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代晋 > 第四五零章 定论
    最后一缕琴音缓缓消失,谢安起身而立,隔着长窗向着李徽和谢道韫看来。

    谢道韫抚掌微笑道:“叔父琴技当真已经出神入化,这是道蕴这些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曲了。不知为何,道蕴听此曲感慨颇多,又想笑,又想哭。”

    谢安微笑道:“此曲为故人而作,有悲喜之意,所以如此。道蕴算是听出来了。”

    谢道韫和李徽缓步走入花厅之中,李徽上前行礼。

    谢安道:“你怎地来了?有什么事么?”

    李徽道:“我听到一个消息,说桓大司马病逝,特来向四叔证实。”

    谢安看着李徽道:“消息属实,桓冲的奏折和书信已经送达京城。桓温于一天前已然病故。”

    李徽缓缓点头道:“果然是真的。我猜也是真的,我衙署中的官员,街头百姓都已经喜笑颜开,就差敲锣打鼓庆贺了。”

    谢安看着李徽道:“你认为此事是值得庆贺之事么?”

    李徽苦笑道:“说实话,我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我庆幸桓温亡故,我大晋终于不必担心他的压迫和专横。终于可以好好的调整格局,内部的矛盾终于有机会调和了。但另一方面,桓大司马的死,让我又颇为惋惜。”

    谢安道:“你为他感到惋惜?此言何意?莫忘了桓温近年来做了些什么,可是差点毁了我大晋的。你却为他惋惜?”

    李徽道:“一个人的功过不能一概而论。桓大司马虽然野心膨胀,近年来做了不少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在此之前,他对我大晋还是有功的。领军征伐,开疆拓士,实行士断,行事务实等等。都是大事。大晋过去这二十年,若无桓温势大压制,还指不定是什么样子。”

    谢安道:“哦?老夫竟不知你对桓大司马评价如此之高。”

    李徽道:“功是功,过是过,桓温想要篡夺我大晋之位,这固然是大逆之举。不过好在,他最终还是顾念大局的,起码没有让我大晋陷入混乱之中。我并非吹捧于他,只是说既然桓大司马已经去世,那么盖棺定论之时,当以事实而论。不拔高,不贬低,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谢安微笑点头,叹息道:“这是我得到消息之后,唯一一个说出这样的话的人。胸怀格局这种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

    谢道韫在旁抿嘴微笑点头。李徽来之前,谢安便说了一番同样的话,对朝廷上下等人庆贺桓温的去世表达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做的太过,完全否定了桓大司马为大晋所做的一切,显得太过刻薄。

    谢道韫心中想,李徽和叔父在许多方面确实相像之极。或许优秀之人在许多事上都是相通的。叔父不偏激,不狭隘,格局大,胸怀广。李徽也是如此,真是太相似了。

    “四叔难道也是这么想的?”李徽沉声道。

    谢安轻叹一声道:“大司马误入歧途,令人叹息。但他为大晋确实做了许多,自当不能抹杀。有些人活着的时候你也许恨他,但当他去世了,或许你才会发现,没有他是一件多么可怕之事。别的不说,桓温在时,五胡不敢南下,倒是我大晋北伐他们居多。桓温一死,恐攻守之势易矣。”

    李徽微微点头,确实,按照目前的局势来看,秦国攻大晋已经是时间问题。桓温在大晋和北方胡人心中的威望都不低,多年来率军同五胡作战,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手下兵马是大晋唯一一支不惧胡人的兵马。

    桓温现在去世了,这显然会让北方敌人的顾忌少了一些。桓温活着的时候固然给大晋带来威胁,但他同时也是北方敌人忌惮的对象。他一死,别的不说,秦人是定会弹冠相庆了。

    “四叔,桓温已死,倒也不必说了。但不知目前姑塾兵马谁人统率,京城是否要做出应对,以防不测。”李徽道。

    谢安微笑点头,李徽的反应是快速的,他很快便考虑到桓温死后可能会发生的乱局,提醒自己做好准备,这是冷静智慧的表现。

    “倒也不必特别安排,老夫已经让谢玄稍加调度兵马,以防不测便可。桓大司马去世之前,已将领军之权交于桓冲之手。桓将军写给老夫的信上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他将约束手下兵马,让我放心。”谢安道。

    李徽轻声道:“军权交于桓冲之手,那便无虞了。桓将军当是谨慎而为之人,有他约束,当无大乱。大司马临终之前倒是做出了明智的抉择。”

    谢安道:“个中内情,你恐还未知晓。你可知桓秘鼓动桓温之子桓熙桓济试图杀桓冲夺取军权之事?”

    李徽惊愕道:“竟有此事?”

    谢安点头道袍:“他们密谋待桓冲抵达姑塾杀之夺权,却被郗超识破告知桓冲。桓冲反制得手,桓秘桓熙桓济三人皆被拿获。否则,若是被桓秘桓熙他们得手,恐生大乱。”

    李徽唏嘘道:“万幸,万幸。”

    谢安道:“桓冲上奏,请求朝廷下恩旨,南郡公之爵由桓玄继承。同时依照大司马遗命,下旨确认他领军之权。老夫已然请旨。另外,老夫打算亲自前往姑塾拜祭桓温,参家丧礼。李徽,你愿意随老夫一起去么?”

    李徽点头道:“愿同四叔一起前往。”

    谢安笑道:“你不怕又入虎穴?别人可都是劝我不要亲自前往的。”

    李徽沉声道:“桓温已逝,局面将大大不同。四叔亲自前往,正是表达对桓氏信任的重要一步。大晋内部的分歧也该到此为止了。这是对桓冲的支持,对桓氏的信任,也是大晋重新整合团结一致对外的转折之时。这一趟是必须要去的。再者,四叔和桓大司马曾有故交之谊,故人逝去,前往拜祭也是人之常情。桓温只是对手,而非仇敌。在下觉得,我们真正的敌人在北方,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了。”

    谢安微笑道:“说的好。”

    ……

    大晋宁康元年四月初十。谢安在李徽谢玄以及多名官员的陪同之下抵达姑塾,拜祭大司马桓温的灵柩。

    在桓温灵柩之前,谢安宣读了朝廷的圣旨。

    圣旨高度评价了大司马一生的功绩,从讨伐成汉到三次北伐,从士断之策到上疏八议,从为人到用人,从品德到容貌风度,极尽赞美之能事。

    这本就是袁宏所做的加桓温九锡的锡文内容。只不过此刻作为桓温死后歌功颂德盖棺定论之旨予以宣布。

    桓温生前没能等到这一篇锡文,终于在死后得到了这篇锡文。只可惜,他永远也听不到这篇对他评价极高的锡文了。

    圣旨还宣布,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事礼制按照汉霍光旧制,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以极高规格下葬。

    同时,下旨宣慰南康公主等桓温遗孀诸子女,允许桓温幼子桓玄继承南郡公之爵。

    另下旨任命桓冲为中军将军,领扬江豫三州诸军事,该任扬江二州刺史,假节领军镇于姑塾。

    次日上午,桓温灵柩隆重下葬于姑塾北城之外江边高坡之上,望北地而葬,以为北望中原之意。

    一代枭雄,自此安眠。

    ……

    五月初二,京城。

    晌午灼热的阳光里,郗超正随着退朝的人群缓步走下大殿的台阶。周围众官员穿梭而过,但没有人同他打招呼说话。走过他身边的人都有意无意的避让开来,仿佛他身上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脏东西一般,不肯和他接触。

    郗超的手搭在眉眼上方,遮挡住刺目的阳光,一步步的走下大殿台阶。台阶下方,谢玄和李徽并肩而立,看着郗超走到面前。

    “二位是在等着我么?”郗超缓缓开口道。

    谢玄点头道:“正是。”

    郗超道:“有什么话便说吧。是要笑话我被朝廷驳回了广州刺史的任命是么?那便尽情的嘲笑我吧,郗超并不在乎。你们得逞了,你们赢了。”

    谢玄道:“倒也没什么,只是向你表达我们的哀悼之意。令堂病逝,还请节哀。”

    郗超点讶异道:“你怎知道?”

    谢玄道:“莫忘了,我谢家老宅也在会稽郡。你要回会稽奔丧是么?”

    郗超道:“正是。”

    谢玄道:“若需帮忙,可以开口。还有,令堂丧事之后,可来京城。我叔父让我代为传话,你若愿痛改前非,我四叔既往不咎,可举荐你为门下散骑常侍,为朝廷继续效力。”

    郗超微笑道:“原来是谢公命你们来施舍于我的。驳了我广州刺史之职,想让我在京城任职,从此后在你们的眼皮底下,受你们的白眼和奚落,受你们的使唤是么?呵呵呵,我郗超宁不为官,也不会沦落到要受你们的摆布。此次我回会稽奔丧之后,从此将用不复出为官。回去告诉谢公,他休想使唤我。”

    谢玄瞠目道:“你这人,怎将别人好意如此糟蹋?你之前的密谋害我叔父之事,还没跟你算账呢,却说这样的话?”

    郗超沉声道:“那便请你拿了我郗超,砍了我的头便是。我可没求你们饶恕我。我郗超这一生从未当过软骨头。”

    谢玄怒道:“你……当真是不可理喻。”

    郗超皱眉道:“还有话说么?要拿我么?若不肯动手,我可要走了。”

    谢玄正待说话,李徽拉了拉他衣袖,上前拱手道:“郗大人,告辞了。还请节哀顺变。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谢公对你仁至义尽,是你自己转不过弯来,却也不必埋怨别人。有因便有果,人有时候要多想想自己为何落得今日地步,原因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怪别人。”

    郗超眯着眼看着李徽,冷冷道:“还轮不到你来教训我。李徽,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将来,你的下场未必如我。”

    谢玄啐道:“贤弟,这种人跟他说什么?他爱如何便如何。随他去吧。”

    郗超冷笑一声,转身昂首阔步离开。

    郗超回会稽奔丧之后,果然再未复出为官。朝廷征召其入朝,皆被拒绝。四年后,郗超病逝于会稽,终年四十二岁。

    本卷终,请看下卷:骇浪惊涛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7_17526/266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