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臣虽然一直以温文尔雅的文臣形象留在人们心目中,但作为一员高级将领,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大战爆发,胥臣奉命率左军迎战楚军的右军。
当时,楚军的右军主要由楚国的盟军陈国和蔡两的军队。陈、蔡军队主要以兵车为主,人数也占优。
胥臣指挥一部分下军率先发起攻击,这一仗是整个城濮之战的首战。
首战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如果单凭兵士冲杀,即有可能陷入混战。
甚至由于兵力上的差距,晋军极有可能失利。这对整个战局来讲是致命的。
胥臣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后,心生一计。他命人在晋军的战马上都蒙上虎皮,将战马打扮成老虎。
隆隆战鼓声中,晋军的“虎军”全线向敌阵冲去,陈、蔡军队的战马见到老虎,惊慌乱窜,阵形顿乱。
古时的大兵团作战,士气、阵形是至关重要的,士气一消,阵形一乱,基本是败局已定。
胥臣率军乘胜追击,击溃了陈、蔡两国军队。
胥臣率下军取得首战大胜,直接乱了楚军统帅成得臣的部署,楚左军全线出击却又中计,最后全线溃败。
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而如果没有胥臣的首战告捷,那结果还真不知道会如何。
在历史上,胥臣最主要的功绩,还真的不是他的军旅生涯,而是他的教育思想。
胥臣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前面我们讲过,他是晋文公最早的老师之一,曾经劝过晋文公要好好学习,增长学识,将来必有大用。
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史料记载了一段晋文公与胥臣关于如何教育晋国世子晋欢的谈话。
晋文公想为晋欢找个老师,便去找胥臣商量,想指派阳处父做晋欢的老师,让胥臣来评价一下阳处父这个人是否合适。
胥臣略微思忖了一会道:“这个关键取决于世子。”
见晋文公懵在那里,胥臣举例道:“主公,臣听闻:胸因疾而残者,不应使其俯身;驼背者,不应使其仰头;羸弱者,不应使其举重。
个矮者,不应使其攀高;眼盲者,不应使其观物;哑者,不应使其说话;耳聋者,不应使其听音;犯浑者,不应使其出主意。
主公,这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去做他没有能力完成的事。”
晋文公点点头道:“有道理,大夫接着说。”
胥臣接着说:“一个本质好的人,如果有贤良智士辅以教导,那就可以期待他学有所成。
但一个本质邪恶的人,不管他的老师有多贤良,结果都没什么用。”
什么意思?
就是说,教育人,一定要根据这个人的特点来教育,不能对谁都给个老师便行。
胥臣举了八种残疾人为例子,这是对自己即将要发表的一个伟大教育理念作铺垫。
这个教育理念,便是中国历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后,胥臣又引经据典,对自己的这个教育理念作了阐述:
“臣听闻,以前周文王之母怀孕时,外人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来。她生周文王时,如同她去厕所拉泡尿一样轻松,一点痛苦也没有。
但周文王本质奇佳,他自小就从不让母亲忧虑,从不让师长操心,从不让父亲生气。
他对弟弟很友爱,对儿子很慈惠,对夫人很疼爱,对同宗兄弟很亲近。
因此,周文王能使天下贤良之士纷纷来投,并因材而异加以任用。
他咨询掌管山泽的八虞,以及虢仲、虢叔两位兄弟。
他听取闳夭、南宫括意见,咨访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毕公和荣公的帮助,从而让百神安宁,使万民安乐。”
胥臣洋洋洒洒一番高谈,告诉晋文公,周文王的成功,并不单单是教育的作用。
这把晋文公听得是一愣一愣的,他问胥臣:“依大夫所言,难道就不需要教育么?”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说教育没用。我们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提高学识。
提高学识做什么呢?
就是为了使本质更加美好。
所以人生下来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进入正道。”
晋文公一听又糊涂了,问道:“比如一个人本质不好,或者我们讲直接一点,就是你一开始讲的,一个人如果成为那八种残疾人一样,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说:“嘿嘿,这就要看自身长处因材而用了!
驼背的让他俯身敲钟,直胸的让他戴上玉磬,矮子让他表演杂技,瞎子让他演奏音乐,聋子让他掌管烧火。
糊涂的、哑巴这样的人,自身没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让他们去充实边远的地区。
教育,就是根据他内在的性能、本质加以因势利导,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迎到入海口,汇入大海任意奔流。”
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个理念的人。
胥臣先生,这令笔者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这个理念,哪怕是到现在,也是真理中的经典啊。
可悲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却背离了这个理念!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与几十个伙伴一起,学的是同样的东西,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
然后,接受同样的考试,再然后,以考进什么名牌大学来判定这个孩子教得好不好。
其实,许多孩子,从很小时便表现出不同的天赋。
爱打游戏的不见得他今后在软件设计领域没有出息,爱看小说的不见得他今后在文学上便没有造诣。
爱打闹的可能是体育健将苗子,还有爱唱歌的,爱跳舞的,爱开玩笑的
可悲的是,他们都被装进了同一个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挣扎!
多少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了,多少人的兴趣就这样被打压了
我们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个劲地说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只可惜,说得好但很难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后世的人们真的对不起您老人家啊。
正因为是大教育家,所以胥臣平时十分关注人才,也特别重视举荐人才。
我们曾经讲过晋国的一位大臣,郤芮。郤芮是晋惠公时代的权臣,但后来因与吕省阴谋弑杀晋文公,结果被晋文公给杀了。
郤芮有一个儿子叫郤缺,父亲被杀后,他从一个贵族公子沦落成落魄庶民,失去了家族财力、势力和封邑。
从大富大贵到平民百姓,政治地位断涯式的下降,遭遇此等挫折的郤缺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颓废消沉。
郤缺与妻子搬到了乡下,过着下田劳作、粗茶淡饭的日子。
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还经常帮助乡里乡亲的,为人谦虚,待人有礼。很快,关于郤缺极贤的名声便传开了。
胥臣听闻后,便微服私访调研来了,这个工作作风真没得说。
胥臣见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郤缺,也见到了郤缺的妻子正给郤缺送饭,小俩口互亲互敬的样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样子,就是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最早就是形容郤缺夫妻两人的,成为这个成语的典故。
然后,胥臣走村入户,听到的都是关于郤缺德才兼备的事迹。
他就向晋文公举荐了郤缺:“主公,能保持恭敬是一个人有德行的表现。郤缺是一位对妻子都相敬如宾的人,希望主公能够重用郤缺。”
然后,胥臣介绍了郤缺的事迹。
但晋文公听了胥臣介绍了郤缺的事迹后,非常犹豫。
晋文公对胥臣道:“可是,郤芮是犯了叛乱罪的,寡人心存善念才保全了他的家族,怎么可以重用其后人呢?”
胥臣微微一笑道:“主公,想当年,尧帝后期发生了洪灾,他任用鲧治水。
鲧用堵塞法治水,结果失败了。
一直到舜执政的时候,舜认为鲧治水不力,就把他给杀了。
但是,舜却继续任用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采用疏导法治水,最终成功了。
此外,齐国贤相管夷吾,曾经刺杀过齐桓公。
可是齐桓公即位后在鲍叔牙的推荐下仍然重用管夷吾,并让他担任相国,从而成就了齐国霸业。
主公,虽然郤缺的父亲郤芮有罪,但这并不代表郤缺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去作乱。
何况,郤缺也知道其父是有罪的,所以当他家的爵位、财产、封邑都被取缔了,郤缺从不生怨恨之意。
正因为郤缺安然接受了父亲犯罪被杀的事实,这才会有他安于田事并对妻子相敬如宾呐。”
晋文公听了大为感慨,立即启用了郤缺,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其顶头上司正好是时任下军佐的胥臣。
作为罪臣之后的郤缺当然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也很感激胥臣的举荐和晋文公的重用,他当然不会让胥臣失望,不会让晋国失望!
在这次箕地之战中,郤缺不避箭矢,不顾性命直接冲向白狄首领,并一举将其擒获,给晋军将士极大的鼓舞。
立下大功的郤缺得到了晋襄公的赏识,虽然郤缺刚刚被提拔为下军大夫不久,但晋襄公还是论功行赏,提拔郤缺为虚职卿大夫。
这个虚职,是指享受卿大夫级别的待遇,晋襄公尚未给他安排晋国五军的帅佐高位。但可以说,郤缺此时已经是晋国十卿高层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了。
当然,很快郤缺将会受到重用,因为他确实是一位牛人!
公元前622年,胥臣去世。但胥臣所举荐的郤缺最后成了晋国的栋梁之材后,他完全可以欣慰无比。
如果胥臣能够得知,他已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大教育家,青史留名,更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无愧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8_178706/235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