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六 碣八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八功德水(出称赞净土经)
八功德水谓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池中之水有八种功德也。
【一澄净】谓其水澄渟洁净是为澄净功德。
【二清冷】谓其水清滢凉冷是为清冷功德。
【三甘美】谓其水甘甜嘉美是为甘羙功德。
【四轻软】谓其水轻浮柔软是为轻软功德。
【五润泽】谓其水滋润泽物是为润泽功德。
【六安和】谓其水人若饮时身心即得安隐调和是为安和功德。
【七除患】谓其水人若饮时能除饥渴等患是为除患功德。
【八增益】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长养善根增益四大是为增益功德(四大者即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八风(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有所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览云失可意事曰衰是也。
【三毁】毁者毁谤也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潜地而讪谤之要览云阴为毁讪曰毁是也。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潜以善言而赞誉之要览云阴为赞羙曰誉是也。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以美之要览云阳为赞美曰称是也。
【六讥】讥者诽也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要览云阳为诽刺曰讥是也。
【七苦】苦即逼迫之义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要览云逼恼身心曰苦是也。
【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要览云适悦身心曰乐是也。
八种粥(出十诵律)
佛在迦尸国竹园中与诸比丘一处安居尔时诸居士作种种粥持诣竹园以施佛僧故有八种之名(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居士者清净自居也)。
【一酥粥】酥粥者谓以牛马等酥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二油粥】油粥者谓以荏酥麻等油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三胡麻粥】胡麻粥者谓取胡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四乳粥】乳粥者谓以牛马等乳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五小豆粥】小豆粥者谓以绿豆赤豆等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也盖梵语摩诃华言大今云摩沙者乃梵音远近不同也谓以此豆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七麻子粥】麻子粥者谓以黄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八薄粥】薄粥者或用米或用粟煮为稀粥也。
八不净物(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着之心染污梵行故有此八不净之名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置买田宅】谓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是为不净(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种植根栽】谓比丘当勤修道业于世间资生之事不生贪着若不为众私自种植田园内妨行业是为不净。
【三贮聚谷粟】谓比丘当乞食资身清净活命若不为众私自藏贮谷粟米麦是为不净。
【四畜养奴婢】谓比丘当闲居净处修摄其心行安乐行若不为众畜养奴婢驱使作务是为不净。
【五畜养群畜】谓比丘当持禁戒慈心不杀若畜养牛马等畜孳生之类以污梵行是为不净。
【六藏积金银钱宝】谓比丘当以清雅为高安贫乐道身无长物若贪积世间所重金银资财等物资生求利计算出纳有乖道行是为不净。
【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谓比丘当奉佛戒志尚俭素于诸玩好心不贪恋布衣草座常怀知足若贪世间稀有雕饰之物是为不净。
【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谓比丘与众居止当与众同餐或乞食自活励精梵行成就道业若藏积釜镬以自煮别众而食是为不净。
八依(出瑜伽师地论)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受故名摄受依。
【三住持依】谓人依假触思识四种之食则能摄养诸根住立支持故名住持依(段食者段即分假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也触食者谓眼识等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等触而生喜乐资益诸根也思食者谓第六意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润益诸根也识食者识即第八识也谓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也)。
【四流转依】谓人依五蕴中受想行识四心起诸烦恼业因流转三界生死故名流转依。
【五障碍依】谓诸天魔外道随有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故名障碍依。
【六苦恼依】谓人依于欲界领受一切忧苦不生厌离之心故名苦恼依。
【七适悦依】谓人依诸禅定静息思虑身心湛寂得法喜乐故名适悦依。
【八后边依】谓阿罗汉三界惑业已尽更不受生其最后身依有余涅盘而住故名后边依(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余涅盘者罗汉三界惑业已尽尚余色身未灭故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佛具九恼(出大智度论并兴起行经)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奈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余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梵语波罗奈华言江绕城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迦叶华言饮光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二孙陀利谤】佛言往昔波罗奈城有博戏人名净眼时有[淫-壬+(工/山)]女名鹿相净眼诱此女人共车出城至园中共相娱乐时彼园中有辟支佛修行道法净眼待辟支佛入城乞食遂杀鹿相埋辟支佛庐中后累辟支佛将至死地净眼见已即起悲心我所造作自当受之故自说罪因国王即杀净眼时彼净眼者则我身是彼鹿相者孙陀利是以是因缘无数千岁受无量苦今虽得佛由此余殃故获孙陀利女谤也(辟支佛梵语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二木枪】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入城乞食忽有木枪迸在佛前心自念言此是宿缘我当受之众见惊愕佛复心念现偿宿缘使众人见不敢造恶便踊身虚空去地一仞木枪逐佛乃至七由延枪亦随之佛于空中化一青石厚阔十二由延佛立石上枪即穿石出在佛前又化地水火风各厚阔十二由延佛立其上枪亦穿过佛复上四天王宫次第乃至梵天枪亦次第而上至于佛前所过诸天与说宿缘佛复从梵天下至罗阅只城枪亦寻下国人随从看此因缘佛恐众人见偿此缘皆闷死是故佛语众人各自还归亦来诸比丘众各还房已佛便心念当偿宿缘遂叠大衣敷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枪便从足趺彻过舍利弗等皆至佛所礼拜慰问为说宿缘往昔有两部主贾客入海取宝后遇水涨争船第二部主与第一部主格战第二部主以镩矛镩第一部主脚过即便命终佛告舍利弗尔时第二部主者即我身是第一部主者今提婆达兜是我时镩彼脚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故受木枪刺脚也(梵语罗阅只华言王舍城梵语由延即由旬华言限量四天三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梵语提婆达兜亦云提婆达多又云调达华言天热)。
【四马麦】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城中与大比丘众俱有盘头王与诸臣民请佛供养及比丘僧佛默然许之王还具馔已毕即执香炉启曰唯愿屈尊来受我供佛来大众往诣王宫食毕各还时为病比丘取食而归尔时城中有婆罗门教五百童子佛从婆罗门所过时婆罗门见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亦教童子言此等师主皆食马麦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言他食马麦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我及众等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梵语沙门华言息心又云勤息比婆叶盘头摩毗兰俱无翻)。
【五流离王杀释种】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于迦毗罗国释种之家时摩诃男婢生一女颜貌端正送与波斯匿王后生一子名曰流离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诣摩诃男家时迦毗罗国新起一讲堂欲请如来于中供养尔时流离太子往至讲堂即升师子之座时诸释种见之骂言此婢生物敢入中坐于是出语梵志子好苦曰此诸释种捉我毁辱乃至于此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流离太子后绍王位好苦以前事告之流离集兵往伐释种佛告比丘往昔之时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俭彼村有池多鱼时城中人向于池中捕鱼食之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时有一小儿在岸见鱼跳而喜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麸鱼者今流离王是多舌鱼者今梵志好苦是小儿者即我身是以是因缘故流离王杀释种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六乞食空钵】佛尝入婆罗门聚落中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七旃荼女谤】佛言往昔有佛名尽胜如来会中有两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时波罗奈城有大爱长者妇名善幻两种比丘往来其家以为檀越无胜比丘为断漏故供养无乏常欢比丘结使未除供养微薄常欢比丘兴嫉妒心诽谤无胜与善幻通不以道法供养乃恩爱耳时常欢者则我身是善幻妇者今旃荼是(旃荼亦名旃沙)我时谤无胜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余殃我为外道比丘王臣说法之时却被多舌童女系盂起腹来至我前谤曰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今汝自乐不知我苦汝先共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事须酥油以养小儿尽当给我尔时众会皆低头默然时释提桓因化作一鼠入其衣里啮盂系断忽然落地众等见已皆大欢喜(旃荼梵语具云旃荼罗华言严帜又云屠者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标帜也梵语檀华言施言檀越者华梵兼举耳谓能行施则超越贫穷之海也断漏者言断生死之漏也结使者即惑业也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
【八调达推山】佛往昔于罗阅只城有长者名须檀家富多财子名须摩提其父须檀命终已后摩提异母弟名修耶舍摩提不欲与弟分财一日与弟执手共登耆阇崛山将至高崖便推置崖底以石堆之其弟命绝佛告舍利弗长者须檀者我父王白净是也须摩提者则我身是修耶舍者今提婆达多是也以是因缘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提婆达多举崖石以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中我脚拇指破而血出(梵语耆阇崛华言鹫头即灵鹫山也须檀须摩提俱无翻)。
【九寒风索衣】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尝索三衣御寒(阿罗婆伽无翻)。
大乘九部(出大智度论)
谓佛所说大乘诸经无因缘论议譬喻之三部故云九部也以大乘直说大法不假因缘唯谈圆理故绝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是以大乘诸经唯存方广等九部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无不具有十二部也。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修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
【二只夜】梵语只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或云偈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也或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乃至多句等皆名为颂。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但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四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萨等因地所行之事也如法华经中说药王菩萨曾于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然身然臂以为供养行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菩萨梵语具云华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阇多伽】梵语阇多伽华言本生谓佛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时修诸苦行等事如涅盘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受身之类是也。
【六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如佛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华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华出音声作天妓乐如是等无量希有之事是名未曾有又四种等凡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名未曾有(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七优陀那】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楞严会上说五十种魔事不待阿难请问又如阿弥陀经无有缘起自告舍利弗等是也(五十种魔事者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各有十种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
【八毗佛略】梵语毗佛略华言方广正理名方包富名广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即诸经之理体也。
【九和伽罗】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缘觉声闻授作佛记如法华经云汝阿逸多于当来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等是也(梵语阿逸多华言无能胜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华严九会说(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华严者谓如来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德也九会说者如来与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于菩提场等处九番聚会而广说此法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名也如来于此下成道故其处名菩提场)。
【第一会】此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如来依报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依报者即所依之国土也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也)。
【第二会】此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等说十信等法门自第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经(普光明殿者其殿众宝所成光明照映又佛于中说法普放光明故也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六品者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也)。
【第三会】此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自第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经(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即帝释等三十三天所居之处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六品者升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也)。
【第四会】此会于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等法门自第十九卷至二十一卷共四品经(梵语夜摩华言善时分以此天时时唱快乐故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四品者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也)。
【第五会】此会兜率天宫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自第二十二卷至三十三卷共三品经(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以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也十回向者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三品者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偈赞品十回向品也)。
【第六会】此会他化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自第三十四卷至三十九卷共一品经(他化者谓诸欲乐境不劳日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即他化自在天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品即十地品也)。
【第七会】此会复于普光明殿毗卢遮那如来说阿僧只数量法门普贤菩萨亦说十大三昧等及等觉法门自第四十卷至五十二卷共十一品经(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梵语阿僧只华言无数梵语三昧华言正定等觉者云复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十大三昧者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清净深入行大三昧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智光明藏大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众生差别身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也十一品者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只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也)。
【第八会】此会复于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门自第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经(离世间法者谓超越世间大乘之法也一品即离世间品也)。
【第九会】此会逝多林文殊师利菩萨等说入法界法门自第六十卷至八十卷共一品(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法界者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诸佛平等法身之理也一品即入法界品也)。
九种大禅(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盘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着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着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着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三难禅】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一切门禅】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着谓于禅定之味不乐着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愍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七除恼禅】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足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定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着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九次第定(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喜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九识(出宗镜录)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三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是能嗅者名为鼻识。
【四舌识】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
【五身识】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
【六意识】谓意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若断此识即成声闻缘觉(五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也若断此识即成菩萨(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此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等虚空界即后之庵摩罗识是也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是名藏识若转此识即成佛果(四分者一相分相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取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常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眼等诸根色身也)。
【九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亦云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纤尘不立明同皎月湛若太虚是名清净识(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九缘生识(出成唯识论并宗镜录)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八识为众识之根本含诸法之种子依第七识而能转托五根识而为相也由是而知识藉缘生缘因识有更互为依递相倚托而有多少不同故言九缘生识也(相分者相即形相分谓分齐谓世间种种色像境界凡有名相者皆是第八识之相分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明缘】明者日月之光能显诸色相也谓眼因明而见无明则不能发于眼识故明为眼识之缘也。
【二空缘】空者荡然无碍而能显诸色相也谓眼以空而能见耳以空而能闻无空则不能发眼耳之识故空为眼识耳识之缘也。
【三根缘】根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谓眼识依眼根而能见耳识依耳根而能闻鼻识依鼻根而能嗅舌识依舌根而能尝身识依身根而能觉若无五根则五识无所依故五根为五识之缘也。
【四境缘】境者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也谓眼等五根虽具见闻嗅尝觉等五识若无色等五种尘境作对则五识无由能发故境为五识之缘也(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五作意缘】作意者即心所法有警察之义谓如眼初对色时便能觉察引领趣境使第六识即起分别善恶之念及耳鼻舌身初对境时亦能如是觉察引领是以遍行一切识境皆由作意故作意为眼等六识之缘也(心所者受想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六根本依缘】根本即第八阿赖耶识依即倚托也谓第八识是诸识之根本眼等六识依第八识相分而得生第八识相分托眼等六识而得起故根本依为六识及第八识之缘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
【七染净依缘】染净依者即第七末那识也谓一切染净诸法皆依此识而转也谓眼耳等六识于色声等六尘境上起诸烦恼惑业则转此烦恼染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有漏若六识修诸道品白净之业则转此道品净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无漏故名染净依也然此第七识亦依第八识而能转第八识依第七识而随缘更互为依递相倚托故染净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八种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第八识也)。
【八分别依缘】分别者即第六识也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此识而有分别也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也。
【九种子缘】种子即眼等八种识之种子也谓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闻香舌识依舌根种子而能尝味身识依身根种子而能觉触意识依意根种子而能分别第七识依染净种子而能相续第八识依含藏种子而能出生一切诸法以诸识各依种子而生故种子为眼根等诸识之缘也。
如来藏九喻(出宝性论)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曰烦恼)。
【一萎华佛身喻】萎枯悴也萎华譬无明烦恼佛身譬如来藏也谓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本有功德庄严如来藏身而为无明贪惑所覆而不能见也论云功德庄严佛住在萎华中是也。
【二岩蜂淳蜜喻】岩蜂譬烦恼蜜以譬如来藏谓蜂为人所触则放毒螫人为境所逆则生嗔害也盖一切众生如来藏中具有功德法味而为无明嗔恚之所缠绕不得其用犹彼淳美之蜜而为群蜂之所围绕而不能得其味也论云上妙羙味蜜为群蜂围绕是也。
【三糠粳米喻】糠谷皮糠之粗者譬烦恼也粳米譬如来藏法身之体也盖如来藏法身之体隐在众生无明痴惑之中不得受用犹粳米在糠之内而不可充食也论云谷实在中无人能受用是也。
【四粪秽真金喻】粪秽譬烦恼真金譬如来藏性谓法身本净犹如真金为烦恼粪秽覆污而不明洁盖一切众生飘流三界而迷失如来藏性于烦恼之中亦犹人遗弃真金于粪秽之内也论云如人行远路遗金粪秽中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五贫家宝藏喻】贫家譬众生宝藏譬如来藏性谓一切众生无明烦恼身中而有如来藏性犹贫人屋内而有珍宝之藏也贫人虽有宝藏为地所覆而不能见众生虽具法身为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也论云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是也。
【六庵罗内实喻】庵罗梵语具云庵摩罗华言柰果名也内实者即果内之种子果譬烦恼妄惑内实譬如来藏中菩提种子谓诸众生烦恼妄惑之中而有如来藏菩提种子安住不动犹庵罗果内而有种子含藏不朽也论云如种种果子芽不朽坏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弊衣金像喻】弊衣即破垢之衣譬烦恼金像即佛身之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清净法身为无明弊垢之所缠覆堕在生死道中犹弊垢之衣缠褁真金之像弃于道路也论云弊衣缠金像在于道路中是也。
【八贫女贵胎喻】贫女譬无明烦恼贵胎者即贫女胎中所怀贵人譬如来藏谓一切众生无明烦恼之中而有如来清净法身之体而不能见如贫女怀贵人之胎而不自知也论云譬如孤独女身怀转轮王是也。
【九焦模铸像喻】焦模者焦土所为之模范譬烦恼铸像者所铸金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性在众生无明暗惑之中犹镕真金铸像在于焦模之内而不能显见也论云如人镕真金铸在泥模中是也。
金刚九喻(出金刚经论释)
金刚九喻者乃是金刚般若经中九种譬喻也此经有三译一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魏菩提流支法师译三陈真谛法师译此九种譬喻乃是魏时所译之文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梵语菩提流支华言觉希)。
【一星喻】谓星宿夜则明朗日光一照众星皆隐以譬众生昏迷执着诸见自为明了若以正智之心照之则众见皆灭也论云譬如星宿为日所映而不现故智日心法亦复如是。
【二翳喻】谓人目有障翳则见空华等相以譬众生无明覆障则见一切有为虚妄之境界也论云如目有翳则见空华观有为法亦复如是。
【三灯喻】谓灯因膏油而焰焰无穷以譬众生妄识依贪爱境界而生生不绝也论云譬如灯光识亦如是依止贪爱诸法住故。
【四幻喻】谓诸幻化之事无而忽有体本不实皆因幻师咒术之力假作种种形相以譬世间山河大地皆是虚妄幻化以因众生惑业力故而妄有种种境界也论云譬如幻事所依住处亦复如是以器世间无实体故(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即山河大地等物是也)。
【五露喻】谓露沾于草木体不久停为风所吹须即落以譬众生幻身虽于世间暂尔留住为无常风所吹倏忽变灭也论云譬如朝露身以如是暂时住故。
【六泡喻】泡水沤也谓水泡因渧水风三者和合而成以譬众生根境识三法和合而有苦乐受用之境也论云譬如水泡所受用事亦复如是根境识等三法合故(渧水点也根境识者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境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七梦喻】谓昼缘诸境夜则感梦本无实体惟因想生以譬众生缘念过去造作诸事境虽已灭缘想即现盖言一切有为之法皆因妄想而成亦如梦境也论云又如梦境过去诸法亦复如是。
【八电喻】谓雷电之光刹那不住以譬一切现在诸法犹如电光倏忽则灭也论云譬如电光刹那不住现在诸法亦复如是(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九云喻】谓云能降雨泽又能变现不常以譬众生阿赖耶识含藏诸法能持未来种种境界变现不定也论云譬如云影未来诸法亦复如是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小乘九部(出大智度论)
部即部类谓佛所说经有大乘小乘不同故分十二部及九部之别也小乘诸经于十二部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三部故云九部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无不具有十二部也(无方广部者方广乃大乘常住之理以小乘惟说生灭之法故无也无授记者以小乘之人未得作佛故无也无无问自说者以小乘之人说必假缘故无也假缘者假问答发起之缘也)。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修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也(法者十界同遵也常者三世不易也)。
【二只夜】梵语只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或云偈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也或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乃至多句等皆名为颂。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四尼陀罗】梵语尼陀罗华言因缘如诸经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凡一切佛语缘起之事皆名因缘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说宿世因缘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萨等因地所行之事也如法华经中说药王菩萨曾于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然身然臂以为供养行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阇多伽】梵语阇多伽华言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时修诸苦行等事如涅盘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受身等之类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七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如佛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花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妓乐如是等无量希有之事是名未曾有又四众等凡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名未曾有(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八婆陀】梵语婆陀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未能即解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易悟是名譬喻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也。
【九优婆提舍】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中问答辩论诸法之事是为论议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利相见论说妙法等是也(梵语提婆达多又云调达华言天热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菩萨修行九种差别(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着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三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譬如有智之人善能调伏奴之类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善行欲尘】菩萨虽处欲尘而不染着精修梵行增长法财譬如商人善于贩卖获大利益也。
【五善行三业】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者之业思惟励悉令清净譬如善浣衣人能除秽垢也。
【六善行不恼众生】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不生瞋恼譬如慈父爱念小儿虽有秽垢不生憎恶也。
【七善行修习】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譬如以木钻火未热不息也。
【八善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譬如出财与人得人保息方获利益也。
【九善行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譬如幻师知诸幻事悉由幻作求其真实皆不可得也。
九病(出长阿含经)
经云人寿增至四万岁时其人作是念言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可更增少善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延于寿命至八万岁当此之时人已有此九种之病也。
【一寒病】谓人必寒温得宜则身体安乐若为寒冻所逼则成一切病也。
【二热病】谓人必温凉得宜则身体和畅若为热毒所中则成一切病也。
【三饥病】谓人必假饮食以资其身则诸根强健若不得食则虚弱而成一切病也。
【四渴病】谓人必假浆水以养其体若不得浆水之饮则肠胃枯焦而成一切病也。
【五大便病】谓人必假饮食资益诸根入腹变坏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即能生一切病也。
【六小便病】谓人必得汤水资润色身入腹之后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即能生一切病也。
【七欲病】谓人贪于[淫-壬+(工/山)]欲则能成痨怯虚弱一切病也。
【八饕餮病】(饕他刀切餮他结切)饕餮即贪食也谓人必须饮食以养其身若贪食过度即能生一切病也。
【九老病】谓人年老则筋力衰弱或起居食息不能中节即成一切病也。
九种横死(出药师经)
谓人生于世间当勤修佛法敬依国化不作诸恶奉行众善斯能尽其天年不然则必遭横逆而死故有此九种也。
【一得病无医】谓人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或遇常医而不投以良药又有不知正法惟信世间邪魔外道妖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卜问吉凶杀诸众生求神请福欲希延年终不能得以此而丧其生皆为横死。
【二王法诛戮】谓人妄作非为遭罹国宪被王法之所诛是为横死。
【三非人夺精气】谓人或畋猎嬉戏或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鬼怪之类夺其精气而死是为横死(夺精气者如法华经中罗刹女等夺一切众生精气者是也)。
【四火焚】谓人或被火焚烧而丧其命是为横死。
【五水溺】谓人或因堕水沉溺而丧其命是为横死。
【六恶兽啖】谓人或于山林因被虎狼恶兽之所啖食是为横死。
【七堕崖】谓人或于山间坠堕岩崖颠仆而丧其命是为横死。
【八毒药咒咀】谓人或被毒药及咒诅厌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而丧其生是为横死(起尸鬼者谓咒死尸起而厌人也)。
【九饥渴所困】谓人或被饥渴之所困逼不得饮食而丧其生是为横死。
九住心(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冰-水+〡)ㄆ]敛安住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
【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2_52045/30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