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清晨。
苏良台谏生涯的第一道弹劾章疏终于滚烫出炉。
他将此章疏直呈禁中,且又抄录一份,命吏员送往了中书省政事堂。
这道弹劾章疏,弹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大宋的整个台谏系统。
其名为:《台谏官害病疏》。
苏良认为,当下的台谏官已呈现病态化弹劾趋势。
一些人完全是为个人清誉而弹劾,为仕途高升而弹劾,为党同伐异而弹劾,而忘却了为“正君臣扶社稷”而弹劾的初心。
他将此风气定义为:某些精致利己官员的病态化诡辩表演。
此病症不治,大宋难兴。
他建议,应肃清台谏纲纪,不以章疏多寡定升迁贬黜。
苏良这一奏。
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自太祖开国以来。
台谏官一直掌控着朝堂的话语权,也有互相弹劾者,但无人认为台谏风气不正。
像苏良这种直斥御史台和谏院风气不正的奏疏。
还真是大宋头一道。
很快。
此章疏便从政事堂传到了枢密院、御史台、谏院等多个衙门。
那一句新颖的言论“某些精致利己官员的病态化诡辩表演”迅速传播了出去。
谁是精致利己的官员?
谁在朝堂上进行病态化诡辩表演?
免不了一些人会对号入座。
监察御史刘元瑜看过此疏后,当即就炸毛了。
立即写章疏弹劾苏良,称其沽名钓誉,小题大做,侮辱台谏之名。
……
苏良深知,一道《台谏官害病疏》并不足以引得官家重视,甚至会进行大事化小的冷处理。
午后,他的第二道弹劾章疏出炉。
名为:《台谏官害事疏》。
这份奏疏的中心论点为:某些台谏官员进言,往往本末倒置,经常以私党、私德为由头,将朝廷政事转为对某个官员的人身攻击,逼其不得不请辞外放。
其心在阴暗沟渠,而非大宋朝堂。
此心思,不但会贻误国事,还会导致官家与宰执们对某些政事做出误判。
这种心术不正的臣子,理应驱离出台谏。
这一奏。
连御史中丞王拱辰都坐不住了。
他亲自撰写章疏递向禁中,亦是认为苏良在哗众取宠,小题大做。
王拱辰乃是御史台主官。
御史台的任何过错,他都有失察之责。
中书省的相公们看到这两份奏疏后,心情都是高兴的。
他们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台谏官员内斗。
这样就没功夫去找他们的麻烦,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与此同时。
监察御史包拯看过苏良的奏疏后,大为赞赏,认为台谏确实存在此等陋习,当即也撰写奏疏,力挺苏良。
还没完。
黄昏时分,苏良第三道弹劾章疏出炉了。
名为:《台谏官害命疏》。
相对于前两道章疏。
这道章疏的名字都有些吓人。
此道章疏的核心要义为:台谏官的弹劾章疏占了朝堂奏疏的近七成,其中大部分为涉及鸡毛蒜皮小事的无用章奏,这大大消耗了皇帝赵祯的时间精力。
以无用之事使得君王乏累,相当于害命,还是害官家之命,此罪当诛!
三道章疏,皆为苏良的肺腑之言。
一方面,他确实是看出了当下台谏的问题,不吐不快。
另一方面,他明白自己若想在台谏之职上有所建树,必须先纠台谏风气。
而今的大宋,元气在台谏。
台谏若一直存在这种弊病,朝堂岂能安稳?大宋岂能兴盛?
作为一名大宋人,苏良实在不愿看到几十年后靖康耻悲剧的发生。
他呈递完这三道章疏后,便心情愉悦地下班了。
依照苏良目前在台谏的地位。
只负责捅窟窿。
补窟窿乃是官家和那几位相公的事情。
苏良照常下班。
但进奏院的书写人可是忙坏了。
皇帝赵祯看完苏良的《台谏官害命疏》,眼带泪光,俨然共情了。
身为官家,他看似权力无限,但整日都在加班批阅奏疏。
其中最难缠的便是台谏的章疏。
有时,赵祯不得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病呻吟的进言奏疏上,昧着良心,批注一句:卿所言有理。
如果不这样做。
那台谏官的第二道章疏立马就在送来的路上了。
苏良一下子道出了赵祯的委屈,后者甚是感动。
由于官家的眼带泪光和中书相公们的传阅,想看者甚多,书写人只能连夜抄录此三道章疏,将其送到各个衙门中。
翌日上午。
苏良的三道弹劾章疏传遍了整座朝堂。
可谓是振聋发聩。
《台谏官害病疏》,叱责台谏风气不正,弹劾言事已呈病态。
《台谏官害事疏》,指控台谏官员舍本逐末,贻误国事。
《台谏官害命疏》,怒斥台谏官呈无用之疏,使得君王劳累。
苏良笔锋犀利,用词精准。
三道弹劾奏疏,层层递进,字字如刀,一下子捅进了台谏系统的心窝里。
将沉闷的大宋朝堂瞬间搅弄得热闹起来。
……
很快,御史台的兄弟单位,谏院也有动静了。
知谏院蔡襄和右司谏孙甫率先上奏,力挺苏良这三疏。
亦上奏恳请官家肃清台谏纲纪,驱逐无德的台谏官。
此二人。
本是比包拯还能上奏言事的谏官。
只因范仲淹、富弼等人出朝,新政受挫,他们才变得萎靡不振,对朝廷愈加失望。
苏良的一日三连奏,让他们再次打起了精神。
一时间。
皇帝赵祯的御案上堆积起了如小山般高的奏疏。
这些奏疏内容,几乎都与苏良的“一日三连奏”相关。
有人认为,苏良小题大做,是以此来博得清誉。
有人认为,苏良所言便是当下御史台的常态,理应改革风气。
有人认为,苏良敢言他人而不敢言,实乃大宋台谏之幸。
还有人认为,苏良乃是在报御史中丞王拱辰、监察御史刘元瑜弹劾其狎妓之仇。
……
众官员议论纷纷。
不过大多数都站在了苏良这边。
因为台谏官的人缘大多都不好,许多官员深受其害。
如今台谏官内斗,他们自然想要踩上一脚。
亲政十余年的赵祯已深谙为君之道,所有的奏疏都是留中不发,甚至没有批阅。
他想让这三道弹劾章疏再飞一会儿,听一听更多人的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26_26294/218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