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唐诗修正 > 第34章 杜甫 卧龙跃马终黄土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岁暮:一年到了尽头,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生快要走到尽头。

    阴阳: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可以作日月讲。这里应该理解为,阴阳分隔的这种规则。

    霁:雨后天晴或者雪后天晴。晴朗。

    宵:夜,入夜。寒宵,寒冷的夜。

    三峡:地名。野哭:野外的哭声。

    夷:少数民族。渔樵:打鱼的人,砍柴的人。

    卧龙:诸葛亮。跃马:有人认为指的是公孙述,王莽时,公孙述在蜀地称帝,有人以跃马代指公孙述。

    但是我以为,这里的跃马,应该是指诸葛亮骑着马纵横战场。既然已经有了诸葛亮,还需要以公孙述举例?没必要。

    况且,诸葛亮的威名,比公孙述要强大太多了,作者没必要把两个不同时期的人都放在一起讲。

    音书:书信,音讯。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字就足够,音和书,都代表音讯,没必要重复。

    漫:在这里应该作“充斥,弥漫”讲。

    释义:

    这首诗有含沙射影的文字,因此,有第二种解释,称之为为二解。

    1,一年又到了尽头,太阳和月亮的交替,好像是催着白天变得更短。(二解:作者的一生已经快到尽头,阴阳分离、生死的规则很残酷,就连这最后短暂的岁月,也不让作者安稳地度过。)

    2,作者浪迹天涯,大霜大雪之后,刚刚天晴,又到了寒冷的夜晚。天涯、霜和雪、寒宵,四个词并列,显得作者很是凄惨悲凉。(二解:作者的一生,历经风霜雨雪,历经坎坷,眼看着到了晚年,又遇到变故。)

    3,五更天的时候,外面传来悲壮的鼓声。

    4,三峡的水中,星河的影子随波而动。

    5,从野外千家万户的哭声中,可以听得出,战争又要开始了。(流离失所,所以在野外哭泣。)

    6,好几个地方传来少数民族的歌声,应该是打鱼的人和砍柴的人开始上工了。

    7,诸葛亮骑着马纵横战场,最后也化为黄土。

    8,在这乱世之中,人情来往都断绝,书信也断绝,人生充满了寂寞和无聊。

    这里讲几个弊病。

    第一句应该按二解去讲,像“阴阳”这种词,读者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应该改一下。

    第二句,第一句有了凄凉,第二句再悲惨,也不能接连四个词去形容这个惨,有些拥挤的感觉。

    第四句的三峡,应该是指长江,为了合乎平仄规范,可以用水面两个字代替,或者江上,都可以。

    第五句的闻字,不如直接以他人之言来叙述,更加直白,也更加和谐圆润。

    第六句始终不和谐,与全文格格不入,外面都在哭,战争来了,渔夫樵夫还能静静地上工?还能唱歌?似乎不符合逻辑。不如给他们安排一些兵器去抗争?

    至于最后两句,我认为,多少也不应该太惨了,稍微留一点余地吧,符合华夏五千年礼制文明的“仁心仁道”。

    毕竟,文化是要让天下人看的。

    改后:

    岁暮萧条悲短景,

    天涯凄惨伴寒潮。

    五更鼓角声悲壮,

    江上星河影动摇。

    野外千哭言战起,

    夷声数处响刀矛。

    卧龙倘若生当世,

    可正清平还九霄?

    释义:

    1,迟暮之年,生命快到尽头,凄凉萧瑟的生涯,让余下的短暂岁月更加悲伤。

    2,流浪天涯,非常凄惨,到了夜晚,还要经历寒潮的侵袭。

    3,五更天,外面传来悲壮的鼓声。

    4,江面上星河倒映的影子,随着水波摇晃。

    5,野外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的人在痛哭,他们在说,战争又要开始了。

    6,有几处少数民族人民说话的声音,也有刀和长矛碰撞发出来的声音。

    7,假如诸葛亮生在这个时代。

    8,以诸葛亮的才能,他能不能够使天地回到正轨,还这片天地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

    这样一写,应该圆润得多了,而且,更多的人能够读懂。

    文化要发扬,一需要正能量,二要通俗易懂大道至简。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0_40037/197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