和才能。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他的建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5、佐策入关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兴韩国的初衷,向项梁提议立韩王成为王。项梁应允并立韩王成为韩王,以张良为司徒辅佐他。张良挥师收复韩地(战国时韩国地盘),但进展缓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张良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顺利进入关中并赢得了秦民的拥戴。他建议刘邦在关中地区实施约法三章以安民心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6、斗智鸿门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后因贪恋宫室珍宝欲留居宫中。张良及时劝谏刘邦应节俭示人以安民心。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军霸上并约法三章赢得了秦民的广泛支持。然而项羽得知刘邦先入关中后大怒率兵攻打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欲杀刘邦张良凭借智谋和勇气帮助刘邦安全脱身化解了危机。

    鸿门宴上张良的表现堪称经典。他巧妙地利用项羽的叔父项伯与自己的旧交关系提前得知了项羽的意图并成功地说服了项伯帮助刘邦脱险。在宴会上他又机智地应对项羽的质问和范增的暗示使刘邦得以全身而退。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张良的应变能力和对刘邦的忠诚。

    7、暗度陈仓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地区。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刘邦采纳韩信之计暗度陈仓击败雍王章邯等秦将夺取了关中地区为后来的楚汉战争奠定了基础。

    张良的“明烧栈道”之计不仅成功地消除了项羽的猜忌还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他深知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项羽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采取了迂回战术避开了秦军的主力部队成功地夺取了关中地区。

    8、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春刘邦被项羽围困于彭城大败而逃。在下邑张良为刘邦献上下邑之谋建议联合九江王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共同对抗项羽。刘邦采纳此计最终形成了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为后来的垓下之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下邑之谋是张良智谋的又一杰作。他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准确地把握了各方的利益和矛盾点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联合抗楚策略。这个策略不仅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盟友和支持力量还成功地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

    9、谏阻分封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楚军围困汉王于荥阳。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以笼络人心。张良及时谏阻指出分封六国后人将削弱中央集权无法激励将士争夺天下。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避免了战略错误。

    张良的谏阻不仅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巩固了刘邦的中央集权地位。他深知分封六国后人将引发新的矛盾和纷争不利于汉朝的统一和稳定。因此他坚决反对这一策略并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

    10、虚抚韩彭

    韩信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欲自立为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改封韩信为齐王笼络住了韩信。此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等人合围项羽最终打败项羽迫其自刎。

    张良的虚抚之策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盟友和支持力量。他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价值因此力劝刘邦封他为齐王以稳定军心。这一策略不仅成功地笼络住了韩信还为后来的垓下之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1、劝都关中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关于定都何处的问题群臣多主张定都洛阳。张良则支持娄敬的主张认为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正式迁都长安。

    张良的劝都关中之策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深知关中地区的地势险要和资源丰富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因此他力劝刘邦迁都长安以巩固汉朝的统治基础。这一策略不仅得到了刘邦的采纳也为后来的汉朝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深受倚重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在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张良虽极少参与谋划但在皇室明争暗斗中他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保持中立态度。刘邦对张良的智谋和忠诚深为倚重。

    张良在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谋和才能得到了刘邦的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因此他在汉朝的政治地位日益显赫成为了刘邦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13、明哲保身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刘邦入都关中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他极少参与谋划以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当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时张良为吕后献计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最终使刘邦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张良的明哲保身之道不仅保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为家族的平安奠定了基础。他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因此选择了保持中立和低调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使他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还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14、功成身退

    论功行封时刘邦令张良自择封地。张良辞让封赏选择留地作为自己的封邑。他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便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智慧光芒。他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功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专心修道养精。这种高风亮节和淡泊名利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三、成就和影响

    1、政治成就

    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汉朝。他多次为刘邦献计献策,如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等,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劝都关中,为汉朝选择了理想的建都之地。

    2、军事成就

    张良虽未亲自领兵作战,但他的军事谋略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建议刘邦联合各地反秦力量共同对抗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提出下邑之谋,联合韩信、彭越等人共同对抗项羽;在垓下之战中,他协助刘邦指挥汉军围歼项羽主力。

    3、文化贡献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道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主持修建了伐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轶事典故

    1、名字由来

    张良字子房。“良”谓王良,“房”谓房宿,皆星名。《史记·天官书》有载:“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别骑满野。”《尔雅·释天》亦云:“天骑,房也。”郭璞注曰:“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天驷。”王良乃古之善御者,因以为天上掌管天驷之星宿名,故以“房”应“良”。“子”为男子美称。

    2、貌若好妇

    张良男生女相,《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载:“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3、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与天下同利”。刘邦则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4、策论失载

    刘邦领军讨伐代地时,张良随同前往,并在马邑贡献了奇谋妙计。此外,在韩信死后确立萧何为相国时,刘邦与张良从容探讨的天下大事非常多。但司马迁主观认为这些内容无关天下存亡,所以没有记载下来。

    5、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张师山隐居。后访得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圯桥和石墓。

    6、张良与道教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时,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五、纪念和评价

    1、纪念

    除了之前提到的几处张良墓地外,还有一些地方也流传着与张良相关的墓葬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张良的历史形象,也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安徽亳州:有传说认为张良的出生地和早年活动地在此,因此也有人认为张良可能葬于此地。不过,这一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

    湖北通城:据传张良晚年曾隐居于此地的黄袍山,并在此修建了“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当地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圯桥和石墓。

    张良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后人缅怀张良、传承其智慧的重要场所。庙内保存着大量与张良相关的文物和碑刻,是研究张良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建筑特色:张良庙依山傍水,古朴典雅,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化活动:每年,张良庙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祭祀仪式、学术研讨会等,以纪念张良并传承其智慧。

    2、评价

    张良在历史人物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智谋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对张良的评价: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对张良的智谋和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真正的帝王之师。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对张良的明哲保身之道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和评价。他认为张良在功名之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是真正的智者。

    在现代社会,张良依然被视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智谋和贡献不仅为后世所称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以下是一些现代人对张良的评价: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周恩来对张良的智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张良的一个主意就能改变战争的形势,是真正的战略家。

    文化学者:许多文化学者将张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象征。他们认为张良的智谋和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智慧。

    张良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和军事谋略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上。以下是一些张良智慧对后世的启示:

    明哲保身: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山林,专心修道养精。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不仅避免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也保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

    运筹帷幄:张良的智谋和远见卓识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知人善任: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才并善于任用他们。这种知人善任的能力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其智谋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和思想不仅为后世所称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该铭记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学习他的智慧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6_176010/259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