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繁华。
锦绣灿烂,人杰辈出,群星闪耀。
那是一个空前的时代,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是绝后的时代。
大唐,给予人思想上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自由的空气也孕育了文化上非凡的创造力。
这样的创造力像血液流淌在大唐帝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不只在气象万千的长安城。
任何一座大唐的城市,任何一处大唐的乡村,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繁华。
就是在这样的盛世大唐背景下,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张旭。
草圣张旭的书法成就,在书法历史上和书圣王羲之齐名。
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称为大唐三绝。
“唐朝是个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到了大唐皇帝李隆基在位执政的时期,艺术更是空前繁荣。”
“李隆基执政的前二十年,励精图冶。”
“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可谓百业兴旺,人才鼎盛。”
“像李白、杜甫、张若虚、张旭、吴道子、颜真卿、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王维、张九龄等,一大批日后在文学、诗歌、艺术上千古流芳的人物都集中活跃在这个时期。”
“在这些人中,张旭无疑是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唐玄宗时,张旭的草书、吴道子的绘画、裴旻的剑舞被并称三绝。”
“到了唐玄宗后的五十多年,唐文宗李昂更是以诏书御封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唐朝三绝,这个地位不可谓不高。”
“但是不管是前三绝,还是御封唐三绝,这里面都有大名鼎鼎的草圣张旭。”
“张旭,字伯高,公元68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一個官宦之家。”
“成年后因被举荐入仕,24岁那年在洛阳担任过长史,因此在书法史上后人多称之为张长史。”
“唐朝时,因书法被实际上的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提升为国之艺术,设立了专门的书法博士部门及官衔,故书法在唐代得到空前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本人无限推崇王義之书法,朝夕御览临摹。”
“因此在书法上亦是登堂入室,是个很不错的帝王书法家。”
“王義之的书圣封号也是在他的御封之下,最终得以千年确立。”
“当然,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王羲之书圣的名号当之无愧。”
“张旭之前的草书代表人物,是东汉未年的张芝。”
“如果说草书是由张芝最终确立完备,使草书成为了书法艺术奠堂的一朵奇葩异花。”
“那么真正把草书发展成为完成脱离了实用,向纯艺术方向挺进,让形式重于内容的,张旭则是历史第一人。”
“在张旭以前,草书无论怎么写怎么狂草,对于读书之人基本上可识可认。”
“但到了张旭这儿,可识可认也被他抛弃了,狂草书法完全成了抒情的舞蹈。”
“美感成为了草书最核心的主题,至于认不认识也退居很次要的位置。”
“他的这一贡献在书法艺术史,甚至整个中华文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开创性的贡献。”
“比如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对于没有深厚草书基础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
“因为书法作品中的汉字,已经完全被点线所代替。”
“连绵不绝的线条,一笔数字的勾连,点线如藤蔓似的缠绕,已经分不清谁是谁字。”
“但是,这种线条和看似无序的点画,分明又给人以无限美感和憾人心魄的艺术享受。”
杜甫:相比于张旭对李白推崇备至,李白对张旭的弟子怀素和尚更加推崇。
草圣张旭是个狂人,狂到目中无人。
诗仙李白也是狂人,也狂到目中无人。
李白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而张旭则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比李白年长,由于李白出名较早。
两人从出名的那一刻起,就互相知晓对方。
两位狂人相遇时,彼此都已经名冠大唐。
那年安史之乱,大唐盛世已经风雨飘摇。
江苏一小城的一个酒肆里,两位颠沛流离的狂人相遇了,两人举杯对饮。
店小二没看错,白衣的剑客和灰衣的老者一直喝个没停,应该是第八坛了。
他们先谈酒,再谈诗。
忽而觥筹交错,忽而仰天大笑,普通人无法理解两个狂人的世界。
最后张旭说他一生三个爱好,作诗、喝酒、写字。
除了写字,前两者李白都是第一。
因此张旭此生佩服的人不多,李白算一个。
李白后来作诗称赞张旭心藏风云,是个大人物。
那天他俩从日上三竿,一直喝到月明星稀。
李白仰天大笑而出门,张旭对天怒吼而狂奔。
张旭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李白,对李白推崇备至。
而李白晚年,极力推从的却是张旭的徒弟怀素,认为怀素比张旭的草书要好。
在他看来,李白不善草书,属于一般水平,对草书的理解有限。
而张旭本身就是写诗之人,对诗歌的欣赏,和李白对草书的欣赏是不一样的。
也正因如此,相比于对方,张旭更加佩服李白。
巍巍大唐,人才辈出。
狂人张旭站在艺术之巅,依然喝酒、作诗、写草书。
“张旭之所以有这种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主要得益于张旭出生的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
“张旭出生时,正值大唐盛世,社会环境非常安定。”
“他出生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世家,从小随其堂舅勤习书法。”
“张旭的一生除了书法和饮酒,几乎对什么事都不大上心。”
“与之稍晚的翰愈,曾经对张旭一生的好恶和艺术活动有相关记载。”
“张旭除了热爱书法长于草书外,其它的技能没有兴趣也不愿去从事。”
“张旭每次醉酒之后,大呼狂叫,下笔如神。”
“他一生专注于书法,观舞剑、听音乐,都能从中悟出笔法的奥妙。”
“他把全部的精神倾注于草书之中,凡是人所具备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
“只要被外物所触发,都能用草书的形式表现和发泄。”
“他看到外界事物,日月星辰、鸟兽虫鱼,一系列天地之间的变化可喜可惊的事物,一律可以寄托到书法之中。”
“所以张旭的草书,变化不测犹如鬼神出没,不可捉摸。”
“他就以草书终其一生,而垂名后世。”
“翰愈以张旭的例子说明,人的内心充满各种复杂的情感。”
“而人能感受到的客观外界事物则万万千千,怪怪奇奇,瞬息万变。”
“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交相呼应。”
“外动于物而内感于心,使人忽惊忽喜,不能自已。”
“于是用草书的形式吐露与发泄,在草书中体现了对广大外部世界的无限包容。”
“这才是使得张旭的书法,达到变化犹如鬼神出没的境界的最重要条件。”
“张旭从小跟随其习书的堂舅陆彦远,其本人虽在后世书名不显,但陆彦远的书法之源可是正宗的嫡传王羲之之法。”
“陆彦远的父亲陆柬之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的亲外甥。”
“唐太宗在世时,就曾极力称赞过陆柬之善书法。”
“陆柬之学习书法一开始就是跟从舅舅虞世南的,而虞世南则是师从王羲之的嫡系后人智永和尚。”
“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一系书法的根源,从魏晋到隋唐的书法发展的师承脉络,从王羲之父子到智永和尚到虞世南又到陆柬之再到张旭。”
“作为闻名一时的大书法家,陆柬之在当世就有人把他和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一起并称书法初唐四大家。”
“陆柬之受虞世南的影响很大,不过两人所擅长的书体并不相同,陆柬之的名气也不如虞世南大。”
“除虞世南外,陆柬之又学欧阳询,晚年临摹王羲之的作品,深通其神。”
“从书法这一传承的流派脉络可知,张旭的书法之源与用笔之法是完完全全王羲之父子的正宗嫡传。”
张旭:我前所未有的狂草之所以能炼成,得益于公孙大娘。
那年春天,开元盛世,大唐的繁荣已经到了鼎盛。
诗歌有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大家,作画有吴道子这样的俊杰,专攻行书的书法大家虞世南已经去世。
春天不愧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路边的草地旁桃花繁茂。
那时的他喝醉了,袒胸露乳,怀里抱着一个坛子,坛子里装的是上好的桂花酒。
河岸上异常热闹,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女子。
只见那女子手持宝剑,矫健的身姿随剑起舞,画面感极强。
这位女子叫公孙大娘,是舞剑高手。
他挤进人群,痴迷的看着公孙大娘舞剑的手法,各种舞姿变幻莫测,动作衔接如天马行空。
他如痴如醉的看着,骤然发现舞剑和书法竟是如此相似。
他忽然仰脖把坛子里的桂花酒一饮而尽,狂奔回客栈,鞋子都奔掉了,也全然不顾。
他来到客栈要了笔,在客栈的墙壁上挥墨写字。
字迹如野马脱缰,如蛟龙入海。
他摇头晃脑,口中不断狂吼,全然不顾周围逐渐聚拢了很多看客。
他忽然癫狂,披散掉自己的头发。
一头扎进墨缸里,提起头发在墙上继续挥斥方遒。
他以身体为笔杆,以头发为狼毫,扭动身体,挥毫泼墨。
他还记得在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疯狂了,大家鼓掌,喝彩。
他大声喊到有没有酒,身边的随从连忙递上酒坛,他又是一饮而尽。
他的书法就像刚刚公孙大娘的剑舞一样,时而婉约灵动,时而风沙骤起,时而锋芒近刺,时而波涛汹涌,周围的人都看呆了。
他最后收笔,又怒吼奔出门去。
第二日,他听人讲述昨日的情景,甚为自豪。
对于自己的怪异行为,他从来就不曾放在心上,从来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因为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对于他来说,书法就是一切。
他活着只关注怎样才能自由地释放出书法的激情,而自由才是一切创造力的。
“张旭除了能取法古人先贤外,更重要的是他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书法家一样善于观察自然现象。”
“从大自然中悟道学习,取法自然,从而使自己的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
“把草书从张芝时代的抒情兼实用变为纯粹抒情的艺术,使草书不再重内容而更重形式的美感。”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书法艺术理念,与前朝历代完全不一样。”
“形式就是内容,形式重于内容,美感是草书的核心与灵魂,是否可识可读都不再重要。”
“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它与此后的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艺术的使命就是带来美,以及艺术是为开启人类心灵情感而存在。”
“在张旭弱冠成年之后,其艺术已经日臻化境,名声为大唐朝野所知。”
“当时的文化知识界读书人,无不以现场目睹张旭狂草而书为荣。”
“在唐朝的许多大诗人中有不少本身也是精于书法的诗人,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谪仙人李白。”
“他们自身就是书法家,尤善草书,只是书名被诗名所掩盖。”
“由于张旭善长草书,不擅长其他的,所以对入朝做官也没有什么兴趣。”
“但是,由于他的名气太大,草书又是大唐一绝。”
“在他成年后又是喜爱艺术的唐玄宗在执政当皇帝,这样他不做官也为唐玄宗所不允许。”
“没有办法,在多次被举荐后,张旭只好出仕做官。”
“像张旭这种身负才华、性格怪癖的人放在朝庭为官,朝中大臣们也有些担忧。”
“于是只好把张旭放到地方为官,到江苏常熟县任县尉。”
“张旭在常熟县任县尉时,很是有趣。”
“由于当地人们非常喜欢其书法,所以为了获得其写的官司判决书,导致有事无事去县衙告状打官司的地方百姓特别多。”
“官司的输赢倒在其次,他们只为获得草圣张旭亲笔写的判决书。”
“这样一来,张旭的俗事特别的多,烦不胜烦。”
“本来性格乖张、行为怪异的他,到后来更加举止失常。”
“动不动用墨汁泼洗头发,也不乘坐轿子,赤裸上身后在去县衙的路上狂奔呼号。”
“一时常熟县百姓纷纷为之侧目,还以为张旭颠狂了。”
“这种情况由其上司府衙传到朝廷,大唐朝廷上下也直呼无可奈何。”
“最后没办法了,只好调张旭去大唐陪都洛阳干文书工作,出任左率府长史。”
“这个工作倒也适合他,写写文书,饮饮酒,时时醉而狂书。”
“由于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喜欢与加持,朝廷也无人可奈何张旭的这种行为。”
李白:在书法一道上,我远不如张旭,张旭的狂草价值百金不是我能比拟的。
大唐的姑苏城,是个天堂一样的地方。
三月,柳絮纷飞,弥漫了整个姑苏城。
姑苏城南十里的吴县有一户人家,姓董。
因为母亲生病,家里无钱医治。
董生听说张旭比较慷慨,又是自己的同乡。
于是找人代写一封求助信给张旭,希望张旭能资助他一些银两。
此时的张旭远在百里外的常熟,担任常熟县尉。
那日张旭接到此信,为董生的孝义所感。
但是苦于自己常年放浪形骸,并无积蓄。
于是书写三幅草书,落款狂人张旭,并写信一起寄回给董生。
信上告诉董生,这三幅草书价值百金,引得董生将信将疑。
那日的吴县,柳絮已过,烈日炎炎。
董生抱着三幅草书,摊街售卖,但无人问津。
更多的人是好奇,许多百姓不理解,几付看不懂的字,有什么可卖的。
董生熬了半晌,实在饥渴难耐,对张旭失望至极。
更感慨自己母亲病重,自己却无可奈何。
董生于是当街哭了起来,嘴里大骂张旭用三幅烂字来敷衍他,他母亲命不久矣。
董生不明白张旭狂草的价值,但不代表其他人不知道。
当大街上的读书人知道董生售卖的是张旭的狂草时,顿时抢购一空。
就这样,不提张旭卖不出去。
一提张旭大名,三幅草书被抢购一空。
董生携百金回家,为母治病。
董生后来特意写信给张旭,万分感谢他的相助。
“公元717年,登基后的第五年,唐玄宗带着吴道子等人从长安前往陪都洛阳巡视工作。”
“这在唐朝中期是很正常的,主要是从国家的安全与经济漕运工作出发。”
“长安去洛阳,洛阳返回长安,往来穿梭办公基本是个常态。”
“这一次唐玄宗李隆基的洛阳之行,由于带去了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作为当朝绘画一绝,画圣的名气并不比张旭小。”
“尽管年龄上还比张旭大五岁,但吴道子为了书艺曾经向张旭求教学习过书法,从这点上讲吴道子是张旭的同辈弟子学生也是成立的。”
“当然了,吴道子这种闻道有先后的求学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唐玄宗这次由吴道子随驾前往东都洛阳,正好赶上常驻洛阳的大将军裴旻的母亲过世了。”
“裴旻将其母的丧事安排洛阳著名的天宫寺操办,以便高僧为其超度亡灵。”
“正是这个契机,大唐三绝的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剑舞圣手裴旻凑到了一起,上演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三绝同台竞技表演秀。”
“唐代草圣张旭是草书史上一座高峰,其弟子众多,其中亲传弟子中最出名的首推颜真卿。”
“在隔代弟子中,光耀历史名气最大则是狂草大师怀素和尚。”
“在草书的历史长河中,张旭与怀素并称大唐书法史上的草书双峰。”
吴道子:张旭不仅草书厉害无比,培养弟子更是厉害。
张旭凭借着独树一帜的草书艺术,吸引了众多名流的追捧。
自创颜体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两度辞去官职,专门拜倒在张旭的门下请教笔法。
在隔代弟子中,名气最大的怀素和尚得到了张旭的真传。
酒肉和尚怀素豪爽随便,不拘小节,好喝酒,喜吃肉,自称狂僧。
怀素也总在喝得天昏地暗、酩酊大醉时,提笔挥斥方遒,字写得气势磅礴。
因为怀素也是以狂草字体著名,所以与张旭合称为草书双绝。
张旭的狂草深受世人的喜爱,之所以如此。
因为张旭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书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草书的灵动奔放状态。
张旭的狂草犹如一壶美酒,甚至像一剂春药。
一笔一划都闪耀着光芒,一张一弛都美到爆炸。
仿佛飞舞的火焰,颠覆了人们对书法的固有印象。
无可匹敌到只有张旭自己能够达到他的境界,实在是由不得人不喜爱。
(本章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21_21734/349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