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愿望品
五一 大具戒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舍弃努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比丘:“比丘!汝舍弃努力为真实耶?”答曰:“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何故于此解脱之道,停止努力耶?昔之贤人,虽失王国,因不自弃努力,再得恢复一旦失去之名声!”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王妃之胎。于命名日,被名为锡拉瓦.库摩罗(具戒太子)。其后,于父王逝世时继王位,称为摩诃锡拉瓦.罗捷(大具戒王),彼为一敬虔正义之王。王于波罗奈都城四门。中央及宫城门前,共造六大施场,并向国之贫困、旅人,施舍财物。又自守戒,或行说戒之式;具备忍辱、慈悲、爱愍之德;爱抚一切生类,如抱子于胁下;王以正法,治理国家。
尔时,王之一大臣于宫中企图阴谋作乱,其后暴露。其他之大臣等向国王申告,王自调查无违,呼大臣近前曰:“汝愚蠢者!汝欲为恶,此国难留,可携财产,伴汝妻子,去往他国!”将彼由国中驱逐。
于是,彼大臣逃往迦尸,赴拘萨罗国,事彼国王,渐得宫中信任。某日,彼告拘萨罗王:“波罗奈国如一细小散漫之蜂巢,国王又极为柔弱,是仅以少数之兵,即能攻取波罗奈国。”拘萨罗王闻彼之语自思:“此必为雇佣前来之间谍。”王对彼曰:“汝定为得金受雇而来。”彼云:“非也,大王!予决未受雇,予所申告之言不伪。若王不与置信,可遣人试之;可于彼之国境村落,试行杀戮,被捕缚后,引渡于波罗奈国王面前时,必与彼等财物而归!”
拘萨罗王自思:“此男所云,甚为大胆。姑且一试!”王遣臣下数人,使杀戮国境之村人。波罗奈人捕获彼盗贼等,引渡至国王面前。国王见彼等问曰:“汝等何故杀害村人?”告曰:“大王!予等为生活所迫!”国王云:“然则何故以前不来予处,尔后不可再为此事。”王与盗贼财物放归。彼等归后,向拘萨罗王报告,王以只此一事尚不能出征,再遣臣下至波罗奈中部地方,进行杀戮。彼等诸人被捕获时,仍同如前,获得国王与以财物而归。虽然,拘萨罗王尚仍无出征之意念,又重遣臣下,于波罗奈市街,进行掠夺。波罗奈王尔时仍与此等盗贼财物遣归。于是拘萨罗王知波罗奈王十分善良,决心欲攻打波罗奈国。终于率军队及象等出征。
当时,波罗奈王有大勇士千人,彼等对突进来袭之狂象亦对抗而不畏惧,彼等具有纵然帝释天之雷电落于头上亦不僻易之气概,如彼大具戒王一旦有所欲者,即令全阎浮提亦能被征服之常胜拔群之诸大勇士也。彼等闻拘萨罗王来攻,晋谒国王而告曰:“大王!拘萨罗王思欲取我波罗奈国而来,我等今愿出阵,在拘萨罗王未曾踏入我王国一步之前,向彼出击,将彼生擒捕虏!”国王斥曰:“汝等为我,不可使他人苦。如有愿获我王国者,可使取之。汝等不可行暴。”拘萨罗王越国境,进军至波罗奈国之中央。于是大臣等再谒国王,述说同样之请愿,国王仍同前不许。拘萨罗王于波罗奈都城之郊外停军,遣使者向具戒大王云:“让渡王国,或选战争。”大王云:“予不欲战争,请取王国。”王遣使者回答。于是大臣等再谒波罗奈王告曰:“大王!我等勿使拘萨罗王入都,于市外击彼捕之。”然国王又如前加以申斥,使都门开放,由一千之大臣相从,坐于大王座之中央。
拘萨罗王率大军势迫近波罗奈之都,彼于中途,不见一敌,彼由多数大臣围绕,到达宫城之门。彼见其处于其目前开放之宫城门内升起庄严之一大王座,清净无垢之具戒大王坐于其上。拘萨罗王下令,将具戒大王及其臣下千人,加以捕缚。并谓:“将此王与大臣等,背手缚紧,伴运彼等至寒林弃尸场,掘至颈之深坑,勿使一人手足自由,培土埋之,夜间狼来,将对彼等为适当之处理。”其臣下遵从盗王之命令,坚缚波罗奈王及大臣等之后手,押解而去。具戒大王此时对盗王不起何等之怒心,而彼之大臣等虽被如是坚缚而去,亦无任何一人违背国王之言语。此盖为彼等前此所受训练之故也。
如是盗王之臣下将具戒王与其大臣押往寒林,掘及颈之深坑,中央置具戒大王,两侧为其大臣,一人无余皆推入深坑培土,紧密填实,离场而去。具戒王对盗王不起怒心,并对大臣等训诫曰:“汝等应勿忘慈悲之心!”
夜半之时,狼等前来欲食人肉,国王与大臣等见狼前来,一齐大声喊叫,狼等惊而逃去;狼等停留返顾,见无人追来,再行返来。国王与大臣等又如前大声喊叫,狼又逃去。如是第三次逃出后,环顾四周,仍不见彼等诸人中,有来追者,狼思:“此等人盖为死刑之囚人。”于是又大胆返回。而此次虽然诸人如何扬声喊叫,狼亦不逃去。
于是狼之首领接近国王,余狼亦来至诸人之所。善巧方便之国王,知狼向自己接近,故意伸颈扬起,使狼近前,于是狼欲向王之颈部张口咬食,国王突然咬住狼颈,口齿以万钧之力,紧闭而拉曳。狼为国王大力咬住,咽喉气结,退后不得,发出畏死之悲鸣。它之诸狼,闻其苦叫之声,咸皆思惟:“我等首领为人中之一人所捕缚矣!”不敢接近大臣,四散奔逃无遗而去。
狼之首领为国王之齿紧咬不放,身体痛苦,前后挣扎,培土自然松弛;一方,狼恐自己被杀,乃用四足为国王扫除所培之土。国王见土已松弛,将狼放开,使出如大象之力,身体向四处摇动,伸出双手,于是手拄土坑边缘,如卷残云之状,由土坑跃出至平地之上。然后激励大臣,取除培土,悉数由坑中跳出。于是国王与大臣等身得自由,离去寒林。
恰于此时,寒林有一弃尸,于横尸之场所,正当两夜叉之领地,夜叉不能分割其尸,互相商谈:“我等不能分割,具戒王为一正义之王,请其为我等分配!我等可往王前。”于是捉尸之足,拉曳赴国王之处请求曰:“大王!请分割此尸,为我两人分配!”国王云:“甚善,汝夜叉!予将为汝等分割,然予身体污垢,予须先行沐浴。”
于是两夜叉以魔力持来为盗王所设之香水,供国王沐浴。国王沐浴终了时,更又持来为盗王所折叠之衣服,捧与国王。国王于身着衣服时,更又持来四种之香匣,捧与国王。国王于身涂香时,更又持来于黄金小箱中所放置之镂刻宝石之扇,上置种种之华,捧与国王。国王于身饰华时,夜叉问曰:“此外王尚有何所须?”彼时国王示以空腹饥饿,夜叉立即前往持来为盗王所烹调种种上好香味之食物,奉与国王。
国王如是沐浴、涂香、饰身、摄取种种上好香味之食物,两夜叉为国王准备有香气之饮料,盛以黄金之器,持来添加饮料于黄金之杯。于是国王饮用饮料、嗽口、洗手。彼时夜叉又奉来为盗王所调治之搀付五种贵香之担步罗(槟榔)叶。国王在嚼用之时,夜叉又问:“大王此外尚有何需?”国王命令曰:“汝等前往持来盗王枕下之剑。”夜叉立即前往持来。国王取剑,使尸直立,由头之中央,直劈为二,将此等分之尸,分与两夜叉,分与后,国王拭剑,纳入鞘中,挂于腰间。
两夜叉食人肉,心神爽快,问国王曰:“大王!尚须有何用?”国王曰:“依汝等之魔力,引导予入盗王之寝室,并将此等臣下,各送归家。”夜叉:“谨遵王命!大王!”于是依国王之命令而行。
此时盗王于庄饰之寝室之内,横眠于卧榻之上。国王以剑鞘击打熟睡不知前后盗王之腹。盗王惊醒,依灯光见为具戒大王,由榻上飞身起立,拼出勇气站立,对国王问曰:“大王!深夜之中,隔开警卫之人,来此紧闭之宫城————任何人皆不能入之场所————卿身佩剑,且着华丽之饰,至此枕边,究为何故?”国王于是详细说明自己得来此处之方法。盗王闻其语,深受感动而言曰:“大王!我虽生为人主而不知卿之德,然吸血食肉,残忍狞猛之夜叉尚且善知卿之大德。今后对具足如是大德之卿,决不再企生阴谋!”于是悬剑为誓,愿国王宽恕,而使大王卧于大榻,盗王自己则横卧于小榻。
如是至天明太阳升起时,鸣击大鼓,呼集所有军队、大臣、婆罗门、户主,当彼等皆来集时,盗王如向空中施于满月,称赞具戒王之诸德,于群众面前,再请国王宽恕,返还国土,并云:“今后贵国如起贼难,皆由我来承担警护之任。愿卿善治自身之王国。”盗王更将进谗言者宣告死刑后,率领军队及象,归返拘萨罗国。
今具戒大王着华丽之衣饰,在纯白之王伞下,坐于着鹿脚之黄金玉座,观察自身之光荣,心中自思:“予若不努力忍耐,则不但无如此之光荣,即一千臣下之生命亦将不能救助。今依忍耐之力,不但恢复一旦失去之名誉,而一千人臣下之生命亦被赐与。故凡人不可失望,常应努力,盖努力之果报,始有如是之殊荣。”国王以感激之语,作次偈之说明:
人常生希望 贤者不可挠
愿望之实现 即在我目前
如是菩萨(具戒大王)云:“汝等持具足戒诸人!努力之果报,必为光荣者。”王唱此偈,述感激之情。其后,具戒王终生励行善行,从其果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终了,舍弃努力之比丘,得阿罗汉果。佛连络本生之今昔为结语:“尔时曲心之大臣是提婆达多,一千人之臣下是佛之僧团,具戒大王即是我。”
五二 小伽那迦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弃努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处所述谈话之全部,在摩诃伽那迦故事(第五三九)中再出。
主分
王坐于白伞之下,唱次之偈:
努力励行者 贤者勿倦疲
自渡生死海 到达见彼岸
结分
此时舍弃努力之比丘,得阿罗汉位。此小伽那迦王即是等正觉(佛)。
五三 满瓶本生谭
(菩萨=财务官)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毒酒所作之谈话。某时,于舍卫城,无赖之徒,集合商谈:“我等现无酒钱,究向何处筹措?”于是一男云:“请勿忧心,予有一策。”众曰:“究有何策?”男曰:“给孤独长者常带一有私印之指环,着美丽之外衣褂,往宫城出仕。我等于是于铫子(酒壶)中置入麻醉剂,一同坐入所设酒场之中,待给孤独来时,呼之曰:≈lso;财务官阁下,请入内!’向彼劝酒,至彼失去意识,即夺取其外衣与指环,以作酒钱。”彼等赞许:“甚善!甚善!”依其男之计而行。
当彼大财务官来时,由此方向彼出迎劝曰:“阁下!请来此处,我等之处,备有良酒!少饮再归!”彼自思惟:“已得预流果之佛弟子,如何能饮酒?自己原不思饮,予可揭发无赖汉等之奸计!”彼即进入酒场,观察彼等之行动,知彼等于酒中以如是如是之方法下毒,彼思:“今将此等无赖一同赶走!”向彼等曰:“汝等皆为恶心之人,于铫子中入药,来与人饮,使之麻醉,思盗其物,今开酒场,全体坐人,赞赏酒佳,而汝等无任何人执酒而饮。若谓酒未入药,汝等自身试饮一观!”彼于彼等与以恫吓,无赖等立即逃散无踪。于是财务官自行归家,长者自思:“予将向如来申述此等恶人之所为。”于是往祇园精舍诣佛,向佛申告此事。佛言:“长者!彼等恶者生于此世,今谋欺汝,然于前生,仍欺骗贤人。”佛应财务官之恳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为波罗奈之财务官。彼无赖汉等当时一如今之所述同样商谈之结果,于酒中入药,当波罗奈财务官来时,前往迎彼,与今之所述相同,向彼攀谈。财务官本不思饮酒,思欲揭发彼等而入酒场,于是观察彼等之行动,彼自思惟:“彼等果欲思为恶事,予将赶出彼等。”首先为次之言曰:“诸君!饮酒后,往宫中伺候,甚为不妥。俟予拜谒国王归来,汝等且待,坐于此处。”于是往宫中出仕。
财务官由宫中归来,呼彼等曰:“汝等且来此处。”彼入于酒场,眺望入麻醉药之铫子,对彼等云:“诸君!汝等之作法,甚不如意!汝等之铫子中酒,与前同样,未见减少,汝等对酒只为赞赏,而自身等则一滴未饮。若此为如是之良酒,汝等应先自饮为宜!汝等于此酒中,必然入毒。”彼斥责彼等之企图,唱次之偈:
酒如原瓶满 不饮只劝言
依此理予知 此决非良酒
尔后,彼于一生,积布施等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恶者等即今是之恶者等,尔时波罗奈之财务官即是我。”
五四 果实本生谭
(菩萨=队商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精通果实之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当时于舍卫城住有一大地主,招待佛所率之僧团,尔时彼于自身之庭园中设座席,飨宴白米之粥及嚼食等物。食后,主人向园丁命令:“可引导弟子等环绕庭园,捧献庵罗果及种种果物。”园丁云:“谨遵台命!”引导僧团诸人巡回于园内。彼时园丁仅只对树一瞥之下,立即分别谓:“此果实未熟,此尚待熟,此已熟透。”彼所云者,无一违误,善能鉴别。弟子等即往向如来曰:“如来!彼园丁实善知果实之事。彼立于地上,仅对树稍加抬望,立即分晓:≈lso;此果实未熟,此尚待熟,此已熟透。’而彼所云者,无一违误。”于是佛言:“精通果实,非仅此园丁,古之贤人亦精通于果实。”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豪商之家。渐次成长,从事商业,驱车五百辆。某时,通过大道,到达森林。于是停留森林之入口,悉数呼集队商诸人,使彼等得知,向彼等云:“此森林中有毒树,汝等前此未曾食者,无论叶、花、果实,任何一种,未问我之时,绝不可食。”彼等云:“谨遵台命。”一同进入森林。而入林中不久,有一村落,于村之入口处,有一某种果实之果树。其中不但果实之外形,而其香、味,已熟或未熟者,完全如庵罗果状。然食之者,则如饮诃罗诃罗(剧毒)之毒,瞬间即告死亡。
先入者二三贪食之人,思此为庵罗果之树,即食其果。又他之二三者思欲问队主后再食,手持其果而立。队主来时,彼等问曰:“此庵罗果可以食耶?”菩萨知此非庵罗果树,加以禁止曰:“此为似庵罗果树之某种果树之毒树,不可食用。”对已食之人,使之吐出,咽以四甜剂,使之复原。
然以前之队商,常于此树下休憩,彼等皆以此树为庵罗果之树,于食此毒树果实之后,悉皆死亡,次日村人出来,见诸人死亡,捉其双足,曳往秘密场所,投弃尸体,而夺取彼等之车及全部物品。
其日夜明之时,村人等喊叫:“牛为我等之牛,车为我等之车!”急忙前来树下。然见树下之队商平安无事,惊奇问曰:“君等何以知此树非庵罗果之树耶?”队商答曰:“我等不知,乃我等之队主知之。”村人问菩萨曰:“贤者!何以知此树非庵罗果树耶?”菩萨云:“予依两种理由知之。”于是为说次之偈:
此树不难攀 去村亦不远
树生美果实 熟而无人采
依此我知之 此非善果树
彼对群众说法后,平安无事旅行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昔之贤人,亦精通如是之果实!”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队商是佛弟子,其队主即是我。”
五五 五武器太子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弃努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比丘问曰:“比丘!汝舍弃努力为真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于是佛言:“比丘!昔之贤人于应适当时而努力,乃至获得王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王妃之胎。两亲于其子命名之日,招致八百人之婆罗门,悉与彼等所好之物,使满足后,王问太子之相好。善观相好之婆罗门等,见太子之相好圆满而豫言曰:“大王!太子具十分相好,太子于大王逝世后,仍为使用五种武器之名人,而扬名此阎浮提全世界之第一人。”两亲闻婆罗门之语,因此遂命名太子为五武器太子。
此太子渐知分别,于十六岁时,王告太子曰:“太子!汝今后应往学艺。”太子问曰:“父王!就谁学之为宜耶?”王曰:“汝往犍驮逻国之得叉尸罗,向彼有名阿阇梨之前学之。此为支付师尊之报酬。”王与千金将太子送出。
太子往师尊之前,学习诸艺,师尊授太子五种武器。太子携五种武器辞师,由得叉尸罗市出发,身带五武器归向波罗奈。太子于途中到达粘毛夜叉所住之森林。诸人见太子而告曰:“青年!无人入森林,彼处住有粘毛夜叉,遭遇之人,皆被杀而无一余者。”菩萨以充分自信,如狮子无畏之气性进入森林。太子到达森林之中央时,夜叉果然出现。其身高如多罗树,头大如圆塔楼;眼大如碗,两牙如芜菁,突出口外;口如鹰嘴,腹承杂色,手足为暗褐色。夜叉出现于菩萨前云:“汝往何处?止步!汝为我之食饵。”菩萨向彼威吓曰:“夜叉!我有自信,始来此处。汝来近我,宜善当心!否则将以毒箭贯穿,射倒于其处。”太子立即使用浸有诃罗诃罗毒之箭射出,然其箭只附著于夜叉之毛上,无丝毫之效果。于是更枝枝射出共五十枝,悉皆附著于夜叉之毛上。
夜叉将所有之箭拂落于自己之足下,面向菩萨而来。菩萨向彼叱咤,拔剑斩杀三十三指之长剑,亦附著于夜叉之毛上。于是更以枪刺之,亦附著于毛上。菩萨知枪附着,改用棍棒击打,仍被附著于毛上。菩萨知棍棒亦被附着,菩萨示以必死之决心叫曰:“夜叉!我乃五武器太子!汝能未闻我之名耶?当我进入汝所住之森林时,并非只依弓等之武器,乃为依自身而入者,今将打碎汝为微尘!”于是举右手击打夜叉,右手即被夜叉之毛粘住,更以左手打击,左手亦被粘住。于是蹴以右足,而右足被粘,蹴以左足,左足被粘,今更以头撞击,使之粉碎,头亦被粘毛密着。
如是菩萨全身五处落入陷阱,五处吊挂如被缚之状,然彼并无恐惧与怯懦。而此时夜叉心中自思:“此男为人中之狮子,非凡人也,彼决非通常之人。为如我之夜叉所捕,而竟毫不战栗。自己于此路杀人以来,尚未得遇如是之人。彼究缘何而无怖耶?”彼忽然对菩萨不敢吞食,彼问菩萨曰:“青年!究为何故,汝不惧被杀耶?”菩萨答曰:“夜叉!我何惧于汝!我之一身,仅有一死,且我腹中有金刚之利剑,若汝吞食于我,汝不能消化此利剑,此利剑将细碎切断汝心脏腑,必将杀汝。于是我等两人同归于尽。以此理由,我不惧汝!”此是菩萨指身中之智慧剑而言。
夜叉闻菩萨之语自思惟:“此青年所言是为真理。此人如狮子之身体,其肉片虽成为豆粒大小,亦不消化。不如将彼与以解放。”如是夜叉由惧死之心,放开菩萨而告曰:“青年!汝为人中之狮子,我自不食汝肉。汝今如由罗睺之口逃出之月,由我之手逃脱。速归使汝之亲类、朋友欢喜。”
于是菩萨对夜叉训诫曰:“我今往矣,然汝前生为作恶事,今生生为残忍凶恶食他人血肉之夜叉。若今生续为罪恶之行,则必迷行,由闇入闇。今日遇我之后,汝不可再为恶事,如犯杀生之罪,则必生至地狱、畜生、饿鬼世界,或生为修罗之族,或虽生于人间界,则其生亦短命。”菩萨以如是方法,说对五恶之恶果报,对五戒之善果报,又用种种方法恐吓夜叉,使闻其说法,使彼改心,克己守法,住于五戒后,以彼为森林之神,接受供养,与以权利,菩萨热心教诫后离去。菩萨于森林入口处,告诸人夜叉之改心,携五种武器,归波罗奈,于是再与两亲相会。其后,彼即王位,以正法治国,积布施等善业后,从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佛述此说法后,等正觉者唱次之偈:
舍弃爱着心 成无爱着人
善法得涅槃 灭尽一切结
结分
佛以阿罗汉为目的,进而说法语之极点,为说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得阿罗汉位。佛更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夜叉是鸯掘魔罗(大盗),五武器太子即是我。”
五六 金块本生谭
(菩萨=农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住舍卫城之一良家子,闻佛说法,归依三宝(佛、法、僧)而出家。尔时,彼之阿阇梨与和尚等,说明等等之戒,使之听闻,如说:“此名一种戒,此名二种戒、三种戒、九种戒、十种戒、多种戒。此名小戒,此名中戒,此名大戒,此名波罗提木叉(戒本)之制戒,此名根(五官)之制戒,此名行为之净戒,此名日常品使用戒。”彼自思惟:“此所谓戒者,实数甚多。自身被课以如是之多戒,到底不能一一实行。不能满足守戒之人,出家何为?勿宁为一家长,为布施善行,养妻子为宜也。”于是向师曰:“师尊!我不能守如是多戒,不得守戒,出家无益,我今开始还归俗人生活。返还衣碗。”师尊等云:“若然如是,须往十力佛处请假!”于是引彼往法堂至佛之前。
佛观察后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何故无理携此比丘前来?”彼等答曰:“世尊!此比丘云:≈lso;我不能守戒。’返还衣碗,我等携彼前来。”佛即言曰:“汝等比丘!汝等何故向此比丘,说此多戒,此比丘虽尽其全力,亦不能守。汝等今后决不可如此说之。此比丘之事,由我任之。”于是向此比丘,佛曰:“比丘!汝无守多戒之必要。汝能守三戒耶?”比丘:“世尊!若然我能守之。”佛曰:“甚善!如是汝今后守身口意三门,即慎于身口意之恶业。汝可往住处,勿还为俗人。”佛只命其谨守三戒,于是比丘心甚满足,向世尊曰:“承知尊命!世尊!我谨守三戒。”彼拜佛后,与阿阇梨、和尚同去。
此比丘续守三戒,心中思惟:“师尊等向我说种种之戒,彼等自身非佛,如是对我不能了解,等正觉者真乃是佛,为无上法王,以如是之多戒,悉含于三门之内,授我受持,佛乃真为我之护卫者。”彼增长慧见,经数日后,遂得阿罗汉位。
集于法堂之比丘等,闻得此一报知,云:“诸位法友!佛对自谓≈lso;我不能守种种之戒’,意欲还俗之比丘,授与包含一切戒之三门,使彼比丘得阿罗汉位。佛为如何非凡之尊者耶?”彼等赞叹佛之诸德而坐。佛此时来至法堂,问曰:“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甚重之荷物,分作数分,即成轻便。昔之贤者得大金块,不能提起,将之分为数块,持起运走。”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为一村落之农夫,某日,彼于以前村落处之原野耕作。昔日,其村有一富豪,曾埋有一股(大腿之上部)之量,长达四肘(手臂之下部)之金块于地下而逝世。今菩萨耕作,以锄掘着金块而不动,彼思:“此恐为树根之扩张。”除去土壤,乃一大金块,于是急忙以土掩盖,是日一日之中,往他之场所耕作。
太阳西沉之时,彼将轭与锄等,归置于一处,思欲持金块归去,几经向上提起,但不能动。于是坐于其处,心中思惟:“此一部用为糊口,此一部埋置为贮蓄,此一部以为商贾之用,此一部用为布施之善行。”于是彼将金块分为四部份。如是分割,金块轻便,提起运回家中,按四份放置。其后彼行布施等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说法,等正觉者唱次之偈:
常持喜悦心 得为悦意人
善法得涅槃 灭尽一切结
如是佛以阿罗汉位为终极之目的,为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得金块之农夫即是我。”
五七 猿王本生谭
(菩萨=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思欲杀佛而迂回行所作之谈话。尔时,佛闻:“提婆达多思欲杀佛而迂回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婉转回行将杀我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复如是,终于不能如愿!”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猿胎。充分生长,如马子大小,具有大力,独住于河岸。于河之中央有一生有庵罗果及波罗蜜树等种种果类树木之岛。菩萨有如象之大力,彼由此岸之岩上————此河岸与岛之中间有一仅由水露头之岩————跳下,再由岩跳至岛上,食其岛上种种之果实,黄昏之时,再以此方法归来,宿于自己之住所。次日同样出发,又再返回,如是每日同样反复以度日。
此时有夫妇之鳄鱼住于此河。妻之鳄鱼因怀妊,见菩萨每日往来,彼女欲食菩萨心脏之肉,告其夫曰:“夫君!我欲食猿王心脏之肉。”夫之鳄鱼答曰:“甚善!我将取其肉与汝!”更谓:“今日黄昏,猿王由岛上归来时,将其捕获。”于是自己前往仅露头之岩石上横卧。菩萨终日奔驰后,黄昏时立于岛上向岩石眺望自思:“此岩石今日较平时身量加高,为何故耶?”菩萨原本即曾正确测知水量与岩之高度,于是彼生起如是之思:“今日河水未稍增减,而此岩竟较平时为大,此确为欲捕我之鳄鱼卧于其上。”彼思:“今将对此调察视之。”彼由其处立起,恰似向岩石对话之状呼曰:“喂,岩石!”但无任何回答。彼三次呼唤:“岩石!”岩无任何回答,猿王再一次向岩石喊叫:“喂,岩石!汝不向我回答耶?”鳄鱼心中思惟:“此岩平时确必回答猿王,今我且代岩回答。”“喂,猿王!汝有何事?”猿王:“汝为何人?”鳄鱼:“我为鳄鱼。”猿王:“汝何故卧于其处?”鳄鱼:“欲取汝心脏之肉!”菩萨自思惟:“我自无他归路,今我须欺骗鳄鱼。”于是告鳄鱼曰:“鳄鱼!我欲与汝身体,汝且开口,待我近至之时捕我!”
原来,鳄鱼每开口时,则眼目闭起。鳄鱼未曾注意,张大其口,眼目自然塞闭。于是鳄开口闭目以待。菩萨见状,由岛上一跃踏住鳄鱼之头,而后一跃如电光之敏捷,向河岸跳下而立。鳄鱼见此不可思议之行动,自思:“此猿王实甚乖巧。”彼云:“呜呼,猿王!于此世界,备四法(四德)之人,乃能征服其敌者。汝为悉备此四法之状者。”于是唱次之偈:
呜呼汝猿王 有谁能及汝
正语与明智 刚毅与牺牲
具此之四法 善能服敌者
鳄鱼如是称赞菩萨后,归返自己之住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思欲杀我而迂回行,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鳄鱼,是提婆达多,鳄鱼之妻是婆罗门女栴阇,猿王即是我。”
五八 三法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思为杀戮佛而迂回行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提婆达多由猿胎出生,于雪山地方支配自己之一群子猿。子猿逐渐长大,彼恐自己支配猿群之权被夺,以齿咬子猿为之去势(失去生殖机能)。尔时菩萨亦同被生为猿子。于此之先,牝猿知自己胎中宿子,为保护自己之胎儿,逃往山麓森林之中,满月之后,牝猿产下菩萨。其子成长,至知分别年顷,强大而有力。
某日,彼向母问曰:“我父现居何处?”母猿:“吾子!汝父现住某山之麓,支配猿群。”菩萨:“母亲!请携我往吾父之前。”母猿:“吾子!不能往汝父之前,何以故?因汝父恐自己之子猿握得支配之权,以齿咬其子猿为之去势!”母猿虽告知其故,但菩萨云:“母亲!请携我前往,我将有所心得。”于是牝猿携子往父之前。父猿见己子而自思:“此子长大,支配猿群,将不置权任于我,今须立即杀之。予将假作拥抱于彼,用力扼杀之。”父猿:“吾子!长久期间,汝往何处?”彼如拥抱菩萨之状,用力扼紧其子,然菩萨具有如大象之力,彼反扼紧其父,使父之筋骨欲碎。
于是父之心中自思:“此子生长,必将杀予,今将以如何方法杀彼耶?此之近处,有罗刹所住之湖,予将使彼于彼湖处为罗刹所食。”于是向其子曰:“吾子!予已年老,今将猿群让汝支配,今日汝即为王。即位后,于如是如是之处有一湖,彼处盛开两株黄莲华、三株青莲华及五株红莲华,汝由此前往,将彼华采来。”菩萨云:“承知父命,即往采来。”言毕出发。彼往其湖,急行奔驰而下,彼察看四周各侧面之足迹,只有进入之足迹,而不见有升出之足迹。于是彼思:“此池中必为罗刹之住所,我父不能亲自杀我,欲使罗刹吞食我,我将不入池而采取莲华。”于是彼往无水之场所行去,疾速一跃跳起,折取水面之两株莲华,然后降落于对岸。然后再又跳返此岸,依同一方法,再又折取两株莲华,彼如是采取于岸之两侧堆积无数之莲华,彼决不往罗刹支配之水域。
于是彼思:“予不能携带如是之多。”彼将采来之华,携至某一场所,捆束堆积之华。尔时,罗刹自思:“自己长期住于此处,从未见有如是可惊之贤者。彼不断采取彼所欲之华,但从不降落至予自己所支配之领域。”于是将水分开,由水中出至陆上,来至菩萨之处,称赞菩萨曰:“猿王!于此世界,具三法(三德)之人,乃征服敌者。而此三德,卿悉具备无余。”彼称赞后,唱次之偈:
猿王!有谁能如汝 智勇技练熟
具此三法者 善将敌征服
住于水中之罗刹,如是以偈称赞菩萨后,问曰:“汝为何采取此等莲华耶?”菩萨:“父思欲使予为王,命我往采莲华。”罗刹:“如汝为人中最胜之人,从未见有如此前往持华之法,予将为汝持华前往。”罗刹背取华束,随菩萨之后而行。尔时父猿远远望见自思:“予遣彼前往,使为罗刹所食,今罗刹竟为彼持华前来,一切均已终结失败。”于是彼之心脏破裂为七瓣,当场死亡。于是他猿共同集合,拥戴菩萨为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今昔而为结语:“尔时猿群之王是提婆达多,猿王之子即是我。”
五九 打鼓本生谭
(菩萨=鼓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横暴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比丘问曰:“汝为横暴,是真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之横暴,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鼓手之家,住于村内。彼闻波罗奈城施行祭礼,彼思惟:“我于诸人集会之处,击打大鼓,当有所获。”于是率同其子向波罗奈出发。于彼处击打大鼓,储得多金,将与其子一同归村,途中到达盗贼所住之森林。尔时,其父制止其子不断呜打大鼓,彼命其子曰:“汝不可知此连续击打,应如王侯通过道路,断续休息击打。”其子虽受父之教,然彼思惟:“我以大鼓之音,将盗贼等赶走!”于是不断鸣大鼓。盗贼等最初闻大鼓之音,思:“此概为君侯之大鼓。”于是向远方逃去。继而闻大鼓之鸣声不绝,“此非王侯之大鼓!”于是又复返回。经详细察看,知只有父子二人,于是突然将彼等打倒,夺金而去。菩萨谓其子曰:“因汝不绝击鼓,致使我等之蓄金尽失!”于是唱次之偈:
打打勿过打 过度反成恶
打得百余金 过打尽我去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子是此横暴比丘,其父即是我。”
六〇 吹螺本生谭
(菩萨=吹螺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横暴比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螺贝吹手之家。彼于波罗奈城行祭礼时,伴其父赴城中吹奏螺贝,蓄得金钱。归途于盗贼所住之森林,彼制止其父不断吹螺奏螺贝。父思:“以螺贝之音赶走盗贼!”于是鸣吹不绝。盗贼等一如前述前来由彼等夺去金钱。菩萨亦一如前言唱次之偈:
吹吹勿过吹 过度反为恶
吹得之财宝 过吹又失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父是此横暴比丘,其子即是我。”
第七章 妇女品
六一 嫌恶圣典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烦恼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谈话于温玛丹提女本生谭(第五二七)将再述出。佛向彼比丘言曰:“比丘!女人有淫荡、不谨慎、野鄙、卑贱者,汝何故为此野鄙之女所烦恼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犍驮国得叉尸罗之婆罗门家。彼至知有分别之年,己对三吠陀及诸学艺,造诣甚深,为当时有名之阿阇梨。
彼时,波罗奈之某婆罗门族生有一男。两亲于其子诞生之日焚火,其后亦不使火断绝。当时男达十六岁时,两亲告其子云:“吾子!我等于汝诞生日焚火,其后亦不使火断。若汝于未来,真欲愿往梵天世界,应携此火,入于森林,供养火神,努力入梵天界;若希望住于家庭,可往得叉尸罗,就彼有名之阿阇梨修学,然后治家。”青年婆罗门答曰:“予不能于森林中仕奉火神,予将治家。”于是辞别父母,向师之报酬携带千金,往得叉尸罗,于其处修了学问,归家而来。
两亲对其子为在家生活,颇不赞成,实欲使其入森林奉仕火神,于是母亲欲向其子说示女人之罪恶,思欲遂彼入森林,彼女自思惟:“如此贤能博学之阿阇梨,必能向我子说述女人之罪恶。”母曰:“吾子!汝全部终了学问之修习耶?”子:“母亲!予已全部修习终了。”母曰:“如是,汝必已修学阿萨陀曼陀(嫌恶之圣典)矣!”子:“母亲!予尚未学。”母曰:“吾子!若汝未学嫌恶之圣典,如何云学问之终了?宜再前往学之归来。”子:“承知遵命!”于是再向得叉尸罗出发。
其师有百二十岁之老母,师尊亲自为老母沐浴,为进饮食,加以看顾。他人见之,常加嘲笑。师尊自思:“予将入森林,于彼处看顾吾母度日。”于是于某一寂静之森林中,选一流水畅乐之场所,建一仙人住居之小舍,运来熟酥及硬米,自己携同其母前往,如是彼得经常看顾母亲而住于其所。
此青年往得叉尸罗,不见师尊。于是询问:“师尊往何处耶?”彼闻得以上之报知,即往森林拜访,敬礼师尊而立。师问曰:“汝何故甚早返来?”青年:“予再须向先生学习嫌恶之圣典。”师曰:“究为何人向汝语及须学嫌恶之圣典耶?”青年答曰:“予母所言!”菩萨于心中思维:“世间无此嫌恶之圣典,此恐为彼之母亲思欲使彼知女人之罪恶。”于是,师云:“甚善!如是教示汝此嫌恶之圣典。汝自今日以后,代我亲手为母沐浴,看顾我母及饮食等,并于擦拭母之头、脊、手足之时,不可忘记赏赞之词谓:≈lso;老母!汝虽年长,然身体甚美,青年之时,盖亦如是!’又于洗老母之手擦香水时,称赞其手足之美。如是,我母向汝所作之谈话,汝不可羞耻且不可腹藏,悉皆告我,如是,汝将习得嫌恶之圣典,若不如是,习得即不可能!”
彼云:“承知师命。”彼守师尊之命令,自此以来,依师言而行。老母经青年屡屡返复赏赞,心中自思:“此青年将欲与我一同为乐耶?”此一盲目老衰之女,顿起爱欲之念。某日,老母于青年赏赞其身体之美时,问彼曰:“汝欲与予快乐度日耶?”青年:“老母!此乃予之所欲也,然师尊甚为严格!”老母:“若汝欲与我一同快乐度日,可将吾子杀之!”青年:“予于尊师前,受种种教,只为爱欲,何能杀师?”老母:“若汝不弃我,我将自行杀之!”如是之女人,实为淫荡、野鄙、卑贱之人。如此年老,尚起爱欲,为烦恼所驱,以至欲杀如是孝行之子!
彼将此事,悉皆告语于菩萨。于是菩萨云:“青年!汝善得将此事语我。”师观察母之寿命,已知:“今日为我母之死期。”师云:“青年!由今日起,予将对母一试!”于是师砍伐一优昙婆罗之树,作成如自己身体等大之木像,完全用布包裹,然后仰面横置于师之自身卧榻之上,并以线绳连结。于是向弟子曰:“汝持斧前往,将此牵引之线绳交与我母。”彼往告老母曰:“老母!吾师今于小舍中自己卧榻上就寝。予结置一手牵之线绳,汝可持此斧往,若汝可能,将师杀之。”老母:“汝不可弃我!”青年:“予何能舍弃?”老母持斧颤动而起立,以手牵之线绳传递前进,最后以手触及自思:“此必我子!”于是揭下蒙面之布,执起利斧思唯:“一击之下杀之。”向咽喉四周砍下。尔时,忽闻入木之坚音,始知为一木像。于是菩萨问曰:“吾母何为?”老母大叫:“予为汝所欺骗矣!”即时倒地而亡。此盖为其母应于自己小舍内卒倒,瞬间而亡之命运也。
于是师知老母已死,付诸火葬。火葬场之火消失后,手持森林之花,由青年伴随,坐于自己小舍之入口处,对彼青年曰:“青年!别无任何嫌恶之圣典,女人实多有可厌者,汝母命汝修学嫌恶之圣典,命汝来予处之前,乃为使汝知女人所易犯之罪恶。今汝已明见我母之罪恶,由此可知,汝将了解女人淫荡、野鄙之事。”师教诫彼后,遂彼使归。
青年于是拜别师尊,归至父母之前。尔时其母向彼问曰:“汝已学得嫌恶之经典耶?”青年:“母亲!我已学得嫌恶之经典矣。”母:“若然,汝将何为?遁世仕火神耶?抑为家庭生活度日耶?”青年:“予已明见女人之罪恶,家庭生活已为无用!予将出家。”彼为表明意志,唱次之偈:
世女多淫荡 彼等不自制
烦恼之焰盛 长幼无分别
淫欲如烈火 一切皆烧尽
出家弃彼等 我修隐仙道
彼如是说偈后,辞别两亲而出家,如今所说,委身为隐遁之生活,死后生梵天界。
结分
佛言:“如是,女人多淫荡野鄙,为苦痛之源。”佛述女之不德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得预流果。佛连络本生今昔而结语:“尔时之母是迦毗罗尼女,父是大迦叶,婆罗门之弟子是阿难,阿阇梨师即是我。”
六二 生卵本生谭
(菩萨=国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烦恼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比丘:“汝之烦恼为真实耶?”比丘答曰:“是为真实。”佛言:“比丘!女人实难与监视者也,昔之贤人自女从胎出生以来,即始终监视,但仍不能完全监视。”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王妃之胎。成人之时,精通一切之学艺,国王去世时,即王位,以正义治国。彼常与司祭作骰子游戏,彼于投骰子时,口唱赌歌,投黄金骰子于银盘之上,习以为常。歌曰:
河弯曲流行 森林由树成
女如得机会 必定为恶行
口唱如是之歌,投下骰子,则国王必胜,而司祭必输。因此,司祭渐次失去家与财产。
于是彼自思惟:“若然如此状况下,此家中之财产将全部失去矣!予将寻求与他男未曾会面之女,禁闭于自己之家中。”更又改思:“未曾与他男会面之女,不可能与监视。”于是决心:“女之女子诞生,立即带来,与以监视,及其生长,均禁闭于予家,使之坚守贞操,以严重监视。如是则每投骰子必胜,由王室将钱席卷而赢回。”彼之原来豫测十分巧妙,于是见一贫困之妊妇,彼豫测:“此妇必产女子。”呼彼女近前,与以金钱,使住于自己家中。待妊妇生产后,又与以金钱使归。所生之女子不使一切之他男得见,立即仅交付与女人之手养育,待其长大之时,接回使住于自己家中。
司祭于此女生长之前,与国王未有一次作投骰子之戏。至将此女接来自己家中使住后,彼对国王云:“大王!予与大王为骰子之戏。”国王云:“甚善!”于是与前同样开始投掷骰子。国王照例唱赌歌投掷,但司祭立即续为附加曰:“我家之少女,不在此例中。”自此以来,则司祭连胜而国王续负。菩萨自思:“此必司祭之家,有一贞淑之女环绕之故。”于是遣人窥探,果如彼之豫想。彼思:“如是,予将使此女破戒(贞操)。”于是呼一无赖汉近前问曰:“汝能破司祭家中少女之戒耶?”男:“国王!予能。”国王与彼金,告曰:“如是须立即完成。”遣其男离去。
彼男由国王受得金钱,购买香、薰香、抹香、樟脑等物,于距司祭之家不远处,开舍一卖香料之店。司祭之家为七层建筑,有七处楼门。于各楼门均置有女之门卫。除彼婆罗门(司祭)外,他之男人一切被禁入于其家,即如舍弃尘埃之笼篮,亦须经过检查,而后使入。是故,除司祭之外,其他男人无一人能得与少女会面。
少女有一侍女,此侍女常为少女购买香华,得钱外出。彼时,经常由无赖汉之店前通过,彼男立即知彼女为少女之侍女。于是某日,彼见侍女前来,彼男立即由店中跳出,跪于侍女之足前,两手紧握其足,啜泣而问曰:“吾母!长久期间,汝往何处耶?”又彼男请托之同伴人在傍加言曰:“一切之模样、口气、服装,完全为母子无讹!”此同伴人如此言说,使彼侍女忘怀一切,思惟:“此为吾子无疑!”彼女亦自哭泣。彼等两人互相拥抱而泣。
尔时,彼男向侍女问曰:“吾母!汝现住何处?”侍女:“吾子!予奉仕司祭之幼女————受彼紧那罗(歌神)之惠住于其处,彼女实为世间稀有之美人!”男:“吾母!今往何处?”侍女:“为彼少女购买香、华。”男:“吾母何须向他店购买,今后可由予处任意取去!”于是不受金钱,与以担步罗(菜果)、塔蔻罗伽香及种种之华。侍女归来,少女见如是诸多之香、华,而曰:“我之婆罗门(司祭)何故今日如此心情愉悦耶?”侍女:“贵女何出此言?”少女:“何故得此诸多之香华?”侍女:“此非由主人领得多金所购,实为由我子之处持来!”彼女向少女说明。由是以来,侍女由婆罗门处领得之金,自己存置,而只由其子之处取得香华。
其后经二三日,彼男假卧于病床之上,侍女往店头时,不见其子之姿。问曰:“我子往何处耶?”同伴答:“汝子卧病在床!”侍女闻后,即赴彼男寝室,坐于其处,抚彼之背问曰:“吾子!汝究为何病?”彼男默然不语。侍女:“吾子!何故不语?”男:“吾母!予至死亦不能对汝言之。”侍女:“吾子!不对我言,将向谁言?”男:“如是予言,予病无他,因闻彼女之美而起爱恋之念。若得彼女,予命有助,若不能得,则即将待死!”侍女:“吾子!此事由我任之,汝勿忧心!”侍女对彼激励,取多量之香华携归。即往少女之前告曰:“贵女!予子由予闻汝之美丽,恋慕成病待死,将如之何?”少女答曰:“若汝能牵引撮合,可随其愿!”
侍女闻少女之言以来,即扫除司祭家中各各方隅,集合大量之尘埃,装入大花笼中,开始运出。若被检查笼内,则将尘埃投诸于门卫之女。门卫之女,为此而困扰逃避。如是遇有向彼女稍事盘查,即将尘埃投诸其前。自此以来,侍女携笼出入,门卫之女,皆不检查。侍女见时机成熟,将彼男入华笼中,运来少女之前。于是彼男遂破少女之戒。一两日逗留于其宅邸,司祭外出,两即同行乐,司祭归宅,男即隐匿。
其后经一两日,少女向彼男云:“今汝须离此处。”男:“予将与婆罗门一击之后离去。”少女:“如此可与其一击。”于是将彼男隐匿。婆罗门归宅之时,少女向彼云:“予今为汝吹笛舞踊。”司祭:“甚善,吾女!汝可舞踊。”彼自吹笛。少女:“贵君观我,我感羞耻,请蔽贵君之美颜后,予为君歌诵!”司祭:“若汝含羞,可如是为之。”于是少女执厚布为司祭隐目蔽颜。彼婆罗门于蔽颜后吹笛。少女舞诵不久,谓司祭曰:“予将击汝之头。”喜爱少女之婆罗门并不知何理由,即承诺曰:“汝可击之。”于是少女指示彼男前来,立于婆罗门之后,向其头上一击,婆罗门之眼目如同冒出,头起大瘤,痛不可当。呼叫曰:“伸出汝手与我!”少女伸手,置于彼之手上。婆罗门曰:“汝手甚柔,然击人甚利!”
彼男一击之后,将身隐匿。少女于彼男隐匿之后,由婆罗门面部解布,持油来涂其头伤。其后于婆罗门外出时,侍女将彼男入笼运出。彼男即赴国王之前,悉语事之经过无遗。于是国王向出仕前来之婆罗门云:“且作骰子游戏。”司祭应允:“大王!谨承遵命。”国王使人持出投骰子之台,以前同样唱出赌歌,投下骰子。婆罗门不知少女破戒,又附加如前之句,“我家之少女,不在此例中。”虽如是唱赌之歌,结果司祭继续失败。
国王已知此事之原委,向司祭云:“婆罗门!何有例外?汝之少女已破戒。汝自其有生以来,始终即与监视,置监视者于七处,汝思:≈lso;如是可以十分监视矣。’然女人者,纵然入于怀中,持之而行,而能仅忠实于一人之男者,世间甚为少有。汝之少女谓:≈lso;予为汝舞踊。’使汝吹笛,以布蔽汝之颜,命其自己之情夫,击汝之头,使情夫暗自逃走,今汝尚称汝之少女为例外耶?”于是为唱次之一偈:
婆罗门!汝于女面前 蔽覆颜且吹笛
养妻如生卵者 若贤者谁信妻
菩萨为婆罗门如是说法。婆罗门闻菩萨说法后,归家向少女诘问:“汝已犯如是之罪恶!”少女云:“贵君!何人为如是之话?予决无此事。击贵君者为我一人,并无他人。若君不信,予为誓言:≈lso;除君之外,未触一切他人之手!’予愿跳入火中行试罪法,使君相信。”
婆罗门云:“如是甚善!”于是积起多薪焚火,呼少女近前:“若汝有自信,可入此火。”
于此之先,少女向侍女告之使其领会:“速前往汝子之场所,当予欲跳入火中时,彼来执予之手。”侍女即往其子之所,如言告知。于是彼男先至,立于群众之间,少女思欲欺骗婆罗门,立于多人之间言曰:“予除贵君之外,从未触及他人之手,由誓言之诚实,此火不能烧予!”女作将欲入火之势。彼男于瞬间跳出曰:“汝等试观司祭婆罗门之所为,彼竟将如是之美妇人入于火中!”于是执彼少女之手不放。少女推开其手向司祭曰:“贵君!予之誓言已被破,予不能入火矣。”司祭问:“何以故?”少女:“贵君!予曾立誓,除贵君之外,不触他人之手,然今予已为此男执手矣。”婆罗门知为此女所斯骗,于是责打后将其驱逐。实则女人者多有充满如是之罪恶者,无论为如何之重罪大恶,为欺瞒自己之夫,而谓:“予决作此等之事。”为一白昼公然立誓言之不贞者。因此,亦可说为如下之偈:
女富奸智如盗贼 真理于彼极难得
水行如鱼之通路 女人性情难探知
虚伪于彼如真理 真理于彼如虚伪
犹如草多牧场牛 如求好草更好草
彼等求夫无止境 女性残忍如贼蛇
更如易崩之砂粒 人言之事无不知
结分
佛言:“女为如是难监视者。”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烦恼之比丘,得预流果。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波罗奈国王即是我。”
六三 枣椰子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烦恼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比丘问曰:“比丘!汝在烦恼,为真实耶?”比丘答曰:“是为真实。”佛言:“女人不知恩,为叛逆者,汝何为如人所恼?”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之治国时,菩萨为仙人之生活。彼于恒河之岸,建仙人之小屋,得定力与通力,住于禅定悦乐之中。彼时,波罗奈之财务官有一女,此女残忍暴虐,人呼为恶女,常时打骂奴婢。某日,彼女云:“前往恒河游览。”于是由奴婢等陪伴出发。彼等游览至日落之时,忽起狂风暴雨,诸人见起风雨,到处急速逃避而去。随同财务官女之奴婢等云:“予等今正为抛弃此女之时。”于是将此女投入水中而逃去。雨仍降注不停,太阳沉没,天已暗闇,奴婢等未伴女而归,财务官问曰:“吾女往何处耶?”诸人答曰:“贵女确曾往恒河岸边,其后转往何处,不得而知。”于是派亲类诸人前往巡回搜救,但终不知其行迹。
彼女落水,大声呼救,彼女为水流漂送,至夜半之时,到达菩萨仙人之小屋附近。菩萨闻彼女叫声,自思惟:“此为女人之声音,予将为救助。”遂以草把为炬,即赴河岸,发现彼女,菩萨对其勉励:“汝勿恐怖,汝勿恐怖!”菩萨原来具如象之大力,立即入河涉水而行,引女上岸,携伴归至小屋,为其焚火,彼女为火暖忘寒时,菩萨向女问曰:“贵女家住何处?因何而坠河?”彼女向菩萨说明事情经过。菩萨云:“汝可暂居此处。”使彼女住于小屋,彼则于户外过夜。两三日后,菩萨云:“汝宜归去矣。”然彼女自思惟:“使此仙人破戒,一同伴居。”彼女不愿离去。
经过时日,彼女示以女性之魅力与娇态,遂使仙人破戒,失去禅定,于是仙人伴女住于森林。女劝仙人曰:“住此森林,无能发展,宜往诸人所居之处。”于是仙人伴女往国境之村,于其处卖枣椰子之实,以维生计而养女。因彼卖枣椰子之实为生活,人人呼彼为枣椰子贤人以示爱好。村人等与彼金钱,向彼云:“请住于此处,教我等知事之善恶。”村人使彼住于村入口处之小屋中。
此时山贼由山中降临,国境荒乱,某日,贼来掠夺其村,令村人等为包装掠夺之财物,并将财务官之女带走。贼兵抵达自己之住所后,其他诸人解放使归,贼之首领见彼女貌美而倾心,乃以彼女为自己之妻。菩萨寻问:“如是如是之女往何处耶?”彼闻及云:“彼女为贼兵带走,已为首领之妻!”彼思:“此女将不能离予而住,必将逃归!”于是彼待女归来而度日。然财务官之女思惟:“予居此处,甚为幸福,但彼卖枣椰子贤人将于某时前来,将由此处将予带走。予今故示爱贤人之状,呼彼前来杀之,如是得免于为贤人带回之虞。”于是遣一男人往贤人之前告曰:“予在此度日甚苦,请贤人自来,带予归去!”
贤人得其通知,自往出发,停留于贼村之入口,由彼处遣使者,约彼女出来相会。女云:“吾夫!若予等今逃走,贼之首领,将立即追及,我等二人均将被杀。待至夜间,再行逃出!”彼女引导贤人至贼之住家。然后与彼饮食,安置彼坐于一室。黄昏时分,贼首归来饮酒,彼醉后,彼女向贼首问曰:“贵君!贵君如见眼前之敌人,将如何处置?”首领:“予将如是如是为之。”女:“敌人不在远处,现坐于次一房中。”
于是首领携火把往次一房中查看,见贤人坐于彼处,立即捕彼,曳至家中之中央,任意欧打贤人之头及肱股。贤人虽被敲击,但不言他之任何事故,只云:“不知多恩情之贱奴,不义叛逆之贱奴。”首领于敲击之后,将彼捆缚于地上,自己于晚餐后就寝。次晨,昨夜之酒醒瞬开眼目,又再开始敲击贤人,贤人仍只反覆说述前语。首领自思:“此男如是被打,不云他事,只唱同一言词,予当问其原委。”彼于彼女睡眠之时向贤人问曰:“汝何故如此被殴而只唱同一言词耶?”贤人云:“如是予将使汝闻。”于是由最初语其缘由:“予原为一仙人,住森林中,已得禅定。彼女由恒河中漂来至彼处,予救彼女上岸,与以看护,然其后,彼女诱予失去禅定。予离森林,为养彼女,住于国境之村。女为汝等所掠来至此处,彼时女遣使来告予:≈lso;予度日甚苦,请来带予归去!’如是,予今陷汝手中。依此之故,予为是言。”
贤人说明缘由后,首领心中自思:“此女对如是高德之人,尚且如此,对予将为何事,实不可知。如是此女不可不杀之。”贼首决心,于是安慰贤者后,唤起睡眠之女,携剑而来对女曰:“予欲于村之入口处,将此男杀之。”于是伴女出至村外,告女云:“将此男捕缚!”彼使女捕缚贤人,执剑使女见如欲杀贤人状,而真将女劈为两半,然后使贤人沐浴,由头至足,以洗清净,其后数日之间,与以甘美之食物,使之满足。向贤人问曰:“汝今后往何处耶?”贤人曰:“予不望世间任何之生活,再行开始为仙人之生活,思住于森林之中。”首领云:“如是,予亦欲出家!”两人共皆舍世,赴森林之住所,于是得五神通、八等至。如是彼等死后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二法话后,连络而唱次偈:
女人!易激忘恩者 叛逆离间者
比丘!汝等励梵行 汝必住极乐
佛为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烦恼之比丘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贼首是阿难,贤人即是我。”
六四 难知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住一优婆塞,彼住于三宝、五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然彼之妻,则破戒而为恶事。彼女为恶之日,平易如为百金所购之女奴隶,而于不为恶之日则如一残忍暴虐之贵夫人。彼不了解其妻之性质,为妻所恼,以致对佛之近侍,亦自疏远。
某日,彼携香、华来向佛敬礼就座时,佛问彼曰:“优婆塞!汝于七八日间未见,何以故耶?”彼曰:“世尊!予妻某日如易为百金所购之女奴隶,又某日如残忍暴虐之贵夫人。予不解妻之性质,是故为妻所恼而疏于向佛近侍。”佛闻其语曰:“优婆塞!女人之性质难知,昔之贤人曾言!”佛更曰:“有重生几度,犹不得知者!”佛应优婆塞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为有名之阿阇梨,教授五百青年婆罗门之学问。尔时有住于外国之一婆罗门弟子前来菩萨之前修学,彼对某女起爱着之念,以彼女为妻,住于波罗奈之都。彼向师尊之前,曾两三度不及出仕。彼之妻,为一破戒犯罪之女,彼女于为恶事之日,则平易如一女奴隶,而不为恶事之日,则残忍暴虐如一贵夫人。彼不解妻之性质,心为妻所恼而迷惑,因而常怠于向师尊之前出仕。
经七八日,彼诣师尊之前时,师尊问彼曰:“青年婆罗门!汝何以未来耶?”彼答曰:“师尊!予妻某日对予爱好如一女奴隶之状,又某日如贵夫人之残忍暴虐。予不解妻之性质,因此,予心被恼乱,不能来师尊之前出仕。”师云:“诚如汝所云,青年婆罗门!女人者,多有于为恶事之日,顺从夫如女奴隶之状,而不为恶事之日,则傲慢顽固,不以夫为夫。如是之女人,为心曲而不德者,其性质实难测知,因此无论女之爱与不爱,应勿稍挂心!”彼为教诫弟子婆罗门唱次之偈:
女爱勿思喜 不爱勿思悲
如鱼通水路 女性难测知
如是菩萨以训诫弟子婆罗门,自此以来,其弟子对妻亦不再恼心,彼事亦知自己之恶性入于师尊之耳,此后亦终止为恶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优婆塞得预流果。佛连结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夫妇即是今之夫妇,又彼时之师尊即是我。”
六五 懊恼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与前同样之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据此优婆塞深自探索之结果,知其品行不端,于是与妻口角,心境恼乱,七八日间,怠于佛近侍。
某日彼优婆塞往访精舍,敬礼如来就座时,佛问曰:“汝七八日间,何以未来?”彼答曰:“世尊!予妻品行不端,为此心生懊恼,怠于出仕。”佛言:“优婆塞!女为恶事,勿思恼怒,心须保持冷静。此昔之贤人所语,汝因隔世而不知其因缘!”佛应优婆塞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与前同样为一有名之阿阇梨。弟子中一人为妻之恶心所恼乱,数日未至师尊之前。某日,为其师询问,彼语其缘由。于是师云:“不端之女人为万人共有之物,贤人曾谓:≈lso;女有不端之行,知之而勿怒’。”师为教诫弟子唱次之偈:
世之恶女人 如路如河川
又如酒间场 人间聚会堂
贤者虽知之 无恼亦无怒
菩萨如是以教诫弟子。弟子闻教诫后,对妻之行为不再懊恼,其妻闻得其师已知,其后亦止为恶事。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优婆塞得预流果。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彼时之夫妇即是今之夫妇,师尊之婆罗门即是我。”
六六 优相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爱欲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住有一良家子,闻佛之说法,归依三宝之教,出家行道,行禅定,坚守业处。某日,彼于舍卫城步行托钵,见一身着美饰之妇人,于是彼为快乐而破根(五官)之自制,用目盯此一妇人。尔时,于彼心中生起爱欲之念,恰如幼树被斧伐倒。
由是以来,彼溺于烦恼,感觉身心衰敝,如野兽之狂回,不喜佛教,爪发延长,污衣缠身。
法友比丘等见彼烦恼之相,向彼问曰:“法友!汝之根(五官)与前全变,为何故耶?”彼答:“法友!予无何乐也。”于是比丘等携彼往佛之前,佛问曰:“汝等何故无理强伴此比丘前来?”彼等曰:“世尊!此比丘实甚烦恼!”佛问比丘:“汝比丘!是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更问曰:“何人使汝烦恼?”比丘曰:“世尊!予出托钵时,眺望某一妇人,破根(五官)之自制,因而予心为此而起烦恼!”
佛向比丘言曰:“汝破根(五官)之自制,为快乐喜见美姿,由烦恼而心乱,原无足怪。昔日得五神通、八等至,依禅定力而灭烦恼,飞行空间之净心菩萨,亦因见美姿而破根(五官)之自制,离禅定烦恼心乱,得大苦恼。何以故?虽有如颠覆须弥山之大风,而如象大之秃山,则无影响;又有如能根拔阎浮树之大风,而生于断崖之灌木,则几无影响;又有如吹干大海之大风,而小池则几无影响。与此同理,虽然得无上智具净心之诸菩萨,有时亦因烦恼而自然发生无明,因此,汝不可少有羞耻。虽具清净心之人,亦为烦恼所惑,博得名声之人,亦得耻辱。”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某大富豪之婆罗门家,彼达有分别之年龄,熟练一切之学艺时,舍爱欲为隐遁之生活,完成十遍处之净业,得通力与定力;如是享禅定之悦乐,住于雪山地方。
某时,彼为求盐醋,由雪山降下至波罗奈市,于国王之御苑一泊。翌日彼检点携带之物品,缠赤树皮之衣,以黑羚羊之皮,披于一肩,束发为轮形,担一伽里量之荷物,携杖往波罗奈市中托钵,到达宫城之门。国王见其步行之态度,甚感中意,迎彼使坐于华丽之席上,享以软硬种种之食物,使之满足。国王于彼申述谢辞时,恳望彼留住于御苑,彼即承诺,其后十六年间住居于御苑。彼于宫中进食,专从事于国王一族之教化。
某日国王为镇服国境之叛乱而出发。尔时王命名曰美丽之王妃:“须尽心奉仕仙人。”于是踏上征途。国王出征,菩萨于随心所欲时,亦往宫城出仕工作。某日,王妃为菩萨调理食物自思:“今日彼来甚迟。”于是薰好香之水沐浴,身着华美之饰,于广间中持出一小卧榻,卧于其上,待菩萨归来。
菩萨亦知时间甚迟,由禅定起立,往宫中飞行。王妃闻树皮衣之音自思:“仙人来矣”,急速起立时,其美丽之外衣滑落,适仙人由窗口进来,为王妃诱人之隐处所惑,彼为快乐,顿生爱欲之念,如幼树之被伐倒,如是禅定忽然消失,彼如一斩落双翼之鸟。彼立于原地,手执食物,无少食欲之心。彼为烦恼,周身颤抖退出宫城而往御苑,入于自己小屋之中,置食物于卧榻之下。其后,彼爱著于诱人之隐处,不断烧起烦恼之焰,七日之间,不饮不食,卧于卧榻之上。
国王平息叛乱,于第七日归来,于都之周围,严肃整饰行列后,向宫城归来。尔时国王思欲会仙人,赴御苑,入小屋,见仙人卧于其处。国王见此自思:“此必患病。”为清扫小屋后,走近仙人之足下,国王:“仙人!君患何病?”仙人:“大王!予非他病,乃为爱着心而起烦恼。”国王:“仙人!汝向何人起爱着心?”仙人:“大王!予对王妃起爱着心!”国王:“仙人!甚善,如是王妃与汝!”于是伴仙人入于宫城,使王妃着美丽之盛装,赠与仙人。同时,国王密与王妃告诫曰:“汝须尽汝之力,救助仙人!”王妃答曰:“国王!承知尊命!予将施救!”于是仙人伴王妃,离宫城而去。
如是出宫城大门时,王妃向仙人告曰:“仙人!予等须求得住家。汝往请愿国王赐与住家。”仙人往国王之前,乞求“愿得住家”。于是国王于诸人不净处建一轩破屋。仙人伴王妃往至其处,彼女不入。仙人:“汝何故不入耶?”王妃:“此处甚秽!”仙人:“如是今予将如何处之为宜耶?”王妃:“请先清扫。”更又命令曰:“更请前往取来锄与笼等物。”于是遣仙人再往国王之前。当仙人携来之时,王妃命仙人清除粪尿与尘埃,并使持来牛粪,涂墁墙壁,然后更又命令:“请前往持来卧榻,持来床几,持来绒毡,持来水壶,持来碗盏。”如是一一持来,并命持来水及其他种种之物。仙人持碗斋水,水壶盛满后,准备沐浴之水,整备卧榻,二人共坐时,王妃抓握仙人之须髯接近自己直至面对面,云:“贵君已忘己为仙人婆罗门耶?”
彼于此时,心中开始醒觉,彼以前之时,完全为无明之状态,诚如经典所述:“如是爱欲之障碍,以无明为因故,名为烦恼。汝等比丘!盲动以无明为本也。”仙人心中醒觉而自思:“此爱欲愈益增上,则予将堕四道而不能抬头。今予将此妇人返归国王,应入雪山!”于是伴王妃晋谒国王告曰:“大王!予不要王妃,为王妃使予爱欲增上。”于是唱次之偈:
昔不得相好 唯只爱欲盛
美眼成我物 更使爱欲生
于此同时,仙人再得已失之禅定,坐于空中说法,以教诫国王,然后飞行于空中,抵达雪山,其后决不再归返人间之道。如是勉励梵行,由禅定而不堕,遂得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得阿罗汉位。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彼时之国王是阿难,≈lso;相好王妃’是莲华色,彼仙人即是我。”
六七 膝本生谭
(菩萨=国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某田舍女所作之谈话。某时,于拘萨罗国有三人之男,于森林之端耕作。尔时,盗贼于森林掠夺诸人之物而逃去,诸人追踪盗贼不见,来至三人之所。诸人向三人之男云:“汝等森林中掠夺,今扮为农夫之状!”于是将三人捆缚,引渡至拘萨王之前。时一女向彼处前来泣叫曰:“请与我遮蔽之物!”彼女泣叫。其后数次前来宫城,国王闻彼女之声,命与彼女遮蔽之物。于是家臣持来布疋,彼女见此云:“此非为我愿遮蔽之物!”家臣往国王之前曰:“此女所谓遮蔽之物,非为布帛,恐为其夫。”于是国王呼女问曰:“汝之叹愿汝夫为汝遮蔽之物,果如此耶?”女答:“大王!诚如王言,夫者实为蔽物,若无夫君,虽着千金价值之衣服,亦如同裸形。”为说明此意,述次之偈:
无水河成裸 无王国成裸
虽有十兄弟 无夫女成裸
国王对女所云甚为中意,问曰:“此三人之男与汝为何关系?”女:“大王!一人为夫,一人为兄弟,一人为子。”国王:“予对汝所云,甚为合意,此三人中与汝一人,汝欲何人耶?”女:“予如得长生,将得一夫,又能得子,然父母亡故,不能得兄弟,请将兄弟与我,大王!”国王闻彼女之言,甚为满足,将三人一同释放。如是三人之男因此女而免于苦痛。
此一事件不久遍知于僧团,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话:“诸位法友!三人之男为一人之女而免于苦痛。”彼等称赞此女之功绩而坐。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耶?”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女救助三人之男,非自今始,前生亦有救助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三人之男于森林端耕作。以下与前之故事相同。尔时国王亦问:“此三人之中,汝欲何人?”女:“大王!三人不能皆得耶?”国王:“否,此不可能。”女:“若三人不能同得,予愿得兄弟!”国王:“子或夫可携归一人,兄弟无何功用!”女云:“然则子与夫皆易得,兄弟则难得!”于是唱次之偈:
国王!我得我子易 如野菜置膝
我得夫亦易 有多数路人
世界由何处 求得我兄弟
国王喜悦云:“此女为真实语。”三人皆由牢狱释出与女,女伴三人归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非由今始,前生此女亦由苦痛中救助三人之男。”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昔之四人是今之四人,尔时之王即是我。”
六八 娑祇多城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娑祇多城附近之安阇那林时,对一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佛伴比丘之僧团,入娑祇多市时,一年老婆罗门由市内出,出于市之内门处,遇十方佛,婆罗门跪于佛足之下,紧握佛足云:“吾子!两亲年老,当然须子看顾,如是长久期间,何故不来予等之处耶?予今遇汝,母亦欲会汝。”于是引导伴佛,至其家中。佛至其家,与僧团之比丘,共就所设之席。婆罗门女亦出来跪于佛之足下泣云:“子!长此期间汝往何处耶?两亲年老,子不应养育耶?”更又唤子与女出云:“汝等前来此处,兄弟互相问候!”于是向佛问候。两亲于是心甚满足,喜舍诸多施物。佛于食事终了后,为两人说老经,说此经竟,两人得不还果。于是佛由座起,归安阇那林。
比丘等坐于法堂,相互语曰:“诸位法友!此婆罗门知≈lso;如来之父亲为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而竟与其妻同对如来呼为≈lso;吾子’,佛亦与以同意。此究为何意义耶?”佛闻比丘等之语言曰:“汝等比丘!彼等两人乃为对己子而称≈lso;己子’也。”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婆罗门,昔日于五百世之间,续为我父,五百世之间,为我叔父,又五百世之间为我祖父。彼婆罗门女,亦于五百世之间为我母,五百世之间为我叔母,五百世之间为我祖母。如是千五百世之间,我于此婆罗门之手被养育,千五百世之间,我于此婆罗门女之手被养育。”等正觉者佛为此三千世之故事,唱次之偈:
留心于其人 对彼心生悦
未曾见其人 对彼生爱慕
若有如是者 汝应信赖彼
结分
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婆罗门与其妻是今之婆罗门夫妇,其子即是我。”
六九 吐毒本生谭
(菩萨=医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法将舍利弗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舍利弗)食嚼食之时刻,诸人为僧团携来多量之嚼食,来至精舍。僧团之比丘食此之后,仍尚余甚多。诸人向长老云:“长老!可为往村中托钵者留置一份。”其时,与长老住同一精舍之青年僧,往村中不在之时,为彼僧留置残余之嚼食,而彼青年僧未见归来,人云:“现已正午。”于是劝长老食此残留之嚼食。长老食毕,而青年僧归来。于是长老告曰:“法友!予已将为汝留置之残份食之。”青年僧云:“长老!美食之物,无论何人,皆为甘旨!”大长老心甚迷乱,于晨长老决心:“此后决不再食嚼食!”实际舍利弗其后即不再食嚼食。舍利弗不食嚼食之事,为僧团所遍知,比丘等坐于法堂而为此话。尔时佛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舍利弗对一度舍弃之物,虽夺其命亦不再取。”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治疗蛇咬医师之家。彼以医术而立生计。尔时,一田舍男为蛇所咬,其亲类诸人立即往呼迎医师,医师问曰:“涂药以除毒耶?抑或携带咬人之蛇来,由伤口吸取毒耶?”彼等云:“请携带蛇来吸取其毒。”于是医师携带蛇来问曰:“汝咬此人耶?”蛇答:“唯然!是予为之。”于是医师命之曰:“以汝之口由所咬之处吸毒!”蛇云:“予一度所吐之毒,决不再吸取。今后予所吐之毒亦决不吸取。”医师于是取薪木焚火,命令蛇曰:“汝若不吸毒,即入此火!”蛇云:“予纵入火,亦决不吸取自己所吐之毒!”于是唱次之偈:
有咒!一度我吐毒 何得惜命吸
于其吸延命 宁愿不吸死
如是唱偈毕,蛇即欲投火。于是医师蔽蛇,以药、咒文除其人之毒,使之痊愈。医师为蛇授戒而诫之曰:“今后不可害人!”然后放蛇游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虽然损命,对其一度舍弃之物,决不再取!”佛述此说法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蛇是舍利弗,医师即是我。”
七〇 锄贤人本生谭
(菩萨=园丁子)
序分
此本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质多罗象舍利弗长老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为舍卫城之良家子,某日于耕作之归途,接近精舍,得食一上座碗中脂多美味之食。彼于心中自思:“我等日夜亲自作耕种工作,尚不得如是之食物,我亦欲出家为宜!”于是彼舍家,经一月半间之努力而不得悟,彼为烦恼所囚,还为俗人。然苦于食事,又再为僧,学阿毗达摩(论)。如是彼六次离去精舍,又再返来。于第七次出家时,通晓七部之论,读诵甚多之比丘法,增长慧见,得阿罗汉位。于是彼之法友比丘等向彼比丘嘲弄曰:“法友!今汝之心,何以不如以前之生烦恼耶?”彼云:“予今后已不能再度在家之生活矣!”
如是彼得阿罗汉位,于法堂中,有如次之话:“诸位法友!长老质多罗象舍利弗,虽有到达如是阿罗汉位之能力,然后六次停止出家,过在家生活,乃为大害!”尔时,佛来问曰:“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凡夫之心,浮泛难制,对于事物,立生执着,执着一起,不能立即放下。如是制心乃为善事,一旦制心,则生起幸福与快乐。
轻佻心难制 随处为遂欲
善能制御心 制心生悦乐
昔之贤人执着一挺之锄,不忍弃之,起贪欲之心,六次还为在家。及七次出家,始得禅定,征服贪欲之心。此皆由于心之难制者也。”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长于园丁之家,其名为锄贤人。彼以锄耕种土地,莳植蔬菜、南瓜、瓢蕈、胡瓜等类,贩卖以度贫困之生活。彼实即一挺之锄,并无其他任何财产。某日,彼自思惟:“持家无益,舍家出家!”于是,某日,匿其锄而为出家之身。然彼思及其锄,不能抑制贪欲,遂为此钝刃之锄,停止其出家之生活。如是二次、三次乃至六次,藏匿其锄而出家,然仍尚为锄而还为在家。
于第七次,彼思惟:“予为此钝刃之锄,几次还俗。今将投弃于大河而出家!”于是彼往河岸,持锄自思惟:“若予得见此锄之落处,则又将起返来捞取此锄之心。”于是彼紧捆锄柄,出以如象之大力,于头上三次回旋,瞑目而投入河中,三次高呼:“予今胜矣!予今胜矣!”声如狮吼。
时波罗奈王,于平定国境叛乱归途,于河中洗发,严凝一切盛装,乘于象背而来。尔时闻菩萨之叫声,王云:“此男高呼≈lso;予今胜矣’,彼究竟征服何人?呼彼前来!”将彼唤至近前,国王:“男子!予为征服者,今予于得胜归来之途中。汝究竟征服任何耶?”菩萨:“大王!贵君虽得千之胜利,抑或得十万之胜利,如不能征服烦恼,即不得为真正之胜利。予抑制我心之贪欲,征服予之烦恼!”如是彼凝视大河,入“水遍处定”,得大自在力,坐于空中,向国王说法,唱次之偈:
征服之胜利 非为真胜利
胜利非征服 是为真胜利
国王闻此说法,离妄见,灭除烦恼,于是心倾慕出家生活,对王权之烦恼,亦同样灭除。国王问曰:“贵君往何处耶?”菩萨告曰:“予思雪山过出家生活。”国王云:“如是予亦思出家!”与菩萨同离其处。军人、婆罗门、家长、一切庶民及当场诸人皆回国而去。
婆罗奈之市民相互交谈云:“我等之王,闻锄贤人之说法,入于出家生活,与军队一同离去。我等留于此处何为?”于是十二由旬波罗奈之住民,悉皆出家。市民之行列,亦达十二由旬。
菩萨由此等群众相伴,入于雪山。
尔时帝释天王之座,发生温暖之味,帝释天王探索理由,知为锄贤人为大出家而来。帝释思惟:“诸多群众前来,须为建造住居。”告毗首羯磨曰:“此锄贤人为大出家,须造住居。汝往雪山地方,于平正之地域,为造长三十由旬广十五由旬之隐栖处。”彼承诺谓:“承知尊命,天王!”于是前往,如命建造。
此一故事,于此处为简略之叙述,于护象本生谭(第五〇九)中再为详说。彼此内容,完全相同。
毗首羯磨于隐栖所作草葺之小舍,放恶声吓退野兽、鸟及鬼类。于四方各留宽幅一步之道,然后归自己之住所。
锄贤人由众徒伴随入雪山地方,到达帝释天所赠之隐栖所。得毗首羯磨所作出家之资具。彼先自出家,然后众徒出家,分与小舍,放弃可比帝释天界之一切主权。十三由旬之隐栖处,皆为充满。
锄贤人完成其他遍处之净业,住于梵位,教众徒修行之要点。凡得定者,皆至梵天界,奉仕此等者,亦达梵天界。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心者,依烦恼之力而起执着,由此而难脱,生起贪欲之法亦所难免。如是实使贤人等亦为无知。”佛述此法语,更说明四谛,说明四谛竟,某者得预流果,某者得一来果,某者得不还果,某者得阿罗汉果。佛更连结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众徒是佛弟子,锄贤人即是我。”
第八章 婆那树品
七一 婆那树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者出身之帝沙大德所作之谈话。某日,舍卫城之居民,彼此为友人关系之三十人善男子,携香华被服,思欲闻佛之说法,由多数之随行者相伴,前往祇园精舍,遂即坐于赤铁树、娑罗树等之园中,晚间佛由以佳香所薰之香室(佛房)中出,行至法堂,坐于庄严之佛座时,彼等与从者同往法堂,持香华供养佛陀。向具辐轮之印,如开展吉祥莲华佛之双足顶礼,然后坐于一隅而闻法。尔时彼等随于了解佛之说法而起出家之念,于是于如来将由法堂出时,近如来前,向佛敬礼,愿请出家,得佛许可。彼等于阿阇梨及和尚处得受具足戒,五年之间,住于阿阇梨及和尚前五年之间,熟知二本典之要目,知应为与不应为,常乐见三明而获得之;缝制衣服而染之。为行沙门之法,向阿阇梨及和尚请暇,往佛前敬礼,坐于一偶,而恳愿曰:“世尊!予等对于有(存在)而怀忧愁,生、老、病、死,甚感畏怖,为正脱此等轮回境界,请向我等说示行处(业处)修行之法。”佛为彼等选说三十八行处中利益最多之行处。彼等于佛之前,获得行处后,对佛为遍袒右肩之敬礼,还至庵室,访问阿阇梨及和尚,取衣钵为行沙门之法而出行。
尔时,彼等之中,有一名库顿毕伽弗多,帝沙大德比丘,彼怠慢而不精进,贪欲甚深。彼思:“予不能于静闲之处坐禅,亦不能为托钵之生活。予行实无何用,予将还归!”彼弃精进努力,与彼诸比丘随行不久,即行归返。而彼比丘等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或往边都之村,于其附近之安静处入于安居。三月之间,苦练修行,究极观察奥义,于此大地叫喊声中,得阿罗汉果。于安居竟行自恣式,彼等思:“告佛修行所得之功德!”出离此处,次第行进,到达祇园精舍。整理衣钵,先会阿阇梨及和尚,然后欲往见如来,行近佛前敬礼已而就座。佛向彼等问候交谈,彼等问候如来毕,告如来以自己等修行所得之功德。佛称赞彼等。库顿毕伽弗多帝沙大德,见彼等语功德之话,彼自己亦起欲语沙门法之念。彼比丘等向佛请暇:“世尊!予等思欲住闲静之处。”佛与许可:“甚善!”于是彼等作礼,离去庵室。
尔时,库顿毕伽弗多帝沙大德,于夜间努力精进,急修沙门之法。午夜之时,近床而立,困倦倒地,腿骨折断,痛苦非常。比丘等为看护彼,不能出发。彼比丘等于向佛奉仕之时,来至佛前。佛问彼等曰:“汝等比丘!昨日汝等请暇不云:≈lso;明日出发耶?’”比丘等答曰:“世尊!唯然,但因友人库顿毕伽弗多帝沙大德,非时急修沙门之法,为睡眠所袭,倒地折骨,以致予等不能出发!”佛言:“汝等比丘!平素努力精进不足,非时急为精进努力,以此原因,为汝等出发之障碍,彼非自今始,前生彼比丘即有障碍汝等出发之事!”佛应比丘等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犍陀罗国之得叉尸罗,菩萨为世间名高之阿阇梨(教师),教授五百之青年阿阇梨学艺。某日其弟子等往森林中采薪,拾薪,彼等之中有一怠慢之青年,见一大婆那树,思为枯木,彼思惟:“暂卧于树下,然后登树折落其薪持归。”于是敷上衣而卧,鼾睡而眠。他之青年婆罗门等束薪归时,以足蹴青年之背使之起立而去,彼怠慢之青年起立,揉擦两眼,睡气未醒,攀登树上捆枝,引曳向自己之前,欲与弯折,为直立之枝伤眼,彼用只手覆眼,只手折取嫩枝,用树降下,急速束薪而归,积置重叠于他薪之上。其日恰为地方村中豪家思于明日行婆罗门会式,招待师尊,师尊命弟子等曰:“明日须往某村,汝等不可无食。晨起早造乳粥,应持汝等之份及予之份前往。”于是彼等为早造乳粥,唤起下婢曰:“急为我等制造乳粥。”下婢取薪之际,乃为积于上方之嫩枝,几次用口吹火,而火不燃。于此期间,太阳升起,弟子等见天已过明,思已不能出发,往师尊之前。师尊曰:“汝等为何不行?”弟子言:“师尊!予等不往。”尊师曰:“是何故耶?”弟子言:“彼怠慢之青年与我等一同前往采薪,彼于婆那树下鼾睡,后急登树上而伤眼,采嫩枝前归,积置于我等干薪之上。煮粥之婢,思为枯枝而取之,至太阳东升尚不能燃火。如是之故,出发遂生障碍。”师尊闻此青年之行为云:“彼愚蠢之行为,发生如是之障碍!”为唱次之偈言:
前所应为事 而成后为者
如采婆那树 苦痛残于后
菩萨如是向弟子等语其理由,行施与等之善事,死后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彼成为汝等之障碍,非自今始,于前生即亦如是。”佛为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伤眼青年是今之伤腿比丘,其他之青年是今之佛弟子,婆罗门之教师即是我。”
七二 有德象王本生谭
(菩萨=象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话:“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乃忘恩汉,不知如来之威德。”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而会集耶?”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之忘恩,非自今始,前生亦为忘恩汉,不知我之威德。”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宿于象胎。彼由象胎出生,身体纯白如银块,目如宝珠,具五种之光辉,口深红色,如赤毛布,鼻赤而饰有如金色斑点之银环,四足研磨如漆,如是具十波罗蜜之无上美丽之风貌。当彼达到具有分别之年龄,雪山中之猿,皆来会集,仕彼环绕而行。如是八万之猿围绕,住于雪山地方。其后,彼见群居生活,存有罪恶,于是彼离群居,单独定住于森林之中。因彼之有德,被称之为锡罗瓦那伽拉迦(有德象王)。
某时,住波罗奈之林中人,为求自己之生计,错行道路,迷失方向,心中怖畏死亡,伸臂向天悲声,徘徊奔走。菩萨闻其悲叹之声,起慈悲心,欲救此男子出苦,近彼而行。彼见象至,恐怖而逃。菩萨见彼逃走,即行停立。此男子见菩萨停止,自己亦停立。菩萨前进,彼则奔逃。象停立时,彼又停立。彼思惟:“彼象见我逃则停,停则又来。彼对我无与危害之心,彼将救我之苦痛。”于是彼鼓起勇气停立不动。菩萨近彼问曰:“汝何故悲叹而徘徊奔走?”林中人答曰:“山主!予行错路,迷失方向,畏怖死亡!”
于是菩萨带往自己住处,数日之间,以种种果实,使之满足。象云:“汝可勿怖!予将伴汝往人行之路上。”于是使彼坐于自己背上,往人行路上行进。此男子欺其象友,彼思惟:“若有人问及时,予须使知之!”彼坐于菩萨背上,一面前进,一面谙记树与山之目标。不久,菩萨负彼出林,立于往波罗奈通行大道之上。菩萨云:“请依此道而行,就予之住处,无论有人问及与否,请勿向任何告知!”菩萨于勉励彼男子后,归返自己之住处。
彼男子到达波罗奈,步行巡回之间,彼往象牙雕细工街,彼见象牙雕工等所制之象牙雕细工物。彼问曰:“若汝入手活象之牙,将装为何物?”职工等答曰:“活象之牙较死象之牙价值甚高!”此男自思:“予将取活象牙来。”彼携粮食及锐利之锯,往菩萨之住处而来。
菩萨见彼问曰:“汝有何事而来?”男:“予为贫乏所困,不能生活,因此来求汝牙之断片。若能赐与,思之得金,以维生活,是故前来。”菩萨:“甚善!予与汝牙!汝携断牙之锯来耶?”男:“予已携来。”菩萨:“如是请锯断持去。”菩萨屈膝如牛卧状,彼锯去两牙之尖端。菩萨以鼻捧两方之牙曰:“予此二牙,于予非不爱而与汝。予此等之牙,对予较得了解一切法,具一切智之资格,有千之功德、十万之功德,犹为重要。予与汝此牙,实为获一切智也。”菩萨为获一切智之种子而与彼男一对之牙。
彼男受取象牙后卖之得金,金尽之后,又来至菩萨之前云:“山主!予卖贵君之牙,所得资金,用于支拂予之负债,请再与我残余部分。”菩萨承诺云:“甚善!”如前状屈身,与以残部之牙。彼男卖牙之后,又复前来云:“山主!予之生活,今又不能推行,请与牙根!”菩萨云:“甚善!”如前而坐。彼恶人踏上大萨埵菩萨如银环之鼻,升至如盖拉萨山峰之象顶上,足踵踏至两方之牙端,使牙与肉分离,以锐利之锯,切断牙根。
此恶人之姿,顿时失纵不见,此时厚四那由他二十万由旬之大地,如须弥山及由健陀罗山之大重量,虽能负载臭秽之粪尿,但不能负载此恶德之体(林中人),顿生龟裂之裂罅,由阿鼻大地狱喷出火焰,将此欺友之男子,如毛布之缠绕,包围而捕去。如是此恶人沉入地中时,住于林中之树神说法,响彻林中曰:“不知恩而欺友之男子,纵然授与转轮圣王之全部领土,彼亦不能满足!”于是唱次之偈:
忘恩之人 常眺龟裂
与全国土 彼亦不喜
天神如是说法,响彻森林,菩萨于此世之寿命尽前,住于此处,从其业报生应生之处。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之忘恩,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欺友之男是提婆达多,树神是舍利弗,有德象王即是我。”
七三 真实语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思害佛而迂回行所作之谈话。比丘大众集于法堂,相互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不知佛之威德,欲行杀害而迂回行。”时佛来问曰:“今有何语而聚集耶?”比丘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害我而狙击,非自今始,于前生即为狙击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有一杜陀、库摩罗(恶逆)王子,暴戾恶逆,如被击之毒蛇,与人言语时,必出之以詈骂与击打;因此,彼被内外诸人嫌恶与畏怖,如眼之尘埃,啮人之毒蛇。某日,彼欲游河,由多数之从者相伴,达到河岸。刹那之间,黑云突起,四方黑闇,彼命令侍者曰:“引我向河之正中沐浴,然后游返。”将王子带至彼处,侍者等思惟:“王对我等如何处置,不得而知,总之应将此恶人杀之!”侍者云:“恶逆之人!请汝前往!”于是将彼沉入水中,然后由水中上岸而立。彼等侍者被问曰:“王子在何处?”彼等答曰:“予等未见王子,云起之时,见彼潜水,概先予等而归矣。”大臣等往王之前,王问曰:“予之王子在何处耶?”大臣等答曰:“大王!予等不知。予等思王子于云起之时先归,故予等亦归。”王使开启城门,到达河岸,命令全般搜索,到处搜寻,终不见王子。
王子于云起黑闇,雨降如篠之时,为水所漂流,见一圆木,彼坐于其上,畏死而痛哭,遂波而流行。彼时住波罗奈有一长者,于河岸埋有四亿金之财,彼因对其财之爱着,死后于其上出生为蛇。另一埋有三亿金之财,因其欲心,于其处生为一鼠。彼等之住处,被水所浸,由道路出往河岸,横流而进。彼等附著于王子所坐圆木之上,一端为蛇,他端为鼠坐于木上。又于此河岸上有一绢木绵树,树上住一鹦鹉之雏。此树为雨水冲根,倒于水面。鹦鹉之雏,因降豪雨,不能飞翔,彼亦离树止于圆木之侧方。于是四者一同漂流而行。
又此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之西北婆罗门之家,长成后出家为仙人,结草庵住于某河之曲处。菩萨于午夜游步,闻王子激动之哭声,彼思:“如我为具慈悲之仙人,见此男子之死而旁观,实为不宜。予将由水中引上,以救其命!”彼高声慰藉曰:“汝其勿恐,汝其勿恐!”彼慰藉王子,涉水而入,捆执圆木之一端,有如象王之力,势力殊盛,一气曳达河岸,将王子引上河岸而立。又见蛇等,将彼等亦引上带归庵室,焚火谓:“此等体弱!”最初暖蛇等之体。然后再暖王子之身。俟体力恢复,与食物时,先与蛇等种种果实,然后再与王子。王子自思:“此曲发旋毛之仙人对我王子不与尊敬,而向畜生表示敬意!”于是彼对菩萨生起憎恶之感。
经数日,体力均皆恢复,当河水退时,蛇向仙人敬礼云:“尊师!依尊师之福荫,救助我等,予非贫乏之人,彼处埋有四亿之金,尊师如有途,予将全部奉上。师如至其场所,请呼蛇即出。”蛇语毕而去。鼠亦同样招待仙人云:“师立于其处呼鼠即至。”鼠语毕亦去。鹦鹉亦向仙人敬礼云:“予无金,但师如用熟谷,彼处为予之住处,师至其处呼鹦鹉即出,予告予之亲族,满载多车之熟谷奉上。”鹦鹉语毕亦去。最后一人为王子,当然不语任何彼欺友之思,彼心中思惟:“此仙人来予之所,予将杀之。”然在口中云:“尊师!予即王位时,请即前来,予将供养四种资粮。”王子语毕亦去。彼归不久,即即王位。
菩萨思试见彼等,先往蛇所,立于近处呼蛇,蛇即应声而出,向菩萨敬礼云:“此处有四亿之金,请皆取出持去。”菩萨云:“仍置原处,思必要时取出。”于是由彼处往鼠之前,出声唤鼠,鼠忽出现。菩萨更往鹦鹉之前呼曰:“鹦鹉!”鹦鹉亦一言由树梢而下,向菩萨敬礼问曰:“尊师!予告予之亲族,由雪山地方将为尊师持来自然生长之熟谷耶?”菩萨云:“思于必要之时取出。”于是由彼处转身云:“今将与王相会。”彼往宿于王之御苑,翌日,整顿衣服,入城市行乞。时彼欺友之王,盛饰乘于象背,由诸多群臣相从,对城市行右肩之礼式。王由远方观见菩萨后自思:“彼曲发旋毛之仙人行乞近予前来。予将彼于从者中未发表彼施予恩惠之前,先斩其头!”返向侍者。侍者:“大王!有何差遣?”王:“此曲发旋毛仙人前来向予有所需求,予不愿会此不祥之人,捕彼缚腕,押往各十字路口鞭打,然后由城市赴刑场斩头曝尸!”王命令后,彼等答曰:“谨遵王命!”于是前往捕缚大萨埵菩萨,于各十字路鞭打,然后将欲押往刑场。菩萨每次被打,并不呼唤父母,亦不哭泣,更无怨心,仅唱次之偈:
世有枯朽木 较之某种人
性情为殊胜 贤人语真理
彼每次被打,即唱此偈。果然,其近边之贤人等问曰:“出家人!我等之王,有受汝之恩惠耶?”于是菩萨语此事件:“予由洪水中有如是救助彼王之事,未料反而为予招来如是之苦恼,诚然予今回顾前此未能思及古圣贤之语,故今随口唱出!”于是刹帝利族、婆罗门族及城市之主民等皆大为激怒云:“此欺友之王,对如是有德而欲牺牲己命之人,不思其恩惠,吾人依赖此恶人有何利益,今应捉彼与惩之!”于是由四方兴起,以箭、枪、石、槌之武器,乘象而来杀王,执其两足倒垂投诸海中。为菩萨施行即位之灌顶,使登王位。彼依正义施行政治,某日思欲优遇蛇及其他等者,王遂与诸多之臣下,往蛇之住居,呼曰:“蛇君!”蛇即出作礼云:“人主!此贵君之财,请即取之。”王以四亿之金授与诸大臣后,次又往鼠之前呼曰:“鼠君!”鼠亦即出作礼,让渡三亿之金。王亦授与诸大臣等,然后又往鹦鹉之住处呼曰:“鹦鹉君!”彼亦出来向王之两足顶礼云:“大王!欲取米耶?”王曰:“王于需用熟谷之时,前来领受,请与我同行。”于是携同三者与七亿之金升至城市中之壮丽楼阁高台,使守财物。作黄金之管,以为蛇之住居;为鼠作水晶之窟;为鹦鹉作黄金之笼。与蛇及鹦鹉之饵食,每日于黄金板上煎美味之谷粒,与鼠香味之米,王并为其他诸多施与之善行。如此四者王、蛇、鼠、鹦鹉,一生中一致和合度日,死后从果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杀我,非自今始,于前生亦如是也。”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作结语:“尔时之恶王是提婆达多,蛇是舍利弗,鼠是目犍连,鹦鹉是阿难,后日登王位之正义王即是我。”
七四 树法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因水之争议,佛知自身之亲族将起灾难,于是飞向空中,于卢毗尼河上空趺坐,放深青色之光明,震惊亲族。佛由上空降下,坐于河岸,对水之争议所作之谈话。此处仅述其要点,详细可见于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
尔时佛向亲族言曰:“大王!贵君等亲族诸人,应须相互一致和合。亲族同事,一致和合,即不能为敌所乘。人间勿论,虽无心之树木,亦须和合。昔日于雪山地方,暴风袭卷沙罗树林,而沙罗树林之树木、灌木及树丛,相互结合,一株之树亦不能倒,只不过通过树梢而已;然在广场之上,枝叶繁茂之木树,为不与其他之树结合,连根拔起,倒于地上。故此贵君等应一致和合度日。”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尔时,最初之毗沙门大王死去,帝释天今立一毗沙门即于王位。于此一毗沙门代替之时,次之毗沙门向树木、灌木树丛各各致送书信云:“各各可定住于所望之住处。”尔时菩萨于雪山地方一沙罗树林中,生为树神,彼向其亲族告曰:“当君等决定住居时,不可为立于广场间之树木,请决定于予之住居周围。”贤明之树神等从菩萨之忠告,园绕菩萨之住居而决定场所,而愚痴之树神等云:“我等之住居决定于森林一无所成。我等决定住居于街道繁盛之村、市、都城之入口,近于村市等所住之树神,所得亦多,名誉亦大。”于是决定住生于人多之广场大树之近傍。某日起大暴风雨,风止后,即如具有最坚固根之树林中多年之大树,亦连根拔起折枝而倒下。当此暴风雨吹达相互结合之沙罗林时,到处吹刮,然一株之树亦未倒下。一方被破坏住居之诸神,因无依处,牵子等之手,前往雪山,向沙罗林诸神语自己之灾难。诸神告菩萨言彼等到来之事,菩萨云:“因闻贤者之言而不入,往不可依赖之处,成如此之状态!”菩萨述此法话,唱次之偈:
森林所生树 亲族多和合
巨大单独树 风来多吹倒
菩萨语此缘由,命终后,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大王!如是亲族应相互和合,和合一致,和睦相处而为生活。”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诸神是佛弟子等,贤明之树神即是我。”
七五 鱼族本生谭
(菩萨=鱼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自降雨所作之谈话。某时,拘萨罗国因不降雨,谷物枯萎,到处池、沼、湖水枯竭,近于祇园精舍门屋之祇园莲池,水已涸尽。潜入泥中之鱼、龟,为鸟、鸱以如枪尖之嘴所啄出,以此等苦难扭动鱼龟为食物。佛见鱼龟灾难,激起大慈悲心,佛云:“今日我将以自力降雨。”天明整顿衣物,计对托钵之时刻,由教团众多之比丘园绕,佛辉映威光而入舍卫城托钵。于食事终了,托钵终止后,由舍卫城还归精舍。佛立于祇园莲池之阶上,向长老阿难言曰:“阿难!持浴水衣来,予将于祇园莲池中沐浴!”阿难答曰:“世尊!祇园莲池已无水矣,只余泥矣。”佛言:“佛之威力广大,速持浴水衣来!”阿难持衣来付佛。佛以浴水衣之一端覆盖下部,以一端缠绕全体。佛云:“予将于祇园莲池中沐浴!”于是立于池之阶上。
于此一刹那,帝释黄色毛毡所敷之座石忽生暖热,帝释自思惟:“是何故耶?”知其缘因,呼司云雨之神命之曰:“佛欲在祇园莲池中沐浴,立于池之阶段之端,速向拘萨罗国全体降下如起洪水之大雨。”彼承命曰:“谨遵帝命!”彼着一云为下衣,着一云为上衣,继续唱云之歌,向东方世界飞去。于东方起一圆油糟形之一片云,彼立即化为十万片云,雷声殷切隆隆,雷光闪闪辉耀,降下如水瓶向下倒挂之豪雨,拘萨罗国之都,为如大洪水所漫溢之状。不久雨止降注,祇园莲池忽然水满达于阶之端。
佛于祇园莲池中沐浴,内着赤色之二衣,缔系腰带,而佛常着之大上衣,则著于偏袒一肩。由比丘教团围绕而行进,佛坐于所设之香室(佛房)中之佛座,依比丘教团之手整备万事。佛由座起,立于宝石之阶,与比丘教团训示后,入最极芳香室中,右胁着下,如狮子卧。黄昏,比丘等集于法堂,为诸般之话云:“诸师!试观十力佛之忍辱(堪忍),成就慈悲之行,对种种枯萎之谷物,干涸之池水,使鱼龟陷大苦恼,起慈悲心,救助多数之有情众生脱苦,身着浴水衣,立于祇园莲池阶之端,忽然全拘萨罗国降雨入浸大洪水中,使诸有情,由苦恼中得救,而后入于精舍!”尔时佛由香室出往法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而来会集耶?”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于诸多有情困苦时,如来降雨,非自今始,前生受生于畜生胎内,为鱼族之王时,即已如是!”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萨罗国舍卫城之祇园莲池处所,有一为蔓草所围之池。菩萨受生为鱼,由鱼群围绕住于其处。尔时,此国亦不降雨,谷物枯萎,沼泽水尽,鱼龟潜入泥中;此池中之鱼,亦均入泥中,处处潜藏,为众鸟以嘴啄出。菩萨见同族受此灾难,彼自思惟:“除予之外,别无他者可救彼等苦恼。予今立誓,使我之一族,由死之苦中得脱。”于是将黑色之泥,推分为二,此大鱼菩萨有如安佳那树(黑漆树)器皿之色,睁大如磨光红宝石之眼,仰望虚空对巴君那天王扬声曰:“巴君那!予为我一族而烦恼,汝之德高,于予等烦恼时,何故不降雨耶?予受生于同类相食之境界,然如米粒之微,予从未食鱼及其他之生类,未有夺其他任何生类之命。依此真实,请为降雨,以救予等同族之苦恼。”菩萨恰如命令侍者仆役,向天神之王巴君那呼唤唱次之偈:
巴君那雷鸣 使乌失其宝
使乌陷忧苦 使我脱忧悲
如是菩萨呼唤巴君那如呼侍者仆役,全拘萨罗国降下豪雨,诸多有情,由死之苦中脱出,命终之后,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降雨,非自今始,前生为鱼,亦有降雨之事。”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鱼群是佛之弟子,巴君那大王是阿难,鱼王即是我。”
七六 无忧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住于舍卫城之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彼为得预流果之圣弟子,彼因某种之事务,与车队商之一队共同步行于道上。队商于某森林解车露营之时,彼与队商距离不远之一树下漫步。时有五百山贼,计算时刻,“欲掠夺野营之队商”,手执弓槌等,包围其场所,然彼优婆塞仍在继续漫步。山贼等见彼思惟:“彼确为野营之卫士,俟彼睡眠,再行掠夺。”一时山贼不能偷袭,分散立于各处,而彼优婆塞竟于夜之初刻、中刻、后刻,均在继续散步。直至天明,山贼遂失去机会,舍弃石、槌等物各自逃散。
彼优婆塞于自己之事务完毕,返还舍卫城,诣佛之前问曰:“守护自己即为守护他人耶?”佛答曰:“诚如所言,优婆塞!守护自己,即为守护他人,守护他人,即为守护自己!”优婆塞云:“世尊!诚如尊言,予与队商共同行路,予思为警戒自己,于树下终夜继续漫步,于是亦为守护全队商之事。”佛言:“优婆塞!贤人等于前生守护自己而亦守护他人。”佛为大众之恳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及长,知诸欲为罪恶,就仙人而出家,住于雪山。为求盐酢,出往有人家地方,托钵步行,与队商之一队同道而行。队商到着某森林张幕野营时,彼于距队商近程之处,享乐禅定,同时于一树荫之下漫步游行。
尔时,有五百之山贼,于夕食完毕时,欲掠夺队商之车,前来包围车队。彼等见彼道士思惟:“若彼发现我等,将向队商报告,俟彼睡眠,再行掠夺。”于是停于其处。道士通夜游步,山贼等无狙击之隙,各各弃舍石、槌等,向队商喊话曰:“队商诸人!若今日无彼树下游步之道士,汝等皆将遭大掠夺!汝等明日应对道士行大供养!”语毕离去,天明,队商诸人见山贼遗弃之槌、石,心怀恐惧,往菩萨道士之前敬礼问曰:“尊师!曾见众多之山贼耶?”菩萨:“唯然,予曾见之。”队商:“尊师!唯见彼多数山贼,不恐怖畏怯耶?”菩萨:“诸位!见山贼而恐怖者,乃有财之人,予无财,又何恐怖!无论住聚落或住森林,予不起恐怖与畏怯。”菩萨为彼等说法,唱次之偈:
聚落我无忧 森林我无恐
我依慈悲心 我行真直道
如是菩萨依此偈以示法,使此等诸人起欢喜心而仰慕,菩萨终生修习四梵住,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作结语:“尔时之队商是佛弟子等,仙人即是我。”
七七 大梦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十六大梦所作之谈话。某日,拘萨罗国之大王,于夜就眠后至天明观见十六之大梦,为恐怖所袭而醒觉:“予观此梦,主何吉凶?”心怀怖畏死亡,坐于床端过夜。天明,婆罗门司祭等来王之前问候云:“大王!眠休愉快耶?”王云:“诸位阿阇梨!何有愉快!由夜至天明,予观十六大梦,予见此等梦后,心甚恐怖。诸位阿阇梨,请语其故!”司祭等云:“谨承王语其详,予等为王解之。”王向婆罗门之司祭,就所见之梦语之。王问曰:“予见如是之梦,予将如何?”婆罗门等摇手。王:“何故摇手?”婆罗门:“大王!此梦甚恶。”王:“结果如何?”婆罗门:“此为王国之障,生命之障,财产之障,三者必居其一。”王:“能有脱救之道耶?”婆罗门:“实则此梦甚为残酷,甚难脱救,予等当尽力为王得救脱之道!予等若不能为王除灾,修行何用?”王:“如何始能得除?”婆罗门:“大王!予等于各十字街头施行供养。”王为恐怖所袭,王云:“诸位阿阇梨!若是,予之生命,在尊师等手中,请速与予以幸福!”
婆罗门等心中窃喜:“多金钱将入于手!嚼食啖食均将持来!”“大王!勿忧!”彼等安慰王后,由宫殿出,于城市之外,设供养之祭坛。多集四足(兽)两足(鸟)之群,彼等思惟:“诸方收入甚善!”几次往复王处。时王妃末利加知其故,往王之前问曰:“大王!何故婆罗门等数次往复前来?”王:“汝合我意,但汝则不知毒蛇将入耳根!”王妃:“大王!此何故耶?”王:“予见如是之恶梦,婆罗门等云将起三障之一,彼等云为救脱无灾而为供养,故数度前来。”王妃:“大王!何不向人天两界最胜第一之婆罗门诣问梦之处理如何?”王:“汝谓人天两界最胜第一之婆罗门为谁?”王妃:“人天两界中,最胜第一人者,知一切、纯净无垢大婆罗门,贵君不知耶?彼即世尊,彼世尊将可判明梦之意义,大王请往问之。”王云:“如是予往!”于是往诣佛前,敬礼就座。
佛发和雅之音问曰:“大王!何故如是甚早光临?”王:“世尊!予于夜明之时,见十六大梦而痛心,婆罗门等曰:≈lso;大王!乃极恶之梦,为除其厄,于一切各十字街头,施行供养。’现为准备供养,诸多生类,畏死战栗。世尊为人天两界中之第一人者,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教导之法,无不映现于世尊之智眼,世尊!请为我解说此等梦之结果。”佛曰:“大王!诚如所言,人天两界除我之外,概无一人能知此等梦之结果,我将为汝说之,然汝先述梦中之话!”“谨遵教命。”于是王先揭举所见之项目:
牡牛与树木 牝牛与小牛
怪马与铁钵 牝豺与水瓶
莲池与生米 旃檀与沉瓢
巨岩浮水上 蛙将吞毒蛇
美鸟随乌行 山羊使狼怖
王:“世尊!如何?此予初见如此之梦:有四只安佳那(黑漆)色之黑牡牛,彼此将欲斗争,由四方来至宫廷。然多数之人欲见斗牛而来集时,牛于外观作斗争之势,不断吼叫而不斗即离去,此为予最初所见之梦。此将为如何之结果耶?”佛:“大王!此非王与我之时代可出现者。在将来无正义贪欲之王与无正义之人民时代,世间入于邪路,善衰而恶荣,乃世之破灭时代,雨应降时而不降,云之足绝,谷物枯萎,饥馑将至。尔时四方云起,状如降雨,女人恐濡湿日晒米榖,运入屋中,男人荷锄持笼,为固修堤防而外出。雨现降状,雷声鸣响,电光闪烁,恰如牡牛等欲斗而未斗,雨未降而云亦散去。此梦之结果,即为如是,此为对将来所见之梦,于王并无何障害,而婆罗门等为得自己生活之粮,故作如是有障之言!”佛语梦中之结果后,更言曰:“大王!请说第二之梦。”
王:“世尊!予见如是第二之梦。予见小树与灌木,裂开地面,伸长有一手或半手之长,开花结实,此为第二之梦。此结果如何?”佛言:“大王!其结果为世界灭亡之时,人之寿命短缩之时也。将来众生爱欲炽盛,未入青年之期,女入男室,有经水而怀妊,产男产女,如彼幼树之花。彼女幼有经水,如幼树之实,幼时将产男女儿童。如是之故,汝勿恐怖,大王!请说第三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牝牛于生犊之日,即食犊之乳。此为第三之梦,其结果如何耶?”佛言:“此结果将来于人间,乃为年长者不受尊敬时所起之事。将来之众生对父母或对翁姑不事恭敬,自行处理财产乃至衣食,对老人思欲与者则与之,不欲与者则不与。老人孤独,不能独立,必须逢迎子之脸色生活,恰如老牝牛于生犊之日,即食犊之乳。因此王勿恐怖,请说第四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具身长幅宽之大牛,不顺次系轭,而以不驯之小牛系轭而曳车。此等幼牛,不能运行,弃车而立,车不能进转。此为第四之梦,此一结果如何?”佛言:“此一结果为将来无正义王之时代所起之事。将来无正义之贪欲王等,对有学识,通名实,得完成大业之大人物,不与名位,于法堂裁判时,不用有学识,通法律之老大臣,反与幼稚之辈使立于裁判之位。彼等不知政事相应之道,以致政令不行,名位不张,因彼等之无能,遂弃舍事务之轭,老大臣等不得名位,纵能完成政务,亦皆谓:≈lso;此事于我无关,我等门外汉,内部将有青年承办!’因此纵有事务发生,亦不出手。如是万事皆为此等王之损失。恰如运行无力之小牛系轭,而不将能曳车之大牛顺次系轭时之状态。如是之故,王勿恐怖,请说第五之梦。”
王曰:“予见两侧有口之马,人由两侧喂与粮秣,马用两口食之,此为予之第五之梦。此结果如何?”佛言:“此为将来无正义之王时代所现之结果。将来无正义之愚王等任用无正义而又贪欲诸人为裁判官,彼等为恶人,不留意于善事,因愚钝,在当与判决时,收取原告与被告两方之贿赂,以饱私囊,恰如马用两侧之口,吃食粮秣。如是之故,王勿畏怖,请说第六之梦。”
王曰:“世尊!诸人将价值十万金之器皿扫除清洁,置于一豺之前云:≈lso;向此中放尿’,予见豺放尿。此为予第六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结果为将来之事。将来,有生来即无信仰之诸王等,对家世正统之良家子怀有疑念,不与名位,而重用卑贱之人。如是良家衰微,贱者得权,致良家之人,生活穷困,不得不依赖贱者以为生,以自己之女,与贱者为婚,如是良家之女与卑贱者同居,如同老豺于黄金之器中放尿。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七之梦。”
王曰:“世尊!一男人捻绳,捻成之绳,投之足下。于彼男所坐长凳之下卧一饥饿之牝豺,于彼不知之间,食其捻绳,为予见之。此为第七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一结果,于未来出现。将来,妇人耽迷男性,耽嗜身之装饰,耽爱市街,耽于嗜好物品,所行恶而无德,与夫共同耕作、牧牛,辛苦作业所聚财产,用之与情夫饮酒,及身着华鬘、薰香、涂香,不顾事务之急迫,由墙垣上部穴洞,瞭望情夫,捣碎明日莳植之种子,为乳粥与饭,共同食之。掠取财产,与之浪费,恰如卧于凳下之饥饿牝豺,食彼男所捻而投于足下之绳。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八之梦。”
王曰:“世尊!于王宫之入口,围绕诸多之空瓶,予见一大瓶,水满水瓶。四姓由四方四维,几度向水瓶运水,注入水满之瓶,每次水皆溢出飞散,虽然几度注水,但不见向空瓶注水。此为第八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亦于未来出现结果。将来,此世界将灭,国土已无地味,国王等处于困穷悲惨之状态。虽王中之王,其宝藏亦不超过十万沙利迦槃(金钱)。诸王如困穷,使皆自己之耕作地所苦之人民,舍弃自己职业,轮番为王莳植蔬菜与谷物,为之刈割、擦捣、收藏,然后于甘蔗田中运转制造砂糖之机械,为王制造砂糖。作华园与果园,收取由各处出产之七种谷类,只能充满王之藏所,而舍弃自己之家为空藏而不顾,此恰如与不顾向空瓶,只注溢满瓶之梦相同。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九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有五种莲华所覆之深池,其诸方之上有开口,二足(人)与四足(兽)由开口下行饮水,而中央深处水浊,而岸边二足、四足步入之处,水清澄而不浊,此为第九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于未来将出现其结果。将来,王等无正义之念,为贪欲等而入邪道,推行政治,不依正义与以判决,置贿赂以念而贪财,对国土之人民,不示忍辱与慈悲,压迫人民如压甘蔗之干,以种种理由,榨取税金,化公财为己有。人民为租税所恼,不能缴纳,弃村市而往边都地方住居。以致中部地方,人口稀少,边鄙地方,人口稠密,恰如中央之水浊,周围之水清。因如是之故,王勿恐怖!请说第十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以一锅煮饭而各样,所谓各样,乃其米有各别三种状况,即一部过软,一部生硬,一部善煮成熟。此为第十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于未来出现其结果。将来王等无正义之念,于此丢不正王等之国中,婆罗门、家主(居士)、都人、边鄙之人、乃至沙门、婆罗门,一切诸人,陷于不义,又彼等之守护神、受供养神、树神、虚空中神,如是等诸神皆陷于不义。在此不义之王等国土,风烈吹而不平均,动摇虚空之神殿,诸神为此动摇而发怒,不使降雨。纵然降雨,亦不降满遍及领土所降之雨,亦于种莳无所帮助,与其领土相同,其他诸人之住处、聚落、池沼,所降之雨,亦不遍满。池之上方降雨而下方不降,下方降雨而上方不降。或某个处降雨过多而榖不结实,或某个处不降,而谷物枯萎,或某个处降雨适宜,能得刈割。与此相同,王之国土所生谷类,恰如一锅之中所煮之饭,生熟不一。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十一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以十万金之栴檀树之良材换取酸腐酪浆之卖者。此为第十一之梦,其结果如何?”佛言:“此结果为将来于我圣教将灭亡时而起。将来贪资具之无耻比丘甚多,恶说我法,为得衣服等四种资具而说法。为资具脱离正法,成为外道(异教徒),不能为诸人说趣向涅槃之法,但思:≈lso;我之修辞完备,开我如蜜之音,施我高价衣服,将对我有施心!’如是而为说法。其他如在十字街头、王宫之门前等处而坐,为一迦利沙槃、半波达、一摩沙加而说法。如是以我所说具有涅槃价之正法,为四种之资具或为一迦利沙槃或半波达之金钱而卖说,恰如以十万金旃檀树之良材卖换酸腐之酪浆。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十二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空虚之葫芦沈于水中,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亦将来无正义王时代,世界逆转之时,其结果将即出现。彼时诸王不与善生名门子弟名位,而只与贱生之辈以名位,彼等得权位,使名门子弟陷入贫穷。于王之面前,于王之门前,于大臣之面前,于法庭裁判所中如空虚葫芦沉水而竖立,此等贱生之辈之言说,坚强竖立而不可动。又集合于教团之时,于教团之作法,于集团之作法,于就判定衣、钵、庵室等场合,破戒恶德人物之言说,思之为济世度人之教说,对有忏愧心比丘之言说,则不如是思惟,万事如同空虚葫芦之沉水。因此之故,汝勿恐怖,请说第十三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如高塔状坚固岩块,如船浮于水上。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亦如前所述之时,出现结果。彼时无正义之王与贱生之辈以名位,彼辈握有权力,使名门之人,陷于困穷。向彼诸人,不表任何敬意,对其他之辈,则反示尊敬。或于王之面前,或于大臣之面前,或于法庭裁判所中,对巧于判定之良家子弟之言论,恰如坚定岩块之沉水,不被竖立,彼等若一开口,他贱生之辈则嘲笑云:≈lso;汝等是何言哉!’又于比丘之集所,于上述之场所,应思为宝贵持重之比丘言论,则如岩石沉水,不予竖立,此与尊梦岩块浮水之梦相同。是故王勿畏怖,请说第十四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一如甘草花之小蛙,向一大蛇,迅速飞奔,恰如断水莲之茎,切啮而吞入之。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亦于将来世界将破灭时出现其结果。彼时诸人贪欲等炽烈,时起烦恼,一切为娇妻之思,在家中之从仆、佣人、牛、水牛、金、银等,一切皆属于彼女。彼等若问:≈lso;金银衣服等在何处耶?’彼女等云:≈lso;在于某处,汝将何为?汝在予家,一切有无,皆欲有所知者!’种种詈骂之言辞,如投枪以刺,抑制男人如家仆,显示自己之权利,恰如甘草花之小蛙吞大毒蛇之状。因此之故,王其勿畏,请说第十五之梦。”
王曰:“世尊!予见十不德之乌鸦,受其有黄金色羽毛名为黄金色大鹄之附翼。其结果如何?”佛言:“此亦于将来无力王之时代,出现其结果。将来王等拙于象术,大胆将为战争,王等恐将失去国土,不与同生之贵公子以权力,而与之于拾鞋下男、浴仆、理发人等。门第与素性齐备之贵公子,于王室不得地位,生活困穷,反奉仕围绕于握有权力之门第素性卑劣之辈,恰如乌鸦被黄金色大鹄所附翼。如是之故,王勿恐怖,请说第十六之梦。”
王曰:“世尊!昔日为豹食山羊,但予见山羊飞捕豹身,大快朵颐而食。彼时,他之一狼,由远方见之,恐惧战栗,逃入树丛中而卧。予见此梦,结果如何?”佛言:“此亦为将来于无正义王之时,出现其结果。彼时,门第卑劣之辈,受王宠爱之辈,使王采用自己之说,于法庭裁判所中,占据势力,若有良家子弟就其相续继承耕田土地等事,彼等云:≈lso;此非汝等之物,乃我等之所有。’若来法庭与之争论,则杖棒交加,捆首拉曳而威胁曰:≈lso;汝等不知分际,与我等争,今将汝等之事,向王申告,将斩断汝等之手足!’良家子弟,心怀怖危,遂将自己之所有物让渡而曰:≈lso;此贵君之物,请即取之。’归至己家,惊怖而卧。又有恶比丘任意恼乱稳和之比丘,使稳和之比丘,不得庇护,入森林丛薮之中而卧。如是卑鄙素性之辈及恶比丘,使生性善良之贵公子及稳和之比丘等受苦,恰如恐惧山羊之狼,战栗而逃。是故王勿恐怖,此等之梦,乃只就将来之事之所见,而婆罗门等对王并非语之以亲爱之心。彼等为得多金,为物质上之利益着眼,为生计而作是语也!”
如是佛语十六大梦结果之后而言曰:“大王!汝见此梦,非自今始,昔之诸王亦见此等之梦,婆罗门等亦同样利用此等之梦而得供养。于是诸王从贤者等之指示,往菩萨之前诣问,古之贤人亦如我用同一之方法,向王等说明此等之梦。”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受生于北部之婆罗门家,及长,就仙人而出家,体得神通与等至之修行,彼于雪山地方,享乐禅定以为生。尔时于波罗奈,梵与王见此等诸梦,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亦如今之次弟行生贽之供养祭。于彼等之中,有一司祭之弟子,为一贤明而有学识之波罗门,向师尊曰:“吾师!予等由师授与三部之吠陀圣典,其中有:≈lso;勿杀一而与他人幸福。’”师云:“弟子!依此供养方法,予等岂非能得多金,汝为护守国王之财产耶?”青年婆罗门:“吾师!若然,汝可自行其务,予在汝之膝下无用。”彼于是游行往王之御苑。
是日菩萨已知此事,彼思惟:“今日,予将往多人之处,将使多数生类,由系缚中得脱。”菩萨于是由虚空飞行,降落于御苑。彼坐于吉祥盘石之上,如一黄金之像,彼来御苑之青年婆罗门接近菩萨,敬礼后坐于一隅,述问候之辞。菩萨亦与彼恳切之交相问候,菩萨言:“青年!国王依正义为政治耶?”青年:“尊师!国王实正义之士,然婆罗门等对彼并无信仰,国王见十六种之梦,告婆罗门等,婆罗门等云:≈lso;将行生贽之供养祭。’祭已开始,将如之何?尊师!彼等谓:≈lso;此即应梦之结果!’师应使王理会,中止祭仪,使多数生类由死之恐怖脱出!”菩萨言:“青年!我等不能知王,王亦不知我等,若王能来此处问之,则我等可申述说明。”青年曰:“尊师!予伴王前来,师于我返来之前,暂坐以等待。”青年得菩萨之承诺,往王之前云:“大王!一虚空飞行道士,降来于王之御苑,彼云:≈lso;将为王说明所见梦之结果。’请报王室。”王闻其语,立即率多数从者,前往御苑,敬礼菩萨,坐于一隅后问曰:“尊师!汝能解予所见梦之果耶?”菩萨言:“大王!予能解之。”王曰:“如是请与说!”菩萨云:“大王!予先请王使予得闻如王得见之梦。”王曰:“尊师!谨尊台命!”于是王告如波斯匿王所说之梦。
牡牛与树木 牝牛与小牛
怪马与铁钵 牝豺与水瓶
莲池与生米 旃檀与沈瓢
巨岩浮水上 蛙将吞毒蛇
美鸟随乌行 山羊使狼怖
菩萨亦如佛所说之话,向王详细说明。大萨埵菩萨慰王曰:“因此之故,王勿恐怖!”于是使多数之生类由束缚中得脱。菩萨再立于虚空,与王以训诫,并授与五戒后而为法语云:“大王!今后与婆罗门一同勿杀家畜、行生贽之供养。”然后飞向虚空,往归自己住处。王亦彼依之教诫,多行施与等善事,从其业报,生于所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梦中之事,君勿恐怖,今后应止生贽之祭,使多数生类之生命,得以保全。”于是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作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青年是舍利弗,仙人即是我。”
七八 伊利萨长者本生谭
(菩萨=理发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强欲之豪商所作之谈话。距王舍城不远之处,有一萨伽罗(砂糖)市住有一摩伽利哥沙(强欲富豪)具八亿财产之长者。彼以一草端之滴油,亦不施与他人,而自己亦不使用。其所集财产亦不思为子女、沙门、婆罗门之用,恰如罗刹鬼领有莲池而不为应用。
某日佛于天明时,由大慈悲之等至(禅定)起座,遍观全世界应得成就菩提之众生,见有距此四十五由旬处所住长者与其妻共同得达预流果之境域。彼长者于前一日欲往王宫仕王,仕王归来途中,见一饿极之农夫,食入酸粥之馒头,彼自身亦甚感饥饿,思欲归家,彼思:“若予云欲食馒头,则多人等将思与予一同食之。如是,予将消费多量之米、酥、砂糖,是以不可对任何人语之。”彼忍耐饥渴而行。彼于行走之中,渐次面现黄色,肢体血管现出,因此,彼不能抑制饥渴,不支而入寝室,抱床而卧。虽然如此,因恐消费财产,不向任何人语及饥饿之事。
尔时,其妻近彼而来,抚其背而问曰:“贵君精神不佳耶?”长者:“精神无不佳也。”妻:“国王对汝发怒耶?”长者:“国王无任何怒意。”妻:“如是,子女、使女、仆役于汝有所不如意耶?”长者:“亦无如是之事。”妻:“或有某种十分希望达成之事耶?”虽然如是被问,彼恐消费财产,终无言而卧。于是其妻问曰:“贵君有何所望,请为我说之。”彼吞吐之状言曰:“实我有一希望!”妻:“贵君有如何之希望?”长者:“予欲食馒头!”妻:“如是,何故不言耶?汝非贫乏之身,今可制作与萨伽罗市全体市民之馒头。”长者:“何故为如是之事耶?彼等应自作自食!”妻:“如是仅制与一市内人之份。”长者:“汝为大财富家耶?”妻:“如是仅制与我家全体诸人之份。”长者:“予深知汝之大方心意!”妻:“如是,仅制与家中子女等之份。”长者:“汝何故如是关心子女等之事?”妻:“如是,仅制贵君与予之份如何?”长者:“汝亦欲食之耶?”妻:“如是,仅制贵君自己之份。”长者:“于此处制作,为多人张目所见,良米且止勿用,取米粉及灶、锅,携极少量之乳酥、蜜、砂糖,登至七阶楼阁之上部大高台上制作。予往彼处,独坐而食。”
彼女应命曰:“谨如尊命!”使人持应携之物,命使女呼长者,升至高阁。主人开始关闭自己之户,于一切之户挂键,升至第七阶之高台,彼处之入口,亦加以封闭而坐。妻于灶中升火架锅,开始制作馒头。
尔时佛于天明,佛对目犍连大德曰:“目连!住于距彼王舍城近处萨伽罗市之贪欲长者,欲食馒头,恐他人得见,在七阶之高阁制造。汝往彼处,导彼长者,使离私欲,使彼夫妇携带馒头及乳、酥、蜜、砂糖,以汝之威力携彼等前来祗园精舍。今日我与五百比丘一同在精舍将为馒头之食事。”目连:“谨如尊命,世尊!”彼应佛之言,立即依神通力赴彼市,当高阁窗之入口,立于空中,整上下之衣,如宝珠之像。大长者见大德,心脏震动,彼思惟:“我恐见此等之外物,今竟来此,立于窗外!”彼忘却手中应作之物,如盐与砂糖之投火,怒火升腾曰:“沙门!立于空中思欲何所得耶?汝于无道之虚空而示道,但汝无物可得也。”目犍连大德于彼处往返游步。长者云:“汝游步欲有所得。汝纵然在虚空趺坐,亦无所得也。”于是大德趺坐。长者云:“汝趺坐一无所得,汝纵立窗阈,亦无所得也!”于是大德立于窗阈。长者云:“汝立于窗阈,一无所得,汝纵放烟,亦无所得也。”大德于是由身放烟,楼阁中充满烟雾。长者两眼,如被针刺,恐家屋被烧,此时不云:“放烟亦无所得。”彼思:“此沙门执着甚深,如无所得,则彼不去,予将施彼馒头。”彼对妻云:“与彼沙门一少量烧制之馒头,使彼离去!”
彼女以少量之练粉投入烧锅之中,然馒头澎涨增大,充满器中。长者见此自思:“此必彼女多放练粉。”于是自以匙之尖端,仅取少量之练粉投入,然馒头较前更大。如是每次烧制,渐渐增大。长者气馁,对妻云:“与彼一个馒头!”彼女由灶中取出馒头,而所有馒头均结为一体。彼女向长者云:“贵君!馒头结为一体,不能个别取出。”长者云:“予试为之。”彼亦不能取出。二人各执一端强曳,亦不能离开。长者就取馒头,辛苦流污而忘饥,彼向妻云:“予己不要馒头,可将整笼与此比丘。”彼女手执整笼馒头,接近大德,大德为两人说法,使闻三宝之功德谓曰:“有施与者,有供养者。”说示施与等功德之结果,如天空月之光明。
长者闻之,得信仰心,长者云:“尊师!请入内,坐于此席,食用馒头。”大德:“大长者!等正觉者佛欲食馒头,与五百比丘等居于精舍。若汝喜好,长者!请夫人持馒头与牛乳等,我等往佛之前。”长者:“尊师!佛今居何处?”大德:“距此处四十五由旬之祇园精舍。”长者:“尊师!如不争取时间,如是之途程,如何能前往?”大德:“大长者!若贵君愿望,予依神通力携汝前往。贵君现居楼阁阶段之顶上,以为自己之住处,今由阶上降至阶下之时间,于汝之阶之下端,即为祇园精舍之入口,予可如是携汝至祇园精舍!”长者:“尊师!如是予将前往。”大德于是仍立于阶之顶上而念曰:“此楼阁阶之脚,即为祇园精舍入口之门屋。”彼等如是站立不动,于是长者与其妻较由阶上降下之时间尤速而到达祇园精舍。
彼等两人诣佛之前,告以食事之时间。佛入食堂,与比丘等俱,坐于为佛所设之高座,大长者以佛为上首,向教团捧供养之水,夫人向如来之钵放入馒头。佛仅取得支持己命之量,五百比丘等亦如是取之。长者施与牛乳、酪、酥、砂糖后退下。佛与五百比丘食事终了,长者与妻充分食之,但馒头亦未见食尽。精舍中比丘等全部及与食残食诸人,馒头亦未见食尽。于是长者告曰:“世尊!馒头未见减少!”佛言:“如是可弃于祗园精舍门屋之处。”于是彼等向门屋近处之洞窟中弃之。今日仍于此场所题名为伽巴拉普瓦(锅烧馒头),存于洞窟之端。大长者与妻同诣佛之前,立于一隅,佛述谢意,两人达预流果,向佛敬礼,登上门屋之阶段,而不可思议者,长者与妻觉自身即返立于自己楼阁之上。尔来大长者以八亿之财产皆为佛之教说而消费。
翌日,等正觉者[佛]往舍卫城托钵,还至祇园精舍后,向比丘等作为善逝[佛]之训诫,然后进入香室而入定。傍晚,比丘等集于法堂曰:“诸位法友!汝等见大目犍连之威神力耶?彼导引强欲之长者立即为无欲者,携馒头往祗园精舍拜佛,而非即达预流果耶?大德诚为有大威神力者!”彼等互语大德之威德而坐。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耶?”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更言曰:“汝等比丘!欲教导在家,比丘应不害不恼其家,恰如蜜蜂由花中往取花粉,接近其家,使知佛之威德。”于是佛赞誉大德:
不损花色香 蜂取其味去
然更如牟尼 游行聚落间
佛唱法句经(第四九偈)之偈,更欲说明大德之威德,佛言:“汝等比丘!目犍连导引强欲之长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导引于彼,使知业与报之关系。”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波罗奈有名伊利萨长者,具有八亿之富,亦具备所有人间之缺点,跛行、伛偻、只眼、悭贪邪见而欲深。不与他人任何之物,自己亦不消费,其家屋如罗刹鬼领之莲池。而其祖先亘七代皆慈善家,至长者继承地位,舍弃家法,烧去慈善堂,贫困乞食者前来,掷打拉曳而推出,只知守护财产之重要。
某日彼仕王之后,于还家途中,见一旅途劳顿之田舍农夫,携酒瓶坐于椅上,以腐鱼为肴,饮满杯酸酒。长者亦欲饮酒而暗自思惟:“予若饮酒,将有多数者共饮,如是予之财产减少。”于是抑制已欲,于摇摆慢行之间,终不能抑,如被弹打之绵,体呈黄色,肢体之血管外露。彼入于寝室,揽抱卧榻而卧。其妻近前抚背问曰:“贵君有何忧虑耶?”[一切如前文所述者略同]。妻:“如是,只造贵君之一份。”长者自思:“若在家中造酒,将为多数欲者所见。由酒店取来,亦不能坐于此处而饮。”于是出一摩沙迦钱币,由酒店持来一瓶之酒,令家仆持之,由城市出至河岸,入于近大道树薮之中,放置酒瓶彼向仆云:“汝且往他方!”使家仆远离,于是开始饮满杯酒。
长者之父为行施与等之慈善事业人,于天上界生为帝释天。此父之帝释天刹那间自思:“予子是否行予之慈善事业?”帝释知其未行,其子破家法,烧去慈善堂,逐出贫穷之人,固执贪欲之心,惧向他人施舍,于自己之寝室中,秘密饮酒。帝释思惟:“予往对彼引导说伏,使知业与报之关系,多行施与,使彼具备生入天上界之资格。”于是降落于人间之住处,变化为与伊利萨长老亳无区别之跛行、伛偻、只眼之人相,入王舍城,立于宫殿之入口,使人通报自己之到来。王使延入,帝释入于宫殿,礼王而立。王曰:“大长者!何故于定时之外前来?”天帝释:“大王!予来无他事,予有八亿财产,王可取来,收为自己之宝藏。”王:“不可!予己甚多,予之家较汝富有!”帝释:“若贵君不用,可取而施与任何他人。”王:“长者请施!”帝释:“谨如尊命。”礼王而出,即往伊利萨长者之家。长者之家中,仕者前来围绕,其中无一人得知其为非伊利萨者。
彼入家,立于中门阈前,呼守卫近前,命令曰:“任何与予相似之人前来,如谓此予之家而欲入者,可槌其背而曳之出门。”于是登高阁,坐于华丽之席上,呼长者之妻近前,面浮微笑云:“汝不施与耶?”夫人、子女、家仆等闻其声言,相互语曰:“长久之间,未曾起丝亳施与之心;而今日饮酒,顿起施与柔和之心!”尔时夫人云:“贵君可随心施与!”于是帝释命令曰:“呼大鼓手来,向全市击大鼓宣告:≈lso;欲得金、银、宝石、真珠等之人,可往伊利萨之家前来。’”夫人亦如彼而为。诸多之人,手执笼袋,集于彼之门前。
帝释开启满藏七宝之库云:“诸君!欲今奉施,请随欲取之。”诸多之人取财宝出,大地堆积如山,诸人皆充满携来之器而去。某田舍农人以伊利萨长者之牛系自己之车,满载七宝,出城市进入大道,曳车行近树薮,彼自语云:“吾主伊利萨长者!依汝之恩荫,今予毕生不为予之业务,亦能生活矣。予所持之财产,非由吾母之所与,亦非由吾父之所与,乃为汝之车,汝之牛,唯汝家之七宝,依汝之恩荫,得此入我之手,吾主!”彼独语长者之功德而行去。
彼长者闻声而吃惊,彼思:“彼男呼予之名,云如是如是之事,国王不至将予之财产,施与众人!”彼由薮中急急走出,认牛与车叱曰:“此恶棍!牛为予之物,车亦予之物!”彼力捉牛之鼻纽不放。田舍农人由车降下,骂曰:“恶党!汝何方恶奴,此为伊利萨大长者施与全市民者,汝何故阻止!”农人突向前去,如落雷之向彼肩头一击,乃后驱牛曳车而去。彼战栗而起,急忙拂去尘土奔走,捕捉牛车。田舍农人再由车降下,紧捉其发,向长者之脑盖重敲,扼其咽喉,曳掷彼于道傍而去。此时彼由酒醉醒来。彼全身战栗,急往自己之家门,向取其财产诸人云:“此为何事耶?国王使汝等掠夺予之财产耶?”彼向诸人无分别捉曳,诸人皆一同将彼敲打,投掷于足下。彼疼痛气极发狂,欲入家中,门卫骂曰:“此恶棍农夫,欲往何处?”以竹棍殴击,捉颈曳出。彼思:“除国王之外,别无信赖之人!”彼往王前问曰:“大王!贵君使人掠夺予家耶?”王:“予未发掠夺之命令,汝来自云:≈lso;若贵君不取,予将施与予之财产!’汝并于市中鸣击大鼓,非汝自行施与者耶?”长者:“非也,大王!予未来贵君之前,贵君不知予生来即为吝啬家耶?予将叶之尖端所附之油滴皆不施与任何他人。请王呼施与之人前来一查!”
王遣人招帝释天至,王与大臣等,对两人形相均不能区别。吝啬长者云:“大王!如何?彼为长者耶?抑予为长者耶?”王答曰:“予等不解,有能解者耶?”吝啬长者云:“予妻能解!”王唤其妻至,诸人问曰:“何者为汝良人?”彼女云:“此为吾夫!”然彼女立于帝释天之侧。王唤其子女及家仆等至,然皆立于帝释天之侧。吝啬长者更自思唯:“予头有瘤,为发所覆,理发师应知,可呼彼前来辨认。”于是彼云:“理发师彼善知予,可呼彼前来!”时菩萨为理发师。王呼彼至问曰:“汝可分辨伊利萨长者耶?”理发师云:“观彼之头,即可明了。”王:“如是请观两人之头。”于此一刹那,帝释天于头上生长一瘤。菩萨查两人之头而后云:“两人之头,皆生有瘤,予于其中熟为伊利萨长者,实不能分辨。”于是唱次之偈云:
熟跛熟伛偻 熟亦片只眼
熟亦皆有瘤 长者我不知
长者闻菩萨之言,全身战栗,忧心财产,失记忆力,当场昏蹶。此一刹那帝释天言曰:“大王!予非伊利萨,予乃天帝释。”彼示大慈爱,立于空中。诸人拭伊利萨之颜,喷注以水,彼苏醒起立,向帝释天敬礼而立。尔时帝释向彼云:“此财产乃为予之所有,非汝之物。予为汝父,汝乃我子。予积施与等善行,得生为帝释天,然汝破我家法,为吝啬家,张大强欲,烧慈善堂,驱逐乞食,唯重视守护财产,汝己不应用,亦不施与他人,恰如罗刹鬼领有之物,保持原状。汝若能使我之慈善堂如元状复兴则甚善,然汝若不施行,则使汝之财产完全消失净尽,予将以此金刚杵割断汝头,夺汝之命!”伊利萨长者畏死而战栗,彼立誓言:“今后多为慈善之行。”帝释天得彼誓言之后,坐于虚空,对彼说法,使坚守五戒,然后回归住处而去。伊利萨多行施与等慈善事业,遂得生于天上界中。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目犍连调御强欲长者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调御之事。”佛述此法语后,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尔时之伊利萨是此强欲之长者,帝释天是目犍连,国王是阿难,理发师即是我。”
七九 骚音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大臣所作之谈话。拘萨罗国之一大臣,谄媚于王,于边境村落,增收国税,串通盗贼。彼向盗贼云:“予率诸人入森林后,汝等即行掠夺村落,以半分与予!”于是彼于晨起集合诸人往森林中行,而盗贼等则来村中,杀牛食肉,洗劫村落而去。黄昏傍晚,大臣由多数众人围绕而还。不久,彼之行为,为人所知,向王申告,王呼彼大臣前来,表明其罪,处以重刑,派遣其他村司取代其职,然后往祇园精舍,向佛告此事实。佛言:“彼之如是所为,非自今始,前生即已为如是之事!”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授与一大臣边境之村落。而一切情形,皆如前文所述。尔时菩萨为商贾巡回于边境之间,定居于其村,彼大臣为村司,黄昏傍晚,由诸人围绕,鸣击大鼓前来之时,菩萨思惟:“此恶官吏与盗贼串通,掠夺村落,盗贼逃入森林,彼则故作平静安稳之状,击大鼓前来。”于是唱次之偈:
夺牛杀食之 烧家诱人出
无惭无愧男 骚音击大鼓
如是菩萨以偈讽彼,不久彼之行为,为王所知,科以相当之刑罚。
结分
佛言:“大王!如是所作,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大臣是今之大臣,唱偈贤人即是我。”
八〇 毕摩塞那职人本生谭
(菩萨=弓术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好为大言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某时一比丘自云:“诸友!世间无与我同族者,亦无同姓者。予为如是之大刹帝利族所生,无论姓氏,皆无与我同等者。予有无限金银之财,甚而予之家仆,亦食米饭,着迦尸国产之衣服,涂迦尸国产之涂香。然予今唯为出家之身,而摄此粗米之食,着此粗末之衣。”彼于长老、中老、青年比丘等之中,素性夸大,欺人而行,但有一比丘发现此比丘之出生地,向比丘等言彼不过放言夸大而已。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称:“诸位法友!彼比丘从如是引导解脱之教法而出家,竟不断放此大言,作威行事!”彼此交谈,语彼之不德。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放大言而行,非自今始,前生即好为大言,作威行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市西北婆罗门家,及长,于得叉尸罗,其地有名阿阇梨之前,为三部之吠陀、十八种学艺之修业。熟练一切之技艺,名曰秋罗达努迦(小弓手)博士。彼由得叉尸罗出,为寻求可行其技术之地位,前往弥沙塞地方。
菩萨受此生时,身量甚短,屈居人下。菩萨暗自思惟:“若予往某处之王前,彼王将云:≈lso;如是矮小之人,对予等能有何用?’予莫若以一身幅齐备,外观美好之男子代之而予于暗中以谋生计。”于是菩萨继续搜寻如是男子,往一名毕摩塞那(残忍军)之织物职工之工场,与彼交寒喧问候之辞,问曰:“贵君何名?”职人:“予名毕摩塞那。”菩萨:“如贵君具如是美好完善之体格,何故操此贱业耶?”职工:“无能求食之故!”菩萨:“汝可废如此之职业。天下尚无如予之弓术士,然若予会见某处之王时,其王将云:≈lso;如是矮小之人,对予等能有何用?’将为愤怒亦不一定。因此,汝可会王云:≈lso;予为弓术士。’汝为是言,王将与汝俸给,使汝生计,较今优遇。予为汝操作职业,藉汝之荫,而为生活,如是两人皆得幸福,请按予之所云而行。”彼男承诺:“谨如尊命!”
于是菩萨携彼往波罗奈,自取小弓随行。使彼男在先立于王宫之门,请求通报。王命入内,二人入于宫殿,礼王而立。王问曰:“汝二人来何为?”毕摩色那云:“予为弓术士,天下无如予之弓术者。”王:“欲以如何俸给奉仕予耶?”毕摩塞那:“大王!予仕王以半月欲得千金。”王:“汝傍之男何人?”毕摩塞那:“此予之弟子。”王:“甚善!汝可仕予。”自此以来,毕摩塞那仕王,遇有任何事务,皆由菩萨代为处理。
此时,于迦尸国某森林中,多数人通行之道路,为一虎祸乱,多人被虎捕食。诸人将此事告王,王呼毕摩塞那近前曰:“汝能捕此虎耶?”毕摩塞那答曰:“大王!若予不能捕虎,何得称之为弓术士!”于是王与彼特别额外奖励。彼归家向菩萨告知此事。菩萨:“甚善!汝可前往。”毕摩塞那:“汝不往耶?”菩萨:“予虽不往,然有方法教汝。”毕摩塞那:“如是请教。”菩萨:“汝不可一人独自急往,须集合当地住民持一千二千之弓,前往彼处。若认明虎起之时,即急速逃入薮中,俯伏而卧。当住民等射虎而捕虎之时,汝以齿咬断一茎蔓草,手执其端,往死虎之侧而谓:≈lso;是何人杀死此虎,予欲以此蔓草,如缚牡牛,将虎带至王所,是故入薮取草。在予尚未持草前来,何人将虎杀死耶?’于是住民等恐惧云:≈lso;大人!请勿告王!’必将多与财物。而虎为贵君所捕,由王之手中,亦可得诸多之财物。”菩萨如是教彼。
毕摩塞那云:“谨遵台命!”于是离去。彼依闻受菩萨所语之方法捕虎,除森林之危险,由多数大众围绕,还至波罗奈谒王告曰:“大王!虎已为予所捕杀,森林已安全矣。”于是王悦,与多数之财。
又某日之事,诸人告王:“野牛蹂躏道路。”王立遣毕摩塞那前往,彼仍用菩萨所教之方法,与捕虎时同,捕野牛归来。王又与以多财,彼得伟大之权势。彼为权势心所惑溺,轻蔑菩萨,不听其语。彼口中出言荒谬,竟谓:“予非依汝之荫而生活,汝不过为一随行者而已。”
又经数日,某敌国之王前来,包围波罗奈之都,向王送通牒云:“让渡汝之王国,否则诉之战事。”王曰:“交战!”派遣毕摩塞那,彼充分武装,着军服,乘于武装象背之上。菩萨思案毕摩塞那之死,于是亦充分武装,紧著于毕摩塞那之后。象由多数之人围绕,出城门奔向战场。然毕摩塞那闻阵前大鼓之音,现出战栗,菩萨自思:“今彼如由象背跌落,可能致死。”于是取系轭之纽带围捆毕摩塞那,使其勿由象跌落。毕摩塞那见战场而恐怖战栗,浆水而污染象背。菩萨云:“毕摩塞那!贵君先后不相调和,汝前为一战士之状,今则水污象背!”于是唱次之偈:
先汝为壮语 后汝漏排泄
毕摩塞那!两者不调和 挫折战史话
菩萨责彼后曰:“汝勿恐怖,有予在此,何故萎缩耶?”彼将毕摩塞那由象背卸下,使之沐浴后还家。菩萨云:“今日为我扬名之时矣。”于是投入战场,大举哄动之声,打破敌军阵营,捕虏敌王,而后赴波罗奈王之前。王大喜悦,授与菩萨极大名位。自此以来,秋罗达努迦(小弓手)博士之名,全世界皆知。彼与毕摩塞那以生计之资财,遣其还家,彼自身多积施与之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之大言,非自今始,于前生即亦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毕摩塞那是此大言之比丘,小弓手博士即是我。”
第九章 饮酒品
八一 饮酒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城附近之瞿师罗园时,对娑竭陀(善来)长老所作之谈话。世尊于舍卫城过雨安居期后,向各处继续游行,到着跋陀越市。尔时,牡牛饲者、牝牛饲者、农夫、旅人等前来礼拜世尊,向世尊曰:“尊师世尊!勿往庵婆之津游行,庵婆之津有结发外道之道院,其中有守庵婆津之毒龙栖住,将对世尊加诸危害!”彼等欲阻世尊前往,然世尊不与在意,虽经彼等三度阻止,世尊终于向庵婆之津出发。
当世尊在跋陀越附近某森林中时,此时有随侍于佛左右之一具民众神通长老名娑竭陀,彼独自前来道院,入龙王之栖所,敷草蓐盘足而坐。龙怒不堪而放烟,长老亦放烟,龙扬火焰,长老亦扬焰,龙以火恼长老,长老亦以火恼龙。如是彼长老于暂时之间折伏毒龙,使受三归与五戒,然后还归佛所。
佛适意住于跋陀越后,再还憍赏弥城。娑竭陀长老折伏龙王之传闻,普遍扩及全国。憍赏弥城之住民,出迎世尊,向世尊敬礼,更前往娑竭陀长老之所,向长老敬礼,退立一隅,作如是言:“尊师!实难得者,请随意言说,以为予等之参究。”长老默然无语。然有六人群者,向长者云:“诸友等!出家人难得饮鸠羽色之酒,而为醇美之物!汝等如能献上澄清之鸠羽色酒于长者,[诚最为适宜]。”市民等承诺:“谨如尊命!”明日,向佛供养招待,入于市中,彼等云:“我等各各于自己之家,供养长老。”于是调制鸠羽色之酒,招待长老,每家皆献上清酒,长老饮酒大醉,欲由市内外出,而不支倒于门内,口说呓语,卧于地上。
佛于食事终了后,将欲出市,观见长老如此伸体而卧,对比丘等曰:“汝等比丘!伴娑竭陀归去!”使比丘等伴彼归园。比丘等置长老之头,使卧于如来之足下,长老反转,其足反向世尊。佛向比丘等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娑竭陀从来对我所怀之敬意,而今如何耶?”比丘等:“尊师!今已不见矣!”佛:“折伏守庵婆津之龙王为谁耶?”比丘等:“尊师!彼娑竭陀也。”佛:“然彼今能折伏水中之蜥蜴耶?”比丘等:“尊师!彼已无能矣!”佛:“汝等比丘!如是饮酒,丧失意识,可饮之耶?”比丘等:“是不宜也。”于是世尊责长老而呼比丘等言曰:“饮含酒精成份强之饮料,为犯波逸提之过。”佛制定戒条,起座入于香室之中。
比丘等集于法堂,论饮酒之非云:“诸位法友!饮酒乃大罪恶也,彼娑竭陀有智慧,有神通力,为饮酒而为不知世尊大德之行为!”世尊出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耶?”皆作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出家饮酒,失意识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西北之婆罗门家,长成之后,出家为仙人,得通力与禅定,与弟子五百人,共住于雪山地方,享禅定之乐。不久,降雨之期近,弟子等向师尊云:“吾师!予等欲往村里,食咸酸之物,然后归来。”师:“予留此处,汝等可往村里,以求养生身体。雨期终了,可再行归来。”
众等皆云:“谨遵师命!”向师尊敬礼,往波罗奈,住国王御苑中。翌日往城外某村托钵,充分得食,又翌日入城内,多人快迎,施与食物。经后不久,彼等向国王告此事:“大王!有五百仙人由雪山地方来,住御苑中,修行精进,清净无欲,德高之诸仙人!”王闻彼等之德,亲赴御苑,礼拜会谈终了,王与彼等约束雨期四个月间得住于彼处,于宫殿招待彼等。此后,彼等只于王宫中进食,住于御苑之中。
其后,某日之事,此城内举行酒之祭日。王思惟:“出家之人,难得饮酒。”今向彼等多施好酒。诸行者等饮酒,归御苑,烂醉之结果,有者起跳,有者歌唱,有者且跳且歌,将道具及其他诸物弃置一边而眠。酒醉醒觉后,见闻自身等如此无行乱仪,皆悲泣云:“我等为与出家不相应之事!”“我等离师而犯此等罪行。”彼等即刻离去御苑,而归雪山。首先整理道具,礼拜师尊而着座。师尊问曰:“汝等!生活如何?于村里食物、生活快乐否?同伴彼此间善为生耶?”弟子等申述往事曰:“吾师!予等生活快乐,然予等饮不应饮之物,为此失去本性,不持正念,歌唱跳跃!”于是唱次之偈:
我等饮酒醉 跳跃歌且泣
失去本意识 幸未成猿猴
菩萨言:“无认真共同生活之心者,即如是也。”菩萨责行者等云:“自此以后,不可再为此事!”彼训诫彼等,自修禅定,心无退转,生于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后省去连络二字。“尔时仙人之群是今佛之从者,仙人之群长即是我。”
八二 知友本生谭
(菩萨=天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从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本生故事为于迦叶佛时代之故事,在第十八篇四门本生故事(第四三九)中再出。
主分
尔时菩萨唱次之偈:
琉璃银摩尼 此等皆须避
汝固执于石 终生不得脱
菩萨唱此偈毕,往天上界之住处离去。知友持大铁轮,受大苦恼。其罪灭后,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是此不从顺之比丘,天王即是我。”
八三 不运者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某友人所作之谈话。此友人原为给孤独长者之幼友,在同一教师下修习学艺,其名为卡罗康尼(不运者)。彼后陷于不运,不能生活,来至长者之前,长者对彼慰藉,与以多金,使整理家事。彼辅佐长者,处置一切事务。彼每至长者之傍,诸人即呼彼曰:“不运者且坐,不运者且立,不运者且食!”
然于某日,长者之朋友、知人等,来长者之前,告长者云:“大长者!汝勿置此人于汝之身傍。如诸人云:≈lso;不运者且立,不运者且坐,不运者且食!’如有闻此声者,即令夜叉,亦应远遁。彼与汝不同格也,彼为贫乏不运之男,于彼有何用耶?”给孤独长者答曰:“人之名不过名义而已,贤人不以其名而定其人之价值,不可只闻其音而判断吉凶。予不能只以其名而舍弃昔日同游之友人。”长者驳斥彼等之言,某日,自己往庄园时,依托彼监督家事而出发。
然盗贼等相互谓曰:“长者往田舍乡村,予等可入其家盗取财物。”于是携种种兵器,乘夜黑之时,前来包围长者之家。一方卡罗康尼疑为盗贼来侵,坐而未寝,彼知盗贼前来,立即唤醒长者家人集合曰:“汝等吹螺贝,鸣大鼓。”如同集合多人之状,彼则大声叱叫呼唤,各处行走。盗贼等自思惟:“我等错估,以为彼家无人,此大长者仍然居住家中。”于是当场舍弃石、槌等物逃去。翌日,诸人见到处舍弃之石、槌及其他之物,咸皆震惊,相互语曰:“若无此贤者之护卫,盗贼将随意入家中抢劫。藉此贤友人之恩荫,长者之家得以平安无事!”彼等对彼大加称赞。长者由庄园归来,家人向长者说此之始末无遗。于是长者告彼等云:“汝等欲使我辞退监督家事之友人,若予从汝等之言,使彼退去,则今日予之家将一无所余。名者非价值之尺度,有能之心,实为标准。”于是长者与彼友人与更多之金。长者思考:“予今将以此向佛为≈lso;话之供养!’”长者诣佛之所,由始无遗,伸述此事。佛言:“居士!陷于不运之友人为汝自身监督家事,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佛应长者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高誉之长者。其友人名卡罗康尼(不运者),此亦完全与前文相同。菩萨由庄园归来,闻此事之始末,菩萨云:“若予从汝等所言,舍弃如是之友人,则今日予之家,将一无所余。”于是唱次之偈:
共为七步行 是为我朋友
共十二步行 是为我亲友
一月半月共 是为我亲族
较此更上者 与己为等同
为己之利益 何舍不运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不运者是阿难,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八四 利益门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敏感利益之少年所作之谈话。在舍卫城有一大富之长者,此长者生年七岁,即为一智慧者,为一透视利益之敏感之儿。彼某日往父之前,向其父对利益之门径,提出质问。父不能知,心中自思:“此为一极微妙之质问,上自有顶天,下达无间地狱,于此广大世界之中,除佛之外,无能回答此问题者。”于是彼伴其子,持多数之花环、香、涂香之类,赴祇园精舍奉佛,礼佛而退坐一隅,向佛云:“世尊!此儿为智慧者,为一透视利益极为敏感之儿。彼向予对利益之门径提出质问,予因不知,来诣佛所。世尊!请为我等解答此一质问!”佛言:“信士!我于前生,亦曾为此儿质问而作回答。尔时,彼已知之,然生重隔,彼不能忆起!”佛应长者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大富之长者。彼有一生年七岁,为一智慧而又敏感于利益之儿。彼某日往父之所云:“父亲!何为利益之门?”彼质问利益之门径。彼父菩萨答其质询,唱次之偈:
求无病是为 最上第一利
有德与贤者 此为学闻所
随行一切法 远离执着心
此等诸利益 最良之六门
如是菩萨为此儿解答利益门径之问,其后,彼坚持此等六法不离。菩萨多行施与及其他诸善行,随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儿是今之儿,大长者即是我。”
八五 有毒果本生谭
(菩萨=队商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某良家之子弟,以纯归依之心,入于佛道。一日为托钵往来于舍卫城中之时,目睹一盛装之女人,以是原因,起厌出家之心。于是彼之阿阇梨及和尚伴彼来至佛所,佛问曰:“汝比丘!汝厌出家为事实耶?”“是为事实!”佛闻之言曰:“比丘!恣于五欲是为乐事,然恣欲之事,乃为受生地狱及其他恶趣之本。譬如尝有毒果之果实。而有毒果之果实,色香味皆美。然尝嗜彼者,为其破坏内脏,失去性命。前生多人不知其害,为其色香味所迷,食此果物而殒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队商主,率五百辆之车,由东国前往西国。来至森林边缘,菩萨集合诸人,与训诫曰:“森林中有毒树,因此,以前一次亦未曾食之果物,未问予者不得食之。”诸人进入森林将过,来至彼端之处,见一果树,枝头之果实重叠,已见挠曲,无论干、枝、叶、果以及形、色、香、味等,皆与庵罗果相似。某者为其美好之色香味所诱惑,思为庵罗果实而食之;又某者谓:“此应问商队主后再食。”于是手持果物而立。当菩萨来至此所,见手持果物而立者,使之弃舍,已食者使之呃逆吐出,与以药物。其中有几人获救,而最初食者则丧失其生命矣。于是菩萨安全抵达豫定之所,获得利益,再还自己故乡,多行施与及其他诸善事,彼随其业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说过去之事后,正觉者唱次之偈:
不知将来灾 纵肆诸欲者
烦恼异熟时 如食有毒果
佛言:“如是享受诸欲之时甚乐,果成熟时,即为害人之物。”佛为连络结合其教,说明四谛之理。厌出家之比丘,得达初果。他之大众,或达初果,或达二果,或达三果,或达阿罗汉果。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群众是今佛之诸弟子,队商主即是我。”
八六 验德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行道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仕拘萨罗王,受三归,确保五戒,通三吠陀之极意,王云:“彼乃有德者。”对彼表特别之敬意。彼思惟:“此王对予较对他诸婆罗门付之敬意,更为多分尊敬。究竟国王对予所生之族姓、地位、学艺、成就之殊胜而付以敬意耶?抑或因予有德而付以敬意耶?予将为试验以观之。”某日,彼侍候王后,于归家途中,由一看库官之室,擅自取一伽瓦巴那(金货)持去;看库官为对彼婆罗门表示敬意,未发一言,而自坐着。翌日,彼又夺两伽瓦巴那而去,看库官与前日相同,与以默忍。第三日,彼捆取一握之伽瓦把那(金币),于是看库官向彼云:“贵君三度夺大王之宝。”彼三度高声喊叫:“速捕盗大王之宝贼!”不久,诸人由各处出,向彼云:“汝至今日止,长久期间为有德者之状!”于是二三度对彼殴打,缚彼引渡至国王之前。王悔恨悲痛云:“婆罗门!汝何故为不德之行耶?”于是命令处刑。婆罗门:“大王!予非盗贼!”王:“然则何故由看库官之室夺取伽瓦巴那金币耶!”婆罗门:“大王!予受大王尊敬为予之出生或其他而对予多分表示敬意耶?抑或为予之德行耶?予为试验而为此也。然今予确已承知予之受大王敬意乃为予之德行,而非为予之出生及其他。请王依刑法处罚,依此理由,使予断定此世以德行为最胜与最优!予为与此德行相应,若居家随思耽欲,则不能完成,予今日往祇园于佛所出家。请王许可!”彼得王之允许,向祇园而去。尔时彼之亲族及朋友知人等集合拦阻,皆不果而还。
彼往佛所请求出家,出家得受五戒,不废修行,益修观行,达阿罗汉果。彼往佛之所云:“尊师!予出家已达其极!”彼向佛说明得果之事。彼之说明此得果之事,已为比丘众所遍知。
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比丘等云:“诸位法友!某随仕国王之婆罗门,试自己之德行,得王之许可而出家,今已达阿罗汉果。”彼等称赞彼之德行。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试己之德而出家,使己得救者,非只此婆罗门,前生之贤人等,试自己之德而出家,亦使自己得救。”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司祭,彼对施物等并不烦心,彼只专念己之德行,坚守五戒。王对彼较其他婆罗门更为多分尊敬等等,一切皆与前文所述者相同。役吏缚菩萨引渡至国王之所,行至中途时,见弄蛇者当街弄蛇,彼等捉蛇之尾,捕蛇之头,围绕于己之首上。菩萨见此问曰:“汝等捉蛇之尾,捕蛇之头,围卷汝首,蛇咬汝等,将失性命。”弄蛇者云:“婆罗门!蛇有道德,品行端正,非如无道德者;而汝自身,无道德与品行,盗王之宝而为贼,被捕缚而引渡。”于是彼思惟:“蛇尚不咬不加害于人,得有德者之名。而况于人乎?此世界再无较道德为最高尚者。”
尔后,彼被伴引至王前,王:“汝等牵此者来为何?”臣:“大王!此为盗王宝之贼。”王:“如此,依王法与以处罚。”波罗门:“大王!予非盗贼。”王:“汝何故盗取伽瓦巴那金币!”婆罗门如前之言所述,一切申诉明白后,向王云:“予依此理由断定,此世界以道德为最胜与最优。”继云:“此即如是言之,如毒蛇不咬不加害于人,得有德者之名,依此理由,道德乃为最胜与最优。”彼称赞道德,唱次之偈:
世间德无上 实德为最优
试观剧毒蛇 不杀名有德
如是菩萨以此偈为王说法,舍诸欲为圣出家之身。入雪山地方,得五种之通力,八种之禅定,生梵天界中。
结分
世尊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王之从者是今王之从者,司祭即是我。”
八七 吉凶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观某婆罗门服装之相所作之谈话。据传,王舍城中住有一婆罗门,彼迷信甚深,不信三宝,怀有邪见,家富丰财,生活极尽豪奢。彼纳置筐内之单衣,为鼠所啮,某日,彼洗发后云:“持衣服前来更换。”仆役告曰:“衣服为鼠所啮。”彼自思惟:“此家中若放置鼠啮之一重衣,将生某种巨大灾难,此等服装为不吉之物,与厄神同。予不可将此物与子女、仆役及佣工等,因凡触及此物,皆必逢遇灾难,必须将之弃于墓场。然此亦不能交付仆役之手,因彼等对此将起贪欲,作为自己之物,亦必遭逢灾难,予须将此交付予子之手。”彼呼自己之子近前,告知使闻此事,“吾子!汝不可以手触及,须使着杖而往弃舍于墓场,然后洗净头身归来。”语毕遣之。
是日,佛于晨朝遥望应得济度之亲族,知此等父子二人有应入初果之机根,佛如一鹿猎师之状巡行于鹿所往来之道上行进,放六道金色佛光,立于墓场之入口。青年应父之言语,将一重之衣如同家蛇之状,触挂于杖端,来至墓场之入口。于是佛问曰:“青年!汝何为者?”青年:“汝瞿昙!此单衣为鼠所啮,与同厄神,譬如有毒之物。吾父云:≈lso;若使他人舍弃,恐起贪欲,作为自己之物。’吾父忧心,特遣予来。并云:≈lso;舍弃之后,洗头归来。’是故命予持来此物。汝瞿昙!”佛:“若是请舍弃之。”青年舍弃衣服。佛言:“此为我等可用之物。”于彼面前拾取彼不吉之物。彼云:“汝瞿昙!彼物与同厄神,请勿拾取,请勿拾取!”彼虽遮拦无效,佛往竹林精舍方向而归去。
青年急归告父云:“父亲!予将一重之衣弃于墓场,沙门瞿昙谓:≈lso;此为我等可用之物’,予虽制止,而彼竟持往竹林精舍而去。”婆罗门自思惟:“彼一重之衣为不吉物,与同厄神,沙门瞿昙若用此,将遭逢灾难,由此又将对我等引起非难。予向沙门瞿昙供养诸多衣服,使彼弃此不吉之物。”彼使人持多量衣服与己子共赴竹林精舍见佛,立于其侧。婆罗门:“瞿昙!汝由墓场取来一重衣衣,是真实耶?”佛:“是为真实,婆罗门!”婆罗门:“瞿昙!彼一重之衣为不吉之物,汝若用之,将逢灾难!精舍之人亦将逢灾难无遗。若汝等之内衣与外衣有不堪用者,可换取此等衣服,请将彼不吉之物舍弃!”于是佛向彼云:“婆罗门!我等为出家,凡墓地、街头、尘堆、浴场、大道,于如此之所舍弃或失落之衣类,于我等正为相应之物。汝非只于今世,前生即已怀此意见。”佛随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摩揭陀国之王舍城有一公平之摩揭陀王。尔时菩萨出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彼达具分别之年顷后,出家为仙人,得通力与禅定,住雪山地方。某时,离去雪山地方,来至王舍城王之御苑,定居于其处,翌日为托钵入于城内。国王一见,呼彼近前,于宫殿中供养食物,与彼约束居御苑中,勿住他处。菩萨于王宫为食事,住御苑之中。
尔时,王舍城中住有一观衣服相之婆罗门,有关彼纳置一重衣之事,一切与前述之话相同。青年往墓场,而出家者较其先而往,于墓场之入口处等待,然后携彼弃舍之一重之衣,还归御苑。青年向父语之。父思惟:“彼出入国王宫殿之出家者,将遭逢灾难。”于是来菩萨之所曰:“出家者!请弃舍汝所拾之衣服,否则将逢灾难!”行者云:“于墓场所弃舍之衣服,于我等相应。我等对于吉凶,不挂于心。执意于吉凶之事,佛、独觉、声闻等皆不谓为善者,因此,贤人不介意于吉凶。”菩萨为婆罗门说教,婆罗门闻教而打破自己之意见,归依菩萨。菩萨修禅定而不退转,生于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故事,正真之佛向婆罗门说法,唱次之偈:
迷信吉凶兆 梦相意念脱
既越迷信过 双双折烦恼
不来轮回界 再于此受生
如是佛依此偈为婆罗门说法,更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婆罗门与其子共入初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此等二人者是今之父子,行者即是我。”
八八 萨兰巴牛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恶口之诫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在前之欢喜满牛本生谭(第二八本生谭)中,菩萨为犍咒罗国得叉尸罗某婆罗门之萨兰巴牛。
主分
佛语前生之事,正真之佛,唱次之偈:
只云善良语 莫为恶口言
云善得善报 言恶得忧果
结分
佛述此说法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是门阿难,萨兰巴牛即是我。”
八九 诈欺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诈欺汉所作之谈话。诈欺汉之故事将在郁陀罗本生谭(第四八七)中再出。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于某村之近处住一伪结发道人之欺骗修行者。某家主于自己林中所构之草舍,使行者住于其处,于自己之家备有美味之饮食,向彼供养。彼对此伪行者信其人为有德者。彼虑有盗难,将黄金制之饰百件,运至草舍,埋于地中,向行者云:“尊者!请为看守!”于是行者云:“友!对出家者莫作是言,我等对他人之物,不起欲念!”家主云:“尊者!诚如尊言。”家主信彼之言而去。邪恶之行者自思惟:“只要有此多金,予之生活无虑矣!”经二三日,彼将其金饰改置于路傍某处,仍住于草舍之中。翌日于家主之宅,食事之后,向家主言曰:“友!予长久以来,烦劳贵君,长久居住一处,过于亲密为出家之忌,因此予思离此他往。”虽经家主几度恳求留住,彼终不承诺,于是家主云:“尊者!既如此坚持,则听尊便。”于是送至村口而还。
行者自思惟:“予须骗此家主对予不疑!”彼于结发之中附一草茎,更又还来。家主:“贵君!何故去而复返?”行者:“友!汝家屋顶一枚草叶落下,挂入发中,出家之人,不应取他人之物,故持此前来。”家主云:“尊者应与弃之而去。”家主:“虽一枚草叶,对他人之物不取,先生实为义理坚守之人。”于是信彼礼拜而别。
时菩萨为买卖物品欲赴边地之途中,宿于其家,彼适闻此行者之语而思惟:“此邪恶行者之处,必放置有家主之物,故为此欺骗之言。”彼问家主云:“家主!贵君于此行者处预置有物耶?”家主:“唯然!有黄金之首饰百件。”菩萨:“如是前往察看。”于是家主往草舍察看,不见金饰,急急归来告曰:“贵君!金饰不见!”菩萨云:“此黄金首饰非为他人所取,必为彼欺骗之行者所盗窃,汝速追赶,将其逮捕。”家主急追,将彼伪行者捕获,手殴足蹴,持彼窃取之黄金归来。菩萨向伪行者云:“汝取黄金首饰百件时而不自咎,对一草叶竟感愧欠!”菩萨责彼,唱次之偈:
汝语柔且和 人言有亲切
草叶心骚动 首饰不懆愧
菩萨如此责难于彼云:“伪道心者!自此以后,不可再为此事。”菩萨于诫彼之后,依其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非只今于此处欺骗他人,前生亦为欺骗之事。”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伪行者是此一骗比丘,而此贤人即是我。”
九〇 忘恩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长者有一从未晤面而住于边地之一长者友人,某时,友人长者装载五百车之边地产品,告其他人等曰:“汝等将此物品运往舍卫城,于我等友人给孤独长者面前卖去,然后装载换得之产品归来。”彼等曰:“谨尊台命!”从长者之语,往舍卫城,会见大长者,进呈赠物,语其仔细。
彼大长者云:“诸君善来!”与以彼等住宿与金钱,并问友人长者安否,将产品发售,并与以交换之物品。彼等往边地归来,向主人长者报告此事。
其后给孤独长者亦同样以五百辆车送往彼处,长者之使役等赴彼地,携赠物,与住边地之长者会晤。彼长者问云:“汝等由何处来?”使役等答曰:“我等由舍卫城贵君之友人给孤独长者之处前来。”彼云:“给孤独长者为谁之名耶?”彼为戏言,收取赠物,并云:“汝等归去!”送彼等出,不与住宿、金钱。使役等售卖自己之物品,得交换之物品,还舍卫城向长者报告此事。
边地长者再一度与前相同以五百辆车送往舍卫城,使役等携赠物会大长者。给孤独长者之雇用人等向长者云:“主人!彼等之住宿、仓库、金钱,目前我等可妥善处理。”于是使彼等之车,置于城外适当之所,向彼等云:“诸君!请宿于此处,予等在家中遣小使役送上粥饭。”然后集合使役下人等辈,于夜间夺取五百车所积之物,撕破彼等之内衣与外衣,使牛遁并卸下车轮,置车于地上,携车轮而去。由边地前来之诸人,自己之物连外衣全无,指向边地,急急遁去。
然大长者之雇用人等,将此事向大长者报告。给孤独长者自思:“此为一良好谈话之资料。”于是赴佛之所,申述此事之始末。佛言:“汝居士!彼之边地长者为此之行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佛应彼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波罗奈之大富有长者,彼有一住边地长者未曾一度会面之友人。此一昔日之故事,完全与今之本生相同。菩萨于其仆役等报告:“今日我等曾为如是之事!”菩萨云:“最初不能自觉感激得他人之助者,其后必至遭遇如是之结果。”并于其处为来集之人说法。唱次之偈:
先得助受利 对此不觉者
后于起事时 不得可助者
如是菩萨唱此偈而说法,彼多作施与为其他诸善业,依随己之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边地之住人是今边地之住人,波罗奈城之长者即是我。”
第十章 涂毒品
九一 涂毒本生谭
(菩萨=博徒)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无思虑而受用他人之物所作之谈话。据传,彼时之比丘,常无思虑心得他人之物而自己受用,对生活之四要物(四事)以无思虑心受用,多生堕地狱或畜生。佛知其原因,以种种方法为之说法。佛言:“汝等比丘!得比丘生活之四要物,以无思虑心受用者,不宜也。是故,自此以后,须善思虑之为用也。”佛更示反省之规则,佛言:“如是,汝等比丘!比丘留意思虑,受用衣服,以为防寒”等等,规定如是之文句:“汝等比丘!比丘生活之四要物,须如是思虑用之。无思虑用之者,与用毒物同。昔日,无思虑、不知过而用毒物,其结果现于受大苦痛!”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大富豪之家,达成年后,成一大博徒。尔时,有一邪恶之大博徒,彼与菩萨欲一争胜负。自己得胜之时,则不破坏赌场,自己失败之时,则将骰子投入口中云:“骰子已无!”于是破坏赌场而去。菩萨知其劣行曰:“甚善!甚善!予亦有所作为!”于是取骰子归自己家,于骰上涂毒,数度使干,持之前往彼处云:“与你一争胜负。”彼云:“承知尊命。”摆设赌场,互争胜负。彼自己已负,即取一骰投入口中,菩萨见其所为,告彼云:“汝先咽骰,将有何果?以后便知。”菩萨责彼,唱次之偈:
予涂极强毒 咽骰汝不知
汝咽!汝咽!罪深汝缚徒 汝后遭痛苦
菩萨唱此偈之间,彼博徒中毒,渐次力弱,眼眩体屈而倒地。菩萨自思惟:“今须赦彼一命!”由药草采集吐剂与之,使吐其毒,并与醍醐、蜜、糖及其他之物,恢复原状。诫彼云:“尔后不可再为此事。”菩萨自身多作施与及行其他诸善业,随其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无思虑受用物者,与无思虑服毒同。”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贤博徒即是我。”
九二 大精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所作之谈话。某时,拘萨罗国王之宫女心中如是思惟:“感谢佛之出世,感谢生而为人,且具完全之六根(身心),亦为难得。予等虽出生于难得之好时机,但不能如愿往精舍闻法,行布施供养,予等恰如入于箱中物之生活。我等向王申请,招请一相当之比丘前来为我等说法,由彼听取法门。我等应习得者,一总由彼习得,并将行施与给其他善行者。如是,予等将有效逢此大好时机。”于是彼一同往王之所,语彼等之理念,王与承诺云:“甚善”。
某日,王思游御苑,呼守苑之人,命扫除王苑。守苑人于扫除时,见佛坐于一树下,往国王之处曰:“大王!扫除已毕,见佛坐于此处之树下。”国王云:“如是予等于佛所拜听法门。”于是乘附饰之车,入苑往诣佛所。时有一名羌达巴尼(撑伞)之不还果信士于佛处闻法而坐。王见怀疑而暂立,继而自思惟:“此男若为恶人,则不至坐于佛傍闻法。此男并非恶人。”于是近佛礼拜坐于其傍。信士为向佛表尊敬之意,并未对王迎拜,亦未敬礼,因此,王颇感不快。佛知王意,向王赞信士之德,佛言:“大王!此信士博学,通晓圣典,离诸欲念。”国王自思惟:“佛如是赞赏彼德,彼当非下贱之辈。”王云:“信士!汝有何需用,可请告知。”信士答:“谨遵王命!”王于佛所,闻听法门后,行右绕礼而去。某日,王见信士朝食之后,携伞往祇园精舍而去。彼呼其近前,王云:“闻汝十分博学,予之宫女等思欲听习法门,汝可否向彼等诵法门使之听闻耶?”信士:“大王!在家之人,于王内殿之中,诵说法门,甚不宜也。然若为尊者等,则甚相宜。”王思惟:“此男所云,甚有道理。”王送彼出后,呼宫女等近前,王问曰:“汝妇女等!予诣佛所,为汝等招请一比丘前来,请其为汝等诵说法门。然于八十人之大弟子中,招请何人耶?”于是彼等一同商谈之后,一同申请法之宝库阿难长老前来。王诣佛所礼拜后,坐于其傍云:“尊者!予宫殿中之宫女等欲请向阿难长老听习法门,请长老于我宫殿中诵说法门。”佛与承诺:“甚善!”命令长老前往传习。自此以来,王之宫女等向长老听习法门。
某日,国王冠上之宝珠失窃,王闻其事,命大臣等曰:“殿中所雇人等,悉皆逮捕无遗,搜寻宝珠。”大臣等由宫女等开始,诠索讯问,终不能寻出,使多人遭受牵累。是日阿难长老来至王宫,平日宫女等见长老,均欢喜习听说法,然是日均皆忧沈苦闷,于是长老问曰:“诸位今日何故如是忧沈?”宫女等答曰:“尊师!大王失窃冠上宝珠而诠索讯问,大臣等由宫女等开始,以及所有殿中受雇人等,均被牵累。何人将遭遇何事,不能计知!为此予等忧沈苦闷。”长老安慰彼女等,往王之所,就所设之座向王曰:“闻王之宝珠失窃!”王:“尊师!唯然。”阿难:“此物不能寻回耶?”王:“殿中之人皆被逮捕,与以调查责问,终未能于寻出。”阿难:“大王!勿使大众为难,予有寻出之方法!”王:“尊师!方法为何?”阿难:“大王!仅就可疑之人数,造制草束,与彼等每人持一草束及土块,命彼等于清晨早起持来,放置于如是如是之处,窃宝珠者将可取宝珠包于其中持来。若彼于最初之日持来甚善,若不持来,于第二日第三日以同样之法为之,如是可不为难大众而取还宝珠!”长老言毕而去。
国王随长老之语,于三日间分别配置草束,然宝珠仍未寻获。第三日长老前来,阿难:“大王!宝珠寻得耶?”王:“未也,尊师!尚未寻获!”阿难:“大王!如是于广大平坦之庭院中洼处,置一大瓮,满注以水,四面张幕。王使殿中所有被雇之人及宫女等,皆着外衣,每人依次个别入于幕内,向瓮中洗手出来!”长老语此方法而去。国王依其语而行,于是窃宝珠者自思惟:“阿难师被称为法宝之库,彼承受此一事件,宝珠不出决不终止。予今将此物投置于诸人设想不到之处为宜。”于是彼隐持宝珠入于幕内,投之于瓮中。
所有诸人由幕内出来后,弃除瓮水,竟发现宝珠!国王喜悦而言曰:“依长老之恩荫,大众不受牵累,予亦寻获宝珠!”殿中受雇人等云:“依长老之威德,使予等得脱大苦!”大众无不欢悦:“依长老之威德,王冠之宝珠璧还!”于是长老之威德,名震全都及比丘众之间。
比丘等集于法堂,称赞长老之功德云:“诸位法友!自身之博识与贤才,依善巧方便之力,使大众脱苦,用方便探出王之宝珠。”佛适出于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阿难取还入于他人之手之物品,非自今始,彼于前生,使贤人等不受牵累,用方便取还落于畜生手之物品。”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通所有之术,为王之大臣。某日,王由多数从者相伴,前往御苑,于林园中游步后,思欲于水中游戏,入苑内之莲池,呼宫女近前。宫女等取除头首之装饰,包外衣中,置于筐篮之上,令婢女等看守,彼等入于莲池之中。
尔时苑中栖住一只牝猿,坐于树枝之间,彼见王妃取除装饰,包以外衣,置于筐上,彼思欲以王妃之真珠首饰,挂在自己首上,于是等待婢女松懈之时。婢女看守首饰,处处留意,久之开始困倦睡眠、猿知婢女倦眠,彼如疾风降落地上,将大真珠首饰挂于自己首上,又如疾风升树枝之间,彼恐他之牝猿等发现,藏于树孔之中,装作形若无事之貌,守护此物。
婢女醒觉,不见真珠首饰,惊恐战栗,不知其他善巧方便之策,彼女大声疾呼:“有男人持王妃之真珠而遁!”看守人等闻声由各方来集,据婢女之所云,向王申告。王命搜捕盗贼,诸人出至御苑之外,声言:“逮捕盗贼”,到处搜寻奔走。
尔时向神捧献供物之一田舍家主,闻声见状,心怀恐惧而奔逃。诸人见之思彼为盗贼,从后追及,捕获殴打,骂曰:“汝恶徒盗贼,盗取王妃高价首饰!”家主自思:“若予云未盗,则予今日将为彼等殴打至死,莫若承认以解目前之困。”于是彼云:“大人!予为窃取。”于是诸人缚彼带至国王之前。国王:“汝窃取彼高贵之首饰耶?”男:“唯然,大王!”王:“今置于何处?”男:“大王!予至今卧榻、椅子皆未曾见,遑论高价之首饰,实系一长者命予为此。予取后已交与彼,此事问长者可知。”于是王呼长者至,王:“汝由此男之手受取高价之首饰耶?”长者:“唯然,大王!”王:“今置于何处?”长者:“予已交付与司祭矣。”于是唤司祭为同一之讯问,彼亦承认云:“交付与一音乐师。”王唤彼至,王:“汝由司祭之手,受取高价之首饰耶?”乐师:“唯然,大王!”王:“置于何处?”乐师:“因爱欲情,已赠与游女矣。”王呼此女至,女答:“予从未受取此物。”王于调查五人之中,天色已晚。王云:“今日已迟,明日续查。”将五人交付大臣(菩萨),自身回返城中。
菩萨自思:“此一首饰为在御苑中失落,而此家主居于苑外,苑门又为强有力之门卫守护,因此苑内之人,决不能取此而遁出。此不运之男云:≈lso;予已交与长者。’此概欲为自己脱罪,而如是言之。而长者谓:≈lso;予已送交司祭。’此为欲与司祭一同,使自己脱罪。司祭云:≈lso;交与音乐师。’此为彼思藉音乐师之恩荫,可于牢屋中快乐度日,而作是言。音乐师言:≈lso;赠与游女。’为彼对女不厌,甘愿求往与彼女一同而作是言。总之,此五人皆非盗贼。苑中有多数猿类居住,此首饰必落入某牝猿之手。”于是彼即往国王之所,向王曰:“大王!盗贼请交予等之手,予等究明此事。”王曰:“甚善!汝宜明白加以处理!”于是将五人与以引渡。
菩萨呼其家之奴仆等近前云:“汝等使彼五人住于一处,善加守护。倾耳窃听彼等相互之谈话,前来告予。”彼命令后离去,彼等依命令而行。而五人等集于一处时,长者向家主云:“汝恶棍之家主!予何处与汝会面?何时汝付首饰与我?”彼男:“大长者!予所谓高价物品者,即今为以树精所作卧榻与椅子之脚为何物,尚不得知,实则予欲赖汝以脱罪,而作是言。大人请勿发怒!”司祭亦对长者云:“大长者!汝自身未得其物,如何能以与我?”长者:“予二人均为人之首领,因此,二人一同,则事件早思解决,故如是云。”音乐师亦向司祭云:“婆罗门!汝何时与我以首饰?”司祭:“予与汝住于一处,予思可安乐度牢中之生活,是故如是云者。”游女亦向音乐师云:“汝实为人间极恶之音乐师!予何时曾往汝之住所?而又何时汝来予之住所?汝又何时与我以首饰?”乐师:“贵女何须发怒?我等五人如是住于一处,共为家族生活。予思我等可无厌而为快乐之生活!故我如是言说。”
菩萨由使用人等闻得此话,知彼等确非盗贼,彼思:“此必牝猿之所为,予将以方便使其落下所窃之首饰。”于是以球大量制造首饰,捕获苑内之猿,于其手足及首,皆使附着以球制之首饰。惟彼一只牝猿,重视首饰,居于苑内不出。菩萨命诸人曰:“汝等前往苑内,调查诸猿,勿遗一只。若见有持首饰者,与以恐吓,夺还首饰。”
彼牝猿等,得到球制首饰,皆大欢喜,围绕园内跳跃,前往彼牝猿之所曰:“请观我等之首饰”,彼牝猿终不能隐藏,问彼等牝猿曰:“球制之首饰,竟有何用?”彼首挂真珠首饰而出。诸人见彼,恐吓云:“汝速放下真珠首饰!”终于使彼牝猿放手,取回真珠首饰,交与菩萨。菩萨携往王前申告曰:“大王!此为贵君之首饰,彼五人并非盗贼,此为栖于苑中之牝猿所窃。”王问曰:“汝如何得知在牝猿手中,又如何得以取还耶?”于是彼向王说明一切无遗。国王心甚满足,向菩萨云:“临阵望有勇士,其他场合望友人。”国王赏赞菩萨,唱次之偈:
热战望勇者 商谈勿暧昧
饮食与爱友 事起望贤者
如是王赞赏菩萨,如密云之降大雨,供养七种之宝,基于其诫,多行施与及其他诸善行,随己之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长老之德,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贤大臣即是我。”
九三 信食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迂阔用物之事所作之谈话。据传,此时比丘等往往云:“此为由吾母所得之物,此由吾父所得之物,此由吾兄弟姊妹、叔父叔母、伯父伯母所得之物。我等虽居于在家之时即已如此,当然为应得之物。”彼等由亲族等所赠之四要物(四事),亦亳无思虑而迂阔使用。佛知其故而思惟:“此须为比丘等说法。”佛言:“汝等比丘!比丘由亲族等或其他之人所赠之生活四要物等施物,应善为思虑而用之。而无思虑使用之比丘,死后不能脱为夜叉或饿鬼;无思虑而用此者,如同仰饮毒药。盖毒物无论与可得信用之人与不得信用之人,皆可杀其人也,前生有迂阔自得饮毒而失生命者。”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大富之长者,彼有一饲牛者,彼于谷物成熟之时,牧牛往森林之中,于其处建牛小屋,彼看管牛等住于其处。彼时时由牛采取美味之物,为长者持来,然于彼牛小屋近处,栖有一只狮子,牝牛恐惧狮子,体瘦而牛乳减少。某日,彼携牛酪还来时,长者问曰:“汝饲牛者!何以牛酪如是之少。”彼语其理由,长者:“彼狮子平日何所恋慕?”饲牛者:“大人!彼狮子与一只牝鹿交好。”长者:“如是,汝能捕彼牝鹿耶?”饲牛者:“大人!予能捕之。”长者:“如是捕鹿,由额及全身涂毒,涂后使干,经二三日放归。于是狮子由于恋慕之情,来舐牝鹿之身体,必将失其性命。然后持其爪、牙、脂肪归来。”语毕与毒遣去,于是饲牛者张网,以方便而捕鹿,依长者之命令施行。狮子见鹿,为强烈之爱情所驱,舐其身体而毙。饲牛者携其皮及其他等物,还来菩萨之所,菩萨知其理由对众曰:“勿对他人擅起爱情,此强力兽王狮子为爱欲舐其亲密牝鹿之身体,中毒而殒其命。”菩萨为在座诸人说法,唱次之偈:
勿信无信用 信亦勿妄信
信陷人于难 如鹿陷狮子
如是菩萨为在座诸人说法,多行施与与其他诸善行,随其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长者即是我。”
九四 怖畏本生谭
(菩萨=活命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毗舍离城附近之波利耶园时,对苏那伽陀(善星)所作之谈话。某时苏那伽陀为佛侍者,携衣钵到处游行之中,喜好哥罗(枣)刹帝利种种之教法,归还十力佛之衣钵,往依哥罗刹帝利种。彼当伽拉堪遮迦阿修罗出生时,彼为一在家人,彼云:“沙门瞿昙不足称为具特尊之智见,得人间以上之法者。沙门瞿昙依推理而得出思惟,而由其自己之理解而说出其法。彼纵为某人说法,而行其法者亦不能导至根绝苦恼。”彼往来于毗舍离城之三城壁间,訾谤佛陀。
时尊者舍利弗为托钵往来于各处,彼闻谤佛之语,由托钵还,向佛报告此事。佛言:“舍利弗!愚人苏那伽陀发怒,因怒而为是言,彼因怒而云:≈lso;人虽行此而不能导至苦恼根绝。’此为无智而又訾我,彼不知我德。舍利弗!我为具六神通者,我具人间以上之法,我有十力、我有四无所畏、我有破四生智、我有破五趣智,此为我具人间以上之法也。我具如是人间以上之法,而彼云:≈lso;沙门瞿昙,不具人间以上之法。’如彼不弃此语,不弃此心,不弃此见,恰如由他处持来安置之物,彼将堕入地狱!”如是佛称赞其得人间以上之法。佛续言:“舍利弗!苏那伽陀信哥罗刹帝利种种难行道之邪说,彼闻信邪说,不能归信我道。我于由今九十一劫之昔,穿凿外道之邪说,寻思:≈lso;此处有真理耶?’于是修四分完备之梵行。我为苦行者修极度之苦行,为粗食者食极度之粗食,为厌俗者行极度之厌俗,又为遁世者行极度之厌世。”于是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菩萨思穿凿外道之教,出家为活命派,裸形而以尘土涂身,避世唯为独住。见人如鹿而逃,食不洁之物,食牛犊之粪。为不弛心,彼住森林中恐怖之所。住于彼处,于降雪时期,八日之间,于夜间出森林住于原野,太阳升起,再还森林。彼于夜间出原野,恰如将身浸入雪水;昼间于森林内为滴落水滴湿身,于是昼夜均忍耐寒苦。而于暑期最后之月,昼间住于原野,夜间入于森林。彼昼间于原野为暑热炽苦,夜间于无风之深林之中受蒸溽之盛苦,全身涌污。如是,尔时彼未曾闻事,思起如次之偈:
干燥且冷冻 独坐恐林中
裸形不向火 牟尼心志专
如是修四分善整之梵行,菩萨自身,身临死亡边缘,现地狱之相,彼知:“坚执于此,为无益也。”于刹那间,彼舍其见而得正见,得生天上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彼时之活命师即是我。”
九五 大善见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卧于般涅槃之床时,阿难长老云:“世尊!于此卑小之都城,勿入涅槃!”佛对此语所作之谈话。佛告阿难曰:“生于那罗村之舍利弗长老,于如来在祇园精舍时,彼于迦底迦月之满月之日,在瓦拉迦地方,而大目犍连于迦底迦月黑分之半先后入灭,我亦应于拘尸那揭罗城入灭。”佛顺次游行,来至此所,于沙罗双树间,头向北卧,即不再起。阿难长老恳愿云:“尊师世尊!于此卑小凹凸之都、森林中之都、枝叶之都,佛勿入灭。世尊!应于王舍城或其他之大都城入寂!”佛曰:“阿难!汝勿谓此为卑小之都、森林中之都、枝叶之都,予前生为善见轮王时,即住于此都。彼时此处为以十二由旬宝珠之壁围绕之大都城。”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说大善见经。
主分
尔时大善见王,由正法王宫下,立即于近处多罗树林中备有此七宝所作华丽之卧榻,右胁向下而卧,再亦不起。须跋陀妃见而白王曰:“大王!可由拘舍婆提之王都开始,于此八万四千之王都中,请选其一!”大善见王云:“王妃!汝莫作是言,汝终止选择,舍弃此望。”王妃继云:“大王!此为何故耶?请教予!”王答曰:“予今日将终焉!”于是王妃沈泣,拭己两眼,悲泣而难言。其他八万四千侍女等莫不悲泣。诸大臣中无一人耐得,亦皆悲泣。
菩萨(王)曰:“且止!诸位勿为悲声!”彼制止诸众,呼王妃云:“王妃!汝勿悲泣,有为之法,如婴粟之实,无常住者。总皆无常,为坏灭性。”菩萨教王妃,唱次之偈:
诸行实无常 是为生灭法
生者必有灭 息止以为乐
如是大善见王依无死之大涅槃,得最上之教,教示其他诸人多行施与、守戒、守布萨等,自生往天上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须跋陀妃是罗睺罗之母,国之宝王子是罗睺罗,他之诸人是今佛之从者,大善见王即是我。”
九六 油钵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桑巴国德萨迦村附近森林中时,对伽那巴达伽里亚妮须陀(国美经)所作之谈话。佛于此处曰:“汝等比丘!譬如有人云:≈lso;伽那巴达伽里亚妮(美人)伽那巴达伽里亚妮!’诸多群众将集来于此处。彼风评高贵之伽那巴达伽里亚妮歌舞,有人云:≈lso;伽那巴达伽里亚妮歌舞!’于是愈益有更多之群众来集。彼处有一人前来,彼思欲生而不欲死,欲求安乐而厌苦。某人告彼曰:≈lso;喂!友!汝今持此满盛入油之钵,通过多人与伽那巴达伽里亚妮之间,而一人拔刀随汝之后而行。’如是云者,汝等比丘!汝等如何思惟?此男茫然漫不留神注意持此钵而行耶?”彼等比丘:“尊师!不如是也!”佛:“汝等比丘!予为此譬喻者,为使觉其意义,而其意义为如是也:≈lso;满盛入油之钵’,乃有关身体想念之意。因此,汝等比丘!汝等应须有如是之修养,即:≈lso;我等应修身想念,完成身想念。’汝等比丘!汝等应须有如是之修养。”佛如上具体说明伽那巴达伽里亚呢须陀(国美经)之意义与文句。
如是佛言:“思欲为身想念修养者,如手持满盛入油之钵,不舍念想,应努力为此修养也。”佛引示此经,而比丘等闻此经之意义,为斯言曰:“尊师!如有如是之人,不见此伽那巴达伽里亚妮,持入油之钵而行,殊属困难。”佛言:“汝等比丘!是人非为困难之事,此为容易之事何?为彼拔刀之人威吓而行之故。昔贤者依精进努力,不弃想念,制诸根,亦不见化作天人之姿,行着而终得王位,此则为困难也。”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王子,为百子中之最末一子,次第成长,达分别是非之年龄,彼时于国王之殿中,辟支佛等受食物供养,菩萨为彼等作奉侍之役。某日,彼于心中思惟:“予有众多兄弟,予能得此都中属于王家之领土耶?”于是彼又思惟:“此须问辟支佛等。”翌日,辟支佛等前来,取净水瓶滤水洗足,涂油食嚼食而坐时,菩萨向彼等礼拜,坐于一隅,询问此事,于是彼等告菩萨曰:“王子!汝不能得此都中之领土。由此隔百二十由旬,有犍陀罗国得叉尸罗地方,如能前往其处,由今至第七日,可得领土。然于途径大森林,遇有险境,若绕行森林之路,里程百余由旬,若直贯而行,则只五十由旬,此谓之非人道路。此处有女夜叉等于途中建村作家,上附金星之型,悬天盖,设以大金之卧榻,围以种种色之布幕,以天人之饰,饰彼女等之身,居于家中,见有男人之来,以如蜜之语,捕捉彼等云:≈lso;君甚疲劳,请入内休息,饮水供奉。’来人入席,彼等以美丽之容色与魔力,迷惑商旅,使成烦恼之虏,与彼女等同犯淫罪,当场牺牲殒命,为祭品而食。凡好容色者则以容色捕捉,好音声者则以如蜜之歌声或音乐之音响,好香者则以天界之香,好味者则以种种胜食之味,好触者则双方添加赤色之枕、以天界之卧榻捕之。若贵君善制诸根,不见彼等,不失想念而行,则第七日于其处即得领土。”
菩萨云:“诸位尊师!甚善!承诸教诲,予将如何见女夜叉?”辟支佛等为作守护之祈祷,携守护之砂与线,菩萨拜别辟支佛等与两亲,归家召使役人等告云:“予往得叉尸罗受王位,汝等暂留于此处。”然仆役五人云:“我等愿与同往!”王子:“汝等不可前往,闻途中为女夜叉所居,以容色迷惑诸人,各各从其所好,迷而捕食。此为最大之障害,是故予将用心而行!”五人:“王子!予等与王子同行,如何能嗜见容色?予等愿往其处。”王子:“如是请多为注意!”于是王子由五人相引伴踏上旅途,彼等不知女夜叉等所作之村等正待彼等前去!
于此诸人中有一善好容色之男,见女夜叉等,为容色而夺其心,彼行稍迟而落后。王子:“汝何故而迟来?”男:“予因足痛,在家中稍作休息。”王子:“喂!汝不可见此女夜叉等而起欲!”男:“总之,王子!予不愿前往!”王子:“如是汝于后将可思知!”于是王子由其他四人相伴而去。此喜好容色之男住于女夜叉之所,彼女共同使其犯罪,当场取命而食之。然后先行,于前方再造一家,取种种乐器,歌唱而坐,于是仆役中一好音乐之男落后迟行,为女夜叉等所食。又再先行,于种种样样之箱中盛入好香,设店以待,仆役中一好香之男迟行,此亦为夜叉所食。又再先行,以器盛样样天界美味之饮食物,设饮食店以待,于此处仆役中一好味之男子迟行,此亦为夜叉所食。女夜叉等又再先进,设天界之卧榻以待,于此处最后一好触之男迟行,彼亦为夜叉所食。
于是菩萨只为独身一人。于是一女夜叉云:“此人实为一意志坚强之男子,予不食此男子,誓不回还!”彼女由菩萨之后,尾随而行。于森林对侧之樵夫及其他等见此女夜叉问曰:“于贵夫人之前行者为何人耶?”女夜叉:“诸君!彼为我之情夫。”诸人:“喂,青年人!如是优美如花环之黄金色青年贵夫人,舍弃自己之家,慕汝而出奔,何故汝不为其所困,而互不结伴同行耶?”菩萨:“诸君!此非予之配偶,此为一女夜叉,予之相伴五人,皆为其所食。”女夜叉:“诸君!男人者于发怒之时,以自己之配偶为夜叉,为饿鬼!”女更向前进行中,示以妊娠之状,更又示以一度欲生儿之状,抱儿于腰间,随菩萨之后而来,每一见者与前为同样询问,菩萨亦同样如前回答。先后行进到达得叉尸罗,女隐其儿而单独随行。菩萨行至都门,坐于某家之中,女因菩萨之威光,不能入其家,化作天女之形,立于其家之问口。
时得叉尸罗之国王往御苑途中,见彼女而心动,命人前往调查此女是否有夫。其人近女而问曰:“汝有配偶耶?”女夜叉:“唯然,大人!坐此家中者,乃予之配偶也。”菩萨:“此非予之配偶,此女为女夜叉,与予相伴之五人,皆为其所食。”女夜叉:“大人!男人者发怒之时,随己所欲云而云。”其人以双方之语向王言告。王云:“无主之物,属王之所有!”呼彼女夜叉近前,同乘象脊,右绕都中,巡回而行,还至宫殿,立此女为第一王妃之位。国王浴水涂油,晚餐毕,升上卧榻,王满其欲就寝,女向一方返身而泣。王问曰:“汝何故而泣耶?”女夜叉:“大王!予于路傍为贵君发现,伴来此处。而汝家之妇人甚多,予恰如住于敌中,当予发言之时,则被云为:≈lso;汝之两亲、姓氏、素性为何方,应为人知,汝乃于路傍被发现而伴来者。’如是之言,恰如掴压予头,实甚羞耻。若贵君能将全国主权及命令权与我,将无一人云我不如意之事。”王:“吾妃!国中之住民对予无任何之关系,予非人民之主,只有逆王而行事者,予唯为彼等之主,以此理由,予不能以全国主权及命令权,让渡他人。”女夜叉:“如是大王!如不能将全国及都中之命令权与我,最低亦应将宫殿内居住人等之命令权让渡与我,使我能行使权威,大王!”王触彼如天女,心为所缚,不能拒斥彼女之语,王云:“吾妃,甚善!对居住宫内者之命令权让与汝,汝对此等诸人可行使权威。”彼女应诺曰:“承知尊命。”
彼女于国王睡眠之时,窃还夜叉之都,呼夜叉等前往取王之命,仅余其骨,而筋皮肉血等,悉皆食之无遗。其他夜叉等,由大门进入宫殿,由鸡犬开始,一切均被食尽,只遗残骨。翌日,诸人见宫门紧闭,以斧破户而入,见宫殿中骸骨狼藉,众人相顾言曰:“诚然!彼男所言:≈lso;此非我之配偶,乃女夜叉。’是为真实!而王一无所知,伴来宫殿,立为王妃,彼女呼夜叉等来,将宫中之人食尽无余!”
是日菩萨坐彼家中,头上洒以守砂,身缠守丝,执刀以待日升。人民扫除宫殿各处,地敷绿叶,涂香散花,解开花环,薰香再组花鬘,彼此互相商谈云:“无论任何人,不为此化作天女之相之女夜叉随后尾随而来,不被搅乱诸根,见之竟不一顾,有此有勇气、有智慧之伟大人物,如来执政,则国内将和平而治,我等应以如是之人为王!”大臣及都民均皆一心,往菩萨之所恳愿云:“大王!请执此国之政!”迎菩萨入于都中,使乘坐于堆积宝玉之上,行灌顶之礼,而为得叉尸罗之王。王为王而不居于高位,不为四恶事,不破十王法,依正义而治国,多行施与及其他诸善事,随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本生谭后,正觉者唱次之偈:
行未曾行所 欲者将往行
应护己之心 如捧满油钵
如是佛以涅槃为目的,进达法语之顶点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国王之从者是今佛之从者,登王位之王子即是我。”
九七 依名得运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比丘信依名而得福运之谈话。据传,生于门阀之家而名“恶者”之子,由心归依佛教而出家。彼由比丘等云:“法友,恶者!汝来,法友恶者!汝立,汝止。”彼思:“此世之中,≈lso;恶事’为人所忌,乃不幸之事,予须另附以与吉事关联之名!”彼往阿阇梨与和尚之处云:“尊师!予之名不吉,请付与他名!”然彼等告彼云:“法友!名者唯为人之符号而已,仅只依名,不得利益,因此,应对如今自己之名满足为宜也。”然彼再三再四请求不止,如是依名思得福运之事,为僧团中所遍知。于是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言曰:“诸位法友!某比丘思以名而得福运,能自由持来吉祥!”佛适进入法堂,问曰:“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思依名能得福运!”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为一声名远播之阿阇梨,教吠陀与五百弟子等,弟子中有名为“恶者”之一少年,彼由人云:“恶者!汝来,恶者!汝往。”彼自思惟:“予之名不吉,须付得一他名!”彼往师尊之所云:“尊师!予之名不吉,乞改换他名。”于是师尊告彼云:“汝往巡回于国中,探寻自己合意之名!俟汝还来,为汝变名称为其他之名!”彼云:“谨遵师命!”彼携旅费出发,由村至村巡行,徘徊到着某都,于其都中有一人死亡,其人之名为“有生命”。恶者:“有生命之人亦有死耶?”诸人:“有生命与无生命之名者皆有死也,名者不过为人之符号而已,汝乃不解之人也。”彼闻其语,对名称之偏见已去,入于都中而来。
而有一婢女,借钱未付,其主人等使其坐于门口之门际,以绳殴打,此婢女之名为“守宝”。彼往街路,见此女被殴,问曰:“何故殴打此人?”诸人:“此女借钱未能偿付。”恶者:“其名云何?”诸人:“守宝也。”恶者:“名为守宝,而借钱能不偿付耶?”诸人:“无论守宝与否,彼为贫乏之人,名称不过符号而已,汝乃不解之人也。”
彼对名称,更去其偏见,出都行于道路途中,见一迷路之人,问曰:“汝如何行走耶?”彼人:“予实为迷路。”恶者:“汝名云何?”彼人:“予名惯旅。”恶者:“惯旅亦迷路耶?”彼人:“名称为惯旅与否,皆能迷路!名称不过为一符号而已,汝为不解之人也。”
彼对名称之偏见,至此完全舍弃,还来菩萨之所,菩萨问曰:“如何?汝发现适意之名称耶?”彼云:“师尊!有生命与无生命者皆死,守宝与不守宝者亦皆贫乏,惯旅与非惯旅,皆能迷路,名称不过符号而已,依名称福运不来,依工作而致福运。予不求其他名称,亦甚适宜!”菩萨结合其彼所见所为之事,唱次之偈:
有生命者死 守宝者贫穷
惯旅而迷路 恶者再还来
结分
佛述此本生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非自今始,前生即思以名称得运。”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男是今之比丘,师尊之从者是佛之从者,彼师尊即是我。”
九八 邪商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邪商人所作之谈话。舍卫城中有二人一同经营商贾,彼等以车载物品往地方获得利益还来,其中邪商人自思:“此男数日仅食恶物,寝处苦所,身体疲劳,此后归家,将食种种美味饮食,不能消化,必将死亡。于是予待其死,将此物品,分为三分,其中一份,与彼之子等,二份由我自取。”彼云:“今日将分,明日将分。”物品终不平分。
其后贤商人不顾彼之愿望,强制进行分得物品,往精舍礼拜世尊,问候已毕,佛云:“汝来何迟?彼商人先来此处,访我暂坐。”于是彼将此事奉告世尊。佛言:“信士!彼家主为一邪商人,非自今始,前生彼已为一邪商人。今彼欲骗汝,前生即已骗贤人等!”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波罗奈商人之家,命名之日,彼被称为“贤人”之名。达成年后,与其他商人一同经营商贾,彼商人之名为“大贤”。彼等积五百辆物品之车,由波罗奈地方出发贸易,获得利益,再还来波罗奈。彼等分物品时,大贤云:“予应分得三分之二。”贤人:“是何缘故?”大贤:“汝为贤人,予为大贤人,贤人取一分,大贤人当然应取二分。”贤人:“我等二人投入资金与牛只等皆同,汝何故以取二分为当然耶?”大贤:“此乃予为大贤人之故!”二人争论,终至扩展为诤吵。
尔后大贤人自思:“予有善计手段!”彼将其父入于有洞树木之中,彼向父云:“父亲!当我等二人一同来此,请父言说大贤人应取二分是为当然。”于是彼来菩萨之所向菩萨云:“友!予取二分为当然与否,问此树神即知,予等前往奉侍一观。”彼捧祈愿之物云:“请树神为我等裁决公断!”彼之父亲音声变调云:“若然,汝等申述一观!”大贤:“尊神!此人为贤人,予为大贤人,予等一同经营商事,如是每人应取几多?”树神:“贤人一分,大贤人应取二分。”菩萨闻彼如此裁判,彼思:“此是否为神,须当一试。”于是持稻草来,封闭洞口,然后以火燃草,大贤人之父,身体半分被烧,急捉树枝而下。落于地上而唱次之偈:
贤人实真贤 大贤反为恶
为子大贤故 我为火熏燔
于是彼等二人真正平分,各取同等之份。其后,随其业报,各生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彼于前生即为一邪商人!”佛说过去之事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彼时之邪商人即是今之邪商人,贤商人即是我。”
九九 超千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凡夫之质问所作之谈话。此一谈话在萨拉班伽仙本生谭(第五二二)中再出。比丘等集于法堂中云:“十力佛简单之谈话,法将舍利弗与以详细说明。”对长老之德,开始谈论。佛适出堂而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将我之谈话详细说明,非自今始,前生舍利弗亦如是也。”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术,后弃诸欲,出家入仙人之道,得五神通与八禅定,住雪山中。彼有行者五百弟子,后于雨季之时,行者半数结伴出往人住之里,摄取咸味、酸味之物。
时至菩萨之死期到来,弟子向彼云:“尊师得如何之美德?”此即为问菩萨之所成就。菩萨云:“一无所有。”彼已出生至光音天梵天之世界。大凡菩萨,纵得色界定者,为不可能之理由而生无色界者,无此事也。弟子等思惟:“我等之师尊,成就之所为一无所有。”于是向墓场不表敬意。
出外弟子还来,问:“师在何处?”继而闻知:“已亡故矣。”上弟子:“汝等问师之所成就耶?”弟子等:“唯然!予等问之。”上弟子:“师何所云?”弟子等:“师云一无所有,予等对师不再尊敬!”上弟子:“汝等不解师尊言语之意义,师云得无所有处定。”彼虽返复说明,然彼等不信。菩萨知其理由自思:“愚哉此辈!不信予之上弟子之语,予将使皆见此缘由!”于是彼由梵天世界前来,于道院之上,示大神通力,立于空中,称誉上弟子知慧之力,唱次之偈:
超千来集者 无智辈悲泣
纵然逾百年 不如一人智
对彼之言语 不能悟其意
如是大士立于空中说法,使行者之群,心有所得,然后回返梵天世界,彼行者等于寿命终了亦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上弟子是舍利弗,梵天即是我。”
一〇〇 嫌恶色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军第亚都之军头波漠林时,对哥利亚王之姬苏波瓦萨信心诚挚之妇人所作之谈话。尔时此妇人已七年之间,胎儿宿于胎内,因动胎气,七日之间,身感剧苦,妇人恼于剧苦,依三种思惟彼女忍苦:“世尊说法能为脱苦,因世尊为正等觉者。世尊弟子能为脱苦,有积修行,为正修行者。涅槃乃脱苦之处,得大安乐。”妇人呼其夫,为其传达自己之状况及向佛敬礼之语,而前往佛所。佛闻敬礼之传言,佛宣曰:“哥利亚王之姬苏波瓦萨,安泰无忧,健产健儿!”世尊如是宣时,王姬安泰产下健儿,还归夫宅,夫云:“是诚不可思议!”彼心充满如来之威神不可思议,实为稀有。
苏波瓦萨产后七日之间,思欲供养佛与弟子等,为招待再遣其夫。时佛与弟子一同,在目犍连长老信者之家,接受招待。佛为与苏波瓦萨供养之机会,遣人至长老之前,使之谅解,于七日之间,与比丘众接受彼女之供养。至第七日,苏波瓦萨为其儿锡瓦利王子着饰,使之一同礼拜佛与比丘,次第礼拜毕,伴儿来至长老舍利弗之处时,长老与儿会面,长老云:“锡瓦利!起居安否?”彼云:“尊师!予如何可得安乐,予七年之间住于血壶之中!”彼与长老续作斯语。苏波瓦萨闻彼之语自思:“我子生未至七日,能与佛之次座法将舍利弗对话。”彼女心满欢喜。佛问曰:“苏波瓦萨!汝更欲思得其他如是之儿耶?”姬答:“若能得如是之其他七人之儿,则不再望之矣。”佛为述喜颂,表随喜之意而去。锡瓦利王子七岁之时,归依佛教,满二十岁后,受具足戒,为善业者所得之第一人,使大地鸣震,升阿罗汉位。彼于善业者中,被列于最上之位置。
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彼此相谈云:“诸位法友!锡瓦利长老为如是之一大善人,彼起誓愿,早应为入涅槃之身,然于七年之间,住于血壶之中,困于产厄,母子受大苦恼。彼缘何业而如是耶?”佛适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大善行之人锡瓦利,七年之间住于血壶之中,七日之间受产厄苦恼,皆因彼所犯之业。苏波瓦萨七年之间,受怀胎之苦,七日之间,受产厄之苦恼,亦乃因其自己所犯之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第一妃之胎,生后达成年时,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术,父王亡殁,继其后正法治国。尔时拘萨罗国王率大军前来攻取波罗奈城,杀王而以第一之妃为自己第一妃。尔时波罗奈王之王子,于其大王死时,由下水道口遁出,集结兵力还波罗奈城,于其附近,致函国王,使让王位,否则战争。国王返信云:“双方决战!”王子之母耳闻此消息,遣人致信于王子云:“无须战争,可包围波罗奈城,断其四方交通。然后使其薪水及食物之类断绝,人民疲困,可不战而取都城。”彼闻母之教,七日之间,断绝交通,封锁都城。都中之人,不能交通,于第七日,取王之首级,送交与王子。王子入都,即国王位,后随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彼于七日之间断绝交通,封锁都城而占领之,依此业报,七年之间住于血壶之中,七日之间受产厄之苦恼。然彼曾伏于最胜白莲佛之足下云:“予望成为第一所得之身。”彼奉祈愿行大施与,于毗婆尸佛时与都中之住民等共以价值千两之酪丸,奉祈愿以为供养,依此功德之力,成为第一所得阿罗汉身。苏波瓦萨曾云:“吾子!封锁都城而取之!”向儿遣送书信,以致儿宿胎中七年,七日之间受产厄之苦恼。佛为说此过去之故事,正觉者而唱次之偈:
不快现为快 不爱现为爱
以苦现为乐 服不注意者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封锁都城得王位之王子是锡瓦利,其母是苏波瓦萨,父波罗那西王(菩萨)即是我。”
第十一章 超百品
一〇一 超百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百年耽瞑想 愚者超百人
一度解真相 智者遥不及
此本生谭,无论事端、文章及结语,皆与超千本生谭(第九九)完全相同。只此处有“耽瞑想”之偈语,为唯一之相异。
一〇二 鲜菜果店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优婆塞之鲜青菜果店所作之谈话。彼为住舍卫城之优婆塞,彼贩卖种种青菜根叶及瓢箪、冬瓜等物以度日。彼有一女,其女为一可爱之美人,德行俱备,无有罪污,但有一缺点,时时以笑颜向人。于此期间,有由家世相当而来欲得其女之人,其父自思:“此女终须出嫁,但时时作笑颜向人,若其行为不善,嫁至他处,将污父母之颜。究竟此女为善行或恶行,且为一试观之。”
某日,彼使女持篮笼,往森林采摘野菜,携彼女同行。为作试探,故示情炽之状,嗫嚅甘言,以腕抱女,女突然哭泣云:“父亲!勿为越礼之事!水中不能出火,吾父不可为此事也。”父:“吾女!予之抱汝,惟思试探而已。观汝之行为善行与否,吾女应与回答!”女:“父亲!诚如所言,予见男人,曾无一度之爱着焦思!”
于是彼慰其女,携归家中,开庆禧之宴,嫁女于对方之家。然后彼欲礼佛,手执香水华鬘,往祇园精舍,向佛问候,献上赠物,坐于一隅。佛言:“汝甚久而前来!”彼以前事,向佛奉申告之。于是佛言:“汝优婆塞!汝女久远以前即为德行俱备之人。汝之试女,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森林中之树神。尔时于波罗奈一优婆塞住鲜菜果店,恰与今之所言事相同。彼为试探而抱其女,女泣而唱次之偈:
救苦我持盾 父何为淫行
林中我哭泣 持盾防暴行
于是父慰藉其女问曰:“吾女!汝为处女耶?”女:“父亲!予实处女也!”于是彼携女归家,闻庆祝之宴,嫁女与对方。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竟,此优婆塞得预流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与女是今之父女,其后见此事之树神即是我。”
一〇三 仇敌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彼往所领之村归来时,途中遇有盗贼,彼云:“予不能止于道中,须立即往舍卫城。”于是急行驱牛归至舍卫城。翌日,彼诣寺向佛语及此事,佛云:“居士!前生之贤人于途中遇盗贼,亦不稍乞暇而归自己之家。”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为大富之商人。彼受招待往某村归来时,途中遇有盗贼,彼不稍乞暇,至急急行归至自己之家,饱餐美食,身卧华丽寝床之上而叫曰:“予得脱盗贼之手,得归我家安乐之地!”彼于感激之余,唱次之偈:
敌人出现时 贤者不留止
数夜与敌俱 必至有苦吃
菩萨于感激之余,而唱此偈,彼积布施等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商人即是我。”
一〇四 知友比丘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堕落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于前之知友本生谭(第八二)之中,既已述说,此者乃迦叶佛时代之事。
主分
尔时堕入地狱,抬铁车轮受责罚痛苦之一男子向菩萨问曰:“尊师!予究造何罪,受此责罚?”菩萨云:“汝造如是如是之罪!”为唱次之偈曰:
由四积至八 由八至十六
十六三十二 其欲倍增上
欲求不止者 车轮近身傍
能断欲之人 车轮上空转
如是菩萨自己升往天界,堕狱之人于恶灭时,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堕落之比丘是知友比丘,天子即是我。”
一〇五 弱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畏怯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舍卫城某家之子,彼闻佛之说法而出家,非常恐惧死亡,无分昼夜,闻风之音声,见枯树之摇动,闻鸟兽之声,皆感受死之威胁而大声逃避。然彼并未思及自己何时亦必须死亡,若彼知自己不久将死,则对死不应有所恐怖,因彼对死之缘由未能瞑想,故只知对死亡恐怖。彼之畏死之事,为其他比丘等得知,某日集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是名之一比丘,为死之胁迫,彼畏怖死亡。吾等比丘皆应确信自己须死,而应对死之缘由加以瞑想耶?”尔时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曰:“实为如是之议论。”佛呼彼比丘出而问曰:“汝畏怖死亡为事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佛云:“汝等比丘!汝等勿怒此比丘之事,彼甚畏怖死亡,非自今始,前生亦即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为雪山之树神,此时波罗奈王命饲象人调教王之宝象为不动之术。于是诸人将象缚于桩上,人手执枪包围,开始教象不动之术。象受不动之术,苦不堪言,破坏木桩,追逐诸人而自己逃入雪山之中,诸人不能捕彼而归去。象在山中畏怖死亡,闻风之音身亦战栗,恐惧死亡。彼思仍如系于桩上受不动术时之状,舍命逃避而徘徊山中。如是身心俱失其乐,恐惧战栗而彷徨。树神见彼,立于树之繁荫唱次之偈:
林中之弱树 风打折不稀
汝象!汝如是恐惧 瘦瘠果无疑
树神对彼为如是激励之语,彼此后不再恐惧。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得顶流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象是此比丘,树神即是我。”
一〇六 钓瓶女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肥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在第十三篇之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中将再述说。佛向此比丘问曰:“汝比丘!汝真焦思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继问曰:“汝心寄于何人?”比丘曰:“为一肥女!”于是佛言:“比丘!汝迷之彼女,乃为一恶人。前生亦因彼之欲而破戒,汝畏怯彷徨而无所依,幸遇贤人,得入幸福之生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所起之事,于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将再述说。尔时菩萨于黄昏傍晚携果物归来仙居,开户向其子小苦行者云:
“爱子!汝平日皆运薪持饮食来,为我起火。而今日一事亦不为,坐于其处,只行叹气,究为何故耶?”子:“父亲!父亲出外拾取果实,不在期间,一女人前来,诱予与之一同携行,然予思向父乞暇而后前往,故未成行。然彼女于如是如是之处待予,予思别父前往!”菩萨知不能阻止,向彼子云:“爱子!汝往,然彼女若思欲食鱼、肉、酥油及盐等物,彼女云:≈lso;为我取此来,为我取彼来!’使汝将疲于奔命,尔时汝可思起予之住居,逃归此处。”菩萨许彼前往,彼与其女共入人里,往其住宅,一有所欲,即命令云:“汝持肉来,汝持鱼来!”如是有所欲者,皆使之持来,彼思:“彼女欲以我为其奴隶、仆役,终日驱使!”于是遁归彼父之前,向父问候而立,唱次之偈:
我本幸福生 女如苦钓瓶
美名为我妻 实为隐盗人
肉鱼向我取 油盐求不止
菩萨安慰其子云:“爱子!汝于此处修习慈悲!”菩萨为彼谈四梵住,语遍处定,其后不久,彼得神通与等至,修习梵住,与父同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竟,彼比丘得预流果————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肥女是今之肥女,小苦行者是烦恼之比丘,父亲即是我。”
一〇七 投掷术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击落白鸟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住舍卫城之良家子,以投砾石之术而入法堂。某日闻法归依佛教,遂出家受具足戒,然彼不好学问,不胜德行,某日,彼为水浴伴一青年比丘往阿致罗筏底河,彼立于河坝之上。恰于此时,有纯白之两只白鸟于空中飞舞,彼向青年比丘云:“予以砾石击后方白鸟之眼,使落于足下。”青年比丘:“何以欲击落之耶?汝能击落之耶?”比丘:“且为少待!予由其一眼贯穿他眼,击落一观!”青年比丘:“汝意云何?君为愚昧之言也!”比丘:“汝为何言?若然,请试目一观!”彼拾起一之三角石,撮于指上,向白鸟之方,投掷而出,石出咻咻之音。白鸟思知危险将起,止而耸耳以闻其音,其间不能容发,彼取一圆石,巧妙投击止住回旋眺望白鸟之眼。石由一眼贯穿至他眼,白鸟出大鸣声,恰即落于彼等之足下。比丘等归来,对彼非难云:“汝实为不德之事!”携彼来佛之侧曰:“世尊!彼实为如是之事!”于是佛谴责此一比丘,佛云:“汝等比丘!彼胜此术,非自今始,前生即亦殊胜!”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彼之大臣。尔时,王之司祭为一大多言多辩者,彼一旦开言,他人皆无插口之处。国王自思:“何人能封闭彼之长话,终无此人出世耶?”王为寻求此等之人而巡行各处。
尔时在波罗奈之都有一跛者,熟练投掷砾石之术。市中之儿童以车载彼,拉曳至波罗奈城门之下,携彼至一苍郁大榕树之下,围绕彼前,与以小钱,作象形、马形等等模型,然后彼以投掷砾石之术,使榕树之叶现种种之形,于是所有之叶穿破,多呈孔状。彼时适值王往御苑途中,通过彼处,群儿见王,为恐怖所袭,纷纷逃散,只有跛者留于其处。王近榕树之根前,王乘原车之上,见树之荫影稀疏,王抬头观望,见所有之叶破洞,问曰:“此人所为?”从者:“大王!彼跛足之男子所为。”国王自思:“予藉此男子之力,可以封闭婆罗门之长语。”王问:“彼跛者住于何处?”从者探索树间而告曰:“大王!彼在此处!”王召彼出,使从者远离,问彼曰:“予侧有一多口之婆罗门,汝能使彼沉默耶?”跛者:“以一那利(量)之山羊粪即足矣。”
于是王伴跛者至王宫,使坐于幕后,幕穿一穴,其穴相对为婆罗门之说席。于跛者之侧,置一那利干山羊粪。至伺候之时而来之婆罗门,使彼就席,开始谈话。婆罗门与王开始谈话,他人并不插嘴。尔时跛者由幕穴连续向彼口中投入山羊之粪,宛如蝇飞,悉数落入彼之喉中。婆罗门对每次飞来之粪,如饮一那利之油而囫囵吞下,最后粪亦完全告罄。而一那利之山羊粪入彼胃中已成一阿罗迦(升)之量。
王知山羊粪已尽,向婆罗门云:“尊师!贵君因多口,已吞一那利量之山羊粪,而不稍留意。尔后已不能消化,请饮稗米与水,取除其粪,以恢复健康。”
其后此婆罗门亦封闭其口,纵被问话,亦紧守不言之行。王云:“予之耳得消静,完全为彼跛者之福荫。”于是收四方四村之十万金与跛者。菩萨往王侧云:“大王!贤人于世间须修得学艺,彼跛者只依投掷之艺术,即赢得如是之成功!”于是唱次之偈:
术实应可赞 如是即如是
试观!跛者善投掷 赢得四村邑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跛者是此比丘,国王是阿难,贤大臣即是我。”
一〇八 田舍女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毗舍离附近大林中之重阁讲堂时,对一离车族王所作之谈话。敬虔而又信仰心厚之离车王,彼设大布施会于自邸招待佛为首之比丘僧团;然彼夫人之肢体,特别肥胖,外形如同肿胀,身体污垢。佛食事完毕,述礼归寺,与比丘等训诫后,退居香室。比丘等于法堂中开始谈话:“诸位法友!我等不欲云离车王夫人之丑态,肢体肥胖臃肿,身躯污秽不堪,国王与彼女同居能满足否?”
佛适出来彼处问曰:“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王与肥女同栖,即已满足!”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为彼之大臣,尔时,一身体肥胖之田舍农村之女被遣入都,彼来至御苑附近之所,恰巧为便急所催,身着下衣蔽体而行便,用后足立即起立。恰于此时,王由窗向外眺望御苑,见此女而自思:“彼女于此御苑内行便,全不顾虑羞耻与危险,以下衣蔽身而行便,便后立即起立,彼女确甚健康。如彼女对家事必甚清洁,清洁之家所生之子,亦必纯洁而有德,予将以彼为第一夫人!”于是首先确知彼女非为他人之妻,于是迎彼女为第一夫人。其后彼女受王宠爱,不久生下一子,此子后为转轮圣王。菩萨见彼女之出人头地,向王告如此之语:“大王!学有价值之学术,此无不学之理由,何故此有大福运之女人,行便不顾羞耻与危险,只以下衣蔽体,遂即能如是出人头地!”于是彼对应学习有价值者之性质,唱次之偈:
应学大应学 虽为顽固者
便巧异乡女 受王之宠爱
如是大萨埵(菩萨)对有学习价值之功德所作之谈话。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夫妇是今之夫妇,贤大臣即是我。”
一〇九 粉果子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极贫之人所作之谈话。佛在舍卫城时,有时只一家以佛为首供养僧团,有时则三四轩一同供养,有时则若干人集会供养,有时则市街一同供养,有时则城中全部施行供养。而此时则为街市内一同供养,于是对以佛为首之僧团施与米饭,捧献果子。尔时町内一人非常贫乏,每日住为佣工,彼自思惟:“予不能捧献米饭,予可捧献粉果。”于是以细滑赤薯之粉加水为丸,包以阿拘草叶,于热灰中烧熟,持于佛前,捧献而立,而当彼闻及“向佛献果”之一语时,彼立即率先前进,将其粉果入于佛之钵中。佛不取他人捧献之果,惟取彼之米果食之。于是等正觉者(佛)食极贫者所献之粗粉果而无嫌颜之话,传遍城内。国王大臣乃至门卫,皆集来向佛礼拜,而近于极贫者之前云:“请受取食物!今进赠与二百金!请受取五百金,而请许我等分汝功德!”于是彼云:“此须问佛方可!”彼往佛前,说明此事。佛言:“受得施物,应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于是彼始接受所施之物。原思出两倍之人,今有出四倍者,出八倍者,彼于短时间内获得九千万金。佛向彼等述礼后归寺,就比丘等应行禁止之事,说善逝之教,退居香室。王于黄昏,召见贫者,与以出纳官之地位。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话:“汝等法友!佛食极贫者捧献之粗粉果,如食甘露而无嫌颜。而彼极贫者得多数之施物,且得出纳官之地位,为大出人头地者!”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实为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予食彼之粗粉果而不厌,非自今始,前生为树神时,亦有食之。尔时彼亦因予而为出纳官。”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蓖麻树之树神。当时,村中诸人祭神,某时,来集之诸人,向各自所祭之树神,供献供物。尔时一贫乏之人见诸人礼拜树神,彼亦向一蓖麻树礼拜。其他诸人向各各之树神持来种种之华鬘、薰香、涂香、嚼食、啖食,彼则持来粗粉之果及满盛入于椰子器物中之水,彼立于蓖麻树之侧自思:“诸神皆食天界之嚼食,予供之神亦将不食此粗粉之果。今如此无有供果将如之何?予将自身食之。”彼即行归去。尔时菩萨立于树干繁密叶中云:“喂!汝贫者!若汝为一长者,汝将以如蜜之嚼食飨我,然汝贫乏,如不食汝粉果,将无可食之物,汝勿将供我之物持去!”于是唱次之偈:
人间之食物 亦同神食物
持来粉果子 勿夺我之分
彼回返拜见菩萨,供此粉果之供物。于是菩萨食彼食物后问曰:“汝拜我有何目的?”彼云:“予甚贫困,思藉贵神之力,使我脱离贫困之境遇,故而礼拜!”菩萨:“喂!汝贫者!汝勿忧思,汝今供养知恩深惠者。于此蓖麻树之四周,有诸多宝瓶并列,颈颈相接,汝向王奉告,以车运出,积于御苑之中,王心满足,将任汝为出纳官!”菩萨语毕消失其姿,此贫者如命而行,王与彼出纳官之地位。如是彼依菩萨之助,大出人头地,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贫者是今之贫者,蓖麻树之树神即是我。”
一一〇 全总括问
此全括总问,于其各点,在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应与说明。
第十二章 设问品
一一一 驴马问
此驴马问亦应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述。
一一二 不死皇后问
此不死皇后问亦应于与前同一本生谭中说述。
一一三 豺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威鲁瓦那(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云:“诸位法友!提婆达多率五百比丘至迦耶斯舍,彼云:≈lso;沙门瞿昙所为非法,唯我所为乃正法也。’彼引诱比丘入于自己之异端邪说,依托委任。彼吐虚言,破坏僧团之和合,一期之间行二度之布萨。”对彼提婆达多等等不德问题谈话而坐。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吐虚言,非自今始,前世彼即吐虚言。”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为墓地林之树神,尔时波罗奈城祭日,诸人向夜叉供养供物,于广场街路,处处散撒鱼与肉类,于大钵中容置多量之谷酒。尔时有一豺于夜半由下水道口潜入城内,食鱼与肉,饮取谷酒,然后进入芬那伽树丛中,熟睡至天明。彼醒觉观见阳光,彼思:“今已不能逃出。往路傍隐于人不见处,纵为他人所见,亦不发一言。”彼思惟之间,见一婆罗门僧为洗面而来,彼思:“婆罗门见钱而无眼不明,予以金钱诱彼,使予藏入彼之怀中,隐于外衣之下,骗彼携出城外。”于是豺作人语云:“婆罗门!”婆罗门:“何人唤予?”豺:“婆罗门!予为豺也。”婆罗门:“汝有何事?”豺:“婆罗门!予有二百金,若贵君藏予于怀中,隐于外衣之下,勿使何人得见,携出城外,予即献出二百金与汝!”婆罗门欲得其金,承诺云:“甚善!”依豺之所言而行,携出城外,将行不远,豺问曰:“此何处耶?”婆罗门:“如是如是之所!”豺:“请再向前行!”于是再三再四同样请求,于到着大墓地时,豺云:“予于此处降下!”于是豺落于地上云:“婆罗门!汝可将外衣展开于地上。”彼欲得金,将外衣扩展。于是豺言:“请挖掘此一树根。”彼一心向树根掘穴,豺于婆罗门之外衣之上四隅及中央五处落粪,垂尿一泡结果,潜入墓地林中而去。
菩萨立于树之繁密荫中唱偈云:
恶豺饮谷酒 婆罗门!汝信以为真
贝壳无百枚 何有二百金
菩萨唱此偈毕云:“婆罗门!汝往沐浴,洗汝外衣,速为自己之业务!”语毕消失其姿。婆罗门依言而行曰:“予实为彼所骗!”心甚忧恼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树神即是我。”
一一四 中思鱼本生谭
(菩萨=鱼)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二老长老所作之谈话。彼等于乡村之某森林度过雨季,欲往会佛,于旅途中准备食粮,彼等云:“今日出发,明日出发。”延迟之间,经过一月。于是又再准备食粮,但又如原样,一再延迟,经过一月、二月,因彼等之怠慢及对住所之留恋,终将三月之时日空费。渐次成行,到达祇园精舍,入于共用之室,置钵与衣,前往见佛。时彼比丘等问曰:“法友!汝二人长久期间未来会佛,何以如是之迟延?”二人说明其原委。如是二人懒惰怠慢之事,遍知于比丘僧团,于法堂之中,开始谈论彼等比丘之怠慢。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实为如是之语!”佛呼二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二人怠慢延迟为事实耶?”答曰:“世尊!诚为事实。”佛言:“汝等比丘!彼等二人之怠慢,非自今始,前生即亦为怠慢之事,留恋住所,残居不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于波罗奈河中住有三尾大鱼,其名为巴钦提(过多思)、阿巴钦提(过少思)、米达钦提(中思)。彼等由森林流往人里之处。米达钦提向其他二尾鱼云:“此人里之处,危险甚多,实为恐怖。渔夫投下种种之网及筌笼而取鱼,予等仍游返森林之处为宜。”然其他二尾怠慢,对食物留恋,彼等云:“今日出发,明日出发。”终于经过三月之间。尔时渔夫于河中投网,而巴钦提与阿巴钦提为寻食饵,先行出游,彼等目不锐利,不见网之结目,进入网之深处。米达钦提后至,见网之结目,知彼二者进入网之深处,彼思:“因怠慢而目不利,予须救此二尾鱼者!”彼由外方入网深处,破坏网之结目,使彼等发现逃出之空隙,一面将水旋搅。彼又再往网侧,向网之深处而行,破坏后方网之结目,使彼等发现逃出之空隙,一面将水搅浊,隐往后方而去。于是渔夫警觉:“鱼等破网而逃!”彼收起网端,彼二尾鱼竟由网脱出落水,如是藉米达钦提之福荫,彼等拾得性命。
结分
佛说过去之事,正觉者唱次之偈:
巴钦提阿巴钦提 为网所捕二尾鱼
米达钦提施救援 二尾于是再相会
如是佛述此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二长老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巴钦提、阿巴钦提是今之二人,米达钦提即是我。”
一一五 警告者本生谭
(菩萨=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发警告之比丘尼所作谈话。彼女住舍卫城为良家之女而出家,得具足戒后,忽转沙门之法,贪着食物之心深,于城内他之比丘尼不往之一角为乞食而行,受得良好食物之供养。彼女为味觉欲所囚系,彼女自思:“若其他比丘尼等向彼方面出发乞食,则予将无所得!”于是往比丘尼等居所警告比丘尼等云:“长老尼!如是如是之所,有可怕之象、可怕之马、可怕之犬徘徊其间,实为甚危险之场所,切不可往彼处乞食!”比丘尼等闻彼女之言,而向彼方出发者不见一人。某日,彼女向此方乞食而行,急欲进入一轩之家时,为一可怕之羊袭来,折断彼女之足骨;诸人急行前来,将折断之足骨,接合一起,载于床上,运往比丘尼之居所。比丘尼等云:“彼女警告他之比丘尼等,而自己竟往彼之方面折足而归。”一众皆与嘲笑。彼女所为之事,不久遍知于比丘僧团之间。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云:“诸位法友!警告之比丘尼,警告他人而自己前往彼处,为可怕之羊折足!”对彼女之不德,加以谈论。尔时佛适入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实为如是之语。”佛言:“彼女之警告,非自今始,前生亦为警告,而自不实行,常受诸苦。”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于森林中生于鸟胎,达成年后,为鸟之首领,由数千百之鸟相从,前往雪山。当彼等滞在于彼处之时,一只横暴之雌鸟往大道路上觅饵,彼得由车落下之米、豆、果物等类。彼思:“今于此方面,勿使他鸟前来!”彼告诫群鸟云:“大道大路,实甚危险,象马等及可怕之牛,牵车通过,一时不能急行飞起,汝等勿往彼处!”为此,鸟群为彼雌鸟命名为“告诫者”。某日,雌鸟出发至大道路时,闻路上有急来之车音,彼回顾见车尚远,于是仍巡行觅食,但此车其速如风,直冲雌鸟而来,彼尚未能飞起之间,车轮即由彼身上辗过。鸟之首领集合诸鸟,不见雌鸟,即曰:“告诫者不见,速往探寻!”雌鸟搜索者见雌鸟之体于大道上分裂为二,向鸟之首领报告,首领曰:“雌鸟禁止他鸟,而自往彼处,以致己体分裂为二!”于是唱次之偈:
警告向他鸟 自己动贪欲
彼鸟为车砾 失羽身倒毙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警告者是今之警告比丘尼,鸟之首领即是我。”
一一六 背教者本生谭
(菩萨=马戏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不从教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对彼于第九篇中之鹰本生谭(第四二七)中尚应详加说述。佛呼彼比丘言曰:“汝比丘!汝如此之不从教非自今始,前生即亦为不从教者。尔时从贤者而不实行其教,终当于投枪而殒命。”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马戏师之家,达成年时,有智慧,技艺亦殊胜,彼就一马戏师学习跳越超枪之艺术,与师尊一同为献艺而行。然此师只知跳越四根枪而不知五根枪之艺,某日于某村献艺时,彼醉于谷酒,彼云欲跳越五根枪令观之,使五枪并列。菩萨云:“师尊!贵君不知跳越五枪之艺,请取下一枪。若如此跳越,则第五枪刺体,贵君则将死亡!”然彼己烂醉,不听其言曰:“汝不知予之本领!”于是跳越四根枪后,为第五枪串通其体如铜剑之花,突刺而悲鸣,倒于其处。菩萨向彼云:“汝不从贤者之言而招此不幸!”于是唱次之偈:
吾师!身为极难艺 吾不望此事
跳越四根枪 五根遭突刺
菩萨唱如是之偈,由师体拔枪,执行应执行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师是今之背教者,弟子即是我。”
一一七 鹧鸪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为是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迦所作之谈话。对彼于第十三篇卢卢鹿本生谭(第四八二)中应为详述。佛言:“汝等比丘!拘迦利迦为自己之言语而失命,非自今始,前生亦有失命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达成年之后,于得叉尸罗之都,修习一切学艺,离欲出家,入于仙人生活,得五智八果,雪山地方仙人群集,仕彼为师。彼为五百仙人之师,住于雪山,味禅定之安乐。尔时一罹黄疸症之苦行者,取斧割薪,而向彼处来之一多言之苦行者坐于彼侧云:“汝割此处,汝割彼处。”使割薪之苦行者,苦恼不堪,终于发怒云:“汝非教我割薪术之师!”于是举起锐利之斧,只一击之下,而取其命。菩萨乃为处理彼之尸体。尔时又距仙居不远之蚁塔之下住一鹧鸪,不问朝夕,立于蚁塔之顶,大声鸣啭,而一猎师闻其声,知鹧鸪所居,寻声前往,杀彼持归。菩萨不闻鸪鹧之鸣声,问苦行者等曰:“鹧鸪住于此所,此时何以不闻其声?”彼等告知事由,菩萨结合此二事,于仙人群当中,唱次之偈:
过高与过强 过语与过长
愚者故被杀 鹧鸪亦过鸣[被杀]
如是菩萨修习四梵住,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更言曰:“汝等比丘!拘迦利迦因自己言语之故而殒命,非自今始,前生即有殒命之事。”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背教之苦行者是拘迦利迦,仙人之群是佛教僧团之众,仙人群之师即是我。”
一一八 鹑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乌陀罗赛提子所作之谈话。乌陀罗赛提为舍卫城之大富豪,一智者离梵天界生于彼妻之胎,达成年之后,端正而具梵天之风貌。某日,行伽提伽之夜祭,一切人等一心热中于祭礼,彼之友人等,其他豪商之子等,皆携带妻子而来,只有乌陀罗赛提子,因由长期住于梵天界而来,己无欲心之烦恼。而彼之友人等商谈,乌陀罗赛提子亦应携来一女,共同与祭,于是去近其傍谓曰:“友!此市有伽提伽之夜祭,君亦应携带一女前来,共同祝祭!”长者子云:“予无携带女人之必要!”彼等再三再四强制使彼承诺,遣一盛装之妓女至其家云:“汝往豪商子之傍伴彼!”使彼女入于寝室,然后彼等归去。然彼豪商子入来寝室,对彼女曾不一瞥,亦无一言交谈,彼女自思:“此男对予如是殊胜容色,与具殊胜之魅力均不一顾,甚善!予将向彼现得意之娇态,使之观见!”于是使彼见女人之娇态,故作愉快不堪之状,微笑而露其美齿。豪商之子见此,体会人身齿骨之相(不净观),于彼心中起骨锁想,会得彼女之全身,如一骨锁,于是彼与以金云:“汝可归矣。”将女送出。女由彼家出后,于街头过一贵族,与彼女金而带往自邸。经过七日,祭式终了,妓女之母因女不归来,往豪商等之前寻问,彼等之母往乌陀罗赛提之家问曰:“女往何处耶?”豪商之子:“彼时予与其金,遣彼女归去矣。”其母不见其女谓曰:“汝须寻得我女!”于是携同乌陀罗赛提之子往王前告诉,王即开始审理事件。王:“豪商之子等曾携彼女安置于汝所耶?”豪商之子:“大王!诚然如是!”王:“今彼女现在何处?”豪商之子:“予不得而知,彼时予立即遣其归去!”王:“汝今能将其带来耶?”豪商之子:“大王!予不知其往何处!”王曰:“若彼不能将女带来,则将处以王刑!”于是警吏背缚其腕,将行王刑,捕彼离去。城中到处传播消息谓:“豪商之子因不能寻获妓女,将被处王刑。”于是消息遍及全市。大众皆以手当胸而立云:“贵君究为何故,被此冤罪?”彼等悲叹,随豪商子之后而行。尔时豪商之子自思:“予受此苦,完全因在家生活而起,若由此而被释,予将至大瞿昙正等觉者之前出家。”然于他方彼妓女亦闻市中大骚动,彼女问:“此究因何而骚动耶?”逮彼女闻知事由,急往群众之中云:“诸君请让开行路!予将往见王之后人!”于是彼女示现己身,后人见彼女,交付其母,解豪商子之缚,与以放免。彼由诸友包围往河中洗头归家。朝食终了,得父母之许可,持衣类由大众围绕,往佛之前,向佛敬礼,乞请出家。经佛许可,出家入僧团。彼依不倦业处,增加智见,不久到达阿罗汉位。于是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论议彼之德行云:“诸位法友!乌陀罗赛提之子,其自身生死之怖畏时,知佛教之功德,彼思:≈lso;如能脱苦,我将出家!’彼被解放,即从其愿而出家,遂达成最上之果!”佛巧适出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当自身生死之怖畏时,思依此方便而脱此苦,非只乌陀罗赛提之子而已,昔之贤者亦于自身生死之怖畏时,欲依此方便而脱苦!”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于生死轮回之流转中,生于鹑之胎中。当时一捕鹑者来至森林,捕多数之鹑,置于家中,养育与以食物,卖与持金来买之人,以营生计。某日彼捕多数之鹑与菩萨一同而去,菩萨(鹑)自思:“若予饮食其饵,彼将捕予卖与他人,然若予不食,瘦瘠衰微,见予如是,将不携行,如是予将得幸福。予将用此手段!”彼如实行,遂日渐瘦瘠,只余皮骨。诸人见之而不携行。其他诸鹑,皆已卖尽,猎师使菩萨立起,由笼中取出,置入口处,又载菩萨于掌中,彼思惟察考:“此鹑究为何故耶?”菩萨见彼不注意中,展翼奋力飞去,再归森林。诸鹑见彼问曰:“近时何故未曾得见,汝往何处耶?”菩萨:“予为猎师所捕!”鹑等:“如何得逃来耶?”菩萨:“予不食不饮为手段,遂得以逃出!”于是唱次之偈:
无思虑之人 不得殊胜果
甚深思虑者 免死与束缚
如是菩萨告所行之事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免死之鹑即是我。”
一一九 非时叫唤者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非时叫唤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住舍卫城,为一良家子,彼对佛教出家者之义务与学问,均不修习。彼于如是如之时,应须完成义务,如是如是之时,应须出席,如是如是之时,应须暗诵经典,悉皆不知,无论初夜、中夜、后夜,彼于睁眼醒觉之瞬间,即发出大声,使比丘等皆不可能微睡。比丘等于法堂中谈论彼之不德云:“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某比丘,在如此尊贵教中出家,不知义务、学习、时分非时!”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实为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时叫声,非自今始,前生亦非时叫声,致遭捩首而殒命。”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达成年之后,极一切学艺之蕴奥,名声于波罗奈为到处皆知之阿阇梨,彼教五百弟子之学艺。彼青年婆罗门等养一报时之雄鸡,彼等闻其鸣声而起,修习学艺,不幸雄鸡死亡,彼等寻求他鸡而行。某时,一婆罗门于墓地林中拾薪,发现一鸡,携归放置笼内饲养;然此鸡因于墓地养育,不知如是如是之时应鸣,或于夜半即鸣,或于天明而鸣。于夜半鸡鸣时,彼等起而修习学艺,然至太阳升起时,早已不能用功,睡气所摧,不能处理工作;于昼间叫鸣时,暗诵之暇,亦不可得。于是彼等计议:“此鸡于夜半及昼间乱鸣,使我等受其累而不能遂行学艺!”于是捕彼,捩其头而取其命,向阿阇梨告述:“我等已杀非时叫鸣之雄鸡!”阿阇梨对彼等教诫云:“彼因无教育而死!”于是唱次之偈:
未受父母教 亦不住师家
不知时非时 此鸡终丧命
说此事菩萨全其定命,从其业报而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非时叫鸣之鸡是此比丘,门弟子是佛之从者,阿阇梨即是我。”
一二〇 解缚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婆罗门少女旃阇所作之谈话。有关彼女于第十二篇大莲华王子本生谭(四七二)中,将详细说述。佛于此时曰:“婆罗门少女旃阇以事实无根之事对我非难,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对我非难。”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婆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成长于司祭之家,达成年之时,遭父死亡,自为司祭职。尔时国王宠其妃,成全妃之愿望,王云:“爱妃!汝何所欲,可向予言!”妃即言曰:“予之愿望,亦并不难,只有一事,即今后汝见他女,心中不起烦恼。”王初为以拒绝,彼女再三再四,强王回答,王不能逃避,承诺彼女之言。其后一万六千之舞妓中,王竟不观一眼。尔时王国之迦城作乱,警备之军队与盗贼数度交战,寄信与王云:“今后予等不能镇压!”国王集结军队,欲亲自出征,呼妃云:“予往国境,将有诸种战事,胜败之数未定,如是场所,难以保护妇人,汝可暂留此处!”妃云:“大王!予不能独自留守!”彼女再三再四为王拒绝。于是妃向王乞愿回:“王每行一由旬,辄遣一人回返探询,使王得知予之安否!”王承诺曰:“甚善!”于是王使菩萨留守城邑,自率大军出发。每行一由旬,王辄遣一人回返报告:“予之无事平安,并探视妃之安否,再行归来。”王命人遣往妃处。妃对归来之人问曰:“王遣汝寄何信前来?”答曰:“为知贵妃之安否!”妃云:“汝近前来!”妃即与彼行邪淫之事。王行三十二由旬之路,遣使三十二人寄信归来,而后妃对彼等皆同样行邪淫之事。王镇抚国境,激励住民,再就归路回军,同样遣送三十二人之使者,彼女又亦与前为同样之淫行。王凯旋归来,留住于军队阵营之中,向菩萨送信,命城中准备。于是菩萨使全城准备,准备终了,来访妃之居室。妃见菩萨容姿优美,不能自制,彼女云:“婆罗门!请来入床!”菩萨:“请勿作是言,王有尊严,予亦恐失品行,予终不能为此卑劣之事。”妃:“六十四人之臣下,无一人重王,亦不恐失品行,唯贵君一人对王尊敬,唯贵君恐失品行耶?”菩萨:“王妃!彼等若与予为同样之思考,将不为如彼之事。然予知此事之不当为,故不为此乱行之事。”妃:“汝何以唠叨如此无味之言,若不从予之言,汝将受斩首之苦!”菩萨:“悉听尊便!予此生被斩首,虽然他之百千生中被斩百千之首,予亦不能为如是之非行。”于是妃恐吓菩萨云:“甚善!汝其应知后果!”妃入自己之室,以指爪抓破己体,手足涂油,着污垢之着物,伪装卧病之态,呼下婢云:“大王若问≈lso;妃在何处?’汝云≈lso;卧病在床!’”一方菩萨前往近王,王之军队行列整齐,随王入城。王登殿不见妃出,问曰:“妃在何处?”婢女:“大王!王妃卧病!”王直赴寝殿,王摩挲妃背曰:“爱妃!汝身之疾病如何?”妃沉默不语,问至第三度时,向王曰:“大王!汝实际尚在生活,然如予为女人者,不知仍尚持有夫君也!”王:“吾妃!汝究竟所言者为何故耶?”妃:“受王之命,为维护城邑而留守之司祭,以巡回居室之名而来此处,因我不从其言,彼殴打我,于是遂彼所欲而归。”王闻妃语,愤火中烧,如投盐砂,怒气冲冲,步出寝殿,命令门卫及下仆云:“前往背缚司祭,如死刑囚状,推出城外,往处刑场,斩首弃尸!”彼等急往,后手缚彼,击打死刑之大鼓。菩萨自思:“王为彼恶妃先行入谗,今日唯有以自己之力,救自己之身。”于是向诸役人曰:“诸位可以杀予,但请见王一面再杀!”诸人:“何以故耶?”菩萨:“予为王之侍者,为王多作工作,予知多数大宝物之所在,王之财产,皆予管理,若予不睹王面,则多数之财富,将归乌有。俟予告王财产之事后,汝等可完成任务!”于是彼等使彼见王。王见彼云:“婆罗门!汝在予前,不知耻耶?何故汝为此恶行?”菩萨:“大王!予生于婆罗门族,虽一蚁亦未曾杀生,虽一叶之草亦无不与而取,未曾为爱欲之故,开眼见他人之妻,未曾吐戏言虚言,未曾饮由草叶尖端滴落一滴之酒。对贵君等之家,予为无罪。彼愚痴女人因爱欲取予之手,予与拒绝,彼女恐予揭发其恶事,告予入其室之罪。予无罪,而持来书信之六十四人有罪,王请呼彼等问之:≈lso;汝等有否从妃之语?’大王!”王捕缚六十四人等,呼妃出殿,王问曰:“此女与彼等有否为恶事耶?”彼等告曰:“大王!确有其事!”王缚彼女后手,命令曰:“与彼六十四人同斩首!”尔时菩萨向王云:“彼等无罪,大王!彼等无罪!实为妃为其自身之欲望所行,彼等无罪!请王赦免!又彼女亦无罪,实际有女人者,淫欲炽盛,不知餍饱,此概为某等女人之天性,与彼等为必然的结合。请王亦赦免彼女!”菩萨之种种说教,彼等六十四人及此愚痴女人,皆被放免,各各与以相当之住家,如是彼等皆被赦免落实后,菩萨近王之前云:“大王!王依盲目愚者无事实根据之言,无捕缚之理由而背缚贤者之后手,又依贤者适言之真理,解放贤者后手之缚,如是,愚者缚不可缚者,贤者解放被缚者!”于是唱次之偈:
愚者一度言 缚不可缚者
贤者开口时 解放被缚者
如是大萨埵(菩萨)依此之偈,为王说法。彼云:“予受此苦,实因予之在家生活,今后不行家事。大王!请许我出家!”彼得出家之许可,目浮泪光,以数多之资产与亲戚人等,出家入于仙人之生活。住雪山得神通及解脱之圣果,生于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恶性之妃是婆罗门少女旃阇,王是阿难,司祭即是我。”
第十三章 吉祥草品
一二一 吉祥草本生谭
(菩萨=草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亲友所作之谈话。给孤独之友人、伙伴、亲族、本家诸人反复几度谏言曰:“大长者!彼等(长者之亲友)对出生、种族、财产、谷类等,皆与贵君不等、不优,何故与彼等相亲耶?应止之也!”然给孤独云:“友谊者,实应与劣者、等者,胜者,皆须互相结合。”然给孤独长者不听彼等之言,往其所领之村,任命其友人为资产管理者,然后出发。此一切事实于不运者本生谭(第八三)中已为详述,唯今之际,则为给孤独长者向佛伸述自己之家事。佛言:“长者!朋友决非劣者,能守为友者之才干,方为正确之尺度。所谓堪称为友者,无论等于己者,劣于己者,悉皆应思惟彼为胜者,何以故?因彼等于降来自己身上之重担,终必得以免除。例如,汝今依汝之亲友而为家产之主,然汝前生亦曾依亲友而为天宫之主!”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宫中为吉祥草丛之神,此宫庭草木茂盛,距王座之近处有一干直而枝叶广伸四方之鲁伽树(幸树)。王之近侍对之非常尊崇,又呼之为姆伽伽树。此树生有一大威力之神王,菩萨与之极为相亲。
某时,梵与王住于一根柱之御殿中,其柱发生摇动,侍者告于王。王呼木工云:“木工!予之一根柱之殿柱摇动,汝持一新木来,使之固定。”彼等云:“承知尊命,大王!”然彼等他处寻觅不得其木,入于宫廷,发现此姆伽伽树,最终来至王所。王问曰:“如何?汝等发现适当之木耶?”彼等告曰:“大王!予等已有发现,然予等不能砍伐!”王:“何以故?”木工:“予等未能发现其他之木,进入宫廷除王树(姆伽伽)之外,未有其他之发现,故此予等不能砍伐王树。”王:“汝等可往伐之,使宫殿坚固,予可种植其他王树!”彼等云:“承知尊命!”于是取供物,入宫廷,谓曰:“明日将伐。”供养王树,然后归去。树之女神得知此事思惟:“明日予将失去天宫,予伴子等将归何处?”于是抱子等之颈而泣。其友人森林诸神来至此处问曰:“此究为何事耶?”彼等闻其事!亦不知如何阻止木工砍伐之方法,亦开始抱树神而泣。
此时菩萨来访树神,闻知此事,向树神云:“汝勿忧心,予不能默然见树被伐。明日木工来时,请见予之神通!”菩萨安慰女神。翌日,菩萨于木工来时,窭身化为变色龙(大蜥蜴),先木工而入于王树根中,钻其树为多孔,再登至树之中殿,然后往树顶摇头止住。木工之首领见变色龙,以手叩树,见有多孔,以为无用,自责昨日未曾注意,于是向王树供养,对此耸立天空之大树持咒后离去。
树之女神,藉菩萨之福荫再为天宫之女主,彼女集合朋友诸多之神,致问候之意。树之女神曰:“天宫再归予手!”于诸神之间,语菩萨之德。彼女神曰:“诸位尊神!我等虽有威力,愚痴而不知方便,然吉祥草神,自身具足智慧,使予得再为天宫之主。实则等者、胜者、劣者之诸友,凡此友人,各依其力,对友等所起之苦,可为免除,使住于安乐!”彼女赞叹朋友,唱次之偈:
等者如胜者 劣者亦全一
彼等当危难 与我最上利
于此鲁伽树 吉祥草助我
彼女神曰:“是故脱苦之目的,非只探寻等者与胜者,劣者之学徒,亦须为友!”鲁伽树神依此偈向诸神之群说法,一生与吉祥神交往,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鲁伽树神是阿难,吉祥草神即是我。”
一二二 愚者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比丘等于法堂中,对提婆达多与以恶评云:“诸友!提婆达多对如来如满月光耀之御颜,为八十种好相、三十二大人相所饰,受一寻之圆光围绕,放射双双对对之大光明,成就至妙荣光之御姿,心不生净信,反起嫉妒,彼不能忍受佛之名声,谓:≈lso;诸佛实具足如是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而反起嫉妒!”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话!”佛言:“提婆达多对称赞我语而起嫉妒,非自今始,前生即亦有此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摩揭陀国之王舍城,某摩揭陀王治国时,菩萨生而为象,彼全身白色,如上所述,具足色身之美。于是彼以圆满相好之理由,王以彼为王象。
恰于某一祭日,全市庄严如一天都,王跨最胜庄严之王象,具诸多之行列,巡察城内。群众到处站立,观看无稍缺点之王象美体,咸谓:“喔!如是之美!喔!如是步行之姿!喔!如是之戏态!喔!如是相好圆满!如是美丽纯白之象,实与转轮圣王之象相应!”群众异口同音褒美王象。
王闻群众如是褒美王象,不能堪忍,起嫉妒心,彼思“今日使彼由山之崖端跌落坠而死!”于是呼调象师云:“如何?彼象善调教耶?”调象师:“大王!善调教矣!”王:“若已善为调教,彼象能由毗浮罗山之崖端步下耶?”调象师:“大王!彼能胜任。”王:“如是,前往彼处!”
王自身由象身降下,使调象师乘坐,往崖处行。调象师坐象之背上,乘象登崖时,王自身由宫臣之群围绕,登上山崖,使象向崖之方谓曰:“汝谓熟练善调予象,若然,使彼以三足站立!”调象师坐象背上云:“友(象)!以三足而立!”彼对象以钩指示为之。其次王云:“使彼以前二足而立!”大萨埵(象)蹴起其二后足,以前二足而立。王:“再同样以二后足而立!”于是再高举前二足,以后二足而立!王:“更以一足而立!”于是三足高蹴,只以一足而立。尔时王知象不坠落,王云:“若能使彼立于空中一观!”尔时调象师自思:“于全阎浮提未见有如此能并肩训练之象,此必王欲希望使彼象坠崖而死!”彼向象之耳边言曰:“友,彼王望汝坠崖而死,汝侍此王实不相应,若汝有行空之力,予乘汝携行,升至虚空,往波罗奈而行!”
具足福德通力之象,立即升入空中,调象师向王曰:“大王!此象具足福德通力,而侍此不德之愚者,实不相应,彼将往具足福德相应之贤王之所。如此不德之愚者如汝,将失其象与余所有!”彼坐于象背,唱次之偈:
愚者得名声 自己为不利
自己与他人 双方致伤害
如是以偈对王说法,声言“再见”,升至虚空,往波罗奈,止于王之宫廷上方虚空之中。全市市民惊叫曰:“殊胜之龙象由虚空对我国王飞来,止于王宫之上空!”
王闻之立即由宫中出来告曰:“汝若喜予而来,请降此大地!”于是菩萨(象)降于地上,调象师由象身降下,向王敬礼,王问曰:“汝等由何处而来?”答曰:“由王舍城!”向王告述一切之事。王曰:“汝等来此,其行何嘉!”王甚满悦,庄严城市,入象于王之象舍,分全国为三分,一分捧献菩萨,一分赠调象师,一分归王自身所领。
菩萨来时,全阎浮提洲之领土,再归王之掌中,彼为阎浮提洲第一之王。王为布施之福德,从业报出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摩揭陀王是提婆达多,波罗奈王是舍利弗,调象师是阿难,象即是我。”
一二三 锹柄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迦留陀夷长老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于谈法之际,遽云:“于此场所,应如是说,于此场所,不应如是说。”不知事之适与不适,于他人说述祝词之时,则述不吉之语,如:“彼等立于塀外,乃至耸立四街中。”彼述说此等无感谢之祝词;反之,于丧事时之祝词,则语:“多人与天皆思欲此事。”彼或言此于千百之祭事中,皆为常有之事。
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谈话:“诸位法友!迦留陀夷不知事之适与不适,口不择言,于任何处为种种不可言之语!”尔时,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迦留陀夷谈话时,愚钝而不知适与不适,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彼实为一常恒之愚人。”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族富豪之家。及长,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成为名称远闻之阿阇梨,对五百梵志教授学艺。尔时于梵志众中有一愚钝之梵志,为修法弟子,修习学艺,因其性质愚闇,不能会得,彼为菩萨之近侍,形同奴隶,作一切工作。
某日菩萨夕食之后,横陈卧榻之上,梵志为其洗净手足及背,为之涂香后将行时,菩萨告曰:“汝将卧榻之足用竹席垫起。”梵志将一足用席垫起,他之一足未能寻得适当之物,乃用自己之足支起,度过一夜。
菩萨朝起醒觉,见彼而问曰:“汝何故坐于此处?”梵志:“予以足支榻坐于此处。”菩萨吃惊,自行思案:“彼于予之特别近侍弟子中,此实愚闇,不能成就学艺。然予如何使彼能成为学者耶?”尔时彼浮出次一思考:“予今有一方便,予命彼梵志采树及树叶,于归来时问彼:≈lso;今日汝何所见,又何所为耶?’于是彼将告曰:≈lso;今日予如是所见,如是如是所为矣。’尔时予问:≈lso;汝所见之物与所为之事,为如何状况?’于是彼将能为譬喻与其由来之语:≈lso;如是如是之状况。’如是彼渐次能言新譬喻与其由来之话,以此方便,将可成为学者!”菩萨呼彼近前告曰:“汝梵志!由今日起,往采树及树叶,无论汝见何物,享受之事,饮物、食物,如其原状,归来告予。”彼曰:“承知尊命!”彼与承诺。某日,梵志与众一同前往森林,采树及树叶彼见蛇归来报告曰:“阿阇梨!予见蛇矣!”阿阇梨:“蛇为如何状况耶?”梵志:“譬喻言云,犹如铁锹之柄!”阿阇梨:“善哉!善哉!汝所举之譬喻,一切皆佳!诚然,蛇如铁锹之柄也。”尔时菩萨自思:“梵志善说譬喻,将能作为学者矣!”梵志复于某日于林中见象,归来报告曰:“阿阇梨!予见象矣!”阿阇梨:“象为如何状况耶?”梵志:“譬喻言之,犹如铁锹之柄!”菩萨:“象之鼻犹如铁锹,牙亦为同样之形象,彼因闇愚,不能详正叙述,仅就象牙而言也。”于是默然不语。然于某日,梵志被招待以冰糖,彼报曰:“阿阇!今日予等食冰糖矣!”阿阇梨问曰:“冰糖为如何之状耶?”彼答曰:“譬喻言之,如铁锹之柄!”阿阇梨自思:“彼之所云亦几分相似!”复默然不语。又某日,同样再受招待,以黑糖及酪与少许之乳共食,彼归来曰:“阿阇梨!今日予等食酪与乳矣!”复问曰:“酪与乳为如何形状耶?”彼答曰:“譬喻言云,如铁锹之柄!”
阿阇梨云:“彼梵志蛇之形如锹之柄,此尚为适度,以象之形如锹之柄,此就牙而论,尚为妥当,以冰糖如锹之形,则极少恰当,然酪与乳,无论何时皆为纯白,随容器之形而变,此譬喻全然不当。此愚男实不可教也!”于是唱次之偈:
适语一切处 愚者说一切
不知酪与锹 误酪为锹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愚钝之梵志是迦留陀夷,阿阇梨即是我。”
一二四 庵罗果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精励某任务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为住于舍卫城之良家子,皈依佛法而出家,精励于任务。彼于阿阇梨与和尚之服务,有关饮食、布萨室、事火室等任务,莫不精心勤勉为之,于十四大行,八十分行,无不遂行其任务,扫除精舍、僧房、中庭、及通往精舍之道路,并与诸人饮料,诸人亦喜彼精励之任务,彼并定时供养五百量之食物。如是藉彼之福荫,生得大供物与尊敬,使多人之生活安乐。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有如是之比丘,精励于任务,生诸多之供物与尊敬。藉彼一人之福荫,予等完全为安乐之生活。”尔时佛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比丘之精励任务,非自今始,前生有五百仙人,往求果实,而依彼一人所采之果实,得支持生命!”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及长,于仙人之前出家,由五百之从者相伴,住于山麓。尔时于雪山有大旱魃,到处涸水,畜类不能得水,悉将涸死之状。
此时,此等道士中之一道士,见彼等之苦渴,切断一树作筒,绞水盛之与彼等畜类。然多数成群而来饮水,使道士无采果之时间,彼唯施水而不能往取食物。
畜类之群自思:“彼人向我等施水,无往采果实之时间空腹饥饿,实甚困苦。我等须讲一方策!”彼等相互商谈:“今后来饮水者,应自己之力,采集果实,然后归去!”如是各畜类应自己之力,采集甜庵罗、野蔷薇之实及面包树之果实等而归去,为彼一人所赍之果实,可充分荷载二车半,五百道士食此,尚能贮藏甚多。菩萨见此云:“实为依一人精励于任务,赍与如是诸多道士之果实,而得维生计,精进实为应行之事也!”于是唱次之偈:
人者应精进 贤者无倦疲
试观精进果 不求得庵罗
大萨埵(菩萨)如是教诫仙群。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精励任务之道士是此比丘,仙群之师即是我。”
一二五 伽他哈迦奴隶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大言比丘所作之谈话。其事与上述者同样。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富裕之长者,彼之妻生子,同日彼之女奴隶亦产一子。彼等之儿,一同成长,长者之子学习文字时,奴隶之子持石板前往,与彼共同学习文字,兼作二三工作。彼渐渐谈书善巧,为一眉目秀丽之儿,彼名为伽他哈迦。彼于长者之家,付与管理财宝之业,彼自思量:“予不能常时只为此财宝管理之业,如稍有过失,将被缚打,成责罚之对象,又将被分与奴隶之食物。恰于长者之近处别有一长者友人,予今向彼假托予之长者之语言,持信前往,欺彼长者谓:≈lso;予为长者之子。’娶得其女,得享安乐之生活。”于是自取贝叶书写:“予为如是如是之名,予今遣予子至贵君处,与贵君之女结婚,两家结为亲戚关系,实甚相宜。是故务请贵君俯允嫁女,使两人同住贵君之处,予得时前往看顾。”作长者之捺印,如意取其用金、颜料及衣类,往近处长者之前,向长者问候而立。尔时长者问曰:“贵君由何方而来?”奴隶之子:“由波罗奈。”长者:“汝为何人之子?”奴隶之子:“波罗奈长者之子。”长者:“汝来何事耶?”此时伽他哈迦交付贝叶云:“请过目观此。”长者读贝叶,心中喜悦云:“于今予之生活有益!”许女与彼,使住其处。其住家甚大,当彼见粥、嚼食、衣类香料等献出于彼处之时,彼对粥等加以轻蔑云:“此等煮粥、嚼食、所制之饭,皆为田舍农村之饭食!彼等原为田舍之住民,不知作外衣之事,不知作香料嗅花香之事。”于是彼对制作衣类之人等亦加以轻视。
一方面菩萨不见奴隶,彼云:“伽达哈迦不见,彼往何处?应速探寻!”于是遣人向四方寻觅,彼等中一人恰往其处见彼,确实查明,自身故作不注意状,归来向菩萨告知此事。菩萨闻知此事自思:“彼为不合法之事,予将往捕归。”于是向王乞暇,由多数之从者相伴出发,于是长者前往邻近处之消息传遍四方。伽达哈迦闻之自思:“长者来矣!彼非为他事,必为予之事而来!予今若逃走,将不能再归,将如之何?否!予不能逃走,予有善策!予往主人之来路,为奴隶之行,请求宽宥。”于是彼于彼时之后,于公众之前作如是言曰:“其他之愚者,为自己之愚,不知父母之德,彼等为食事时,不为敬礼,与父母一同进食。然予等于两亲为食事时,捧壶,持唾盂,执水与扇而坐。”至于休息之时,彼持容水到暗处书写说明奴为主人应为之一切事务。
彼如是教导众人后,当菩萨将来至近所时,彼向其翁舅(女父)云:“父亲!予之父为会贵君而来,请贵君准备软硬二种食物,予持赠物先往途中迎接。”翁予承诺:“甚善!”伽他哈迦持诸多之赠物,由多数从者相伴,于到达时,向菩萨敬礼,献上礼物,菩萨受取礼物与彼寒喧交谈。朝食之时,张天幕以为休养,入于荫凉处。伽他哈伽遣从者使归,自执水瓶,近于菩萨之前,为水之所作工作已,向菩萨跪拜而言曰:“主人!予向贵君献上贵君适意之财宝,伏请主人维护,勿使我失名誉!”菩萨观彼之善能精励,心起柔善,对彼慰之曰:“汝勿畏怖!予不为汝之障碍物也。”于是入于邻村。
菩萨于彼处受非常之款待,而伽他哈迦亦不断为其奴隶所应为之事。尔时菩萨一时如意安坐,邻村之长者云:“大长者!予拜见贵君之贝叶,是以将予女奉侍贵君之子。”菩萨亦以伽他哈迦为己子,向长者作适当之爱语,使长者满足。然自此以后,菩萨见伽他哈迦,心中生厌。
某日菩萨呼长者之女近前云:“吾女!予之头有蚤虱否?试一观之!”彼女近前捕而立,菩萨语以爱语问曰:“如何?予子对汝于苦时或乐时,皆甚亲切耶?汝二人彼此之间和平度日耶?”女:“贵君之子别无其他缺点,唯对食物,常有不平之言,实感困扰!”长者:“吾女!无论何时,此为彼之恶习所致,予今教汝使彼闭口之术,汝须善记。吾子食时若云不平,汝依所教,立于其前唱偈一观!”菩萨教偈,停留数日,归波罗奈而去,而伽他哈迦持诸多之软硬二种食物随行,多赠财物,礼拜而归。然自菩萨去后之日,彼极度傲慢。某日,长者之女运来种种之啖食,取匙捧献,彼又开始向彼女语食物之不平,长者之女,依近菩萨之所教,唱次之偈:
若到他之国 种种为大言
彼归应破灭 伽他哈迦!取食勿多言
伽他哈迦自思:“此必长者告我之名,语彼女一切之事!”自此以后,再不对食物说不平之语,依所与者而食。彼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伽他哈迦是大言比丘,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一二六 剑相师本生谭
(菩萨=王之甥)就一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拘萨罗国王之剑相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彼铁工持来王之剑一嗅,即可占剑之相。彼对某人与彼赠物,即语其人曰:“此剑剑相具足,适为王用。”又某人不持来赠物与彼,则侮蔑其人之剑有缺相。
时有一刀工作剑,于鞘中入以微细之胡椒,持来王所,王呼婆罗门曰:“请占剑相。”于是婆罗门拔剑而嗅,胡椒入鼻,喷嚏逆出,鼻触尖端,切为二段。此婆罗门被斩鼻之事,为比丘之教团遍知。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王之御用剑相师,为占剑相而斩鼻!”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婆罗门嗅剑斩鼻,非自今始,前生亦有同样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有一占王剑相之婆罗门,一切完全与上之情况相同。于是王遣医者至彼所治疗彼之鼻头,而以腊崁于鼻上,更使彼为王之近侍。
波罗奈之王,恰无王子,只有一王女与一甥,彼将此二人共同养育于己之傍。及成长后,彼等成为相互爱护之伴侣。于是王招集诸大臣曰:“予之甥为王位继承者,与吾女于彼,行灌顶式。”王语讫自思:“予之甥,无论由何方言之,皆为予之血族。若然,彼娶他之王女而灌顶,女与他之王族结婚,于是予之血族繁殖,予之王统能分为二。”王与诸大臣协议:“彼等二人,必须分开。”甥居某一住所,王女使住他处。彼等今达十六岁,彼此极相慕,王子思考:“此必须讲求手段,使伯父之女逃出王宫!”最后想出一法,呼王女之大相师,与千金之赠物,相师云:“如何为之耶?”王子:“汝且一试,无有不成功者,愿设计某一理由,使予伯父能由王宫运女出宫。”相师:“承知如命!予近于王,如是说:≈lso;大王!王女为恶运之神所凭,王应长期离开王女,不与监视。予与王女于是时乘车,由多数之武装人等随从,作大行列前往墓场,使卧于圆坛之后方,伪装死之之状,置于卧榻之下,而以百八壶之香水溅洒,洗流恶运之神。’予向王如是告述,将王女导出至墓场。贵君则于是日先行,持少量之胡椒,贵君由武装之诸人围绕,乘车往墓场,车置墓场门外之一方,将武装之诸人遣送至墓场之林中,贵君自往墓场圆坛之后方,如死人之状而卧,予往彼处,于汝之上置卧榻,置女卧于其上,于此瞬间,汝嗅胡椒粉入鼻,为喷嚏两三声,至第三度之同时,予等即弃王女奔逃,尔时贵君与王女接近,贵君于王女之头灌顶,而贵君本身亦自灌顶,然后运王女归还至贵君自身之住居!”王子同意:“诚然!此为极佳之策略!”
相师即往王所,向王告其事,王与承诺;相师再向王女语内实情,王女当然接受。相师于出发之日,与王子相互通牒,排大行列前往墓地,并畏吓伴从之人云:“予置王女于卧榻之上,卧榻之下如有死人喷嚏,彼由卧榻下出,第一人为彼发现,必被捕捉,汝等须加注意!”
王子先行,依相师所云,寝卧于其处。大相师捧王女往圆坛之后方,使乘于卧榻之上,并嘱云:“请勿畏惧!”尔时王子鼻入胡椒粉,作大喷嚏,当彼喷嚏之时,大相师即弃王女,大声喊叫,率先而逃去。相师逃走,无一人敢于留住,亦均弃置武器而逃。王子依豫定之所为,携王女归自身之住居。
大相师往王所,向王告一切事情经过。王云:“最初,予即思以吾女与彼而养至今,此如于酥粥之中再加熟酥为同样而成长。”王与承诺,至其后与甥以王位,以王女为大后。
于是剑相师仍为彼之近侍,某日,彼于为王之近侍前来之时,面向太阳而立,近侍之腊鼻破坏,落于地上,彼感耻伏颜而立。王笑向彼云:“尊师勿忧!喷嚏对某者为善,或对某者为恶!尊师因喷嚏而斩鼻,予因喷嚏而得王位。”
王为如是语后,唱次之偈:
同一事两面 有善亦有恶
某者成为善 某者成为恶
世无悉善者 亦无全恶者
王依此偈,述其因缘后,为布施等诸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依此说法,说明如世间所思之善与恶非一律之事情。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剑相师正是今之剑相师,而王之甥即是我。”
一二七 伽蓝杜迦奴隶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大言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事项,序分与主分完全与伽他哈迦奴隶本生谭(第一二五)相同。
主分
此处波罗奈长者之奴隶名曰伽蓝杜迦。彼逃出,娶近所长者之女,与多数之从者俱住时,波罗奈长者到处搜索,不知彼之所在。彼遣一自己豢养如子之鹦鹉前往探索。此幼鹦鹉各处回翔,到达彼村,恰于此时伽蓝杜迦以游河为目的,持花鬘、薰香、涂香及软硬二种食物到达河岸,与长者之女乘船游于水上。
此一地方为河游之上流,社会人等皆饮入强力药之牛乳,因此,于当日在水上享乐终了,不使为冷气所袭。伽蓝杜迦亦衔此一杯牛乳,于嗽口后吐出,吐时不吐于水上,而竟将牛乳吐于长者之女之头部。
幼鹦鹉往河边,落于无花果树之枝上瞭望,发现伽蓝杜迦,且观见彼向长者之女头上吐出牛乳,鹦鹉云:“喂!汝奴隶伽蓝杜迦,汝应思汝生于世间之地位!汝衔牛乳一杯嗽口,汝不可向生来幸福有信仰之某长者之女头上吐出牛乳。汝应知汝之身份!”于是唱次之偈:
我为住林者 住处诸方处
人见将捕汝 伽蓝杜迦!汝且饮牛乳
伽蓝杜迦识此鹦鹉,彼心恐惧:“予事将必显露!”彼云:“主人何时将至耶?”鹦鹉:“彼之唤我,并非欢迎,将绞颈杀我!”知其恶意乃云:“予与汝无事。”乃展翼飞翔至波罗奈,向长者详细申述其所见。长者云:“此奴为不相宜之事!”对彼发出命令,带来波罗奈,使受奴隶之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伽蓝杜迦是此比丘,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一二八 猫本生谭
(菩萨=鼠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欺瞒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就彼欺瞒比丘之事而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仍为一欺瞒着。”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受生于鼠族,具觉智,有若豚之大身,率数百从者,住森林中。尔时有一只豺,到处彷徨行走,见此鼠之一队,彼思:“可欺此等鼠而食之。”彼于近鼠之住家,一足独立,向太阳之方向吸风。
菩萨鼠由住家步出求饵见之曰:“此为有德者!”行近其前问曰:“卿!贵君何名?”“予名有法。”鼠:“四足立于大地,何故一足独立?”豺:“予以四足立于大地,大地将不能支,因此以一足而立。”鼠:“何故开口而立耶?”豺:“予等不食任何他物,唯只食风。”鼠:“然则何故向太阳之方而立?”豺:“为礼拜太阳也。”菩萨闻此语自思:“此为有德者!”自此以后,与鼠群一同朝夕对彼奉仕。然于彼等奉仕终了归去时,豺攫最后一只之鼠咬之,食其肉后,拭口而立。
鼠群渐次只数减少,众鼠向菩萨曰:“以前我等之住居实不充分,住处甚挤然今则住处非常充裕,如是之住居不满,是何缘故?”菩萨自思:“因何理由,诸鼠减少耶?”于是对豺悬疑:“予将试之。”于是于敬礼之时,令其他诸众居先,而自行殿后。豺扑向菩萨,菩萨见豺欲捕己而飞扑,菩萨云:“喔,汝豺!汝非依律法修行!为欺瞒他人,作法之标旗而行者!”于是唱次之偈:
以法为标旗 窃犯恶行径
使诸人信凭 汝得伪猫名
鼠王语毕,扑袭豺首,啮破颚下之颈脉,夺豺之命。群鼠返来,顷刻将豺食尽而去。实则最初来者,获得其肉,后来者则无所获,自此以后,鼠群无忧而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今之欺瞒比丘,鼠王即是我。”
一二九 火种本生谭
(菩萨=鼠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欺瞒之比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鼠王住于林中。尔时一豺于森林勃发大火时,彼逃避不及,头插一株树中而立,彼全身之毛,悉被烧光,唯留有插入树中头髻之毛。某日彼饮岩上之积水,眺影见其髻毛曰:“予有商贾之资本矣!”彼彷徨于森林之中,发现鼠穴,彼思:“予将欺此鼠等而食之。”如(前第一二八参照)所述,彼立于近处。
尔时菩萨为取饵出行见彼,思其为有德者与之接近问曰:“贵君何名?”“予名拜火婆罗堕阇。”于是菩萨:“何故来至此处?”豺:“为保护贵君等。”菩萨:“以如何方式为保护予等之计耶?”豺:“予知以拇指计算之术。贵君等明朝出外取饵时,如是如是计数之,归来时更又计数之,如是予朝夕读数,以为保护。”菩萨:“如是请保护之,伯父!”彼云:“甚善!”彼允诺于外出时“一、二、三”数之,归时亦同样数之,彼捕最后一只食之。以下与以前同。唯此处如是,鼠王中途折回,突然站立而言曰:“喂,拜火婆罗堕阇!汝法非基于汝之头髻而立者耶?抑为肥汝之胃而立者耶?”于是唱次之偈:
汝髻非因德 汝髻乃因食
拇指数无用 火种!汝今应知足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此比丘,鼠之王即是我。”
一三〇 拘舍女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卫城之某女所作之谈话。据传,彼女为某信心甚深一优婆塞婆罗门之妻,无信心,罪业深重,夜耽邪淫,昼无仕事,伪装疾病卧床呻吟而寝。尔时彼婆罗门问曰:“吾妻!有何不快耶?”妻:“为风邪而体痛。”婆罗门:“然则,需要何物?”妻:“甜蜜、微妙之粥、米饭、油等。”婆罗门悉应妻之要求,任何物皆持来与之,宛如彼女之奴隶,承办一切之所作。
妻于婆罗门恰在家中时,即卧于床,出外之时,则与恋人二人度日。如是婆罗门谓:“恼妻身之风邪,未稍见愈!”某日,彼持薰香、花鬘等赴祇园精舍,礼拜佛后,坐于一隅。佛言:“婆罗门!家有何事?”“妻云风邪恼体,予为彼女探索微妙之酪、油及极上之食,妻体已健,皮肤色润,然风邪讫未见愈。予因爱护彼女,未能得暇来诣此处。”佛知婆罗门妻邪恶之事,佛言:“婆罗门!妻之疾病不愈,如是就床,汝可为如是如是之药,贤者前生,亦曾言及,今因重生,汝不能知也。”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大豪族,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为于波罗奈名闻远近之阿阇梨。王城之刹帝利及婆罗门种之儿童,大部前来,向彼修习学艺。
尔时住于农村田舍之婆罗门,于菩萨之前,学三吠陀、十八学处,定住于波罗奈,每日二度三度来访菩萨之前。而婆罗门之妻,为一无信仰心罪业深重之女,一切与前之情况相同。
婆罗门:“以此之故,未有蒙受教诫之暇!”菩萨闻之,知女主人(妻)欺彼而卧。菩萨自思:“彼女之病须教以适当之药!”菩萨云:“君由今以后,不可与彼酪与牛乳等饮料。于牛之粪尿中投入五种之果实,然后入铜器中,使带铜臭之气味,然后取绳、纽及树之蔓,此即为对前病相当之药。使之饮此以为奉仕,或使为与汝所食食物相当之工作。”言讫唱次之偈:
尔时不饮药 绳纽蔓捆缚
打掷几千度 继续打不停
把捉其黑发 摇转于大地
用汝左右腕 双手施打击
“如是彼女直下即可工作!”婆罗门:“诚然可行!”彼与同意,依教作药。婆罗门:“吾妻!汝饮此药!”妻:“何人教汝?”婆罗门:“吾师阿阇梨!”妻:“汝舍弃之,予不饮药!”梵志云:“若汝自不求饮。”于是取绳曰:“使汝饮与汝病相当之药!不然,即为与煮粥、饭相当之工作!”于是唱次之偈:
顺语则应食 应食而发语
汝拘舍!唯汝语与食 二者不相应
婆罗女闻此而惊怖,彼女为阿阇梨所教诫,开始就任工作。彼女知彼之力不能欺阿阇梨,于是开始奋发工作。彼女觉悟:“阿阇梨知予罪深之事,以后不得有此行为!”彼女对阿阇梨起尊敬之念,谨慎恶行而守妇德。
结分
婆罗门之妻闻此语亦知:“正觉者(佛)已知我之事。”对佛起尊敬之心而止恶行。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婆罗门夫妇是今之婆罗门夫妇,阿阇梨即是我。”
第十四章 不与品
一三一 不与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恰于彼时,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不知恩,不知如来之德!”佛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耶?”彼等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不知恩非自今始,前生亦为不知恩者。”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摩揭陀国之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国时,菩萨为八亿金财产之长者,名曰桑伽(螺)长者。当时于波罗奈亦住有一八亿金财产之长者名庇利亚,二长者互相有亲密之关系。然因某事之不幸,波罗奈之庇利亚长者失去全部之财产,彼濒于穷乏无依,携妻由波罗奈出发,徒步往王舍城,拜访螺长者住居,螺长者迎彼如同亲友之来,相互拥抱,隆重招待。经数日后某时,螺长者问曰:“喔,吾友!贵君因何故而来此?”于是彼答:“予遭不幸,失去全部财产,穷乏无依。”螺长者云:“予已深知,请勿忧虑!”于是开自己之宝库,与彼四亿之金,不论其他财产及从者,乃至自己所有牲畜及物品,全部二等分之,与彼一半。于是庇利亚携其财产归波罗奈,再兴家计。
然其后螺长者亦同样发生不幸,尔时螺长者自思:“予以前对吾友有大援助,等分财产与彼,今吾友见我,将不拒绝,且往彼所求援依赖。”于是伴妻步行赴波罗奈,彼向妻云:“吾妻!汝与予一同步行于市中,于汝颇不相宜。汝俟予见长者之后,派遣马车,使汝乘坐,并由多数之从者相从,随后前来为宜。”于是遗留妻于城门前之某家。
如是自身入波罗奈城,访问长者之家,告曰:“由王舍城之友人螺长者前来拜见。”庇利亚云:“请入内。”彼出近螺长者,见其服装褴褛,既不设席,亦不问候,只谓曰:“贵君有何事而来?”螺长者答曰:“为会见贵君而来。”彼更问曰:“贵君现住于何处?”螺长者曰:“尚无定宿之处,现予妻留置于城门前之某家。”于是彼云:“予处无贵君宿泊之场所,今与汝食物,可持此于某处烹饪而食,君可往矣!”于是向仆役命曰:“为我友人盛粉糠一屯巴用布片包裹给与。”是日彼积千车分筛之玄米囤于仓库,而彼以前由螺长者获得四亿金归来,此不知恩之大盗,仅赠恩人之友一屯巴之粉糠。仆役以一屯巴之粉糠入于笼中,赍与菩萨之前,菩萨心中自思:“此恶人以前由予之前,得四亿金,今则与予一屯巴之粉糠,予受之耶抑不受耶?”尔时,彼忽浮起思想:“此无信用之忘恩者,见予之零落而背弃友情,若予云彼所与之粉糠粗糙而不受,予亦为背弃友情之人。世间一切愚人皆云与者少而拒受所与之物,如是友情常为破裂,予今受取彼与之粉糠,仍以自力维持所建之友情。”于是彼以布片包粉糠步往街市,返至妻之住家。
妻向彼问曰:“君何所得耶?”彼答:“吾妻!我友庇利亚长者与我粉糠一屯巴,遣我归矣!”妻闻之而啼泣云:“君为何受彼之物,此即为四亿金酬谢之道耶?”菩萨云:“予恐与彼之友情破裂,欲以己力为建立友情,故受取彼物,汝何为而悲伤耶?”于是唱次之偈:
吝惜而不与 愚互友情绝
与我半摩那 糠粉亦不辞
如是友不绝 必能不久远
长者之妻闻此偈,尚泣不止。恰于此时,原螺长者与庇利亚长者之农仆一人入来其家之门,此农仆闻长者妻之泣声,入门发现昔日之主人夫妇,于是农仆平伏长者之足下泣而问曰:“主人!因何来此处耶?”长者将事之经过,皆与说明。农仆安慰长者云:“主人!予已完全明了,请勿忧心。”彼伴长者夫妇归自己家中,以香汤使之沐浴,劝进饮食。于是农仆纠合其他诸人云:“我等之原主人前来!”经数日后,所有农仆悉皆无余,伴长者往宫廷出发,掀起骚动。
国王呼彼等近前问曰:“汝等究为何事?”彼等将事件经过向国王上申无遗。国王闻彼等之语,呼两长者前来,先向螺长者问曰:“大长者!汝曾与庇利亚长者四亿金之事,为不伪耶?”彼答曰:“大王!予之友人由王舍城前来依予时,不论四亿之金,不问一切生物无生物以及一切财产,均二等分之,半数与彼!”国王次向长者庇利亚问曰:“此为事实耶?”彼答曰:“大王!诚如所言。”国王问曰:“此次螺长者来访汝时,汝对彼优遇款待之耶?”彼默然不答。国王更向彼曰:“汝彼时曾与彼以布片包一屯巴之粉糠,是耶?非耶?”彼闻之仍不置答。国王于是与大臣等商谈:“此应如何处置。”王向臣下命之曰:“汝等赴庇利亚之家,将其家之全部财产与螺长者!”菩萨曰:“大王!予不用他人之财产,予只得昔日与彼者,即已满足。”于是王命与菩萨所属之财产。
菩萨再得昔日所与庇利亚之财产,与农仆等同归王舍城,再兴家计。菩萨为布施等之善行,从业报生于所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庇利亚长者是提婆达多,螺长者即是我。”
一三二 五师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在阿阇波罗榕树下三魔女诱惑之经所作之谈话。佛开始引用如次之经句:
染爱与嫌恶 显现眩目辉
如风拂绵毛 佛立与退治
佛说此经至最后时,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三魔女如天女之美,现数百种姿,为行诱惑而近佛,然佛眼且不开,佛之威力,实甚惊人!”佛此时适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我已灭尽一切之漏,得一切智,我不见魔女亦无何不可思议,我于前生,烦恼未尽,希求菩提之时,不观如美丽天女之夜叉姿,免为烦恼而破根之自制,终至得大王国!”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百人之兄弟中为最年少者。详细与得叉尸罗本生谭所说者相同。尔时得叉尸罗之市民往访住居市外之菩萨,奉献王权,完成即位之涂(敷)油式。尔后,彼等将得叉尸罗装饰如一天都,庄饰宫城如帝释宫之庄严。尔时菩萨入得叉尸罗市,于宫城之楼阁,揭举纯白之天盖,镂以宝石升于玉座,彼如天王之尊容着座,又大臣、婆罗门、居士、刹帝利之王子等,皆身凝美装,排列于国王之周围。有一万六千美似天女之舞女,均为舞踊、歌谣、音乐之名手,达最上之游艺,皆一齐演奏舞踊、歌谣、音乐。宫城鸣响歌谣音乐之声,充满雷鸣,如大海内侧之潮音。
菩萨见自身之容光,如此之盛,心中自思:“我若眺望彼夜叉之美如天女姿,则自招其死,将不能得见此盛大之荣光矣。我因守辟支佛之训戒,始能得此荣光!”彼为发泄感激之心,唱次之偈:
我守辟支善教诫 刚毅不动无怖畏
不蹈夜叉诱惑圈 灭大怖畏得安稳
如是大萨埵(菩萨)以此偈宣说法义。菩萨以正法治国,为布施等善行,从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往得叉尸罗得王权之王子即是我。”
一三三 火焰本生谭
(菩萨=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彼比丘于佛之前授以业处之教,赴国境某村近处之森林定居,恰于此时,彼遭遇雨期。彼于雨期最初之月,前往托钵之间,彼之小舍被烧,彼失住家,感觉困苦,于是与信徒商谈,彼等云:“承知尊命!即为建舍。”然经之阅月仍如原状。如是彼因无适当住家,未能逮得业处,于是彼于雨期终了,一分之业处亦未获得。彼赴祇园至佛之前,恭敬敬礼,坐于一隅。佛亲会晤问曰:“汝比丘!汝妥善得业处耶?”彼由事之经过成败,一总告述。佛言:“汝于前生为畜生时,对自己之利与不利,善能分别,有利时即为住居,不利时,即弃住所而移往他处。而汝今对自己之利与不利,何以不知之耶?”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一鸟,彼及年长,好运扶持,成为鸟王。彼时,某森林之天然湖水边,有一枝叶繁茂之大树,彼于树之附近率一群鸟类为住居。然其大树之枝,扩展于池水之上,诸多之鸟类以枝头为住居,鸟粪经常落于水面。
然其池为恙达龙王之住居。龙王自思:“此等鸟类,住于予自己之池,常落鸟粪,今使水面发火,烧毁大树,逐除此等鸟类!”彼如是心生怒意,于鸟类集聚于树枝,于入眠之夜半,先将池水如于灶中沸腾,然后生烟,更掀起如多罗树高之火焰。菩萨见由池面升起火焰,告群鸟曰:“喔!诸友!火能烧物,然水为镇火者也,今水起燃烧,我等不能停留于此处,必须移往他之场所!”于是唱次之偈:
安稳之地见有敌 水面之中火燃起
今此大树非住所 离去此池免怖畏
菩萨为如是语,鸟类从其警告,伴彼飞往他所。不从菩萨之言,留于大树之鸟类,终被烧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宣说四谛。宣说四谛佛己,彼比丘得阿罗汉位。佛更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从菩萨之言之鸟是佛之从者,鸟之王即是我。”
一三四 禅定清净本生谭
(菩萨=大梵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于僧迦舍城门,自己简明对法将舍利弗详释佛自身之问题所作之谈话。以下佛说过去之事,即为此一谈话。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于森林地临终之际云:“非想非无想。”(中略)然仙人等不信菩萨高弟子之说明。于是菩萨由光音天降来,立于空中,唱次之偈:
有想者常苦 无想亦常苦
舍离此两端 清净等至乐
菩萨宣说如是法义,语高弟子之德,归梵天界而去,于是他之仙人等始信高弟子之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高弟子是舍利弗,大梵天即是我。”
一 月光本生谭
(菩萨=大梵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于僧迦舍城门对长老舍利弗详释之问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森林地临终之际,应弟子等之质问,答“月光、日光”后,生入光音天中。然仙人等不信长老之解释,于是菩萨由光音天降来立于空中,唱次之偈:
此世依智慧 修得无念定
思惟日月光 可生光音天
如是菩萨教弟子之仙人等,语高弟子之德后,往梵天界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高弟子是舍利弗,大梵天即是我。”
一三六 金色鹅鸟本生谭
(菩萨=鹅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作之谈话。在舍卫城有某优婆塞,向比丘尼团赠与葫蒜,彼命令守卫农园之人曰:“若比丘尼前来,每人给与葫蒜二束或三束。”其后,比丘尼等为取葫蒜,辄往其家或农园。然于某休假之日,其家失去葫蒜。偷罗难陀比丘尼与同伴比丘尼一同往其家,来取葫蒜,彼家之人告曰:“此处之葫蒜失去,请往农园去取。”彼往农园与诸人一同持归大量葫蒜,农园之守卫发怒,告诸人曰:“此等比丘尼毫无际限,竟持大量葫蒜而去。”而少欲之比丘尼等闻此语甚怒,比丘尼等更告知比丘。彼等亦怒,将此事向佛世尊申告。佛谴责彼偷罗难陀比丘尼后,佛言:“汝等比丘!贪欲之人对己之生母,皆不亲切,为不善之人。如是之人,教化不信者,而信者亦不能得深信仰。彼计算施物之收入,已得施物,更求继续之事,亦无一能得成就。反之少欲之人,教化不信者,使信者信仰日益加深,使信者愈益加深信仰,得不能得之施物,施物更能继续。”佛以种种方法,为比丘等各各说适当之法,佛更言曰:“偷罗难陀比丘尼之贪欲,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贪欲。”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菩萨达有分别之年龄时,由相同婆罗门之家娶妻,彼妻生产难陀、难陀瓦提、孙达利难陀三女。当菩萨亡故时,妻与三人之女留住于他家。尔时菩萨生为金色之鹅鸟,具宿命智,及达成长后,身被金色之羽毛,美于容姿。彼见自己雄大之姿而自思惟:“予死于何处而生于此处耶?”然彼立即了解:“予乃由人间世界而来。”复次,彼思:“予妻及女等为如何之生活耶?”当彼观察之时,彼知:“彼等在他人之家工作,生活困难!”彼心中自思:“予之身体被以黄金之羽,具伸展之性质,今后将与彼等一羽。使彼等之生活安乐!”于是彼赴彼等之住所,止于房栋之梁上。
彼妻婆罗门及女等见彼而问曰:“喔!汝由何处而来?”彼云:“予为汝等之父。予死于此世,更生为金色之鹅鸟,予今为会汝等而来。今后汝等无受人雇佣过困苦生活之必要。予今与汝等一枚金羽,卖之可度安乐之生活。”于是置一羽与之而飞去。于是彼妻婆罗门为富裕而幸福之生活。
某日,妻婆罗门向女等云:“吾女!畜生之心,不得而知。汝等之父,何时来此处,不得而知,或将不来此处!彼再来时,汝等尽拔其羽,以为我等之物!”女等不同意云:“如为此事,将使父思痛!”妻婆罗门性质贪欲,某日,彼于金色鹅鸟来时,招手呼之近前曰:“吾夫!请来此处。”当鹅鸟近其前时,彼女以双手掴彼,尽拔其羽。如是,彼女违反菩萨意志,以暴力拔羽,故其所拔之羽,悉皆成为鹤羽。菩萨亦不能展翼飞翔,于是妻使彼入大瓮中,与以饵食,然其后所生之羽,皆为白色。如是生羽之后,彼飞往自己之住家而去,再不归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偷罗难陀比丘尼之贪欲,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贪欲。为彼贪欲之事,尔时失去黄金;今为自己贪欲之事,不得葫蒜。是故彼女今后将不能食葫蒜矣!因偷罗难陀比丘尼之故,他之比丘尼亦将同样不能食葫蒜矣!是故,虽欲多得,亦应知适量。又得者少时,亦应与多得同样满足,决不可过望其上。”于是唱次之偈:
所得应知足 贪欲为恶事
捕得鹅鸟王 黄金随手失
佛述此偈后,为种种之谴责,并规定学处曰:“凡食葫蒜之比丘尼,皆应忏悔!”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门妻是今之偷罗难陀比丘尼,三人之女是今之三人之比丘尼,金色之鹅鸟王即是我。”
一三七 猫本生谭
(菩萨=石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伽那母之教诫所作之谈话。当时于舍卫城有名伽那母之一优婆夷,诸人只知其女之名,彼女为一得预流果之圣声闻者。彼女使女伽那嫁与某村同族之男,某时,伽那因事归访母家,伽那之夫经二三日后,遣使者来云:“伽那!立即归来,希汝务须立即归来!”伽那闻使者之言,向母云:“母亲!予将归去。”母云:“汝如是长期停留,须带土产物归去!”于是为彼女制作果品。
恰于此时,一托钵僧立于彼女之家前。于是优婆夷请彼僧就座,以盛满钵之果品与之。彼比丘归,向他比丘语此,彼比丘亦前来得果。此比丘语他之比丘,于是彼亦前来得果。如是果品先后与四人之比丘,以故所作之果品皆无,而伽那未能及时归去。伽那之夫,二度三度遣使,于第三度遣使者来时云:“苦伽那不归,予将迎娶他人为妻。”然以如是之故,三度伽那未能归去,伽那之夫遂迎娶他妻,伽那闻知,悲泣不已。
佛知此事,于晨起着衣持钵,赴伽那母之住居,就所设之席后,向伽那母问曰:“伽那何为而悲泣耶?”其母答曰:“如是如是之故!”于是佛安慰伽那之母,为说法后,起座回归精舍。
然因彼四人之比丘持三次调制之果品而去,以致妨碍伽那回归夫家之事,使僧团中人人皆知。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四人之比丘三次食尽伽那母调制之果品,以致伽那不能归夫之家。如是伽那女为夫所弃,使大优婆夷非常悲痛!”
此时,佛入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四人之比丘等食伽那母之物,使彼女陷于悲叹,非自今始,前生即有使伽那母受苦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石工之家,及长,堪能于琢石之技术。当时在迦尸国之某街市有一大富豪,彼于库中藏四亿金之财产。彼之妻死亡,因执着金钱之心深,于是转生为鼠,住于宝物库之上。于此期间,其家族均死亡无余,商人自身亦死,不久,全村尽灭。
尔时,菩萨昔日于彼村之一场所,琢石雕刻,彼鼠为求食出行,屡见菩萨,对彼起爱着之心,彼于心中自思:“自己有非常多数之财产,因无方法,此财产亦必将亡失!”于是某日彼鼠口衔一金币持来菩萨之前。菩萨见鼠,以优渥之言曰:“喔,汝鼠!何故汝衔金币而来耶?”鼠云:“贵君!以此金币为贵君使用,请为予买肉而食。”“甚善。”菩萨与以承诺。持金钱归家,以他之少量金钱买肉而来与鼠。鼠得肉回返自己之住家,食肉满腹。自此以后,用此方法,鼠每日每日与菩萨以金币,菩萨亦为鼠买肉而来与之。
某日,鼠为猫所捕,鼠向猫曰:“请勿杀我!”猫云:“何以故?予腹空空,今欲食肉,不能不杀汝也!”鼠问曰:“汝欲一日食肉耶?抑每日食肉耶?”猫答曰:“当然愿时时得肉食之。”鼠云:“若然如此,予时时供汝肉食,请释放我!”于是猫向鼠云:“若然,汝其用心!”放鼠而去。于是鼠将所得之肉,分为二分,为一分与猫,他之一分自食。
然某日,鼠为他猫所捕,彼时与以前同样所云,鼠得猫原宥放免,自此以后,鼠将肉三分而食。然彼鼠又为他猫所捕,此次亦得同一条件之许可,自此以后,鼠将肉四分而食。然彼鼠又为他猫所捕,此时亦以同一约束得助,自此以后,鼠食五分之一之肉。鼠之食物不足,身体衰细,血肉减少而瘠瘦。菩萨见鼠问曰:“汝鼠!汝何以如是衰瘠耶?”鼠答:“如是之故!”菩萨云:“若然如此,汝何以不对予言,予将救汝。”彼对鼠安慰。
菩萨于是刳一晶石,使之中空,持来对鼠命令曰:“汝入于其中,俟每一猫来,即对彼骂詈恐吓!”于是鼠入晶石中而卧。一猫前来云:“汝为何不以肉与我耶?”鼠即骂曰:“喔,汝恶猫!我为何以肉与汝,汝可食汝己子之肉!”猫不知鼠卧于晶石之中,奋怒不堪,剧烈飞突,欲往捕鼠,胸为晶石所击,心脏忽然破裂,眼球迸裂而出,猫立即当场死亡,倒于一隅之荫处。以此同一方法,他猫亦皆死,如是四猫皆死。其后,鼠无何恐惧,每日与菩萨金币二三枚,二人终生友情不破而生活,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过去之谭后,作为等正觉者唱次之偈。
一只猫得食 第二猫忽现
第三第四从 彼等皆如是
身碎由晶石 倒死不见状
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四猫是今之四人比丘。鼠即是伽那之母,造玉之石工即是我。”
一三八 蜥蜴本生谭
(菩萨=蜥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伪善者所作之谈话。此一谭与上所揭举者(第一二八)为同样。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蜥蜴。尔时于某国境村落近处之森林地,一得五通之仙人为激烈之苦行,住于小舍,村人皆对仙人尊敬。而于仙人时常往来之道端,有一蚁窝,菩萨蜥蜴即住于丘中。住于此处,每日二三次往仙人之处闻仙人说富于教训意义深远之话后,向仙人郑重称谢,回归自己住居。其后仙人向村人乞假,离去其地。此一有德之仙人去后,他一伪善者之仙人前来住此小舍,菩萨自思:“此次前来之仙人亦将为一有德者。”菩萨亦往彼之处。
某日,于盛暑季节,不时刮起强风,蚁由蚁窝飞出,蜥蜴等欲食蚁虫亦匍匐回旋于各处。村人等出发捕捉大量蜥蜴,对肥脂者作适当烹调,以酸味及砂糖调味,并将蜥蜴之肉,赠与仙人。仙人食蜥蜴之肉,其味甚佳,生起味觉之欲,彼问曰:“此肉非常佳美,究为何肉耶?”后解为蜥蜴之肉。于是彼思:“于自己之处,常来一大蜥蜴,予将杀之以食其肉。”于是仙人持来油锅、酥油及盐等,执木槌隐于黄衣袖中,据坐于一方,表面故作非常冷静。
菩萨自思:“今夕前往仙人之前访问。”彼离家前往近于仙人之所,见仙人表面兴奋,心中自思:“此仙人平日坐时之状态,非为稳定之姿。今彼见予目露险恶之光,予须善为查明。”尔时彼居于仙人之下风之处,闻蜥蜴肉飘来之香。于是蜥蜴自思:“此伪仙人今欲食我之肉,彼感肉香,起味觉欲,俟予近彼之前时,以木槌击杀自己,将取予肉,烹调而食。”彼不近仙人,旋踵返去。仙人知菩萨不来其前,彼思:“此蜥蜴知予有杀意,故不前来,彼今不来我所,然予不能使彼归去!”于是向菩萨投掷木槌,击中尾之先端,菩萨急速逃入蚁窝,由他之一方洞口出头云:“喔!汝伪善人!予前往汝前,乃思汝为一有德者,今已了解汝为伪物。如汝之大盗人,实无再着仙人服之必要!”菩萨对彼叱责,唱次之偈:
汝愚人!结鬘成何用 着服亦无功
汝!只为外面装 心充满贪欲
如是菩萨谴责伪仙人后,入于蚁窝之中。于是伪仙人亦离其场所他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伪仙人是今之伪善者,前之有德仙人是舍利弗,蜥蜴即是我。”
一三九 二重失败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据传,尔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宛如火葬之薪,两端皆燃,若中央污垢,则无论于森林或于村落,皆不能燃。提婆达多于如是解脱之教,虽然出家而两方失败,均受排斥,其结果,远离在家之享乐,对沙门之所作亦不能成就!”此时佛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曰:“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二重失败,非自今始,前生亦同样失败!”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树神。尔时某村住渔夫等,某时,一渔夫携幼子持钓具出发,来至渔夫等常时钓鱼之池岸,投下钓钩。然钓钩挂隐于水中之一树段之上,渔夫不能拉起钓钩,彼思:“此钓钩必已钓得大鱼,遣子往妻所,使妻与邻人诤吵,如是则无人可分得我之获物!”于是向幼子云:“汝由此归家,向汝母告知钓得大鱼之事,而并使其与邻人喧吵!”于是遣子归去。一方彼因不能拉起钓钩,忧心钓钩断线,结果,彼脱外衣弃置陆上,跳入水中。如是彼由欲得大鱼之贪欲,到处搜索之中,碰撞于树段之上,刺破双眼而陆上所置之外衣,亦为贼人盗去。彼因苦痛,心神颠倒,一方以手护眼,由水中匍匐上岸,全身颤抖,搜寻外衣。一方其妻[与邻居]开始喧吵,其妻自思:“予将为他人所难预期之事。”彼于一耳着多罗树叶,一眼则以锅烟涂黑,抱犬访问邻家。一女友云:“汝一耳着多罗叶,一眼涂锅烟黑,抱犬如抱爱儿,由家入家而行,汝非发狂耶?”妻云:“予非发狂,汝无理以恶口对予侮辱,我等赴村长之所理论,罚汝八迦利沙钵(一钱金币)!”于是开始喧吵,两人同往村长之前。然喧吵裁判之结果,妻方反被课以罚金。于是诸人缚上渔人之妻云:“支出罚金!”开始与以笞打。
树神于村中见其妻所行之事件,于森林见其夫遭遇之灾难,于是树神立于树叉语渔夫云:“喔!渔夫!汝于水中又于陆上所为之事端,皆为恶事,两方均失败而终。”于是唱次之偈:
眼失明而衣被夺 妻于友宅被笞刑
无论中水与陆上 汝所为事皆误错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更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渔夫是提婆达多,树神即是我。”
一四〇 乌本生谭
(菩萨=乌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有名之慈善家所作之谈话。此一事件将在第十二篇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第四六五)中再出。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一乌。某日,国王之司祭于郊外为水浴,身涂香,着花鬘,身穿华丽之衣服,归来市中。然于市之城门弓顶,落有两只乌鸟,其中一乌向乌云:“吾友!予将向此婆罗门头上落下粪便。”他一乌云:“汝不可为此恶事,此婆罗门乃一伟人,使伟人发怒为不宜也。若使此人发怒,则乌将被杀,一羽不留!”然彼乌云:“予不为则不止!”他之一乌云:“如是汝将立则被发现。”语毕,彼乌即行逃去。于是恰于彼婆罗门通过城门弓形之下时,此乌恰如吊落花彩之状,落粪便于婆罗门之头上。婆罗门非常愤怒,对所有之乌,皆与憎恨。
此时,一婢看守米仓,彼婢于仓之入口处,扩展米谷,向日晒米,为看守任务。婢于住守中入眠,一只山羊,见婢昏睡,遂前来食米,婢惊醒见羊,立与赶逐。婢再入眠,于是第二第三之山羊,前来其处食米,婢三次追赶,山羊三次前来其处。于此期间,晒米之半分已被食去,损失甚大,婢思:“当设法使山羊不得再来!”于是婢持点火之火把,伪装睡眠而坐。一山羊又前来食米,婢立即跳起,以火把殴打山羊,大燃山羊之毛,山羊思欲消火而奔出。彼接近象之小舍,跳入积有枯草之小舍中磨擦身体,于是枯草燃烧,延及象之小舍。于是象小舍亦燃烧,象体烧烂,多数之象负伤。兽医不能治疗,向国王申诉。
国王向司祭问曰:“尊师!兽医不能为象治疗,师知有何良药耶?”司祭:“大王!予在思考。”国王:“以何药为宜?”司祭:“大王!乌之血精为宜。”国王于是命臣下杀乌揉取血精。自此以来,乌类连续被杀,而不得血精。乌之尸体,到处累累横陈,于是一般之乌,起大恐怖。
当时菩萨率八万之乌,住于火葬场之森林中。一乌前来向菩萨告知现今乌族生大恐怖之事,菩萨自思:“今为除我同族所生之恐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将行此方法一试!”彼行十波罗蜜,而以慈波罗蜜为导,一跃即到宫城,由开启之大窗飞入,藏身于王座之下。尔时一男欲捕其乌,因国王著于玉座,彼行自制,不能往捕。菩萨暂为静定,于行慈波罗蜜后,由王座下出来,向国王申述曰:“大王!国王不为乐欲等所囚,应行政治;又应为之事,则应注意熟虑而为之;又对现在所行之事端,就其有成就之希望者行之,无成就之希望者则不行,若国王行无成就之望之事,则人民为大恐怖所袭,遂生死之恐怖。司祭为怒所囚,吐露虚言,实则乌并无血精。”
国王闻乌之言,甚感满足,与菩萨华丽黄金之椅,使菩萨就坐。国王待菩萨就席,涂百千度精制之油于其羽下,以黄金之器盛适于国王之上等食物劝食,饮以饮料后,菩萨充满空腹,已无苦痛之时,国王向菩萨问曰:“识者!汝云乌无血精,是何缘故?”菩萨云:“如是之缘故!”彼以鸣响之声,于王宫宣说法义,唱次之偈:
心脏不绝恐怖战 一切世间痛苦身
乌族何来有血精 此我同族之常态
如是菩萨宣说其理由,菩萨云:“大王!国王不可无谋无思虑以为事。”彼教诫国王,国王心悦,向菩萨捧献王权,菩萨再以此与王后,更授国王五戒,愿对一切有情保护。国王闻此法语,誓言保护一切有情,常与乌之食物,每日煮十贯(六十五公斤)白米,附以种种佳味捣碎,与一般之乌。至如菩萨则特别与以国王之常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国王是阿难,乌之王即是我。”
第十五章 变色蜥蜴品
一四一 蜥蜴本生谭
(菩萨=蜥蜴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背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谭之内容,与前女颜象本生谭(第二六)所述者相同。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受生于蜥蜴之胎。彼渐渐成长时,从诸多蜥蜴之家族,住于某河岸边大洞穴中。彼之子幼小蜥蜴与一只变色蜥蜴非常亲密,两者遂成游玩之伴侣。彼幼蜥蜴向变色蜥蜴云:“汝来抱我!”彼乘骑于变色蜥蜴身上。彼与变色蜥蜴交往之事,有密告于蜥蜴王者,菩萨蜥蜴王呼其子近前云:“啊,吾子!汝与恶物交往,变色蜥蜴实为贼种,汝不可与彼为友!若汝继续与彼交际,则此一切蜥蜴之种族,将为彼变色蜥蜴所污染,今后决不可与彼交际。”然此幼蜥蜴依然与变色蜥蜴继续交往相亲,菩萨蜥蜴之王再三再四劝告其子,但彼仍与变色蜥蜴交往不止。菩萨自思:“彼变色蜥蜴将对我等生起可怕之末运,为彼一不幸状况,有作一遁路之必要。”于是菩萨造一通风良好之遁路。
于此期间,其子幼蜥蜴渐渐身体发育,然变色蜥蜴仍与前相同,未稍改变,彼屡次要求抱持,乘骑于变色蜥蜴身上。情况与前大不相同,变色蜥蜴感觉宛如一小山峰压在身上,于是彼开始感觉痛苦烦恼。于是变色蜥蜴自思:“如此数日之间如此抱持,将危及予之生命。若然,甚善!予将与猎师连合,使此蜥蜴一族全灭!”
于某一大雨降后之暑日,蚁垤之羽蚁由巢中飞出,尔时蜥蜴等来彼处捕羽蚁食之。彼时一蜥蜴猎师,为坏蜥蜴之住穴,一手携锄,一手引犬往森林而来。变色蜥蜴见猎师而自思:“今日为适达予愿望之时也!”彼近于猎师之傍,坐于其间,彼问猎师曰:“喔!贵君何为而来此森林耶?”猎师答曰:“为捕蜥蜴而来!”“若然,予知甚多蜥蜴所住之穴。汝持火与藁草耶?”彼为猎师之向导,前往住处,告猎师曰:“于彼处放置藁束,点火出烟,而于周围,由贵君之犬看守,贵君自持大棍棒,逐次将出来之蜥蜴,由一端击杀,则得其死骸,如同山积!”彼言毕,彼隐于物荫之下,仅伸其头,由高处观看云:“今予将见予仇敌之最后!”于是猎师开始点燃藁束以熏蜥蜴。蜥蜴被烟所熏,纷纷由穴中跳出,猎师将跳出者一一击杀,而由其手中逃遁着,均被猎犬捕杀,于是蜥蜴一族,遂归大灭。
菩萨觉察:“为此变色蜥蜴,将生可怕之后果!”彼云:“实不可与恶人交际,依恶决不能生幸福!为此一只恶蜥蜴,以致诸多蜥蜴发生灭亡。”彼由遁路遁出,唱次之偈:
亲交依恶人 不得生真乐
友变色蜥蜴 自身生灾祸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变色蜥蜴是提婆达多,菩萨之子而不听教诫之子蜥蜴是今之背叛比丘,蜥蜴之王即是我。”
一四二 豺本生谭
(菩萨=豺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欲杀害佛所作之谈话。佛闻诸多比丘,集于法堂,为种种之议论。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杀害我非自今始,前生即起如是之思!然彼非但不能杀害我,反使自身陷于苦境。”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豺之胎内。彼为豺王,由多数之豺群围绕,住于墓地之林间。尔时,恰值王舍城有账施之祭日,此日亦可称之为酒祭,诸人规定饮酒。有多数之无赖汉集聚于彼处,运载多数之酒肉,有美装之妓女歌舞,饮酒食肉以为乐。及于更深,彼等食肉已尽,尚余多量之酒,彼时彼等之中一人呼叫曰:“为予持肉来!”有应之曰:“肉已食尽,早已无矣!”然此男曰:“予今在此,不可无肉!若然,予往墓地,杀彼食新死人肉之豺等,予将持其肉来!”于是彼持大棍棒出街,闻道前往墓地,手执棍棒,作死人状,仰面而倒卧。
尔时菩萨与豺群俱,来至其处。发现及彼,菩萨自思:“此非死人,甚善!予今且往试之。”彼往下风,嗅其身体之味,知其决非死者。彼思:“今且戏彼,追彼归去!”于是近彼之侧,咬其棍棒一端,强行引曳。此男之棍棒原不离手,彼因不知菩萨接近之缘由,反而更益强握其棒。菩萨稍后退续云:“喔!汝男!汝若为死人,当予引汝棍棒时,汝将不能使之强握,汝如是之所为,思我不知汝之为生抑为死耶?”于是唱次之偈:
仿效死人卧 汝以我不知
我引汝棍棒 由汝手不离
如是高声歌唱,无赖汉自思:“此物已知我非死者!”于是起立,以棍棒投掷,然其棒飞出,并未击中菩萨!于是无赖汉叫曰:“失败!此予之拙劣失策!”菩萨反顾曰:“喔!汝向予投掷棍棒,汝将堕入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无疑!”语毕而离去。无赖汉一无所得,空离墓地,沿水沟向来路之街道而归。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无赖汉是提婆达多,豺之王即是我。”
一四三 威光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在伽耶斯舍(象头山)自作佛而自恃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豫失禅力,名声堕地,彼思:“予尚有恢复之方法。”彼对佛提出五事之请愿。然此等之请愿,悉被否定,而今彼率长老二人所属之教团佛弟子沙门之中,尚未熟达律法之比丘等五百人,往恒河之边,结新教团,在同一地域,营自由独立之教团生活。当佛善为窥知彼等诸比丘知识达圆熟之时机,遣长老二人前往。提婆达多见彼长老二人来访,心中非常满足,彼思:“今夜将为彼等说法,以示予作佛之威仪。”于是彼自严威仪,示现如如来之相好,告彼等云:“尊者舍利弗!比丘众尚未疲劳,亦不感倦怠。若汝欲为法之问答,可暂与诸比丘为之。予稍病背痛,暂憩以伸舒手足。”于是横身而就眠。此期间内,长老二人向彼等诸比丘说法,遂皆使悟沙门之道果,于是伴彼等导归竹林精舍。
拘迦利发现精舍皆空,往提婆达多之所,告曰:“提婆达多!长老二人,论破说服贵师之弟子,使精舍成空,整团撤退而去。贵师何故仍在睡眠耶?”于是剥夺彼之衣服,恰如壁中之瓦砾飞出,以踵蹴出其胸,为此,彼由口中吐血,苦闷而卧于地上。
佛向长老问曰:“舍利弗!汝等行时,提婆达多如何耶?”舍利弗答曰:“世尊!提婆达多见予等甚喜,示现自为佛之威相,自如如来之相好,然彼遂招致大祸!”佛闻此答,佛言:“舍利弗!提婆达多模仿予之相好而招祸,非自今始,于前生即己招祸!”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长鬣之狮子,住于雪山之堪洽那古哈(黄金窟)中。彼某日出洞窟,悠然起身,睥睨四方,一声高吼,为求饵物向远方走去。不久,啮杀一只硕大水牛,食其美好部份之肉,由山降下,往湖水之边,充分饮清鲜之水,归洞窟而去。
尔时一豺,亦为求饵物,突然遭遇狮子,豺不能逃隐,不得已平伏于狮子足下。狮问:“汝豺!汝欲何为?”豺答曰:“予愿为汝之奴仆!”狮云:“甚善!汝随仕于予,予将与汝美好之肉食。”于是携豺归来黄金洞窟。自此以后,豺即获得狮子王之残食以存活,彼于数日之间,渐次肥大。
某日,狮子卧于彼之洞窟,命令豺曰:“汝豺!汝往一观,立于山顶,如发现游于山麓之象、马、牛以及其他任何汝所思喜食之物,前来告予云:≈lso;我欲食彼肉!’向予为礼申述:≈lso;请现贵君之威光!’若然予往杀而食肉,并将亦颁与余分与汝。”于是豺立于山顶,当发现彼所欲食之诸种动物,即归黄金窟,平伏于狮子王足下告曰:“贵君!请现贵君之威光!”于是狮子如迅雷而飞扑,纵然精气充满之大象,亦夺其生命,食其上肉,次亦颁分余分与豺。豺于饱食肉后,归己之家,无论何时,均得安眠。
豺随时过,渐次心起憍慢。彼思:“予亦为具有优良四足之物,为何日日于他人之恩荫下豢养!今后予亦依自己之力杀象及其他动物,而欲食其肉!百兽之王狮子称:≈lso;贵君!请示贵君之威光!’彼依此言语,杀精气充满之象,予亦应狮子所称:≈lso;汝豺!请示汝之威光!’能杀精气充满之象而食其肉!”于是彼往狮子王之前,作如是言:“贵君!予长久期间,分食贵君所杀之象肉,今予思欲一试,以自己之力杀一象而食其肉。请予坐于黄金窟中,如贵君发现徘徊于山麓之象,来予处云一语谓:≈lso;汝豺!请示威光!’则予决不起其他之望,此予一生之愿足矣!”
尔时,狮子王对豺作如是言:“汝豺!杀象,唯狮子族许可之事,杀象而得食其肉之豺,吾恐世界无此一只。汝之大望,停止为宜,仍请食予杀象之肉为生!”彼虽被如是劝诫,仍不能舍弃其望,再三再四请愿。狮子王不能止彼要求,遂即许之,并谓:“请入坐于我之住家。”于是使豺坐于黄金窟内。
狮子于山麓发现精气充满之象,去往洞窟入口处告曰:“汝豺!请示汝之威光!”豺由黄金窟悠悠站立,睥睨四方,三度咆哮,如狮子吼,彼谓:“甚善!予将啮食其面额之性徴部份!”于是向象飞扑,然误被弹落于象之脚下,象扬起右足,踏彼之头,头盖骨被粉碎如微尘。象以足搔拨其死骸为一块,于其上盖以粪尿,一声高叫,往森林深处逃去。菩萨见此光景叹曰:“汝豺!请示汝之威光!”于是唱次之偈:
汝之头盖碎 汝之肋骨碎
粉碎如微尘 示汝威光时
菩萨唱此偈,全其定命,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狮子即是我。”
一四四 象尾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邪命外道所作之谈话。昔日于祇园精舍之后庭,住有多数之邪命外道,行种种之苦行。彼等苦行者,或蹲踞以支持身体,或如蝙蝠吊挂于树枝,或坐于荆棘之上,或以五火焦身,乃至种种其他苦行。诸多比丘等见之,往佛前询问云:“世尊!此等苦行者依此等之苦行,有如何之利益耶?”尔时佛言:“汝等比丘!依如是苦行,决不生善之结果。某贤人于前生,思欲依此等苦行,生善之结果,持圣火往林间,然彼依供养圣火之力,未能出现何等之功德利益,彼遂以水而消灭其火。而依凝聚思念,遂得通力与定力,得通力与定力,生梵天界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某西北婆罗门之家,彼之诞生日,彼之两亲点圣火为盛大之供养。彼十六岁之时,两亲呼彼近前使闻云:“吾子!我等于汝诞生日点圣火供养。若汝思为在家生活,应学三吠陀;然欲赴梵天界,则执圣火前往林间,供养大梵天,点圣火不绝。供养大梵天,祈愿其功德,则必生梵天界中。”彼云:“予不欲思居家中!”于是彼执圣火赴林间,结一小庵,点圣火,暂住林间。
然于某日,彼于村端,受一牛之供养。彼牵牛归庵,尔时彼思:“如以此牛供养圣火之神,岂非甚善?”然彼无盐,彼思:“无盐则神不食用,予往村中求盐,向圣火之神,献盐以渍肉!”彼将牛缚于其处,为求盐向村落出发。
于彼离庵期间,一群猎师来至彼处,发现其牛,彼等将牛扑杀,烹调其肉,饱食一餐后,将其尻尾、脚足与皮,撒散一边,而将余肉均收集而去。婆罗门不久归来,见尻尾等残物,彼倾头自思:“此圣火之神,对自己所属之物,尚不能充分守护,更何况彼能守护于予耶?彼无利益功德,而尊敬供养此圣火之神,实为无益之业。”
如是彼失去尊敬圣火神之心,彼云:“喔!圣火之神!汝自身之物尚不得守,况守他人之我,将不可能。肉已失去,此等残余之物,尚请堪忍为宜!”彼于言语之间,将尻尾等残物,投向火神,唱次之偈:
汝无威力圣火神 几多供物此处有
不过牛尾等祭贽 所食之肉今不在
牛尾等物请疾食
如是语毕,菩萨以水消火。而其后,彼出家为隐士之仙人,得通力与定力后,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消火之仙人即是我。”
一四五 拉达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先妻之爱著者所作之谈话。此谭于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中再现。佛对彼比丘言:“汝比丘!女性为难守护者,纵得守护,虽为守护,然更难能继续守护。汝前生得为守护,守护于彼,然不得继续守护,今又如何得守护彼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一只之鹦鹉。于迦尸国有一婆罗门,恰如父亲之状,饲养菩萨与其弟,菩萨名波塔巴达,而其弟则名拉达。
然彼婆罗门之妻为不贤,品行不端。某时,彼婆罗门因为商业,须向远方旅行。招鹦鹉两兄弟嘱咐曰:“若予不在家中,汝等之母,若为邪行,汝等二人应请其停止。”菩萨答曰:“唯诺,甚善!父亲!若予等能为则尽力而为,然若予等力所不及,则只有默然以观。”如是婆罗门以监督其妻之责,任诸鹦鹉,出行为长途之旅。
由彼出发之日起,其妻日日招引乱行,外出归来,全无限制。鹦鹉之弟拉达厌见彼女之行,向菩萨进言曰:“吾兄!父嘱我等,若母行为不轨,应与劝止,然后出发[旅行]。今母日日招引乱行,我等必须劝止!”菩萨云:“汝之智慧尚浅,经验不足,实则纵能将母强制带回,然亦不能终日看守。而况我等力所不及,如何能为?”于是唱次之偈:
午夜来访者 而有几人数
拉达汝不知 [彼女情火炽]
止汝不及思 女欲实难止
如是说法,菩萨制止拉达向母忠告之事。于是彼女于夫之不在家中,任己之所欲而为。婆罗门归来,呼波塔巴达问曰:“汝母居家如何?”菩萨向婆罗门详细申告原委,更改言曰:“吾父!贵君何故与此女共同生活耶?予等已完全说明母之恶行,已无居此处之必要。”于是郑重向婆罗门敬礼,然后与其弟拉达一同飞往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不幸比丘证得须陀洹果。佛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夫妻是今之二人,拉达是阿难,波塔巴达即是我。”
一四六 乌本生谭
(菩萨=海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多数之老比丘所作之谈话。彼等于尚未出家以前,住舍卫城,而彼等均为富豪之家长,彼此相互为友人之交际。而俱为于励行善事之间,闻佛之说法,而作如是思惟:“我等对家庭生活,将有何望?今若仕于佛侧,加入佛之美好教团,舍离此世之忧烦劳苦,为如何耶?”于是将一切财产付与子女,含悲忍泪,舍离一族,入佛教团而出家。然彼等虽出家,但对出家之沙门法,不能遵守。彼等因年老,不能如实对法修行,虽然出家,亦与在家同样,于精舍中建小房,自己独居。虽行乞食,不往他所,只往妻子之家,秘密为乐。
然彼等长老中之一长老,有一先妻,对一切长老实行看顾,因此,彼等将自己得来之食物,持往其家集中,共同恣意享受。彼女亦取出为彼等贮存之米酱、酱油等与之。然不幸彼女偶然得病亡故,为此,彼长老等归来精舍,相互抱颈唏嘘,大声回唤:“如是善良亲切之优婆夷,竟尔亡故!”诸多比丘,闻彼等之泣声,集于彼处问曰:“贵君等究因何故而泣?”彼等答曰:“予等之友,以前之妻,实为一善良亲切之人,今已死去,彼女真诚看顾予等,今后予等如何能再得如彼之人看顾,因此予等而悲泣!”
比丘等见彼等之狂态,集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实因此一理由,彼长老等相互抱颈,回唤于精舍附近。”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述其理由:“实为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等为彼女之死而悲泣回唤,非自今始,前生彼女生为雌乌,坠海溺死之际,同伴之乌等云:≈lso;予等汲干海水。’以欲救出彼女!当彼等为此无益之努力时,彼等依贤者而得挽救生命。”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海神。尔时一只之乌与妻乌往某海岸共同探饵。恰于彼时,此地方为龙神祭;诸人于海岸,摆设祭坛,供养乳酪,米饭,鱼肉,火酒等物,以祀龙神;祭祀终了,各归家中。乌往祭场,发现乳酪等供物,俱皆贪食彼等乳酪、米饭、鱼肉等物,并对酒狂饮,彼等夫妇,均已酩酊。彼等相与谓曰:“我等入海一游。”于是出海为水浴。尔时大浪卷来,雌乌被卷入深海,时有一大鱼游来,遂将雌乌吞入腹中。雄乌扬声哭泣:“啊!祸事!予妻死矣!”
诸多之乌,闻彼悲泣之声而集来问曰:“汝究为何哭泣耶?”乌云:“诸君!予妻于此海中浴水之间,为波浪浚卷而去!”彼等闻之,皆异口同音,大声哭泣。尔时彼等之中,有如是思惟者云:“予等实将如何处理海水,将海水汲出,使海成空,以救我友之妻。”彼等立即赞成,诸乌用口满吸海水,向外汲出。然因水咸,渐渐咽喉苦渴,于是皆往干燥土地休息。其中有两腮疲劳、口干舌燥、眼红充血,困乏欲眠,彼等相互众口纷纭曰:“啊!予等之力有限,汲出之海水,排出于外边。但海水随汲愈满,我等到底不能使海成空!”于是唱次之偈:
我等之腮疲 我等之口干
海水量不减 其量愈增满
如是言已,更又众口交赞曰:“彼雌乌实有美嘴!具有爱眼!美丽容姿!音声优美!然为此恶棍之海所杀!”大众非常悲叹。海神菩萨于是现可怕之姿,驱逐彼等离去,彼等群乌开始为幸福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雌乌是彼之前妻,雄乌是彼长老,其他诸乌是诸长老,而海神即是我。”
一四七 花祭本生谭
(菩萨=虚空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起不净念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汝比丘!汝心怀不净之念为事实耶?”答曰:“唯然,是为事实!”“汝究为对何人乃至起此不净之念耶?”当佛重问彼时,彼答曰:“为对予之先妻!世尊!彼女实为一优美之女,予无彼女,即不得暂时之安住。”尔时佛向彼言:“彼女对汝为一完全无益之女!前生汝为彼女曾受磔刑之苦,而汝常为彼女夺心,命终遂堕入地狱。然今汝何故仍爱着彼女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虚空神。尔时,恰于波罗奈之都行伽提伽祭之夜祭,各街道装饰如同天国之美丽,所有人众皆作余兴。尔时有一贫乏之男,除一领粗衣之外,别无所有,彼因无数次之洗濯与穿着,衣服处处折皱,不计其数。
然其妻向彼故为讽刺言曰:“贵君!予欲着浓染红蓝色之礼服,上重着外衣,与贵君一同出发前往观览伽提伽祭之夜祭。”男人受窘而言曰:“我等贫乏之人穿着红蓝色浓染之礼服,能悠游散步于市内耶?”女怒曰:“如无红蓝之礼服,则予不往观览,汝可携其他女人前往!”于是男人问曰:“汝何以出此无理之言,使予痛苦。而红蓝之礼服,究竟如何能得之耶?”女教之曰:“贵君!男人如有胆气,则任何事无不可能为之。而国王之红蓝园即有多数之红蓝草。”男:“喔,吾妻!彼一场所,等诸鬼神所领之莲池!其上监视甚严,到底不能接近。汝不可起如是无理之奢望。汝应对现所持有之物满足。”女:“贵君!现为夜半黑暗之时,男人一人无不可行之处!”彼女强加劝诱。于是彼为彼女频频劝诱,遂为爱情所羁绊,终于承诺。彼安慰彼女曰:“吾妻!安心勿忧!”其夜,彼抱定舍命之决心,离街前往国王之红蓝园,冲破篱障,潜入内苑。守卫闻破篱之音,大喊有贼,将彼包围,捉缚手足,与以掷打,将彼捆缚。
天明之后,曳彼至国王面前,国王命令:“游街示众,然后处以磔刑刺杀!”于是彼被缚后手,于市中游街后,以锐利之枪突刺,苦痛难耐,乌落于头上,以嘴啄眼,然彼虽受此苦痛,仍不稍止意思念彼妻之事,彼思:“予不能使汝着红蓝色之礼服,双手扶肩,一同往观伽提伽之夜祭,实甚遗憾。”彼唱次之偈:
乌啄我之眼 不思何苦痛
红蓝浓乐着 与妻执手共
伽提伽星祭 不见甚可惜
如是彼为妻之事非常悲痛而命终,彼于死后堕入地狱之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夫妻是今之夫妻,而在虚空明其事之虚空神即是我。”
一四八 豺本生谭
(菩萨=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离欲所作之谈话。于舍卫城有大商人之子五百人同伴,闻佛之说法,专心于其教,遂出家住于祇园给孤独长者所建立之精舍而修行。然于某日之夜中,彼等之心,实即萌生可厌之烦恼欲念。彼等原为离诸欲烦恼而出家,今则反悔思欲再满足自己之欲念。
尔时,佛于是夜,立即依神通力放不可思议之光明,对住于祇园精舍之比丘等之心,究为如何之妄念所囚系,观察彼等之心,看破彼等诸比丘之内心,萌生贪爱之妄念。佛如母之看守其独子,如只眼人特别守护他之一眼,对其弟子特别看护,朝夕于彼等起欲念时,立即使彼等愈益旺盛之欲念,即时灭却,是故佛自思惟:“予将如转轮圣王驰驱遍历其国土!我今向彼等说法,使彼等舍离欲念,成阿罗汉。”
于是佛由香室中出,以如甘露之声,呼具寿之长老法宝阿难曰:“阿难!”长老阿难往佛前礼拜,恭敬待命曰:“世尊!何事?”佛命令曰:“阿难!汝使住于给孤独长者建立精舍之比丘众,悉皆参集于香室之前!”阿难秘密思惟:“今若仅召集五百比丘等,则彼等自思:≈lso;佛已知我等内心萌生烦恼之妄念!’则心抱畏惧之念,将对佛之说法,不能发问。因此,予将命所有比丘不遗一人,前来参集。”于是阿难云:“谨如尊命。”彼持键往各庵室遍访,集合所有比丘于香室之前时,为佛设置宝座。佛正身端正,结跏趺坐,如大磐石上耸立之须弥山,著于所设之宝座。四边围绕,双双对对,普现佛之六色大光明之光辉,其光明如大钵之大,天盖之大,普遍放散,闪于天之一方,如电光之透彻,又如晓明升起之太阳,光摇大海之水底。比丘等向佛稽首礼拜,如绕绋红之布衣,围绕于佛之周围而著作。
佛发梵音,开始为比丘等宣说妙法,佛言:“汝等比丘!为比丘者,实不应起欲觉、瞋觉、害觉等之三不善觉。内心所起之烦恼,不可思为微细,烦恼实为大敌,敌虽小亦不可轻视,彼一得场所,常生至破灭;如是萌起仅少之烦恼,一得增大,遂生至大破灭。烦恼实如毒如搔痛养,亦如毒蛇,如电光雷鸣,不可执着,实为可恐怖者,虽于瞬间所起之烦恼,应依思惟之力,亦不暂止于心,如露滴莲叶之上,立即消碎,应即打破。昔日诸贤虽对极微细之烦恼,亦为忏悔,完全断尽,于内心不再发生。”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而生为豺,住于某河畔之森林中。尔时一匹老象,毙死于恒河岸边,彼豺探求饵食,发现老象之尸体,彼非常欢喜,得大美食。彼往其前,先啮其鼻,然洽如啮食铁锄,彼自语曰:“奇哉!异哉!此处竟不能食!”其次啮牙,坚如啮骨;其次啮耳,如同触笊;其次啮足,犹如啮咬石臼;其次啮尾,又如啮杵,彼云:“此处亦不能食!”于是到处探求,竟无可食之处。其中彼探得象之肚门,彼云:“此处完全柔软,如食果品,且有甘味,于此身体之中,此方为最柔软而味最佳之处!”于是彼由此处渐渐进入,遂入于象腹之中,食其肾脏、肺脏;于咽喉渴时,即吸其血,疲劳憩息之时,即卧身体于象腹中休息,如是彼仔细思量:“此象腹中实为予心情最善之住家,思欲食时,则有美好如所思之肉食。更有如何较此最佳之事耶?”彼自言语而不往他所,在象之腹中食肉度日。
经过时日之同时,彼象之尸体曝晒,为热风所吹,为太阳灼热之光线所烧,渐次干燥,皮肤收缩,而豺进入之入口亦次第缩小,腹之内部亦渐渐黑暗。彼思欲出此与世间全然遮断之住家,因尸体干涸,肉亦干涸,血液完全涸竭,彼失去出口,心中不由而生出恐惧,到处冲撞回旋,为巡求出口而狂乱,恰如回锅重煮之米饭,于釜内沸腾,彼于象腹中上下回驰。
其间大雨降下,为此,尸体含湿气而膨胀,遂稍恢复元来之状。彼认出开启肛门,如星之光,豺认知其洞穴,彼云:“予命方始仅得救矣!”于是彼由象头折返,以猛然之势,向肛门突进,以头破其穴,遂得外出。其唯一无二无三身体之毛,于通过肛门之际,均被剥落。彼身体无毛如多罗树,心怀怯懦而续奔走,彼忽然止步,仔细遍观自己之身体时,切实生后悔之念,彼心大有感触,彼思:“予之苦痛,非为依任何人之所为,完全依贪欲之因缘而得之结果。自今以后,我决不起贪念,再不进象体!”于是唱次之偈:
二度再不入 再不入二度
不入象之腹 因果实可怖
如是语毕,彼由其处走去,再不回顾其象之尸体。由此以后,完全不稍生贪欲之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内心勿起烦恼之增进,应常调御汝心!”佛为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等五百比丘得阿罗汉。余者或得预流果,或得一来果,或得不还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即是我。”
一四九 一叶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毗舍离之近郊大林之重阁讲堂时,对恶太子离车所作之谈话。当时毗舍离为非常繁华之都,三重之城壁,连绵数里,其三方有严紧之楼门耸立。其城中有七千七百七人之国王支配其国,而又有同数之太守,将军、富豪住居。
于此等诸多之太子中,有一恶太子名日离车,其性质实甚凶悍、残忍、粗暴,忿怒残害之情,常如毒蛇之炽燃。彼一旦发怒,任何人于彼面前,能彼此与以忠言相告者,竟无一人。彼之两亲、亲戚、友人亦无一人对彼加以训诫,彼之两亲等思惟:“此太子实为凶悍,气性荒暴,除佛之外,将无任何人能以导彼!”彼等两亲携彼往佛之前曰:“世尊!此太子实气性荒暴,甚易激怒,请佛对此太子使闻善教。”佛向彼太子曰:“太子!人者心中不可有忿怒、粗暴、憎恶之念。不亲切之语言,实使生身之亲父、母,其子女及兄弟姊妹,己妻、亲戚及友人,皆抱憎恶不快之感。此正如飞扑啮人之毒蛇,又如潜伏林中之盗贼,又如食人而来之恶魔,动摇身心,生来世时,将直堕地狱。于现世易怒之人,纵身着美装,而其相状丑陋,彼之颜虽如满月之美辉,亦如太阳烧焦之莲花,又如覆尘之金钵,成为丑陋之物;是故,依丑陋之忿怒,人人等诸以白刃自杀,食毒、自缚,投身于绝壁,而依忿怒,死后彼等必堕地狱。有害心之人,于现世被人呵责,死后必堕地狱,纵然受生于人界,亦多生病患。即如眼疾耳疾诸病,一一逐次发生。去瞋恚之念,则不感苦恼,故对一切有情应持慈心爱心。如是之人,始能脱地狱之苦。”
彼太子闻佛说法,依此一言,深生悔恨之念,至生慈爱之心、柔顺之心。彼充满廉耻与感激之念,自不能举首扬面,如除毒牙之毒蛇,如初剪截之螃蟹,又如折角之水牛。
诸多比丘等目击太子之状态,集于法堂,专就此事开始论议:“恶太子离车,长久期间彼之两亲、亲戚、友人皆不能忠告训谕,如何于佛一言之下而被说服,使其自行忏悔耶?此恰如训象师尽六术以御醉狂之象。若然,说此妙法谓:≈lso;比丘!依驯象师所训之象,善能驰驱。或在一方,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使得自由行布。而调马师调牛师于牛马亦与此同样。比丘!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所训致之人,亦得善导,即可为八方面之向导,彼见色为色,乃至如实见之。此被称为瑜伽行无上之人法实义。’如是说者,实为依等正觉者所说之人法真实义也。”
尔时适值佛出至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依我一言训致于彼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有依我一言驯致于彼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西北婆罗门之家,及成长后,于得叉尸罗游学,修习三吠陀及一切其他之学艺,学毕归乡,暂度家庭之生活。然不久失去其父,彼怀出家得道之志,遂出家修行,得通力定力,隐遁于雪山之隐所。于彼处暂住之间,缺乏盐及日常其他用品,归至人里,来至波罗奈之市街,于御苑中过夜至天明。
翌日,彼调整衣服,端正威仪,着仙人之服入都,次第行乞,遂到着王城之门前。尔时国王身倚高楼之窗,向远处遥望,见彼之状,为其正肃之作法、崇高之威仪所吸,深受感动,一时恍惚自思:“啊!彼仙人实为威仪端正,心意调适,威相殊妙,如步步散布千两(贵重)黄金,又立如狮子王,而以威光行步。若此世有体得正法之人,实即应如斯人之胸怀也。”国王顾家臣一人,呼之近前。家臣问曰:“陛下!何事差遣?”国王命之曰:“呼彼仙人前来!”家臣云:“谨遵王命!”即速往仙人之傍,恭敬作礼,出其不意,取过菩萨手持之钵。菩萨吃惊责之曰:“汝欲何为?”家臣答曰:“圣者!国王命予前来宣召。”菩萨曰:“予之住居在雪山中,国王不知此道理!”菩萨坚不首肯,家臣等仍原归去,向国王悉尽陈述此事。国王自思其周围无一可与知心相语之友,于是国王再命家臣曰:“务须呼彼前来此处!”于是家臣再往敬礼菩萨,强行伴彼来至王城。
国王敬礼菩萨,为之立天盖,请彼就黄金之玉座,亲自执着,供养诸种珍味。国王问曰:“圣者!今住何处耶?”菩萨答曰:“我之住居于雪山中。”国王又重问曰:“自今欲往何处耶?”菩萨答曰:“欲求雨期安居之场所。”国王云:“若然,圣者!请止于我等之御苑!”王恳望留住,菩萨亦心善承诺。国王立即自行调食,供养菩萨,亲赴御苑,准备香室,造夜之室及昼之居间,调配、调度沙门之用具,命园丁善加看顾,然后回归王城。菩萨暂住国王御苑,国王亦日二三次访问彼。
然此大国有一呼为恶太子之王子,实甚粗暴凶悍,即国王亦无如之何,亲近之者,当然如何亦不得为之。大臣、婆罗门、市民等虽共同劝谕:“王子!如是之事不可为之,如彼之事不应为之。”此则愈增其怒,对他人忠言,几皆不从。国王心中密思:“除此苦行有德圣者之外,将无任何人能训诫此太子!”于是国王伴太子往访菩萨。王云:“圣者!此太子其性质实荒暴易怒,我等对此太子,如何均不能劝谕,愿圣者以善巧方便,导彼入正!”于是国王置太子于菩萨前归去。
菩萨与太子俱,于御苑之中,到处逍遥,菩萨忽然发现一株纴婆树之嫩芽,问太子曰:“太子!今请啮此树之枝叶,其味如何?”太子即取一叶啮食,以试其味,太子立即唾吐于地上。菩萨问曰:“太子!其味如何?”太子答曰:“此树如剧毒之毒草,如是任其成长,将有多人死去!”菩萨即迅速摘取纴婆树之叶,于掌中揉碎,唱次之偈:
此树一叶之嫩芽 地上尚未加四叶
其叶既已有剧毒 若成大树将如何
尔时菩萨向彼训诫曰:“太子!贵君今啮此纴婆树之叶云:≈lso;今为如此小叶,尚持如此剧毒,将来成长,将如何耶?’乃摘揉其叶,投弃于地。汝对此树所起之感,岂非与诸人对汝所抱之感为同样耶?诸人云:≈lso;彼太子于幼时,即如此残忍易怒,成长若为国王,实则将为如何之事,不得而知。我等依彼将为如何,实不可知。’诸人由贵君之手,夺去国王之荣位,将如纴婆树之除根,将被放逐于国外。因此,王子应止如纴婆树之毒,自今以后,应充满宽大慈爱之心!”王子于菩萨教诫后,完全谦逊慈爱甚深,待人非常亲切。彼善体菩萨调诫之心,于父王死后,成为国王,为布施等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离车太子依予之训诫,非自今始,于前生予即有训彼之事。”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恶太子是彼之离车,国王是阿难,与教训之仙人即是我。”
一五〇 等活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结交恶友之阿阇世王所作之谈话。阿阇世王因亲交对佛为怨敌,自行非法破戒之提婆达多,遂自行过信彼之虚妄不实之人格,彼云:“予须回复彼失坠之名声!”于是费几多之国币于象头山为其营造庄严之精舍。不止此也,彼从其诬言,并将已为法王、已得须陀洹初学圣者之位、被列为声闻圣者行列之父王逆弑至死,自灭须陀洹之因,招致大祸。当彼闻提婆达多依其罪为大地吞噬,彼思:“予今将为大地吞噬耶?”彼深为恐怖之念,不断自责,虽为王者而不得王者之安慰,不得安然就眠,唯宛若受严酷鞭打之幼象,唯怀恐惧与战栗。如同大地陷裂,堕入阿鼻地狱,又如此身为其所吞噬,又如逆堕热铁地狱,为铁之刀枪所刺,百感交集,不能成眠。彼如一受伤之鸡,恐惧而一时亦不得安住之暇,因此,彼谒等正觉者(佛),忏悔其罪,愿亲请教益,然耻于己之罪业深重,不易为佛所接纳。
尔时,恰于王舍城内行伽提伽祭之夜祭,诸街以美丽之光明所庄严,恰如地上天国之出现。国王由诸多之朝臣、司祭所围绕,坐黄金之玉座。王见近于玉座侍坐之耆婆(王弟瞿摩罗巴洽),心中密思:“予与耆婆同往佛前访问谒佛。然予不能如是云:≈lso;耆婆!予不能自往,请汝导予至佛前。’善哉!予有方便。若予问:≈lso;于此清夜,我等最应尊之沙门、婆罗门究为何人?对何人我将能生崇敬归仰之念,而能安慰我等烦恼之胸襟耶?’多数朝臣等将自赞其师之名,从而耆婆亦必赞佛之名,于是将能同往其师之前!”于是彼歌五句之诗,赞美此夜:
实为美丽之清夜 实为胜妙之清夜
实为光辉之清夜 实为快乐之清夜
实为喜悦之清夜!
王问曰:“于此清明之夜,与我等尊敬与心和平之沙门、婆罗门为何人耶?”尔时某朝臣赞不兰迦叶之名,又某者赞末迦梨瞿舍利,又某者赞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之名,又某者赞婆浮陀伽旃那之名,又某者赞散若夷毗罗梨弗之名,又某者赞尼乾子之名。然国王闻彼等回答,只默默不发一言,何以故?国王闻此等之名,彼心密思期待耆婆大臣回答之故。然耆婆自思:“予欲得知国王是否期待自己之回答!”故彼只暂默坐。国王难耐,遂问彼曰:“耆婆!汝何故默然不语耶?”尔时耆婆恭敬由座起立,向佛所在之方向,叉手合掌,遥为敬礼曰:“大王!此应供等正觉者(佛),其弟子千三百五十人俱,在我庵摩树林,而唯于佛始得闻有如是殊妙之名声!”于是说示阿罗汉之九种功德终了,更又进而说示彼出生以来超越未曾有之所有豫言佛之威相。耆婆于是曰:“大王!尊崇此佛,闻其说法,以质疑念!”大王非常愉悦,命令曰:“若然,耆婆!准备象车!”象车立即备齐,国王表示大王之威相,向耆婆庵摩罗树林而来。于充满清香僧庵之中,佛为几多比丘众围绕,王即遥拜,寂静无声,静止如大洋之比丘众,随处散见。王云:“啊!予未曾得见如是之威相!”首先感觉佛之庄严威仪,于是向僧伽合掌敬礼,与以赞叹,次向佛敬礼,坐于一隅终了,就沙门果而发问。
尔时佛行二次读诵之仪,说沙门果经。国王依此经之说,难止欢喜之念,自愿请佛宽恕,由座起立,恭敬敬礼而退去。大王去后不久,佛对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彼大王善果之根已绝,汝等比丘!若彼大王不为夺王位夺其父法王之命寿,则彼即座断欲离诸恶,将得法眼。然彼亲近提婆达多,因犯大罪,遂失须陀洹果。”
翌日,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阿阇世王犯大罪亲近非戒恶业之提婆达多,至杀害父王,遂失须陀洹果。大王为提婆达多,达致破灭!”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答曰:“实为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阿阇世王犯大罪,自陷大破灭,非自今始,于前生即犯大罪,自招破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族大富豪之家。成长后,往得叉尸罗游学,修习所有之学艺,于波罗奈成为有名之阿阇梨,向五百青年授教。于彼等青年中,有名桑吉瓦之一青年,菩萨传授彼死者苏生之法,彼虽得苏生法之传授,然尚未得解咒之法。某日,彼与他之青年俱,彼为夸耀己之法力,深入森林之中,发现一只死虎,彼对其他青年发大言曰:“诸位贤者!予今将使此死虎苏生。”他之诸青年曰:“汝如何能为此事?”彼答曰:“诸位贤者!请善观之,予必能使其苏生。”他之青年等云:“汝谓汝能,请为之一观。”语毕,青年等仍皆攀登至树上。桑吉瓦于是唱念某种咒语,取砂砾向死虎猛烈投掷,其虎忽然苏醒,以猛烈之势飞扑,啮咬桑吉瓦之咽喉,遂将彼啮杀,然后虎亦倒毙于其处,而桑吉瓦亦被打倒于其处,两者一同并枕倒于其处而死。诸青年由森林遁归,往彼阿阇梨之前,说明详细情形。阿阇梨向年幼弟子等教示曰:“为恶业,犯禁戒,不自耻者,则常受如是之祸难。”于是为唱次之偈:
亲近于恶人 帮助恶人者
彼自被杀害 桑吉瓦与虎
菩萨以此偈向青年等说法,为布施等善行,从其业报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使死虎苏生之青年是阿阇世王,阿阇梨即是我。”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1_51947/28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