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走出抑郁的夜晚 > 第2章 满爱的少学
    童年时期的那些记忆,如今已模糊不清,仿佛被时间蒙上了一层薄纱。人们常说小孩子记不住事,但我总感觉自己似乎是在有意无意地忘却某些东西。

    成长于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环境中,那种悲凉感如影随形。奶奶对孙子的偏爱让我感到无比失落和无助,而爷爷却给予了我无尽的爱与关怀,他的温暖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束光。这种截然不同的待遇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是亲人,对待方式却如此迥异?难道就因为性别不同吗?

    然而,我也深知人生并不完美,无法事事如意。尽管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但我仍然感激命运的安排。毕竟,有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我付出、毫无保留地爱着我的爷爷,也是我的福气。他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在这两种极端的情感体验中,我究竟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感受?是喜悦还是悲伤?或许两者皆有吧。生活就是这样复杂多变,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并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要勇敢面对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段特殊的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向前。

    1987年,我已经七岁啦!这一年,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呢!我的户口落在姥姥家,原因很简单——姥姥家所在的学区超级棒,而且还是城市的核心地段哦!那个户口本上的地址,就连本地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然而,自从那年半夜听到奶奶说了妈妈的坏话后,我对奶奶家就产生了抵触情绪。从那时起,我不再愿意去奶奶家过夜,也不愿意在那里吃饭。每次父母提出让我去奶奶家住的时候,我都会哭闹不止,甚至连饭都不吃。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我还是对奶奶家有一些不好的回忆。

    有时候,爷爷会着急地带着他做的美味红烧肉和酱牛肉来到姥姥家,轻声细语地劝说我回去住几天。但是每一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强行把我带到奶奶家,我大哭大闹,最后还是跑回了姥姥家。还有一次,妈妈骗我说带我去玩,结果却把我带到了奶奶家。当时我非常生气,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家。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完全确认奶奶就是故意说妈妈坏话的,但心里特别不舒服。不过,我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无理取闹了。只是对于奶奶家,我始终无法完全释怀,每当提起这个话题,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沈阳的秋天真是太凉爽了!我穿着妈妈精心挑选的崭新连衣裙,背着漂亮的新书包,兴高采烈地踏入了我即将就读的小学。一进入教室,我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座位坐下,周围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既新奇又有趣。

    报到的那天,我和妈妈竟然偶遇了她的小学同学。更巧的是,那位叔叔的女儿居然也在这所学校上学,而且我们俩被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同桌。

    这个女孩子皮肤有些黑,说话时会有一点小结巴。不过,她长得特别好看,浓眉大眼,五官立体分明。她身穿一套短款运动服,整个人看起来充满活力。看到她这身打扮,我不禁猜测她可能擅长体育运动,跑步、跳远之类的项目肯。

    在老师还没有来的时候,家长们都聚集在一起闲聊着各种话题,包括天南地北的事情以及各自家庭中的孩子们如何令人头疼又可爱。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与新结识的小伙伴展开了属于小孩子间的对话。她告诉我说她家住在姥姥家附近,距离并不远。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心中暗自高兴起来,并开始盘算放学后是否能够一同回家。我甚至想象着在路上我们可以一起玩耍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做些其他好玩的事情。毕竟对于小孩子来说,美好的梦想往往就是如此简单而纯粹。

    就在我们聊得正欢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女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本子。瞬间,教室里原本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家长们和孩子们都纷纷在课桌旁坐下。经过简短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女士就是我们班级的班主任——马兰老师。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深深地刻下了烙印,那份亲切和温暖一直停留在心底。虽然有些细节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模糊,但她那胖乎乎的模样以及爽朗的笑声却始终在我的耳边回响。

    马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和学校之后,就开始让我们每个人上台做自我介绍。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最有意思的一段经历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年纪还小,所以都特别害羞。有的孩子说话带着哭腔,有的孩子声音颤抖,还有的孩子低着头不停地扯着衣角,甚至有个孩子直接模仿起了孙悟空!

    终于轮到我上台时,我竟然毫无紧张之感。我大方而自然地走到讲台上,自信满满地向大家介绍着自己。当我结束发言时,还不忘向老师、家长以及同学们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敬意。即使如今已过四十余载,我的母亲仍会好奇地询问:“当年你为何如此淡定从容呢?”她回忆起我幼时胆小怕生,连话都说不利索,一见到陌生人便会面红耳赤,躲藏在大人身后。然而,开学那天的我却像是换了个人一般,勇气倍增。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感到困惑。或许那时的我,正是受到了某种未知力量的激发,让我原本内敛的性格瞬间转变,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大胆与自信。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先天性e人特质吧,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的能量。

    下一个站上去的是我新认识的好朋友,当她说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张了半天嘴也没有发出一个音,下面的同学开始出现了嗡嗡的议论声,我突然意识到不好,转头四周看来一圈,窃窃私语的,捂嘴笑的,我再转过头看着这位新朋友,她已经紧张地攥着自己的t恤衣边,憋红的脸,感觉她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这时的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直接大声喊出了她的名字:“刘亚男,她叫刘亚男,她体育很好。”

    我刚说完,好这个字的音还没有落下的时候,我妈妈带头鼓起了掌,我转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她爸爸,迅速转过头看着那个手足无措的女孩,笑着看着她鼓掌,又喊了一声;“亚男”。然而,当我的目光转向刘亚男的父亲时,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既没有鼓掌,也没有任何表情。他的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眼神冷漠而疏离,完全没有一丝关心或心疼的神色,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女儿。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一般,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随着我的呼喊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同学们纷纷响应,他们纷纷鼓起掌来,一时间教室里掌声如雷。这热烈的掌声像是一股温暖的洪流,瞬间冲散了紧张的氛围,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刘亚男原本紧绷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她那张美丽的脸庞上绽放出了感激的笑容。她转过头来看向我,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但嘴角却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幸福的微笑。那一瞬间,她的目光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仿佛在告诉我:“谢谢你,你就是我生命中的小天使!”

    这一幕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友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可以给予人们勇气和信心。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家长们的支持与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相互帮助。

    从那以后,刘亚男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越发深厚。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忆,让我明白,只要有朋友相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多年过去,我才知晓她总是穿着运动装的缘由。原来,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大家发现她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从而误以为她擅长体育运动。然而,事实上她对体育毫无兴趣,每一项运动她都是咬紧牙关硬撑着完成得尽善尽美。这个秘密直到很多年后,当我听闻她与一名丹麦男子成婚并育有子女,成为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女子时,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也是她对自己名字的一种无声抗争。在那个时代,诸如“亚男”、“招娣”之类的名字屡见不鲜,其出现频率之高或许已超越了如今00后的“子轩”和“子涵”等名字。这些名字充满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具讽刺意义,同时也是对女性极大的不尊重。至此,我终于理解了为何当年她站在讲台上如此无助,而她父亲却能保持平静;也明白了她为何选择远嫁他乡且不再归国的原因。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一切都变得新鲜而有趣。经过开学自我介绍的那段高光时刻,老师居然让我当了班长,按照我妈的话说,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啊。从小我就是那个说话声音最小的,只知道坐在窗台上看书,就像只小猫似的,东北话说蔫吧孩子。让我当班长,能管谁啊,可谁又能想到,马老师这样一个决定,改变了我的性格走向,让我换了个方法生活。

    每天清晨,我都会被姥姥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出来,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和鞋子,然后梦游般地刷牙、洗脸、吃早饭。仿佛我的生活只有学习和写作业这两件事,而其他的一切,姥姥都会帮我打理好。我不需要操心任何事情,只要乖乖地听从姥姥的安排就行了。这种安逸的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依赖姥姥,甚至有些懒惰。然而,当我成为班长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作为班长,我需要管理班级,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要组织各种活动。这些任务都需要我主动去做,不能再依靠别人。于是,我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行动。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姥姥的安排,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家务,帮助姥姥分担一些负担。同时,我也更加积极地与同学们交流,关心他们的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自信心也增强了许多。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的小猫咪,而是一只勇敢面对挑战的大老虎。通过担任班长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敢于尝试和努力,就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马老师的那个决定,或许我还会继续过着那种懒散的生活。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机会,我才有了改变的动力和勇气,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然而,当九月的开学季过去不久,秋日的金黄色便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皑皑白雪。东北的冬季寒冷刺骨,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欢乐的天堂。我们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在冰面上打冰嘎、打滑刺溜。这些活动对南方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想象,但在这里,它们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冰上嬉笑打闹,欢快地玩耍,享受着无尽的乐趣。

    尽管如此,那时的生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家里没有供暖设备,只能依靠烧煤来保持室内温度。每天早上,姥姥会早起生炉子,确保室内的温暖。虽然这样的方式有些麻烦,但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家庭温暖。

    小学的课程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记得从我小时候能够独立坐着时起,我的学习生涯便正式开启了。由于姥爷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每天都会带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来教我认字、做数学题。毫不夸张地说,当我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四年级的课程了!不过呢,与其他小朋友相比,我学习的方式可能有点特别哦。姥爷总是以教我打麻将为借口来诱惑我学习,这样一来,我学得既快又自觉。等到我五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能和大人们在麻将桌上一决高下啦!而且不止麻将,纸牌、扑克牌九等各种游戏我都玩得非常溜呢!与此同时,我的数学和语文能力也以惊人的速度飞快提升着。当我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完整地朗读报纸、写出简单的小作文、画出简单的水墨画,甚至还能计算出一千以内的加、减、乘、除法。对于那些让其他孩子感到头疼的乘法口诀表(俗称“小九九”),我早在三岁时就已经烂熟于心了。而最令我姥爷引以为傲的是,我可以熟练地认出繁体字。这是因为姥爷曾就读于满族高等学校,那时候的高等学校被称为“国高”,相当于如今的大学。姥爷在十八岁那年从学校毕业后,便前往当时赫赫有名的哈尔滨铁路局担任一名信号工程师。

    姥爷的家庭关系极其复杂,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们提起过,可那时年幼的我犹如听天书一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才渐渐明白姥爷家族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衰落。姥爷的母亲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前苏联女子。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地区时,姥爷的父亲和几位同乡毅然决定跟随苏联人的车辆前往苏联边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寻找生计。他们在那里的工厂里从事着一些简单的工作。然而,命运却给了姥爷的父亲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他竟然结识了一位迷人的前苏联女子,并与她坠入爱河。最终,他们喜结连理,回国前还孕育了三个可爱的孩子。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现实生活有时比电视剧更离奇。我家就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一妻多妾这种只存在于电视剧里的情节竟然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我的家族之中。这与我爷爷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爷爷来自山东农村,他的一生充满了坚韧和奋斗的色彩。他的故事和许多人一样,承载着艰苦岁月的印记。当年,大批山东人踏上闯关东的征程,寻找新的生活希望。爷爷的大哥带着家人前往哈尔滨,而爷爷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毅然参军入伍,随着大部队的步伐来到沈阳。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军车司机,肩负起运输军用设备和物资的重任。后来,他被调往司令身边担任专职司机。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爷爷不幸头部和腿部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由于在部队中表现出色,他最终被分配到当时沈阳着名的低压开关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关于我那位小脚奶奶的来历和她与爷爷之间的故事,一直是一个谜。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来到沈阳的,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一直陪伴在爷爷身旁。这一切都像是被时间深埋的秘密,从未有人向我提起过。我所知道的只是爷爷奶奶的婚姻是由家中长辈决定的,奶奶甚至比爷爷还要年长一岁。然而,这些信息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反而让我对他们的过去充满了更多疑问。

    有时候,我不禁会思考:如果这位小脚老太太没有跟随爷爷来到这里,那么他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呢?因为据传闻,当年爷爷在部队时,曾经有一位美丽的女兵深深地爱着他。据说那位女兵对爷爷一往情深,像一只飞蛾扑向了熊熊烈火。然而,爷爷最终还是选择了家乡的小脚女人的婚姻继续。而那位女兵则一直未嫁,直到离世。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无比惋惜,仿佛命运的捉弄使得一段美好的感情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陷入沉思。或许人生就是如此,充满了无法预料的转折和遗憾。但无论如何,这段往事已经成为家族历史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只能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幸福。但是有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我的奶奶不是那个小脚老太婆,而是那位情深义重的女兵,那我的爷爷是不是就不会死了?他是不是会好好地活下来?又或者说,他还会不会选择自杀这条路?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如今距离爷爷去世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但我仍然对此耿耿于怀,无法释怀。

    相比起爷爷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姥爷的生活则显得平静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姥姥是个强势的人,但她的强势并非毫无道理,而是一种基于智慧和经验的坚定立场。姥爷身上流淌着前苏联妈妈的血液,他热爱饮酒,且酒量不佳,常常在酒后陷入沉睡。因此,姥姥时常对他加以约束。尽管如此,姥爷并未对此心生不满,反而每次都以微笑面对,主动承认错误,展现出良好的态度。

    尽管我从未亲眼目睹过姥爷的母亲,但从姥姥的描述中,我能想象到她必定是位美丽动人、气质高雅的女性。据说,这位苏联女人与姥爷一共育有六个孩子,当他们返回国内时,却只带回了两个孩子,而这两个孩子后来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和戏剧性。这种命运的安排仿佛是上天的恶作剧,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

    在姥爷的父亲即将启程去苏联务工的那几日里,家中的长辈们为他操办了一场婚姻大事。原来,这是一桩娃娃亲,女方是一个与他家世代联姻的家族中的小姐。然而,姥爷的父亲却对此坚决反对,并拒绝结婚。尽管如此,婚礼仍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在拜堂之后,姥爷的父亲趁夜悄然离去,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他们之间并没有实际的夫妻关系。

    那时,我不禁好奇地询问姥姥:“那位与姥爷的父亲拜堂的女子,是不是长得不够漂亮呢?不然姥爷的父亲怎么会如此不喜欢她呢?”姥姥回答道:“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她是个极其美丽、知书达理的女子。她出身于富贵之家,后来虽然清朝灭亡,家道中落,但她家的祖产依然丰厚,生活十分富裕,可以算得上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人家。”女人从小就饱读诗书,落落大方,所有贵族小姐的特质她都具备,总是梳着晚清时候的发髻,后面插着一个金簪子,簪子上坠着硕大的流苏。因为不是汉族,所以不曾裹脚,但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脚总是锁起来,被前裙摆挡在后面,好像悬空一样。说话很慢,而且非常客气,用姥姥的话说就是满嘴老话,旧话,不好懂。

    姥爷的父亲远渡重洋来到前苏联务工,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乖巧伶俐,很快赢得了工厂老板——那些老资本家们的青睐。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小工晋升为负责中国与苏联沟通的重要人物之一,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他娶了一个苏联女人,并在哈巴罗夫斯克购买了两处豪华别墅,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多年以后,当我踏上哈巴罗夫斯克这片土地,去寻找那传说中的别墅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禁感叹道:“当年的别墅和我们现在差距这么大吗?”其实简单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院子,里面有一座独栋小楼。这座小楼里共有七八个房间,有着可以容纳二十多人一起聚餐的大客厅。餐桌确实很大,呈长方形,给人一种宽敞而豪华的感觉。

    特别具有前苏联特色的是壁炉和挂毯,它们展示了独特的苏联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此外,还有那闪亮亮的银器茶具,整面墙的各式白酒、伏特加以及红酒。这些物品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奢华与精致。

    走进厨房,我看到餐柜上摆放着许多大列巴和红肠,还有数量众多的俄式餐具。这些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够闻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

    然而,当我亲眼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却没有很深的代入感,无法想象姥爷的父亲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场景。这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是那么陌生,仿佛与我的生活毫无关联。但我知道,这就是历史的痕迹,它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记忆。但是当走到厨房最里面时,我惊讶地发现了一口下潜式大灶台,这简直就是东北典型的家用大锅啊!现代通常称之为大铁锅。一提到铁锅炖大鹅,大家应该就能够想象出它的模样了吧。我去时已经是90年代末期,这个地方住着姥爷的六弟,也就是姥爷父亲最小的儿子。他同样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出生在前苏联,后来被带回哈尔滨接受教育并成长。在当时伪满洲国灭亡、铁路交接整改之际,他正好高中毕业,于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哈巴罗夫斯克。而我的姥爷则决定留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并没有随他们一同返回。姥姥曾经告诉我,姥爷年轻时非常励志,一直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要修建我们国家自己的铁路,并创立属于我们自己的信号系统。这个梦想伴随了姥爷一生。

    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年,姥爷正好 18 岁。那时,他刚刚从国高毕业,踏入哈尔滨铁路局工作。年轻的姥爷亲眼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所有变化。而就在这年,姥姥也刚好满14岁,他们喜结连理。姥爷和姥姥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动荡与变革,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姥姥会经常给我讲起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每一次讲述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能够透过时光的缝隙,窥探到清末到解放前的社会百姓万象。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令我不禁为之动容。

    那是 1933 年,姥爷只有六岁。他的父母带着他的二哥和三哥从哈巴罗夫斯克回到了国内。这次回国的原因很简单——姥爷的爷爷去世了,他们要赶回来奔丧。

    然而,当姥爷的父亲带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出现在亲属们面前时,一场预料之中的风暴降临了。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场面:不孝子的怒骂声响彻整个祠堂,家法的棍棒无情地落在肉体上,鲜血染红了地面。这一切,仿佛预示着这个家庭即将面临的动荡与分裂。

    对于当时年幼的姥爷的两位哥哥来说,这样的场景无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噩梦。也对于这位来自于前苏联的美丽女人深深地震撼与冲击,她不会明白中国传统家庭对于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的概念,更不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对她这个外来女人有着这样大的排斥与仇恨。而对于我们这些听故事的人来说,这段历史则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段历史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之门,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外来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而那位娃娃亲的原配夫人,在众人的眼里是那么的弱势,是那么的委屈,站在实事的角度,这个女人确实非常的无辜,她是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更是家族之间延续联系的物件,在那个社会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可以说只是一个物件,可以随意摆弄。

    但就是这么个被丈夫唾弃,鄙夷的女人,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在姥爷的父亲和他的新欢,也就是现在的太奶奶结婚后,因为对家族不满,多年一直没有回到国内,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更没有孝顺赡养过父母一天,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现代人眼中,这是冲破封建枷锁的典范,是对于封建束缚的反抗,就像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儿,挣开了封建的牢笼,飞向了自由的天空。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人人可诛的大逆不道之子,是封建礼教的挑战者,是家族的耻辱。

    姥爷的父亲走后,家族里的人如饿狼一般,开始对这个女人进行攻击和指责,认为她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导致丈夫的离开。面对这些指责,女人并没有退缩,她像一只坚韧的乌龟,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然而,就在这时,家族里的一些人开始策划一场阴谋,想要将姥爷的父亲从家族中赶走,并夺取他的财产。他们计划在老爷的父亲回来的时候,制造一场意外,让他永远无法认祖归宗。

    女人得知了这个阴谋,但她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选择了沉默。当姥爷的父亲终于回到家时,那些心怀叵测的族人已经准备好了陷阱。然而,就在关键时刻,女人突然出现,挡住了一切。女人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太爷爷,告诉他不要反抗撑着。在受着鞭笞的时候看到女人身上也伤痕累累,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意识到自己曾经对女人的忽视和伤害,于是决定补偿这个女人,与女人重新开始,但姥爷的父亲此刻似乎忘记了与他生育了六个孩子的金发女人的存在。女人的行为感动了老爷的父亲,也让家族中的人们意识到,他们不能再继续欺负这个可怜的女人,他们便把矛头指向了这位来自远方的外国女人。连续剧一样的故事情节就这样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家族中,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如果不是姥姥说出来的,我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简直就是梅花三弄再现呀。

    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能就会像一只好奇的猫一样,追根究底的去问这件事的结局是怎么样呢?但我却默默地心疼起了这两为无辜可怜的女人,她们就像两朵被风雨摧残的花朵,让我不忍直视。我不敢想象结局是什么,选择谁都会伤害另外一人,这并不是我想听到的。可故事就是故事,结局就是结局。两位女人谁也没有哭闹,而是像两尊沉默的雕像,三个人平静地坐在一起,认真的面对已经发生的过往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女人提出了三个极为苛刻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姥爷的父亲死后必须与她合葬,并且进入祠堂享受香火供奉,昭告她才是那个名正言顺的正牌夫人。第二个条件则更为离谱,姥爷的父亲居然被禁止插手家中产业的管理事务,宣告她才是这个家真正的主人。而第三个条件更是令人发指,她竟然要求将金发女人的二儿子过继给自己,并让他成为后继养子,将来负责给她养老送终。不仅如此,还要将孩子改在她的名下,从此以后不再提及养子身份,而是以亲儿子相待,预示着她不是身后无继。

    当我听到这三个条件时,简直惊愕得目瞪口呆,下巴几乎掉落在地。我难以置信地望着姥姥,急切地问道:“这是真的吗?”心中充满了疑惑和震惊。谁会答应这样的条件呀?这不是开玩笑吗?可姥姥却只是微微笑了笑,淡淡的说了句,老爷子答应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呢?我实在想不通姥爷为什么会答应这样的要求。难道他真的愿意为了一个名分而放弃一切吗?还是说他对这个所谓的奶奶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不已。

    然而,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女人不仅想要将姥爷的父辈留下的产业据为己有,甚至还要把姥爷的二哥带走,这简直就是一种绑架行为!而且,姥爷的父亲并没有打算回国,而是继续在前苏联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意味着姥爷将远离家乡,与家人分离。

    我不禁想起了姥姥曾经跟我说过的话,她告诉这个女人是个很善良、很懂道理的人。但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眼前的这个女人表现出的却是无比的霸道和无理,让人无法接受。这和姥姥口中那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完全是判若两人呀。我开始怀疑姥姥是否真的了解姥爷的父亲,或者说,这个女人在过去经历了什么事情,导致她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女人太过于自私和霸道,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气愤。

    但你相信吗?当听到这个苛刻的条件时,老爷的父亲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值得一试。于是,双方立下字据,签字画押,表示永不反悔。

    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宗族内部的轩然大波。那些长辫子长老们纷纷前来劝说,苦口婆心地告诉姥爷的父亲,这样做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甚至以家族利益为由,对姥爷的父亲进行威胁利诱,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金发女人得知此事后,心如刀绞,她紧紧抱住姥爷的二哥,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哭声回荡在整个屋子里。谁又愿意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拱手让人,从此失去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呢?这种痛苦和无奈,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得到。

    在处理完家中事务之后,老爷的父亲毅然决然地带着金发女人和三儿子踏上了返回哈巴罗夫斯克的旅程。临走的前一晚,姥爷的父亲独自一人来到了祠堂,双腿跪地,久久未起,仿佛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自责。他的眼神充满了迷茫和无助,整晚都没有说出一句话。

    那一夜,他似乎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祖宗的庇佑上,祈求他们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无事。或许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然而,对于这种纠葛,又该如何解释呢?

    封建礼教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住了女人的思想。她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牢笼中,难以自拔。我想她也可能曾经有过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缺乏足够的勇气去付诸行动。她的命运在那个时代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奈,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旧中国在封建制度的专治控制下,所有人都被腐朽的思想彻彻底底地洗脑,男尊女卑是不允许违背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只能被圈养在深闺中,不得迈出大门一步,像被圈养的羊,没有选择的权利,更别说再嫁了。像姥爷的父亲这种,崇尚一夫一妻制,反对包办婚姻,哪怕要他舍去亲儿,也绝对不屈服,这种行为就像在黑暗中闪烁的星星,虽然微小,但却能给人带来希望。

    终于到了启程的这一天,金发女人哭得红肿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与刚来的时候相比,她的面容憔悴了几十倍,衣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讲究,脸上更是看不到一丝妆容。然而,另一个女人却依然穿戴整齐,梳着晚清时期女子的发髻,前额没有刘海,脑后梳成半弧形的发髻,用夹子夹起来,还插着她一直使用的那根簪子。她今天梳的发型与平日稍有不同,显得略微复杂一些,那复杂的发型就像她复杂的心情一样。她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堂中间,与头顶上方的匾额“高堂日永”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仿佛她就是这座府邸唯一的主人一般,头顶的匾额像一顶皇冠,为她增添了一份高贵和威严。后来才知道这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女人才会梳的一种流行发髻,叫帆船髻,像一艘扬起风帆的帆船,象征着出海一帆风顺,顺利归来。后来才知道姥爷的父亲是要坐船回哈巴罗夫斯克的,她这是在默默地为姥爷的父亲在祈祷啊,尽管这些天显示了她女主人的霸道,但她始终还是女人,水做的女人。她的祈祷如同一缕轻柔的春风,轻轻拂过姥爷的父亲的心房,为他的归程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安宁。

    告别在无声的对视中悄然进行,不舍、愤恨、不甘、愧疚,如打翻的五味瓶,在空气中弥漫,充斥着整个厅堂。姥爷的父亲一手拉起金发女人,一手拉起三儿子,毫不犹豫地向大门口迈去。

    就在此时,一声“且慢”,如一道惊雷,划破了这死一般宁静的气氛。

    姥爷的父亲连头都未曾回,只是默默地站在原地,冷冷地回了声:“还有事?”

    “把你的头发剪下来一点留下。”女人的声音颤抖着,仿佛风中的残叶。

    “为何?”姥爷的父亲的话语简短,声音如寒夜的冰,冷冽而无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既然你和这个家已经没有关系了,那么断发断亲,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话音未落,姥爷的父亲如同雕塑般,稳稳地接过仆人递过来的剪刀,决然地剪了一段发尾的头发,将其如同弃敝履般扔在了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大步走了出去,从此姥爷的父亲到去世都未再踏入这个家门半步,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听到这里,我犹如好奇的小猫,忍不住问姥姥:“那姥爷的父亲不是答应女人要死后与她合葬嘛?可他到最后也没有回来呀,那是怎么合葬的呢?”

    姥姥听我说完,笑了笑说道:“这可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啊!老爷子为了不和包办的妻子合葬,选择了到死都不回国,甚至不和家里人联系。他只敢偷偷地给自己的亲哥哥写信,但却从未问过一句关于过继的二儿子和女人的情况。然而,他并没有等到日本败退,东北解放的那一天,而是在异国他乡患病离世。而女人,当她得知老爷子去世的消息时,一下子病倒在床上,整天郁郁寡欢,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女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紧紧握着嗣子的手,眼中满是不舍和眷恋。嗣子泪流满面,心如刀绞。女人看着嗣子,眼中闪烁着一丝光芒,她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儿啊,不要悲伤。人终有一死,我只是先走一步而已。”

    嗣子哽咽地唤着:“母亲,母亲”

    女人努力微微笑了一下,说:“我的后事不需要大操大办,一切从简就好。我不能给你添麻烦,只想安静地离开这里。”

    嗣子点点头,表示明白。

    女人继续说:“咱们家的祖产虽然已经不如昔日辉煌,但我也给你存下了足够多的财富,可以保证你一生衣食无忧。这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唯一能留给你的东西,希望它能帮助你度过人生中的困难。”

    嗣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母亲一生都在疼爱他,为了他的未来付出了太多。

    “把我葬在主坟群的最后一排吧,那里比较安静。把他剪掉的那一小撮头发放在我的棺材里,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墓碑上要写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这样我们就不会分开了。”

    嗣子连忙点头答应,他会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

    女人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说:“好了,我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嗣子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泪水不停地流淌。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时刻。

    女人缓缓闭上眼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可以与爱人重逢的地方。

    嗣子静静地坐在床边,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思念。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但他也相信,母亲的爱会永远陪伴着他。

    嗣子泪如泉涌,紧紧攥着母亲的手,悲痛得仿佛心都要碎了。虽说只是嗣子,可女人却将自己一生无私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这个过继而来的孩子身上。她教他读书习字,授他经商之法,甚至早早地就将家中的所有产业交由他掌管。他谨遵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了主坟的最后一排,还将老爷子的头发放入了棺材内,好让他们能永远相伴。墓碑上镌刻着两人的名字,这对不相爱又不能相守的夫妻,至死时又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我坚信,女人绝非仅仅是为了那虚无的名分,而是她真的深爱着姥爷的父亲。然而,这份爱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未能宣之于口,她也唯有那一缕断发可以相依相伴了。

    然而,没有人知道,当年姥爷的父亲在愤恨中剪下头发扔在地上,夺门而出之后,女人瞬间起身,颤抖着双手捡起头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一般。泪水从她的眼角滑落,滴落在手中的头发上,溅起一朵朵泪花。她蹲下身子,跪在那个只有丝丝回忆的地方,放声痛哭。她的哭声回荡在空气中,久久不散,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她努力回想着他们的点点滴滴,那些只能在梦中才能出现的甜蜜时光如今却成了刺痛她心灵的利刃。她后悔当初没有听他的话,取消他们的婚礼寻找各自的自由,但现在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她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用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过了很久,女人终于停止了哭泣,她缓缓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她走到梳妆台前,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地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然后将它与姥爷父亲的头发用红绳绑在了一起,放在一个红色的香囊里,紧紧地握在手中。

    从此,这个香囊成为了她最珍贵的宝贝,她一直随身带着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曾离开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轻轻地抚摸着香囊,感受着里面头发的温度,编织着只属于他们相爱的日子。哪怕只是那冷冷的几句话,也被她珍藏在心中,成为了她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女人去世后,家人怀着悲痛的心情为她举行葬礼。当他们准备取出她的头发一并下葬时,却意外地发现香囊里竟然还藏着一块大大的白色绢帕——白喜帕。这一发现让家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和疑惑。

    在那个时代,新婚洞房的白布通常都是由新娘的母亲亲手织成的。这块白布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物品,它更承载着新娘母亲的深深祝福与期望。它代表了新娘母亲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一种神秘的护身符,被人们相信可以保佑新婚夫妇的婚姻生活平安顺利。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代表着神圣和尊贵。因此,新婚洞房的白布寓意着新婚夫妇的生活将如同这块白布一般纯洁无暇、充满幸福。而现在,这块白布出现在已经离世的女人身上,仿佛是一个未完成的心愿,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然而这块白布,它不仅是纯洁和幸福的象征,更蕴含着深邃的寓意。人们笃信,婚姻恰似两座山峰的交融,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故而,新婚洞房的白布,恰似一条纽带,紧密地联结着两个家庭,象征着两个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可如此美好的寓意之物,在封建礼教的扭曲下,却沦为了检测女子贞洁的工具。女子将自身是否为处女视作贞操的试金石,而丈夫对处女的贞德亦是视若珍宝。于是,新婚之夜,须在洞房的卧榻上铺上一块白布。行房结束,倘若白布见红,便意味着新娘宛如初绽的花朵般纯洁;反之,新娘的处境便如坠冰窖,她将面临无休止的质问,甚至可能被无情地休掉。

    爱情能够跨越时空与距离,能够使人坚守承诺,甚至甘愿付出一切代价。而姥爷的父亲,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份深情厚谊,将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那位苏联女子。然而,家中的这位又算什么呢?什么都无法给予,也不能给予。听到此处,我着实感到酸楚,心如针扎般疼痛,难过且自责。我自觉心胸狭隘,误会了这个女人,可我又不愿去承认她的伟大,毕竟那背后承载着多少人的心酸与无奈、遗憾。那是深藏于封建思想之下的旧俗与压迫,是私心的作祟,是无声挣扎的呐喊。

    我难以理解,更无法去评判,唯有庆幸自己生于新社会,长于红旗下,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姥爷的父亲辞世后,苏联的那位金发女人携三儿一女回归国内,彼时儿女皆已成年,最小的老六亦已十四岁矣。经与家族长辈商议,妇人留下子女,返归苏联,自此杳无音讯。多年后,六姥爷赴哈巴罗夫斯克定居,亦未得见其母,或言其已离世,或言其离家出走。直至 96 年,六姥爷首临中国,谈及多年来对母亲的寻觅方知,女人归苏后携长子至今乌克兰隐居,后因病故去,享年八十六岁。

    女人去世后,大儿子按照她的遗嘱,把她的骨灰撒入了大海。金发女人,没有和姥爷的父亲合葬,老爷子的墓碑孤单单地刻着自己的名字。她成全了另外一个女人,而另外一个女人也用自己的方式成全着她,这是不是现代歌里唱到的“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呢。

    虽然一切的一切都很戏剧,但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的家族中,姥姥说姥爷对这些事情从来不提一句,她也是听姥爷的姐姐说起的。他们有着爱他们的父母,更有着需要面对的家族复杂环境,但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没有觉得是负担,而是坦然面对,才让他们能够像现在这样爱自己的家人,而且是非常专一的爱。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85_185526/70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