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八章 礼俗
    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当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ot;礼乐文明≈ot;的基调。《礼经正义序》: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这当然不是说周公之前便没有礼乐。礼乐早已有之。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夏、殷礼乐加以损益,从而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这样一来,有周一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上古的礼俗,只能谈谈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 阶级、阶层

    尧舜禅让的传说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相符合;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可以认为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夏代是否已经达到奴隶制,还不得而知。至于殷代,可以确实断定是奴隶社会了。

    依照古代史的研究者的一般结论,最初所谓≈ot;众≈ot;、≈ot;奚≈ot;、≈ot;仆≈ot;、≈ot;臣≈ot;、≈ot;妾≈ot;都是奴隶。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周初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周天子常常拿奴隶赏赐给他的大臣。奴隶有在室内劳动的,但是他们的主要劳动还是农业生产。有人说《诗经·周颂·噫嘻》说的≈ot;亦服尔耕,十千维耦≈ot;指的就是两万奴隶在那里耕田。《尚书·牧誓》说到≈ot;臣妾逋逃≈ot;是指的奴隶逃亡。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尤其是江陵张家山两批汉律竹简的出土,一些传统的说法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著名学者李学勤说:≈ot;我老劝人不要急于讨论什么≈ot;隶臣妾≈ot;,最好稍微等一下。因为我们的材料太多了,如果你说错了的话,马上没法办。张家山简数量很大……涉及各种不同的情况,各种不同的对象,以及亲属的关系,非常非常细。≈ot;

    周代的奴隶还可以像牛马一样在市场上贩卖。《周礼·地官·质人》:≈ot;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ot;郑玄注:≈ot;人民,奴婢也。≈ot;贩卖成交后,要订立合同。这种合同叫做≈ot;质剂≈ot;。依郑玄说:人民、牛马的合同叫≈ot;质≈ot;,兵器、珍异的合同叫≈ot;剂≈ot;。

    奴隶还可以被当做牲畜来屠杀,这表现在上古的殉葬制度上。《墨子·节葬下》:≈ot;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ot;在殷代,这话完全合乎事实。到了周代,虽然此风稍衰(这不是由于仁慈,而是由于人力可贵),但是在某些国度仍然是盛行的。例如秦国,据《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武公葬时,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时,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包括《诗经·秦风·黄鸟》所悼念的三良在内)。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葬时,秦二世令后宫(妃嫔等)无子者一律≈ot;从死≈ot;,≈ot;死者甚众≈ot;。而且把工匠都关闭在陵墓里。古代统治阶级的这种淫威,至今还令人发指。

    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相对抗的阶级。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ot;百姓≈ot;[1],商王是贵族最高的代表,自称为≈ot;余一人≈ot;[2]。《论语·尧曰》引《尚书·泰誓》的话说:≈ot;百姓有过,在予一人。≈ot;可见周初还这样称呼。后来百姓成为民的同义词。民在古代又称为黎民,秦国则称为黔首。

    商代王位的继承是兄终弟及,无弟然后传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大体是大夫的宗族),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担任过季康子的家臣。

    《左传·昭公七年》说:≈ot;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ot;这样,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级阶层。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义务≈ot;执干戈以卫社稷≈ot;;春秋以后士是文士,士逐渐成了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的下面是庶人,又称庶民。西周时庶人虽然还是用来封赐的对象,但是庶人的身份比奴隶为高,以后庶人就逐渐成为个体农民了。《荀子·王制》说:≈ot;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ot;可见庶人的向背直接关系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安危。

    君子、小人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最初君子是贵族统治阶级的通称,小人是被统治阶级的通称,后来以所谓有德无德来区别君子和小人。统治阶级的阶级偏见影响到词义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对比、分类罗列如下:

    在行事原则上: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待人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立身上: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心态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操守上: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可见,孔子思想的本意是:君子应居于上位,无德者(小人)应居于下位。孔子想把社会中人与人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建立在他认为更合理的道德关系上。这套理论在后世所起的作用主要不是粉饰现实的不合理;相反,却是批判小人在高位,而道德高洁者受小人欺凌的不合理现实的武器。

    二 冠礼

    据近人研究,氏族社会的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后必须参加≈ot;成丁礼≈ot;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周代的冠礼(加冠仪式)就是由这种≈ot;成丁礼≈ot;变化来的。

    中国历代人口登记中的丁数,是今天了解古代人口时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于是,如何理解≈ot;丁≈ot;的实质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官方的定义是:丁是16岁到60岁的纳丁税的成年男子。这一简单的,但是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的定义流行了很长时间。现在,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看法。何先生指出,≈ot;丁统计数既不是人口数,也不是户数或纳税的成年男子数,而只不过是赋税单位。≈ot;这样,我们就不会再为《保宁府志》中当地丁数为≈ot;1523216894604丁≈ot;,《邛州志》中某年增丁≈ot;七升八合一勺九撮≈ot;等记载大惑不解了。

    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日(选定加冠的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3]。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ot;字≈ot;,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

    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年届≈ot;成人≈ot;,可以结婚了。《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ot;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ot;,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

    冠礼是与婚礼、丧祭礼、朝聘礼、射乡礼并重的五项大礼之一。

    具体而言,则正如《礼记·昏义》所言: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郑玄进一步解释道:≈ot;始,犹根也;本,犹干也。≈ot;这五种礼,反映了当时个人、家庭、宗族、国家政治、社会交往的全部。

    三 婚姻

    春秋时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亦各以娣相从,这统称为≈ot;媵≈ot;。嫡夫人是正妻,媵是非正妻。媵的地位和妾不同。妾被认为是贱妾,是嬖人,而媵的身份还是比较尊贵的。战国时代就没有媵的制度了。

    古代女子出嫁曰≈ot;归≈ot;。《说文》说:≈ot;归,女嫁也。≈ot;《诗经·周南·桃夭》:≈ot;之子于归,宜其室家。≈ot;可见出嫁的女子以男家为家。《白虎通·嫁娶》说:≈ot;嫁者,家也。≈ot;可见≈ot;嫁≈ot;字本身就意味着≈ot;有家≈ot;。《白虎通·嫁娶》又说:≈ot;娶者,取也。≈ot;《说文》也说:≈ot;娶,取妇也。≈ot;《周易》和《诗经》就写成≈ot;取≈ot;,这表示男子把别家的女儿取到自己家里来。男尊女卑的风俗,由≈ot;嫁≈ot;≈ot;娶≈ot;两字就可以证明。嫁对于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ot;嫁女≈ot;或≈ot;嫁妹≈ot;,不说≈ot;嫁夫≈ot;,可见嫁的权操在父兄之手。娶,对于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ot;娶妻≈ot;≈ot;娶妇≈ot;(妇就是妻)。

    《诗经》两次歌咏≈ot;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ot;[4]。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运掌握在媒人的手里。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ot;文定厥祥,亲迎于渭≈ot;,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ot;文定≈ot;作为订婚的代称。《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ot;共牢而食,合卺而≈ot;[5],后世夫妇成婚称为≈ot;合卺≈ot;就是从这里来的。

    以上所说的六礼当然只是为贵族士大夫规定的,一般庶民对这六礼往往精简合并。

    婚姻在任何时代都是件大事,上古之时尤其如此。≈ot;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ot;而且,古人认为,≈ot;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ot;

    上古时代,部落众多,宗法严格,两姓之间,往往通过婚姻关系而相结好。但是两姓之间文化不尽相同,所以要经过培训,以期婚后能和谐地共同生活。《礼记·昏义》: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

    如实地记载了当时的风尚。

    四 丧葬

    人将死时叫做≈ot;属纩≈ot;(《礼记·丧大记》)。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絮。新絮很轻,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不一定成为风俗,至多也只是个别地方的风俗罢了,但是≈ot;属纩≈ot;却成为临终的代称。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ot;复≈ot;,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

    ≈ot;招魂≈ot;原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世界各地均有盛行,我国亦不例外。《周易》中有归魂卦,《楚辞》录有《招魂》篇,可知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魂是可以≈ot;归≈ot;的。

    魂虽可≈ot;归≈ot;却不能自≈ot;归≈ot;,所以需要≈ot;招≈ot;,《楚辞·招魂》有≈ot;工祝招君≈ot;、≈ot;乃下招曰≈ot;等语,可知《招魂》、《大招》等篇本即楚地流传用以招魂的巫辞,再经屈原、宋玉等人润色而成文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帛画,帷幕上挂着谷璧玉璜,正是《招魂》篇中≈ot;挂曲琼些……结琦璜些≈ot;的绘画记载,对我们了解当时≈ot;招魂≈ot;的实际方法帮助不小。

    又,据饶宗颐先生考察,今天在苏门答腊的baffaks山区生活的土人招魂的词句,居然全与《楚辞》中≈ot;魂兮归来,反故居些≈ot;意思完全相同,亦可见此风俗流行之广。

    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ot;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ot;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死后有≈ot;敛≈ot;(殓)的仪式。有小敛,有大敛。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ot;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ot;[6]。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ot;殡≈ot;。《论语·乡党》:≈ot;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ot;孔子的意思是说:≈ot;就在我家里停柩吧!≈ot;《左传·僖公三十二年》:≈ot;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ot;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据《春秋》、《左传》,次年四月才葬晋文公的。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

    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

    挽歌起源甚早,据说最初时是挽柩者所唱之歌,但很早就被移至别处而作他用。《左传·哀公十一年》: 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含玉。

    含玉是葬礼,表示必死之决心,那么,《虞殡》当然也就是≈ot;送葬歌曲≈ot;(杜预语)了。

    至于《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孝顺皇帝上》: 大将军商大会宾客,燕于雒水;酒阑,继以《薤露》之歌。

    挽歌更成了娱宾的节目。而文人亦学作挽歌,上文中提及的陶潜《挽歌诗》三首,早已成为千古之名篇。

    下面说到葬。

    上文说过,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后世知道人力可贵,改以≈ot;俑≈ot;来代替。俑是人偶,有木俑、土俑。后来孔子还反对用俑,孟子说:≈ot;仲尼曰:≈ot;始作俑者,其无后乎!≈ot;为其像人而用之也。≈ot;(《孟子·梁惠王上》)

    从殷代到战国,统治阶级还把生前使用的车马带到墓里去。其他随葬的物品是多方面的,包括青铜制的饮食器、兵器、乐器等,玉制、骨制的装饰品以及其他什物。越是贵族,随葬品就越多越精美。也有一些专为随葬而做的≈ot;明器≈ot;(伴葬的器物)。汉代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被仿制成陶土模型随葬,明器的象征性就更加明显了。

    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墓里大多有椁,椁是外棺,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论语·先进》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ot;有棺而无椁≈ot;,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在棺木外加以外棺(椁)以保护棺木的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并被佛教徒们移植到了保护释迦牟尼的灵骨一事上,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佛祖释迦牟尼灵骨时,金、银、八宝之棺椁,内外竟多达八层之多,足见当时佛教徒对此事之重视。

    至于孔鲤无椁一案,《论语》原文如下:

    颜渊死,颜路(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ot;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孔子的儿子)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ot;

    相关的记载还有: 颜渊死。子曰:≈ot;噫!天丧予,天丧予。≈ot;……子哭之恸,从者曰:≈ot;子恸矣!≈ot;(子)曰:≈ot;有恸乎?≈ot;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ot;不可。≈ot;门人厚葬之。子曰:≈ot;回(即颜渊)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ot;

    这些围绕颜渊之死的记载共成一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孔子处理问题的尺度--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当贫富有宜,颜渊贫而门人欲厚葬之,故子曰不可。

    二、同是拒绝厚葬的请求,面对丧子之颜路时态度要和缓,面对≈ot;门人二三子≈ot;,态度要严峻。

    三、在丧礼中,椁并不重要,当视其财力之大小而为之,反对不顾一切的厚葬。

    以上所说的只是贵族士大夫的丧葬,至于庶人的丧葬,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是最节俭的丧葬,对于≈ot;匹夫贱人≈ot;来说,已经是≈ot;殆竭家室≈ot;。庶人死了至多只能≈ot;稿葬≈ot;(草草安葬),如果遇着饥荒的年头,就只好饿死以填沟壑了。

    《礼记·檀弓上》说:≈ot;古也墓而不坟。≈ot;根据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我们知道殷代和西周的墓都还没有坟堆,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

    先秦文献有合葬的记载。例如《诗经·王风·大车》说:≈ot;死则同穴。≈ot;《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将其父母合葬于防。现代田野考古发现一座战国墓中有一椁两棺的结构,考古工作者认为,夫妇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汉中叶以后的事。《孔雀东南飞》说:≈ot;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ot;仲长统《昌言》说:≈ot;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ot;这风俗也流传很久。

    关于丧服,留到下文≈ot;宗法≈ot;里讨论。

    这些便是中国古代≈ot;礼文化≈ot;的部分主要内容。但是我们要注意,周公之后的礼与周公之前的礼大大不同。《尚书》云:≈ot;殷礼涉配天,多历年所。≈ot;《礼记》说:≈ot;殷人尊神,禀民传神,先鬼而后礼。≈ot;可见礼的本来意义是≈ot;事神致福≈ot;(《说文》)。

    但是经过周公的改造,周礼不再是≈ot;事神致福≈ot;的宗教仪式而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礼记》说:≈ot;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之,近人而忠焉。≈ot;

    比参而研,凭谁都不难看出周公制礼对后世影响是多么巨大。

    注释:

    [1]≈ot;百姓≈ot;,金文写作≈ot;百生≈ot;。后来周人称商的贵族为≈ot;殷多士≈ot;。

    [2]≈ot;余一人≈ot;见于甲骨文,古书上写作≈ot;予一人≈ot;。

    [3]缁布冠是用黑麻布做的冠,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爵弁是赤黑色的平顶帽子,是祭祀时戴的。

    [4]见《齐风·南山》,《豳风·伐柯》。后者少一个≈ot;之≈ot;字。

    [5]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j),新郎新娘各执一瓢而(y,用酒漱口),称为合卺。后代合卺变为交杯,新郎新娘换杯对饮(只做个样子)。

    [6]极言邹鲁之贫弱。饭是把米放在死者口里。含又写作,是把玉放在死者口里。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2_52586/37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