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天刚蒙蒙亮。
金陵城高处的大笨钟,敲响了嘹亮的钟声。
随着大明工业的发展,更夫这一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则是抬头可见的钟楼。
贵族豪门家里,则都用上复杂且精巧的钟表。
如果从高空中俯瞰金陵城,便会发现,如今的金陵,便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正在建设中的工程。
随着《科学》期刊的主办,使大明的数学和物理学也取得不小的进步,更推动着建筑技术水平飞速发展。
大明的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做复杂的受力分析和数学计算,以此来设计营建跨度更大,气势更恢宏的建筑物。
水泥和钢材的大面积普遍运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这一点。
一大早,朱允熥便在皇宫里,研究起了新皇宫的设计图纸。
前世的他,就曾经幻想过自己若是当了皇帝,会做什么呢?
想来想去,最终却发现终究逃不过两个字——美色!
后宫佳丽三千始终是无数男人的终极幻想。
当真有机会实现的时候,朱允熥却惊讶的发现,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好色。
现在的他,反而渐渐戒掉了晚睡熬夜的毛病,也慢慢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于没有手机、电脑、游戏……等等的诱惑。
而仅靠点蜡烛看美女唱歌跳舞,无论点多少支蜡烛,光线仍然有些昏暗,看不太明白清楚,更不过瘾。
让要求颇高的朱允熥多少有些不满。
至于做更快乐更兴奋的事……满足之后便只想呼呼大睡了。
于是乎,前世长期养成的熬夜毛病,竟然就这样给治好了。
曾经对美色的强烈渴求,也随着欲望的充分满足,热情慢慢消退。
尽管依然每日离不开,但却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其他方面。
比如治国理政,再比如说,如何营建自己喜欢的住宅。
看来,做一个勤政之君,也没有那么难。
毕竟,权力才是最好的春药。
权力会让人入迷,使人沉沦,让人忍不住想要勤奋“工作”。
这与受人控制和摆布的打工人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朱允熥开始理解老朱为什么能像老黄牛一般,日夜不停的批阅奏章,处理朝政的原因了。
相比之下,后世那些怠政,不理朝事的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皇权受到大臣们的约束,享受不到权力带来的快感,反而处处皆不自在,才自暴自弃。
“这里还要再做一些调整……”朱允熥指着设计图上一处,详细讲述着。
房间内,数十名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济济一堂,一个个认认真真的洗耳恭听,手中还都拿着一支硬笔,和一个本子,不时地做着记录。
陛下可真是天纵奇才,古今未有。
他提出的方案,设计样式,都是他们这些做了一辈子建筑的人,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大致讲解一下,就让他们受益匪浅。
朱允熥心中亦是感慨无比。
怪不得史书总说皇帝大兴宫殿,是一件极为耗费国力,穷奢极欲的事。
实在是在这个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营建宫殿的成本,委实太高了。
十两银子,可供一户百姓一年生活之需。
若是那种极为贫寒的底层家庭,一年还用不了这么多。
但十万两银子,用来建造一座宫殿,却仍是远远不够。
什么概念?
就是一万户百姓一年不吃不喝的钱,也不足以建一座宫殿,需要十万户,几十万户!
这还仅仅只是一座宫殿!
而兴建新的皇宫,可远不止一座宫殿。
其中耗费的民力物力财力之高之多,可想而知。
不过,尽管朱允熥设计的皇宫,比原来的皇宫大了好几倍。
然而,得益于大明工业技术的发展,建筑成本反而有所下降。
首先是建筑所需要用到的铁器,铜器,都因冶炼技术的提高而大幅降低。
运送木材,石料的成本,也因道路的修筑,交通工具的改善而随之下降。
宫殿里面需要的玻璃制品,陶瓷物件,乃至各类家俱,亦是如此。
再加上施工方法和技术改进……
总而言之,朱允熥已尽可能的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将修建的成本尽可能降了下去。
当然,该有的奢华,是半点都没有少的,耗资亦是不菲。
所幸如今大明有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支撑,并不缺钱,才能将工程继续下去。
若按原来的财政收入,那无论如何也是建不成的。
财力根本支撑不了!
除此之外,顺利兴建,还离不开《科学》期刊的发展。
这个他无意中促成的学术期刊,实在给了他太多的惊喜。
今日来到这里的建筑师和工匠们,便都是曾经给《科学》期刊投过稿的人。
大家一起研究,共同探讨,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科学》期刊杂志社,也因此多了一个新的子刊——《建筑学》。
建筑师和高水平的工匠,将自己的建筑经验,写成文章,在《建筑学》上发表,交流,促使大明的建筑水平,突飞猛进。
要知道,虽然传统民居建筑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钢筋水泥才刚刚出现,很多经验仍在摸索之中。
《建筑学》这一刊物的出现,无疑让许多人少走了大量的弯路。
修建宫殿所获得的建筑经验,也会在未来推广运用到民间。
和他们讲述完毕,又相互探讨了一会儿,直到日头已然高起,大约到了半上午的时间,朱允熥才离开此地,走向朝堂。
自他登基称帝之后,便将原来老朱时代每日一次的朝会,改成了十日一次。
大朝会其实并无太多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庄严肃穆的仪式,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化皇帝在官员们心中的地位。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渗透入人心。
就好像宫殿的建筑,总是那般恢宏大气一样。
要通过建筑的庞大,与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强化皇权至高无上这一心理。
但凡事都有一个习惯的过程。
若过于频繁,反而会让人慢慢习惯,再也不以然。
故而,朱允熥才改为十日一朝。
大朝会如无特殊情况,也不再议事,只走一个仪式流程。
朱允熥可不相信,开大会除了能直接当面传达命令之外,真能讨论什么国家大事。
除非是有寻常见不到皇帝的中下层官员,要利用大朝会的机会,当面向皇帝告状。
这是罕见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不过,大朝会变少了,但朱允熥处理政务,还是十分勤勉的。
权力让人着迷。
上一世的他,只能在网上指点江山。
而今他能真正操控一个庞大的帝国,影响整个蓝星的历史进程。
一言出,而天下变。
这种感觉,比任何美色都更让人沉醉。
朱允熥将处理政务的地方,改名为“勤政殿”。
勤政殿的左边,便是政务处,右边则是军务处。
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都在这儿办公。
有什么事情需要请示,随时可以禀报。
朱允熥要召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人,亦非常方便。
不过,军务处和政务处下属各机构,皆在宫廷外面。
要传达消息,召见人员,还是有些不便。
对此,朱允熥设计新皇宫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未来的新办公地点,将尽量整合在一起办公。
他将自己每日的办公时间,也从一大清早,调整到了半上午。
这是为了给政务处和军务处留出时间来处理各项事务。
待他们将自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递进来的奏章,需要办理的事务,都处理得差不多了,朱允熥刚赶到勤政殿。
这时候,大臣们若有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便正好前来请旨。
如此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高效的处理朝廷的各项政务军务。
朱允熥并不想开太多的朝会。
在他看来,真有什么事情要研究讨论,都需要先商量好了,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再开会决定。
更多的时候,开会只是走一个过场。
儒家将朝会看到比什么都重要,其真正的用心,在于利用朝会,形成舆论,压制君权。
试想,若君主单独召见某个臣子议事,那臣子是很难与君主相对抗,将不得不遵从君主的旨意,贯彻实行君主的意志。
反过来,若是在朝堂上,他们人多势众,可以相互壮胆,一起进谏,对君主形成强大的压力,形势便逆转了。
朝会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后世的一把手开会,往往都会先确定一个会议主题。
在开会之前,先单独分开进行个别讨论,达成一致。
开会的时候,将会议讨论的内容,牢牢限制在相应的主题范围内。
超出会议主题的问题,则一律不予过问。
如此,便能控制会议流程,掌控大局。
但这个时代的朝会,通常是没有啥主题范围的。
什么事都能讨论。
大臣们甚至还能事先商量,串通好了,等朝会的时候,一起向皇帝进谏!
通过这种集体施压行事的方式,来掌控君主,逼迫帝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就是大臣们特别喜欢朝会,对不开朝会,不上朝的皇帝深恶痛绝的原因。
他们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过朝会来折磨自己。
实际上,他们是利用朝会,来掌控君主,在实质上夺取君主的权力,实现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负。
朱允熥这两年,一直在琢磨权力的运转,也慢慢看透了这一切。
故而,他来勤政殿办公理政,对大臣皆是单独召见。
真要多召几人来议事,也是有确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题,不讨论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听司和大明情报局递上的国内外情报汇总,接着看军务处呈交的《军情速报》,以及政务处上交的《每日简报》。
以前编制《每日简报》是通政司的任务。
军政分制后,通政司也一分为二。
一半划归了政务处,另一半纳入军务处麾下。
与原来不一样,同时递交上来的,还有军务大臣和政务大臣在上面暂拟的处理意见。
朱允熥目光一扫而过,并不提笔批示什么。
军务处和政务处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义下发文件,领导展开各项工作。
他这个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批示。
这反而有好处。
首先,不做批示,军务处和政务处的大臣,也不确定他是否认真看过,是否知晓……只能按他全部知道来处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个“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将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则,谁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没看。
其次,皇帝没有做批示,那往下面传达的文件意见,便只代表军务处和政务处的意见,而不是皇帝的圣旨。
下面认为不对,还可以继续上奏辩解,进一步讲明情况,或者请求皇帝处理。
直接下发圣旨,若是搞错了,下面也不敢不听,甚至会因此而酿成更大的错误。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政务处和军务处作为总领文武大臣的机构,一般情况下,下面的官员也不敢反驳,不敢不听令。
另一方面是,圣旨不常发,才能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若事无详细,动不动就发一份圣旨,则皇帝的圣旨,慢慢就会丧失其“权威性”。
官员们收圣旨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不会再特别重视。
一般的事务皆是政务处或军务处处理,只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这个皇帝才做出批示,下面的人也好分得清轻重缓急。
事实上,在大部分事情上,朱允熥虽然给军务处或政务处下了旨意,可真正向下面传达指令的时候,反而会将这一点故意隐去。
仅以军务处或政务处的名义发文,下指令,而不是以圣旨的形式下发。
这也是为了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占据政治上的主动。
下面的人若有不满,也会骂军务处或政务处,而不是骂他这个皇帝。
如此一来,矛盾便转移到了军务处和政务处,而他皇帝的权威反而得到了维护。
这也是为什么要设置军务处和政务处,统领军务政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什么事情,朱允熥都不做批示。
需要的时候,他随时可以介入。
朱允熥翻阅着手中的简报,眉头忽然微微皱了皱。
军务处和政务处皆是新成立不久,事务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事,自然是挑选合适的官员走马上任。
尤其是军务处下属各处皆是新设,需要的官员数量不少。
而政务处的重中之重,则是各省巡抚和巡按的人选。
这些人皆是朝中重臣,主管一省事务,每一个都举足轻重。
朱允熥对此也盯得很紧。
权力,首先是人事大权,然后才是其他的。
不过,今日倒是有一项不大小的事务,引起了朱允熥的注意。
“将制造武器的工厂划归军务处管辖?”
这是来自军务处的提议,理由也列举了一大堆。
诸如方便给军队提供支援等等。
但朱允熥很快摇了摇头。
军工厂直接交到军队手中,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这个道理就和军队不能经商,也不能去种田养猪一样。
不过,军工厂确实有其特殊性。
稍稍思索后,朱允熥提笔写道:“军工厂管辖权保持不变,但允许军方派出人员,常驻军工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厂生产完成军队所需的各类武器。”
“凡武器出厂,除有政务处批文外,也需要军方的许可。”
写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当初兴建工厂的时候,为了便利,皆建在距离金陵城不过数十里远的地方。
如今,随着金融和商业的繁荣,工业的发展,那里已经便得越来越繁华,人口也越来越多。
若只是生产枪支和大炮还可以,若是生产弹药的话……那东西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放在城市人口密集处,就是重大安全隐患。
万一不慎而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朱允熥又在上面批示道:“着即刻挑选远离人烟的地方,建设储存弹药的仓库。”
“仓库应分开建设,严格管理。”
“储存在金陵近郊的弹药,应尽快转移。”
“弹药储存之地,务必派重兵把守。”
“另,现有的弹药工厂,也应搬迁至偏僻之处,同时进一步扩大生产,增设更多的工厂,并注意加强弹药仓库和工厂的安全防范。”
写好批文,朱允熥当即让人发放给政务处和军务处。
……
军务处。
冯胜与其他几名军务大臣,正一起围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
上面展示着女真三部的地形与动态,以及明军的进攻路线和兵力分布。
自军务处成立后,他们这些人,便一直在研究大明与女真三部的战场形势。
每天,都会有快马将情报自前线送来。
军务处也会不断的往前线送出相关的命令,以及提醒注意事项。
虽然因为路途遥远,通讯严重滞后,但军务处的分析,很多是站在战略高度的,也绝非全无用处。
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他们的经验,当然是有用的。
正当他们几人分析得入神时,太监送来了朱允熥刚刚批示的旨意。
“军队派驻人员,进入军工厂?”
“凡武器出厂,除有政务处批文外,还必须要军方许可?”
“弹药工厂迁移到人烟稀少的偏僻之处?”
看到这里,冯胜的瞳孔骤然缩了缩,身体竟是没来由的颤抖了一下。
……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7_177420/276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