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力挺徐妙云,干翻朱棣 > 第八十章 全是饭桶
    虽然很不理解,为何四皇子会对隋朝的事感兴趣,但难得有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这位侍读随即认真的作答起来。

    大业八年,经大规模准备,隋炀帝杨广征调水陆大军百余万发动第一次进攻高丽的战争。

    水军从东莱海口出发,浮海先行;陆军兵分左右各十二军,每日自涿郡出发一军,相距二十公里,连营渐进,四十日发完,全军连绵干余里。

    三月,前军渡辽河,久攻辽东城不下,后大将宇文述等率军绕袭敌后方,敌军乘其半渡萨水,以优势兵力反击,隋军大溃,三十万人生还者仅两千七百人,军械物资损失无计其数。七月,杨广被迫下令回军。

    听着讲述,朱棣脑海中浮现出百万大军出征的场景,看来史书还是得听人讲才有趣,自己读来容易犯困。

    “三十万人,被人半渡伏击?生还者仅两千七百人?你没记错?”朱棣难以置信的问道。

    侍读重重点头:“下官不可能记错,除非是史书写错了。”

    朱棣追问道:“莫非那高句丽比大隋还强?能够把三十万人打得剩下两千多人,至少得五十万人。”

    侍读摇头:“史书没写。但根据另一本史书介绍,高句丽全盛时期约莫七十万户,总共人口不过三百万。即便是十抽一丁,也只有三十万兵马。”

    朱棣恨声道:“废物啊!三十万对三十万,能被人打的几乎全军覆没?那个大将宇文述可真是废物!”

    “还有隋炀帝杨广也是,百万兵马劳师远征,竟然没能灭了区区七十万户的高句丽?呸!”

    侍读不敢说话。

    “你接着讲,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呢。”

    侍读点了点头:“大业九年,隋炀帝组织第二次战争。陆军刚到前线,国内权臣杨玄感起兵反隋,进攻东都洛阳。杨广不得不从高丽撤兵。”

    “大业十年再次发兵,由于国内各地爆发百姓起义,地方州道多留兵不发、路上士兵纷纷逃亡,这次兵力较上次少。”

    “但高丽也不堪连年战争,于同年七月,高丽王遣使请降。”

    朱棣惊喜道:“降了?哈哈哈,看来他说的没错,战争拼得就是国力,连年征战,敌我双方都苦不堪言,就看谁更有钱了。”

    侍读摇头说道:“史书记载,隋炀帝命高丽王到隋朝见,遭拒绝,彼时炀帝已无力进攻,遂班师回国。故此三征高丽均以失败告终。”

    朱棣沉声说道:“哼,什么请降?分明就是借口拖延战事的,呸!狡诈的高句丽!迂腐的隋炀帝。”

    “倘若不管他的请降,直接杀入高句丽腹地,何至于三次大败?”

    侍读点头赞道:“殿下慧眼,后世不少人都评价说,三征高句丽不该败的。”

    朱棣很满意来自一个读书人的赞赏。

    “行,讲的不错,那你再跟我说说,大隋是因为什么亡的?”

    啊?这个……

    “怎么?史书上没记载?还是你看不懂?”

    侍读勉强答道:“咳咳……史书有记载,说隋炀帝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百姓不堪重负,导致各地频繁爆发起义。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又断送了大隋的精锐之师。”

    “加之征战失败,隋炀帝没了心气,终日醉心享乐不理政务,内忧外患导致了隋朝的亡国。”

    朱棣点了点头,接着追问道:“依你看,隋末遍地战火,有没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啊?这个……这个下官不知。

    朱棣瞪了一眼,“照实作答!”

    侍读摇头说道:“殿下恕罪,修学问应该严谨,史书上没写的东西,不能臆测。”

    朱棣冷哼一声,“饭桶!史书上写的就全对吗?走,跟我回去,我就不信了,诺大一个翰林院,连个问题都答不出来?”

    于是带着满身酒气,朱棣拉着侍读返回了翰林院,这次没有偷偷摸摸,反而闹得鸡飞狗跳,所有人都被这个喝醉的皇子召集过来。

    “全都过来,我问一个问题,你们给我答一个,答不上来,全都抓到军中历练。”

    这、这怎么回事?

    翰林院的主官翰林学士连忙派人去请皇帝过来。

    “大隋是怎么亡的?”

    “殿下,这个问题简单,史书有记载:说隋炀帝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百姓不堪重负……”

    朱棣将桌案上的书册甩过去,“饭桶!本王要听的是书上没写的。”

    这个……

    “是有人故意在背后煽动百姓作乱吗?”

    这个……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回答。

    “那好,下一个问题:大宋是怎么灭亡的?”

    翰林学士亲自走了上来,“殿下,大宋重文抑武,常年向北方纳贡求和,后来草原崛起,挥兵南下灭了大宋。”

    朱棣冷哼一声:“那我问你,是大宋富有还是草原富有?”

    “当然是大宋。”

    “是大宋人多,还是草原人多?”

    “中原百姓人多。”

    “既然不缺钱粮、也不缺人口,为什么反而被草原骑兵给灭了?”

    这个……

    有人小声说道:“人口多、钱粮足,不代表武备强盛。”

    “谁?站出来说话!”

    没人敢站出来。

    朱棣盯着面前的翰林学士,沉声逼问道:“你是翰林学士,你学问最好。你来说说,为什么大宋武备孱弱?”

    翰林学士躬身不答,这个问题不能答。

    要么说是皇帝害怕武将功高震主,要么说是儒家文臣的压制?无论哪一个,都不是自己能说的话。

    朱棣愤怒的掀翻了桌案,“饭桶,全是饭桶!”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声音在翰林院大门口传了过来,“大宋以武立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兵权一直抓在皇帝手中。因为害怕武将掌兵,再效仿宋太祖来个王袍加身,所以大宋从君王到文臣,全都在压制武将。”

    谁?是谁答的?

    朱棣抬眼看去,走过来的是一个光头。

    “和尚,又是你?怎么?难不成你是翰林院的官员?”

    道衍和尚躬身行礼:“没想到竟然是四皇子殿下。经过殿下点拨,小僧深感自己学问不足,所以拜托家师好友宋濂先生,请他帮忙给谋了一个来翰林院看书的名额。”

    “小僧打算认真读读史书。”

    朱棣不解的问道:“和尚,你跟本王都的是同一本书,为什么你就知道大宋为何亡国?这么多翰林院的人却答不出?”

    道衍和尚笑道:“在座的都是大明最有学问之人,他们不是答不出,而是不敢答!”

    朱棣愤怒道:“饭桶,一群饭桶!大明养你们,难道是让你们欺上瞒下的?不说真话,要你们何用?”

    已经走到翰林院门口的老朱,听到朱棣这通喝骂,停下了脚步,笑着掉头回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6_176385/286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