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古代:官府送媳妇 > 第131章 世事难料
    陈芸娘和李芙蕖去许家送了东西,待了一会儿就回家。

    周诚问两人:“二嫂和孩子怎么样?”

    陈芸娘同情地说:“刘郎中来看过,说二嫂气血两亏,若是养不好影响寿数。

    那孩子是真可怜,要养活怕是不容易。”

    赵氏被沈氏推倒早产严重伤了身体,心里有很深的恨,情绪波动大没有一点奶水,幸好村里刚生产不久的妇人多。

    村民们受了周诚恩惠,还在哺乳期的妇人知道后都主动过来许家给孩子喂奶。

    就是小孩吞咽能力太差,喂一次奶要花不少时间,一次吃不了几滴就睡着。

    也多亏了不用去地里干活,不然人家宁愿送东西也不愿意耽误了地里的活儿来帮这个忙。

    周诚点了点头:“只能看那孩子的造化。  ”

    在医疗发达的现代,七个月早产的孩子养大不是难事,但这是在缺衣少食落后的古代。

    足月出生的孩子不满一岁夭折的都很多。

    正因为如此,家家都是穷得糊口都难也想多生几个孩子,就怕孩子还没长成就夭折,成了绝户香火无以为继。

    至于沈氏会如何周诚没兴趣知道,那恶毒的女人当初就应该留在深山里自生自灭。

    黄衡兄弟带着隋玉瞻地里、芦苇荡里到处抓虫子。

    今年干旱飞回来的候鸟少,芦苇荡里虫子很多。

    一开始要将那蠕动的虫子当成粮食吃,黄家兄弟颇有些心理阴影,蝗虫、蛐蛐和知了蝉还比较容易接受,尤其烤熟后闻着确实很香。

    隋玉瞻直接抓了一把塞嘴里,含糊着说好吃。

    兄弟三人试探的拿了只蝗虫放嘴里。

    嚼一嚼果然又香又脆,吃了带翅膀长腿的虫子再吃蠕动的昆虫就容易多了。

    四人不但自己吃饱了,还抓了不少烤熟带回去。

    拨了一半送去给周诚,周诚没吃过倒也能接受。

    他知道黄家李家自从水窖修好后就只吃两餐,便婉拒了。

    “爹娘,大姑姑父,大壮哥嫂子,你们都尝尝,大郎哥说的没错,这蝗虫可香了。”

    郑氏嫌弃地扭开头:“哎呀,这玩意儿瞧着就恶心人,能吃嘛。”

    女人对卵生的虫子天生厌恶,别说吃,多瞧几眼都觉着恶心。

    李家和黄家的男人接受能力比较强,抓起几个放嘴里,顿时眼睛都亮了。

    黄达成说:“这东西果然比肉还香,适合下酒。”

    李父赞同点头:“大郎给的梅子酒我一直舍不得喝,大壮,给我和你小舅舀一杯出来。”

    李大壮早就馋酒了,趁机说道:“爹,也给我一杯呗。”

    李父难得大方:“行,少舀点,粮食种不出来,这一罐喝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酒喝。”

    黄家三兄弟还没成家没他们的份,隋玉瞻的脑子跟稚童差不多,他也没份。

    三人各自端着一小杯酒将一海碗烤虫吃的干干净净。

    黄达成意犹未尽地抹了把嘴说:“阿衡,明日多找些回来,给你姐姐姐夫也送些过去。”

    “好勒,等会儿我们再去后山找找。”

    李母忍不住问道:“真有那么好吃?”

    李父说:“那当然,不信下次你吃,保管让你吃了还想吃,蝗灾的时候咱们可得多抓些蝗虫。

    不但是肉还是粮食,这可是好东西。”

    家里人口多,粮食多也不敢敞开肚皮吃,不算计着点就得挨饿,多抓些虫子中午这一餐就有得吃。

    隋玉瞻每日便跟着黄家兄弟漫山遍野的寻找各种虫子。

    动物们没有水喝都往深山里跑,周诚不担心他会遇到猛兽,只是叮嘱他别乱跑,一定要跟着黄家兄弟。

    继挖水窖后,村民们又投入编织捕虫网和草席麻袋的工作中。

    村与村之间都有联姻,而大营子沟这边有什么举动都会迅速传到其它村子,包括临县。

    不过几天时间,照西县周边的两个县的村民们也都用乌拉草、芦苇和稻草等编织捕捉蝗虫所用的工具。

    虽然大家都不懂这东西编来做什么,但他们相信只要跟大营子沟的人做准没错。

    盐铁买卖由朝廷专营,最赚钱的两项买卖做不了,袁牧杂货铺的生意差了许多。

    只靠其他货物倒也能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只是这样下去一年到头手里就攒不下几个钱。

    万一着急用钱就会很麻烦。

    袁牧和张氏整日琢磨着如何将买卖做起来。

    不求大富大贵,起码得让一家四口都能吃饱穿暖,儿子能继续念书,女儿出嫁时有份不让婆家人看轻的嫁妆,还有爹娘要养。

    袁夫子的信件袁牧一家并未收到,袁家十几口人找到杂货铺,袁牧夫妻才知道他们卖了老家的房子举家搬到禹州城。

    袁牧之前多次劝爹娘来禹州他好尽尽孝,爹娘来了他很高兴,一家人总算团圆。

    只是这份高兴并未持续几天,因袁攸买宅子跟他借银子发生了不愉快。

    袁攸妻妾儿女多,加上老两口想跟他住帮衬着他点,宅子就必须买大些,不然住不下。

    禹州的房价比照西县贵出五六倍,袁夫子卖宅子的银子只够在这里买两三间屋子,且地段比较偏。

    老两口有积蓄但又不愿意拿出来,想留着傍身。

    人老了手里还是得有些银子才行。

    袁攸便找袁牧借银子。

    袁牧做了十来年的买卖,确实挣了些钱。

    只不过他挣的多花销也大。

    每年要拿出三十两银子孝敬爹娘,岳父母那边也要给一点,平日里的人情往来,儿子的束脩,以及自家的花销。

    杂七杂八的算下来,一年下来其实也不剩多少银钱。

    袁攸一开口借钱就要将他全部积蓄都借走,袁牧再孝顺再顾着兄弟情也不可能不顾妻儿。

    这笔钱借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回来,如今买卖越来越难做,袁攸说的舌灿莲花袁牧也不信他一年内能把钱还清。

    儿子的束脩不能断,一家人要吃喝,杂货铺也需要周转的银钱。

    全都借出去,他们一家怎么办。

    跟张氏商量后袁牧拿出积蓄的四成借给袁攸买宅子。

    城里虽有百姓感染天花死亡,但只是极少数,因此不像照西县一般因为殷氏人家搬走而低价卖了宅子。

    袁牧借的银子,加上袁夫子卖宅子的银子,以及老两口的一些棺材本才买到一栋一进的院子。

    袁攸还想买个铺子,这钱凑不出来只能作罢,只得租了个铺子做买卖。

    袁牧借的钱不少,袁夫子和杨氏虽没说什么,但对大儿子还是有所不满。

    认为他成了亲只顾着自己的小家,不顾兄弟和爹娘。

    袁攸和郑氏更是不满,本想做了豆腐分出一半给张氏卖,张氏多少能挣几十个铜板,当然,自己挣的更多。

    因为借钱的事,干脆不让他们卖。

    禹州人口多有钱人也多,有从南方过来的商船和行商之人,大豆的价格比照西县稍低,买豆腐的人多,豆腐生意确实不错。

    袁攸有了之前的经验,不会一次做太多,有酒楼或大户之家预订就多做些,没人定早上就做五板,卖的差不多了再加两板。

    每日都能将豆腐卖完,豆渣也能吃,自家吃不完还可以卖钱。

    一个月下来挣了十几两银子,收入不菲。

    爹娘在不分家,即便分家爹娘也是跟长子一起生活,袁夫子夫妻跟袁攸过,袁牧脸上无光。

    且因为借钱一事对他有不小的意见,喊老两口来家中用饭是各种推脱,除了刚搬新家那天喊他们去暖房外,之后就再未让他们过去。

    袁牧原本的欣喜化作一声叹息。

    袁攸一家能有挣钱的营生,袁牧替他和爹娘感到高兴,并未探究做豆腐的方子是从哪来的,有没有他的份。

    直到彭敬差人唤他去知州府衙,彭敬拿出做豆腐的方子以及袁玉竹的书信。

    他才知道豆腐方子是妹夫给妹妹的聘礼,他也有份,只是被爹娘压了下来。

    袁牧拿着方子双手微微颤抖,心里像坠着块大石头,不断往下沉。

    彭敬到禹州城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差人打听隋玉良的下落。

    隋玉良想方设法尽最大的努力让禹州城的百姓免受天花疫病的折磨,之后便辞了书院的工作远走他乡。

    隋知州夫妻的尸体是由几个庶子庶女收殓。

    天下之大,要找个躲起来的人如同大海里捞针。

    彭敬刚上任有一大堆子事要做,隋知州和上一任知州留下一些烂摊子得解决,待这些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才让钱盛安去找袁牧。

    在此之前他从周诚口中得知袁家兄弟二人的为人和秉性,以及袁夫子夫妻明里暗里偏帮袁攸。

    钱盛安找袁牧之前也调查清楚,袁家人近来的矛盾。

    彭敬品了口茶,瞥了两眼脸色不虞的袁牧,不紧不慢地说道:“你在禹州多年积攒了些人脉,你若做豆腐生意袁攸不是你的对手。

    起码能将所有酒楼和大富之家的生意全都招揽过来。”

    袁牧笑笑:“大人说的是,只是,这豆腐生意我不打算做。”

    彭敬眸光闪了闪:“为何?”

    “爹娘不给我这个方子自然是不希望我跟二弟抢生意,这么多年我和妻儿都在禹州没能对爹娘尽孝,是二弟一家在照顾爹娘。

    我现在的买卖虽没豆腐生意挣钱,倒也没有难到无法糊口的地步,实在不行还能找别的出路。”

    彭敬听罢倒是高看他一眼,说道:“天大地大,豆腐方子在你手里,禹州做不了还能去其他地方做。”

    袁牧拱手:“多谢大人提点,我若去其他地方做豆腐生意,爹娘二弟知晓必然会对妹妹妹夫心生嫌隙,着实没必要。”

    彭敬颔首:“你倒是个实诚人,可惜了你妹妹妹夫的一番美意。”

    袁牧从府衙出来,三伏天里手脚冰凉。

    爹娘若跟他讲明,他绝不会跟二弟抢这生意,可爹娘这样瞒着他防着他,他心里很不好受。

    不知不觉走到袁攸家的豆腐摊子。

    海面化冻后整个禹州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渔民们下海捕捞,采珠人采集珍珠。

    渔村和城里都恢复了生机。

    此时辰时,街上很热闹。

    袁牧隔街望着生意爆好摊子,他娘和几个弟妹都忙着给客人切豆腐、收钱。

    他娘出嫁前是屠夫的女儿,嫁给他爹成了秀才娘子。

    私塾招收学子要供饭食,每日都要上街采买。

    实际上他娘打心眼里看不上小摊小贩。

    认为他们低人一等。

    事实上,确实如此。

    他念书不行,跟张氏成亲后便想做个小买卖糊口。

    爹娘坚决反对,不许他丢家里的脸,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夫妻在县城做买卖。

    爹娘养大他不容易,他总不能还让爹娘继续养他们一家,无奈之下便来禹州谋生。

    隔的远也就没什么丢脸不丢脸的。

    当时跟爹娘借了一百两银子起家,来到禹州后受到爹的同窗的关照,租了铺子做起了杂货铺的买卖。

    一年后还清爹娘借他的银子,每年给爹娘三十两银子的养老钱,衣裳和禹州干货特产也没少送。

    可爹娘还是认为他是商人丢了他们的脸。

    因着他商人的身份,他儿子无法走科举之路。

    因此老爷子对他将儿子送到私塾念书嗤之以鼻,认为他浪费钱财。

    既然无缘科举又何必花钱去私塾念书,只是识字他自己就能教。

    可二弟家做豆腐买卖他爹娘不但不嫌弃,还鼎力相助。

    爹亲自为二弟家孩子启蒙。

    他娘放下架子,来街上帮忙买豆腐。

    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被爹娘区别对待,袁牧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袁牧站在街角看了好一会儿,也想了许多。

    回家杂货铺,张氏神情紧张问他:“知州大人找你去没什么事儿吧。”

    寻常百姓都怕被官府的人找,就算没做什么亏心事,心里慌得很。

    “没事,彭大人跟妹夫是结拜兄弟,唤我去是跟我说些事。”

    袁牧把豆腐方子的事告诉张氏。

    免得将来张氏知道后错怪妹妹妹夫不厚道。

    袁牧从袖口里掏出一块布,上面写着制作豆腐的方法。

    将自己放弃卖豆腐的想法告诉张氏。

    张氏叹口气说:“当家的,我听你的。”

    家中的小事张氏做主,大事袁牧做主,虽放弃挣钱的方子张氏心痛,迟疑了一下她还是决定听袁牧的。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9_179971/26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