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二 池四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四仙避死(出出曜经)
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命促却后七日皆当命终共相议言我等既得五通以己神力何所不办岂不能避此难也四人虽各往避死终不免佛以道眼观见其死终不可避而说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梵语梵志华言净裔五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
【一入海】入海者言吾入大海上不至表下不至底正处中间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
【二入山】入山者言吾入须弥山擘山两开入中还合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隐空】隐空者言吾踊身虚空中隐形无迹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自空堕地而死犹如果熟自然脱落。
【四居廛】居廛者言吾当隐居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随得一人何必取吾七日期满于众人中亦自命终。
四种死生(出杂阿含经)
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为婆罗门死还生婆罗门家及刹帝利毗舍首陀家耶佛言当知死生有四种不同(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王种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一从冥入冥】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及余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作卑贱之业名之为冥处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业死堕恶趣是为从冥入冥(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也)。
【二从冥入明】谓世人生卑贱家乃至作诸鄙恶之业名之为冥于此冥中能行身口意善业身坏命终生于人天是为从冥入明。
【三从明入冥】谓世人生富贵家若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家受身端正多财多智名之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口意恶业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受无量苦是为从明入冥。
【四从明入明】谓世人生富贵家乃至形相端严名之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口意善业勤修福德身坏命终天上受生是为从明入明。
菩萨四心(出金刚经论)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发此四种心度诸众生故天亲颂曰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是也。
【一广大心】谓菩萨发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之类普皆济度无一众生而不度者所度众生无量无边是名广大心(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生者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
【二第一心】谓菩萨度脱三界四生之类不欲令证声闻小果要皆令入无余涅盘是名第一心(梵语涅盘华言灭度无余涅盘者惑业与身俱灭名曰无余)。
【三常心】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
【四不颠倒心】谓菩萨度生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菩萨了知我人等相本来皆空无能度者是名不颠倒心(我人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上强立主宰名我复计为人名人也)。
四无量心(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即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四种信心(出起信论)
【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能爱乐者即是信于根本故云信根本。
【二信佛】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三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四信僧】谓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求学其道故云信僧。
四缘发菩提心(出地持经)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菩萨四法(出瑜伽师地论)
【一善修事业】谓修菩萨行者于种种财法惠施众生无所吝惜诸佛戒律坚守护持遇诸苦难忍受无悔诸正法行精进无怠安住禅定心不散乱以正智慧照了诸法乃至种种行业皆悉修习是为善修事业(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方便善巧】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诸戒律仪受持毁犯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
【三饶益于他】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作利他之行或与随类同事令其皆得安乐是为饶益于他。
【四无倒回向】谓修菩萨行者于己所修一切善业及方便善巧饶益之行以净信心回向于他而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以此所集善根倒求世间果报是为无倒回向。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盘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盘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愍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四摄法(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布施摄】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爱语摄】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四法集善根(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乐住林间】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默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善法(出涅盘经)
【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灭之道也。
菩萨四法门(出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一智门】谓菩萨以大智慧善知一切众生根性随顺调伏令其解脱是为菩萨智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慧门】谓菩萨以大妙慧为诸众生分别宣说深法句义亦欲令其开发慧性照了万法本来空寂是为菩萨慧门。
【三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四无碍解门】谓菩萨以无碍智解为诸众生宣说无尽甚深法义亦欲令其获无碍解是为菩萨无碍解门。
在家人四种具足法(出杂阿含经)
【一信具足】谓在家之人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是名信具足。
【二戒具足】谓在家之人起净信心受佛禁戒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持此五戒一无毁犯是名戒具足。
【三施具足】谓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于一切所有之财不悭不惜施济贫乏修此舍行是名施具足。
【四慧具足】谓在家之人既受戒行施当以智慧观察此身虚假不实由贪瞋痴起诸烦恼招集无量生死之苦能修善道证涅盘乐是名慧具足(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弘誓(出止观大意)
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三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此依集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烦恼惑业无量无边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转三界无有穷尽故发誓愿欲断除之而使六道众生悉亦断除令出三界故云烦恼无数誓愿断。
【三法门无尽誓愿知】此依道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一切道法无穷无尽能通至涅盘自既知已亦令一切众生证知故云法门无尽誓愿知(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依灭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菩提之果最胜无有过上自成就已普愿一切众生咸皆成就故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弘誓愿(出法界次第)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之苦者令其灭之而得证于涅盘也(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菩萨四弘誓(出陀罗尼杂集)
【一心如大地】谓愿我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皆成圣果。
【二心如桥舡】谓愿我心如桥舡运度众生不滞中流达于彼岸。
【三心如大海】谓愿我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沾于法味。
【四身如虚空】谓愿我身如虚空包含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
四梵福(出增一阿含经)
【一未起塔处起塔】塔梵语具云塔婆华言高显谓人能起塔者当来之世受初禅天福经云若有善信男子女人求梵天福者未曾起塔婆处于中能起是为初受梵天之福也。
【二补治故寺】谓修补破坏故寺当来之世受二禅天福经云补治故寺是为第二受梵天之福也。
【三和合圣众】谓修习圣道之众常令和合不使离散当来之世受三禅天福经云和合圣众是为第三受梵天之福也。
【四劝转法轮】谓闻佛成道即当劝请转于法轮利益众生当来之世受四禅天福经云菩萨初转法轮若人能劝转者是为第四受梵天之福也。
四法生福(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恒行法施)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如来所说正法广为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于己之心无复吝惜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起大悲心)谓修菩萨行者常运大悲心利益一切于诸破戒众生方便遮止不令为恶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
【三化诸有情】谓修菩萨行者常以利他为心广化一切有情令发菩提之心修习妙行成就佛果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忍辱救护】谓修菩萨行者常应广运大悲之心于诸下劣不善之人设以横逆而加于我不惟忍受其辱抑且方便救护使其改恶迁善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
入道四行(出正宗记并稽古略)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簸华言分别时节)。
【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谓愚人长迷处处贪着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称法行】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种观行(出慈悲水忏)
谓修行忏悔者自念烦恼深厚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能出离苦果今既发露众恶投诚忏悔须作四种观行为灭罪之方便也。
【一观因缘】谓修行忏悔者当观我之此罪由无明所覆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随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烧自烂以是因缘不能自出是为观因缘。
【二观果报】谓修行忏悔者当观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沦溺生死大海冥然无涯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是为观果报(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观自身】谓修行忏悔者当观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闇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是为观自身(正因者即本有正性也了因者即解了诸法也)。
【四观如来身】谓修行忏悔者当观如来之身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复方便入于灭度而慈悲救众生之心未曾暂舍常如是观乃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为观如来身(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四事行(出阿难陀目佉尼阿离陀经)
【一身常恭谨】谓修菩萨行者当谨守身业毋令放逸所谓杀盗淫等一切恶法断而不行及诸不善律仪亦皆无犯是为身常恭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言常至诚】谓修菩萨行者欲修无上正真之道当守护口业诚实不虚所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悉皆远离是为言常至诚。
【三意常柔顺】谓修菩萨行者欲成菩提当防护意业调和柔顺离诸邪念所谓贪欲嗔恚愚痴皆悉断除是为意常柔顺(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善权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当善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所谓或生天上乃至或入地狱不舍生死随类现形但为利乐有情不为自求度脱是为善权方便。
四事供养(出增一阿含经)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法王即请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遂于宫门之外作大讲堂悬缯幡盖及办一切供给所须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故云四事供养(梵语舍卫华言丰德只树给孤独园者谓只陀太子舍树给孤长者买园建立精舍请佛而住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
【一衣被】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条及九条中品七条下品五条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御寒暑严肃威仪以成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梵语袈裟华言不正色)。
【三饮食】饮即种种浆水如果浆蜜浆醍醐甘蔗蒲萄等浆食即米面酥酡肴馔等味比皆可以资色身进道业而证菩提是以供养佛僧也。
【三卧具】卧具即床褥枕席之类此可以调摄身心将养劳苦以进道行是以供养佛僧也。
【四医药】医药即冷热甘苦辛酸草木诸剂及金石圆砂之类此皆可以治温寒湿燥之病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
施有四事(出诸经要集)
【一施多得福少】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
【二施少得福多】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四施多得福多】谓能觉世无常发心舍财起立塔寺供养三宝所获福报如众河入于大海流注不断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是名施多得福多(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施(出菩萨善戒经)
【一笔施】谓见人发心书写经典当以笔施之坚固其心助成善缘也。
【二墨施】谓见人书写经典当以墨施之坚固其心助成善缘也。
【三经施】谓刊造经板或印施与人劝其读诵令发菩提之心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说法施】谓若有人乐闻正法即当随其根机方便演说使之闻法领解修因证果也。
四种施处(出瑜伽师地论)
【一有苦者】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故宜施之。
【二有恩者】谓凡于我有恩德者故宜施之此施非是菩萨之行菩萨行施岂分有恩无恩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三亲爱者】谓凡于我有亲情眷爱者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萨之行菩萨行施怨亲平等岂分亲与不亲也。
【四尊胜者】谓世间之人推为贤善者及能离贪欲瞋恚愚痴而修行者如是等类名为尊胜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萨之行菩萨行施见卑劣者愈当施与岂分胜与不胜也。
四种施俱得净报(出大涅盘经)
谓菩萨达性相空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不见持戒毁戒及施受果报之异名为净善所以施受虽俱不净亦俱得净报也。
【一施净受不净】谓能施之人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净受不净也。
【二施不净受净】谓能施之人着于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受者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不净受净也。
【三施受俱净】谓施者受者俱能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所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俱净也。
【四施受俱不净】谓施者受者俱破戒无闻着于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俱不净。
四戒(出华严孔目)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壬+(工/山)]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三道共戒】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四断戒】谓断贪瞋痴等烦恼得成道果是名断戒。
四种持戒(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随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四忍(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得无住忍】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着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四种定学(出成唯识论)
【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证之果也)。
【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三贤守定】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
【四健行定】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四空处定(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二识处定】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有想舍前无想名非无想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四种资粮(出瑜伽师地论)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四种意趣(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平等意趣】意即心意趣即趣向谓菩萨于往昔因中修平等行而成正觉今于现世化诸众生与昔无异是名平等意趣(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别时意趣】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是名别时意趣。
【三别义意趣】谓一切法无有自性不可执文取义当离文字相别求义趣是名别义意趣。
【四众生意乐意趣】菩萨见众生修得一善者赞叹其善增彼勇猛见多贪者赞叹佛土清净殊胜除彼贪欲见懈怠者赞叹诸佛精勤不息除彼懈怠皆令心生信乐发其趣向是名众生意乐意趣。
四种作意(出瑜伽师地论)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滋润者滋长沃润也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忻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即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四种念佛(出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四种白法(出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诸恶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欲白法】谓修菩萨行者闻佛正教理趣深远心生乐欲而不暂舍故名欲白法。
【二行白法】谓修菩萨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于自身果报故名行白法(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满足功德白法】谓修菩萨行者精进勇猛遍修众行令诸功德圆满具足故名满足功德白法。
【四证白法】谓修菩萨行者净行已成功德已圆得证佛果故名证白法。
四种法为善友(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求菩提者】谓诸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三闻思修慧】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谓人修习梵行志求佛法则能离诸烦恼超出世间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四法离魔道(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愍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事先苦后乐(出增一阿含经)
【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证于道果而得涅盘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证于道果而得涅盘之乐故名诵习经文先苦后乐。
【三坐禅念定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证于道果而得涅盘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数出入息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数出入息自然摄诸散乱心得寂静安住正理与定相应由此证于道果而得涅盘之乐故名数出入息先苦后乐。
四魔(出瑜伽师地论)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天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外道四论(出瑜伽师地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坏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
【三不死矫乱论】谓诸外道若有人问世间善不善法或问世间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便自称言我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假托余事以言矫乱是名不死矫乱论(净天即梵天外道计梵天不死故云不死净天不乱诘问者谓梵天常居静定故不杂乱而辩问也)。
【四无因见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无因而起或见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见暴河弥漫于一时间宛然空竭或见果木敷荣于一时间然衰落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是名无因见论。
外道四见(出华严经)
云外道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勤娑婆计亦一亦异尼犍陀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梵语勒娑婆华言苦行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称故名若提子)。
【一计一】谓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故名计一。
【二计异】谓胜论师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故名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谓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名一因中无果名异有无双计故名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谓尼犍陀若提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不同计一计异故名非一非异。
四韦陀(出摩登伽经并翻译名义)
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四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阿由】梵语阿由华言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
【二殊夜】梵语殊夜(无翻)谓祭祀祈祷之书也。
【三婆磨】梵语婆磨(无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也。
【四阿达婆】梵语阿达婆(无翻)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之书也。
有无四句(出华严经)
【一有句】谓外道或计我与五蕴之身皆有是名有句即着常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无句】谓外道或计我与五蕴之身皆无是名无句即着断见。
【三亦有亦无句】谓外道欲离上二过故计我与五蕴亦有亦无即堕有无相违之见。
【四非有非无句】谓外道欲避上有无相违立俱非句故计我与五蕴非有非无则又成戏论之见。
常等四句(出华严经)
【一常句】谓外道计过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常见是名常句。
【二无常句】谓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从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断见是名无常句。
【三亦常亦无常句】谓外道见上二执皆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离身则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亦常亦无常句。
【四非常非无常句】谓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不异故非无常若尔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
异四句(出成唯识论)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鸟四生(出起世因本经)
金翅鸟王与龙之类皆具卵胎湿化四种而生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吒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其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梵语居吒奢摩离华言鹿聚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一卵生】卵生金翅鸟王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往东枝之上观大海水乃即飞下以两翅扇大海水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不能取胎湿化三生龙也。
【二胎生】胎生金翅鸟王居树南面欲取龙时飞往树上乃即飞下令水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胎二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也。
【三湿生】湿生金翅鸟王居树西面欲取龙时即向树西海取之水开八百由旬此鸟王惟能取卵胎湿生之龙不能取化生龙也。
【四化生】化生金翅鸟王居树北面欲取龙时向树北海取之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鸟王之所食啖楼炭经云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是也。
龙四生(出起世因本经)
【一卵生】卵生龙居吒奢摩离树东面所居宫殿皆七宝庄严(梵语居吒奢摩离华言鹿聚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胎生】胎生龙居树南面所居宫殿皆七宝庄严。
【三湿生】湿生龙居树西面所居宫殿皆七宝庄严。
【四化生】化生龙居树北面所居宫殿皆七宝庄严。
阿修罗四生(出楞严经)
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
【一卵生】谓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谓若于天中降德贬坠生于彼道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三湿生】谓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而有畜生趣所摄。
【四化生】谓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势力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2_52045/30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