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 > 第19章 赐下了三位老师
    杨广曾任扬州总管,江都是他经营了十年的地方。

    江都的行宫已经建好。他带着众臣重游故地,在马背上奏乐,做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

    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歌伎们怀抱各种乐器,侧坐在马背上边弹边唱。

    骏马前行的时候,歌伎衣袂飘飘,仿佛天宫中的仙女。

    李世民和李玄霸年幼,没有参加这一场马背上的游园会。

    他们和萧皇后坐在高台上赏景。从栏杆下往下望去,正好能看到皇帝和众臣的“游园图”。

    萧皇后笑道三郎,你擅长作诗,据说能五步成诗,现在可有灵感

    李玄霸“老实道“其实我的五步成诗是提前做了准备。去郑家之前,我已经猜到他们可能会出的诗题,大约就是描绘一些景物而已,总不会太过为难我。现在让我作诗,我还要琢磨一会儿。

    萧皇后没有因为李玄霸的“坦白”而小瞧李玄霸,反而更加喜爱李玄霸的聪慧。

    “不急,慢慢想,想不到也没关系。”萧皇后揉了揉李玄霸的脑袋,道,作诗只是小道。

    李玄霸点头“是。”

    李世民凑到李玄霸耳边小声道“你不是能看到未来人的诗真的选不出一首好的”李玄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世民的眼睛扑闪扑闪。这不是挺好吗

    李玄霸无奈这是诗仙李白不得志时候的诗,你看我的阅历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吗抄诗也要符合人设,循序渐进。现在我的阅历就只能抄些单纯的写景诗。再大一些,可以抄些有少年意气诗。不过我现在确实有一首诗可以用。等皇帝回来,我就献给他。

    李玄霸要来笔墨纸砚,写写画画涂涂,装作很努力地在挤诗句的模样。李世民帮李玄霸研墨。萧皇后和后妃、公主都好奇地看“神童”作诗。

    待杨广玩耍结束,回来邀请萧皇后和后妃去水边散步时,看到李玄霸和李世民的脸上都抹了墨,像是楚州进贡的小花猫似的。

    杨广朗声笑

    道“李二郎,李三郎,你们在做什么”

    李玄霸抬起小花脸“回陛下,我在作诗。”

    李世民抬起小花脸“回陛下,在玩笔墨。”

    杨广听见李玄霸说作诗时好奇地凑上来看李玄霸做的什么诗,听见李世民的话后哭笑不得,抬手

    敲了一下李世民的脑袋。

    杨广低头看着李玄霸已经写出来的四句诗,念道“舶炉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还行。

    是还行,你自己做的诗,能不行

    李玄霸现在所写的诗,就是杨广所作的泛龙舟。

    后世人根据泛龙舟所描绘景象,认为这是杨广在南下途中写的。但杨广每次有写诗的灵感,都会与萧皇后品鉴,李玄霸确定杨广现在还没有琢磨出泛龙舟。

    李玄霸猜测,这个时空中的泛龙舟,可能是杨广在江都回忆南下情形时写的。

    杨广自己的诗,他应该是喜欢的。而且如果杨广现在心中已经有了“诗意”,李玄霸正好帮杨广把这首诗引出来。

    杨广曾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他对自己的才华很自傲,很不喜欢别人的才情压过他。

    李玄霸如果拿来一首李白的诗惊艳四座,不说年龄和阅历不合适,只说“惊艳”,他就完蛋了。

    李玄霸眼巴巴道“陛下,接下来侄儿该抒发胸臆了。可侄儿怎么想,在船上的生活都是吵,困,累。

    杨广先惊愕,然后失笑让你伴驾,你还抱怨了

    李世民帮弟弟解释道“我们还小,欣赏歌舞对我们来说还太早了。”说罢,他背着手,像个小老头一样沉沉地叹了口气。

    可惜他脸上那几条墨痕太过滑稽,看着不像少年老成,更加像顽童耍宝。杨广身后的大臣都好奇地看着这两个面对皇帝完全不胆怯的孩童。

    皇帝将外戚家的孩子养在身边一段时间很常见,如汉武帝就曾亲自培养霍去病,霍去病还嫌弃不肯学。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也是四岁授侍中,常伴汉武帝左右。

    哦,这两个人都死得早。

    大臣们在得知皇帝将唐国公府的一对双生子养在皇后处时,都私

    下道唐国公李渊恐怕是陛下唯一不忌惮的亲戚了。

    现在看见李二郎和李三郎对皇帝亲近自在的模样,他们心中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杨广对喜爱的人十分纵容。现在他对李世民和李玄霸正是有好感的时候,很乐意做这慈祥长辈。

    他让宫女打来水给李世民和李玄霸擦脸,笑话道“朕可没让你们去看歌舞,而是让你们好好看看这壮阔山河,增加见识。

    正被宫女仔细擦脸的李玄霸将手中的笔双手捧起“侄儿增长的见识不足以写完这首诗,陛下,帮侄儿添几句。

    杨广还未说话,萧皇后已经笑得花枝乱颤“我让你写诗,你却让陛下来帮你陛下,可不能帮他写。”

    李玄霸道“龙舟宏伟,小儿年幼,实在是写不出能描绘龙舟宏伟意境的诗。”

    杨广笑着拿起李玄霸双手捧起的笔好,朕帮你添几句。

    他看着这四句诗时,心中就很自然地浮现出后四句,就好像这四句诗本来就在心中,只是借着李玄霸的诗句引出来而已。

    略一沉思,杨广运笔如飞,补道“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李玄霸嘴角为不可见的上弯。

    杨广沉思了一会儿,写完最后两句“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李世民看着这两句诗,眼中出现向往之情。

    李玄霸敬佩道“掌间地和鉴里游二句,只有皇帝能写出来。表叔,你替侄儿补完了这首诗,侄儿能蹭着表叔的诗才传世了。

    李世民收起向往的神色,好奇道“阿玄,这就是你所说的,你和人一起嘎嘎乱杀,表叔负责乱杀,你负责嘎嘎

    李玄霸

    哥你的思维其实可以不用这么发散杨广闻言,捧腹大笑。

    他用颇为自得的语气自谦道“算不上什么传世佳作,恰恰能看而已。虞世南,你的字最好,你来帮朕重抄一遍这首诗

    一个面相清瘦,鬓间有些许白色发丝的中年人出列,拱手道“是,陛下。”李玄霸眨了眨眼。嗯我刚是不是听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他抬头看向虞世南。

    虞世南挽起衣袖,正想铺

    开一张新的纸,体贴的李世民立刻伸长小短手,帮虞世南铺好了纸,还殷勤地研墨。

    李世民道“早听耶耶早听父亲说,虞舍人的字是一绝,阿玄阿玄,今日我们能开眼界了

    李玄霸顺着二哥的话道“对。”他为虞世南捧来一支新的笔。

    杨广笑道“李渊确实向朕夸赞过虞卿的字。以虞卿的字配朕的诗,勉强相称。”虞世南先见着两个孩子懂事的模样,眼神不由露出些许暖意。听了皇帝的话之后,他将眼中感情

    收敛,恢复成波澜不惊的模样。

    他洗笔蘸墨,笔下字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杨广大笑一声好给朕装裱起来虞世南放下笔,恭敬地退到一边。

    李世民很小就喜爱书法。他围着虞世南的字绕来绕去,兴奋得停不下来,把杨广和萧皇后都逗得大笑。

    李玄霸乖巧地站在一边,用眼角余光打量虞世南。他想起来这名字为何耳熟了。

    虞世南,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我哥的心腹重臣。

    现在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一个六岁的孩童,虞世南是一个近五十岁郁郁不得志的中年人。虞世南垂首站在一侧,眼神沉郁如结了冰的古井,把心里所有豪情壮志都封锁其中。他此刻大概都不会相信还有被明君慧眼识珠的一天。

    李玄霸哥,虞世南将来以刚直敢谏闻名于世,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李世民的视线从虞世南的字离开,投向了那个微微躬着身,表现得十分卑微的中年人。这模样不像个刚直敢谏的臣子啊。

    李玄霸现在他还不是。

    哦。李世民挠挠头。人的变化真大啊。

    但虞舍人看上去年纪已经不小了,难道是白发苍苍后才突然变成刚直的人虞世南注意到李世民的视线。

    李世民不仅没觉得尴尬,还对虞世南笑了一下。

    他对杨广道“陛下,我和阿玄玩了这么久,也该重新拾起学业了。虞舍人的字真好看,我和阿玄可以跟着虞舍人学字吗

    李玄霸“”哪有人自己给自己增加功课的杨广笑道“朕正有此意。”

    杨广把李世民和李玄霸带在身边是当做晚辈教养,所以自然是会派人教他们读书识字。只是龙舟上的生活太快乐,杨广把这件事忘记了。萧皇后见两人年幼,在龙舟上又身体不适,也没有提起此事。

    现在到了江都,两小也该继续上学了。

    宫中现在还没有正上学的皇子皇孙。杨广琢磨着让李二郎和李三郎试试臣子们教学的本事,算是提前给他以后肯定会有的小皇子和已经出生的小皇孙,提前选拔老师人选。

    杨广本没将虞世南纳入老师人选。

    他用李世民和李玄霸试探臣子教学水平,选的老师也是皇子皇孙将来的老师。

    虞世南虽有才名,但他在杨广面前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只有一手字值得称赞。杨广还看不上他。

    李世民喜欢虞世南的字,杨广又觉得孩童首先要学会写一手好字,让虞世南给皇子皇孙当教写字的师傅也算合适。

    定下虞世南后,杨广唤出刑部尚书宇文弼,道“宇文尚书,你托口年老体衰,不愿与朕一同游玩,那你就暂时给李二郎和李三郎当一段时间师傅,教导他们读书习字如何朕带他们南巡,若他们疏忽了功课,李渊肯定会埋怨朕。宇文尚书大才,教导孩童应该绰绰有余。

    除了李世民,所有人都听出了皇帝语气中的阴阳怪气。

    李玄霸努力思考。这个名字也有些耳熟,但他一时半会儿记不起来。隋末姓“宇文”的重要臣子太多了。

    宇文弼平静地拱手道“是,陛下。”

    见宇文弼居然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件差事,杨广感觉有一口气堵在胸口处,上不去下不来,真快憋死了。

    宇文弼所在的“宇文”一脉和北周皇室没有关系,不是亲戚。

    平昌县公宇文在北周和隋文帝时都被重用,是威望极重的三朝老臣。他为官极正,慷慨有大节,常向杨广进谏。杨广非常厌恶宇文弼,但又同时知道宇文弼确实是贤才。所以他准备将宇文弼从身边踢走,丢给辅佐太子,教导皇孙。

    杨广可以好好说话,以施恩的方式任命宇文弼去辅佐太子。但他就是忍不下这口气,非要刺上几句。

    宇文弼却一副“长者”的姿态,不理睬皇帝的嘲讽,好像皇帝自己在那里无理取闹似的,脸上居然一丝屈辱的神色都看不见。

    杨广更生气了。

    但宇文弼顺从地遵守自己的命令,杨广无法以此事责难宇文弼,只能将气忍下,又道“太常高颖,你来教李二郎和李三郎经义。

    一位老者出列领命“臣遵旨。”

    咦李玄霸又听到一个耳熟的名字,但仍旧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阿玄,你愣着干什么赶紧拜师。”众人都因为皇帝选出的这两个“老师”人选而额头冷汗直冒,连萧皇后都收起了笑容,只有李世民在那傻乐,弟子李世民拜见老师阿玄我们拜了举世闻名的贤才为师哦”

    啊弟子李玄霸,拜见老师。李玄霸跟着拱手行礼。

    宇文弼淡然道“唐国公倜傥豁达,宽仁容众。他的孩子,臣是教得的。”杨广脸色一沉。

    萧皇后见气氛不妙,立刻打圆场“拜师怎么能没有拜师礼来人,把二郎三郎的拜师礼端来。

    她笑道“陛下,是否让二郎和三郎给三位老师磕个头”

    杨广沉郁道“磕吧。”

    李世民仍旧傻乐傻乐的,拉着李玄霸给三位老师磕头。

    杨广以让三人备课为由,让三人提前离开。萧皇后又和其他后妃一起夸奖了杨广写的诗,杨广脸色才好转。

    第二波游园这才再次开始。

    跟着皇帝玩耍了半日,李世民和李玄霸也提前离开,去准备明日上学要用的东西。

    三位重臣为我们授课,表叔对我们真好。李世民道。

    李玄霸道“皇帝应该是借由我们考校他们三人的授课能力,为教导皇孙做准备。我俩回到洛阳后就会离开皇宫,算不得他们真正的弟子。

    李世民拍了拍李玄霸的肩膀“阿玄啊,我们能有机会跟随宇文公和高公学习一段时间,已经是天下人都会羡慕的事。你还想当他们真正的弟子娘亲说过,做人不要太贪心,这不好。

    李玄霸无视了时不时就要找机会在自己面前“说教”,好彰显他兄长地位的二哥,转移话题道“宇文公和高公很有名”

    李世民得意道“阿玄,你虽通晓过去和未来之事,怎么对当世的事不上心耶耶常和我们说起朝中大贤,

    你忘记了

    李玄霸在心里道,李渊“授课”的时候过于枯燥,说的又大多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事,自己基本都在睁着眼睛打瞌睡,确实忘记了。

    李世民见弟弟居然真的不知道,非常高兴地把自己对两人的了解告诉李玄霸。好难得遇到阿玄不懂的事终于可以教导一次阿玄了李世民胸口膨胀得快要飞起来。

    李玄霸听着二哥的描述,与自己前世的记忆作对比。

    他听着听着,脸色越来越白。

    李世民还未介绍完两人的功绩,正收拾明日要用的文具的李玄霸手一抖,砚台砸在了桌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

    李世民被吓了一跳。

    李世民按住弟弟的肩膀道“阿玄怎么了什么完了你身体不舒服哥哥去叫御医,你等着

    “别去”李玄霸拉住二哥,道,没什么,我只是手滑。

    李世民打量李玄霸的神色,见李玄霸确实没有异常,出门问乳母要了一杯温水,让李玄霸喝下后,他才继续与李玄霸收拾东西。

    之后李玄霸以身体疲惫为由提前睡下。李世民精力还很充沛,去院子里练习射箭。李世民离开后,李玄霸睁开眼,看着床幔发呆。

    他想起来高颖和宇文弼是谁了。

    高穎此人在后世网络因与独孤皇后有关,有些“流量”。

    在网络中流传的故事中,独孤皇后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决拥护者,因为高题先为亡妻悲伤不娶,后又让爱妾怀孕,独孤皇后认为高穎对亡妻不忠诚,所以进言隋文帝杨坚疏远高穎,导致高穎被削职为民。

    网络以此故事来赞扬独孤皇后。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这就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而已。

    独孤皇后虽然管杨坚管得严,但不会闲得去管别人的后院,对儿子的要求也只是别宠妾灭妻。其实独孤皇后倚重的大臣就没有不妻妾成群的。

    她做此事,只是铲除太子杨勇的支持者。

    高颖文韬武略,德高望重,因其女为太子杨勇侧妃,是杨勇的重要支持者。隋文帝曾想废太子事,因高频劝阻“长幼有序”而打消主意。独孤皇后因此想要除掉高颖。

    所谓对亡妻不忠诚之事的全貌是,独孤皇后先让隋文帝给

    高颖娶继室,高颖以年老拒绝;后高颖有妾室怀孕,独孤皇后进言“高颖因心怀爱妾而拒绝皇帝赐妻,是对皇帝不忠”,让年老后疑心甚重的隋文帝逐渐加深对高颖的猜忌。

    杨广继位后,发布诏令,说自己要广纳谏言,召回隋文帝晚年卷入夺嫡之争的老臣,高题也被拜为太常。

    杨广喜声乐,光收天下乐工,高颍上奏阻止;杨广修运河修东京,之后还要修长城,高颍请求暂缓工程;杨广对启民可汗过于恩宠厚待,高颖认为应该警惕突厥,不可信任厚待过重。

    大业三年,高颖因“诽谤朝政”被杀,诸子皆被流放。

    高颖不是什么“反派”,而是隋朝的忠良。

    同样,宇文弼也因为多次进谏招得杨广厌恶,与高颖同死于“诽谤朝政”。

    杨广深恶高颍。高颖死后,著名诗人、司隶大夫薛道衡当众赞美高颖的才华,被杨广找借口处死。

    自己和二哥拜高颖和宇文弼为师,待高颖和宇文弼持续向杨广进谏,惹得杨广厌恶被诛杀后,以杨广的小心眼,恐怕也会对自己和二哥生出恶感,甚至迁怒唐国公府。

    哪怕这师生关系,是杨广自己牵的。

    李玄霸没打算将此事过早向李世民“预言”。

    虽然他偶尔“说漏嘴”,但会给二哥增加过多心理负担的东西,他都瞒得死死的。二哥再早熟,也只是六岁孩童。

    “得想个法子与他们疏远,让隋炀帝知道我和二哥不喜欢他们。”李玄霸把头蒙进缝了厚毛皮的锦被中,小声嘀咕给自己打气,能做到的,一定能。

    他心里很是慌乱。

    李玄霸虽然常在李世民面前用后世人的视角“指点江山”“愤世嫉俗”,但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很清楚。

    隋末唐初群英荟萃,能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无不是人中龙凤。自己若是能和这些人同台竞争,他在现代就不会只是一个历史营销号小编了。

    杨广杀宇文弼和高颖是注定的,朝堂群臣都劝不住的事,自己一个小孩能做什么他所能做的,就只有尽可能地拉着二哥与这两个注定会死的大隋忠良撇清关系。后世常说李渊对建立唐朝没有功劳,这不是事实。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战功,但起兵的资本是唐国公李渊,众人最初投效的也是李渊。在古代,资历、

    声望、年龄十分重要。

    李渊没有李世民,可能只能成为割据势力的一员,甚至直接被窦建德等势力吞并,湮灭历史尘埃中;但同样,未及弱冠的李世民也很难独自与群雄逐鹿,即使他救驾的功劳没被吞也不可能。

    隋朝国公那么多,独李渊能成事,是因为李渊当时有兵权。若不是李渊在大业末年得到杨广的信任,得到了太原的兵权,唐国公府就无法顺利起事。

    如果杨广因高颖之事忌惮排挤李渊,李渊无法取得杨广的信任,就不可能出镇太原,手握兵权。

    虽然李玄霸知道历史不会那么容易改写,说不定李渊没有兵权,唐国公府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募兵起事。但史书中薛道衡的结局,仍旧让李玄霸恐惧。

    谁不怕死他装得很淡然,其实心中一直对喜怒无常,有暴虐之名的杨广有些惧怕。

    “早知道就不该讨好杨广。”李玄霸嘟囔,但杨广都把我和哥叫到面前了,我们不讨好他也会完蛋。真烦。

    李玄霸把脑袋从被子里冒出去,深呼吸了几下新鲜空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拒绝老师也不行,摆烂不好好读书以让高颖和宇文弼厌恶自己更不行。这老师是杨广给的,如果他们不尊重老师,不努力读书,也会被认为是对皇帝的不尊敬。

    x的,真烦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_3312/236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