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力挺徐妙云,干翻朱棣 > 第二十七章 好好学习的老朱
    次日,老朱处理完公务,在奉天殿书房召见了已经辞官三年的宋濂。

    “不知陛下召见草民所为何事?草民年迈昏聩耳聋眼花,即使有心却也无力帮到陛下了。”

    老朱呵呵笑道:“你这老儿,咱还没开口呢,你就先推辞起来。你虽辞官归隐,可咱并未停掉你的养老薪俸吧?”

    宋濂点头感谢道:“是,蒙陛下隆恩,臣才得以多活几年。”

    老朱点了点头,都说人老奸马老滑,这老头两样都占了,很会说话。

    “你孙子跟着胡惟庸做事,你知道吧?”

    什么?

    前一刻还谈笑晏晏,转眼间就开始问责,老宋濂吓得直接跪倒:“陛下说笑了,家孙当的是朝廷的官,当然是给陛下您效力的。不可能给胡惟庸做事。”

    老朱冷哼一声:“要朕给你看证据吗?”

    这……

    老朱:“原本打算流放你们一家去岭南的,但考虑到你已年迈,且一直忠心耿耿不曾有什么过失。所以朕不就跟你孙儿计较了,权当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犯了错。”

    宋濂感激涕零的磕头。

    皇帝命人将之搀扶起来。

    随即再次换上温和的语气,“宋濂,你是咱大明最有学问的人,甚至有人说你是全天下读书最多的人,是吗?”

    大喜大悲起落太快,宋濂有些反应不过来。

    迟钝的问道:“陛下、陛下这是何意?那全是些坊间流言,老臣愧不敢当。”

    老朱笑着说道:“今日请你过来,咱是有些学问上的事想问你。你要一五一十的认真作答。”

    言外之意就是,你今天好好回答,我满意了,你孙儿就无事了。

    “是,草民一定知无不言。”

    老朱开口问道:“你读书多,想必通晓历史。可知道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百姓起义?”

    这……

    宋濂卡壳了,不是他不会,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怎么?你也不知道?”

    宋濂苦笑摇头:“陛下,您如果问草民有多少出名的百姓起义,草民或许还能说上几个。可您如果问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多少?草民答不上来,因为太多了。”

    太多了?有多少?

    “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起义,有些记录在史书上,有些没有记录。不说别的,单单隋末乱世那段时间,就有号称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

    老朱好奇问道:“嗯,跟戏文里唱的那样,咱也听过一些。”

    宋濂点头说道:“还有远的不说,陛下您当年起兵的时候,也算是百姓起义。可除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股之外,史书上是不会记录其他小股起义的。”

    “都说胜者为王败者寇,很多百姓起义失败后会被剿杀,而百姓起义这种事对于朝廷当局来说并不光彩,所以史书上根本不会记录。”

    老朱点了点头,心说这老头不愧是有名的大儒,学问是真的好。

    “那有没有那种百姓起义失败的,最后朝廷却没有镇压打杀的?史书上有记录吗?”

    啊?

    老宋濂有点迷糊,皇帝怎么突然问这些呢?

    仔细想了许久,老头摇头说道:“没有!历朝历代都容不下zao反起义,成功了的叫做起义,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起义等等。失败了就叫zao反,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作乱。”

    老朱皱眉道:“真的没有?一次都没有吗?”

    宋濂仔细想了一遍,坚定的摇头:“没有,至少正史记载中没有。”

    “正史记载?什么意思?”老朱好奇追问。

    宋濂解释说道:“正史就是朝廷修编记录的史书。正如草民刚才所说,百姓起义对于朝廷当局来说是丑事,所以朝廷编的史书里面很少记录自己的丑事。”

    “可有道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世间的事只要发生过,就必然会留下痕迹。”

    “所以就有了民间野史的出现。民间野史就是百姓记录下来的一些大事件,当然了,也有些野史记录的是一些个人私事、或者奇闻轶事之类的,全凭记录人的个人喜好。”

    “因为这种记录不拘身份,只要是个识字之人就能写下来,甚至很多人的日记也被当做野史流传了下来,所以野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记录人容易夸大、或者虚构一些事情。”

    “就像编造戏文一样,胡编乱造一些自己的故事进去。有些是为了美化自己,有些是为了丑化敌人,总之真实性也颇具争议。”

    “所以历代修史的官员大多鄙视野史,认为野史并不具有太多可信价值。”

    老朱头一次这么耐心听一个大儒讲课,而是还是头一次没有不耐烦。

    “哼,照你这么说,正史其实也没比野史强多少。正史避而不写自己的丑事,岂不也是在美化自身?”

    咳咳……您圣明!

    宋濂轻咳两声,没有开口,算是默认了。

    老朱再次问道:“那野史里有没有记录过,百姓起义失败而朝廷不杀的情况?哪怕一次呢?”

    这次宋濂终于不再摇头,而是坚定的点头说道:“有,而且很多。”

    “哦?很多?为什么?”老朱不明白。

    宋濂解释道:“按照陛下的问题,百姓起义之后朝廷没有派兵镇压。这种事在野史里面记录的时候有个名堂:交农反官!”

    老朱惊讶道:“交农反官?你仔细说说这个。”

    宋濂点头道:“对,就是交农反官。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朝廷每年朝百姓征税,无论是十税一、十税二,甚至是税三、税四,都有个章程。”

    “在朝廷看来是为了收税维持朝廷的运转开支。在百姓看来耕的是天子的田亩,交皇粮乃是天经地义。”

    “可当这个税负超过了百姓能承受的极限,比如十税四、十税五,甚至更多。百姓田里打出的粮食除去上缴的,留下的却不够活命。”

    “往往这时候百姓就要交农反官,说是zao反吧,又不能算,毕竟是为了一条生路才反抗的。说是起义吧也不像,因为他们并不打着推翻朝廷自立为王的旗号,而是以聚众的方式要求朝廷改变政策、降低赋税。”

    “这时候朝廷基本上并不派兵镇压,而是派人调查实际情况,然后跟百姓商量谈判,答应减免赋税。百姓一看能够活下来了,也就主动回乡耕田,不再闹事了。”

    “因为都是些拿着农具闹事的百姓,嘴里喊着交农不耕了,所以野史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做交农反官。”

    朱元璋听得十分认真,这可真是长了见识。自己小时候投身皇觉寺,长大了世道大乱,到处都是反贼和官兵,还真没遇到过交农反官的事,所以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方式的zao反。

    原以为但凡百姓聚在一起闹事,都是跟我们当年一样杀人抢地盘呢。

    “你刚才说交农反官这种事有很多,大概能有多少?”

    宋濂沉吟道:“数不胜数!不过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个王朝的中后期,那时因为朝廷开支日益增进,朝廷缺了钱粮维系运转,不得已只能加重农税。”

    “陛下您是知道的,种地三年旱两年蝗、一涝一欠不算灾荒,十年能有一年好收成就要感谢老天开眼。所以很多地方是经不起朝廷随便加税的。所以到了王朝中后期,基本上每年都有局部地方闹着交农反官。”

    嘶……

    宋濂这句话好似一道闪电在老朱眼前滑过,此时老朱才终于明白昨天黄易那句话:好端端的百姓谁愿意反?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吗?反与不反,不是你一道禁令就能控制的。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6_176385/264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