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绝不能灰心丧气。他们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教育和努力没有立即见到成效就变得绝望,也不能因为孩子的萎靡不振、冷漠淡然或消极被动就预测自己的教育一定会失败,还决不允许受到孩子有无天赋这种迷信的影响。个体心理学声称,所有的孩子都应该通过给予他们更大的勇气、更多的自信的方式,来教会他们不要把困难当成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当成问题来对付和征服,以这种方式来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个体心理学声称,我们在努力激发孩子心智能力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和自信,要教育他们,困难不是不可战胜的障碍,而是应该当成可以应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我们可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虽然我们的努力不一定会见效,但是许多成功的案例还是足以补偿那些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努力。以下是一个有趣的案例,这个案例中,我们的努力是成功的。
这个案例中的男孩12岁,就读于小学六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丝毫没有受此影响。他过去的经历十分不幸。他由于佝偻病,直到3岁时才学会走路。他直到3岁末时,才能说几个单词。当他4岁时,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儿童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种病是没有希望得到矫正的。但是,他的母亲并不相信这点,她把孩子送入了一家儿童指导研究所。在那里孩子进展依旧缓慢,也没有从研究所得到多少帮助。他6岁时,意味着到了可以上学的年龄,父母便将他送入了学校。在学校的前两年,由于他在家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考试。此后,他又努力上完了三年级和四年级。
这个男孩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情况如下:男孩通过极度的懒惰而使自己在学校变得引人注目,他抱怨自己似乎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也走神。他与同学们相处得不好,还总被他们取笑,他也总是表现得比别人虚弱。在他所有的同学中只有一个是他的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他们也经常一起去散步。他很讨厌其他孩子,自然也无法和他们友好相处。他的老师也抱怨说,这个男孩算术很差,也无法写作,尽管如此,老师还是确信这个男孩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优秀。
从这个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所能够做的事情来看,很明显,对这个男孩的治疗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诊断。其实他是一个被强烈的自卑感即自卑情结所折磨的孩子。这个男孩有一个优秀的哥哥。他的父母声称他的哥哥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够升入高中。父母喜欢说自己的孩子没必要学习任何东西就可以很优秀。而孩子自己也喜欢这样的吹嘘。很明显,无须任何努力就可以学习优秀是不可能的。他的哥哥也许尽力去训练自己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用心留意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让别人误以为他们努力不多就取得了良好成绩。而那些在学校没有花太多心思学习的孩子,不得不在家里补习才能完成学业。
这两个男孩之间的差异好大!这个男孩由此而不得不一直生活在一种压迫感之中,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弱于哥哥,觉得自己远不如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在母亲生气的时候听到她也说他的能力较弱,或者从习惯叫他傻瓜或白痴的哥哥那里听到这些评判。他的母亲说,当这个男孩不服从哥哥的控制时,哥哥就会对他拳打脚踢。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相信自己的价值不如别人的孩子。生活也似乎证实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嘲笑他,他的学业也总是错误百出,他说自己不能集中精力。每一个困难都使他感到恐慌不安。他的老师也常这样评论,这个孩子不属于这个班级或这个学校。难怪这个孩子一直不相信自己可以避免这些失败的境况,也难怪他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的气馁以至于对未来完全没有信心,那这是多么可悲和可怜啊!
在我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和他交谈时,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个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念,这并不是表现在他交谈中身体颤抖、面色苍白,而是表现在一些需要人们多加留意的小细节上。当我们问他今年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的回答是11岁。我们绝不应该把这样的一个错误答案当作是一个意外,因为大多数的孩子其实都知道自己的年龄。我们非常确定,这样的错误是有内在原因的。如果我们考虑这个孩子所经历的再来联想他的回答,我们得到这样的印象,即他在尽力回到过去。他想回到那个他年龄小、身体弱、比现在需要更多帮助的过去。
我们可以从已经掌握的事实中来重建他的人格系统。这个孩子不想从完成他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任务中寻求肯定和拯救,而是相信并表现得他好像没有像别人那样发育完全,也无法和别人竞争。这种落后于别人的想法还体现在他有意说小自己的年龄。他可能回答自己是11岁,但是有些情况下他的行为却像5岁儿童。他如此确信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他会尽量调整自己所有的行为活动以应验自己这种假设的落后想法。
这个孩子在白天还会尿床,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大便。当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或相信自己仍然是一个婴儿时,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也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这个男孩想固守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也愿意回到过去。
在这个孩子出生之前家里一直有一个保姆,孩子也非常依恋她。一有机会,保姆就会取代母亲的位置来照顾小孩,就像是他的坚强后盾一样。我们可以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男孩过去如何生活,知道他不喜欢早起。他的家人曾带着对他厌恶的表情向我们描述他起床要花多久的时间。由此,我们的结论是这个男孩不喜欢上学。一个无法与同学们和睦相处、觉得自己很压抑、不相信自己可以有所成就的孩子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因此,他不想早起,不想准时去上学。
但是他的保姆却说他想去学校。事实上,只有在他生病的时候才会请求允许自己早起去上学,这和我们所说的一点也不矛盾。只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保姆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明显,也很有趣。当这个男孩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允许自己说想去学校,因为他肯定知道这个保姆会回答,“你不能去,因为你生病了”。可是,他的家人并不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他们不知道该拿这个男孩怎么办。我们也有很多机会观察到,保姆并不理解男孩的心里真正在想什么。
有时,这个家长会直接把孩子送到我们诊所来治疗。原因是这个男孩居然从保姆那里偷钱去买糖果。这也表明他表现得像一个极其幼小的孩子,这种偷钱买糖果的行为也非常幼稚。只有非常年幼的孩子无法控制自己对糖果的贪婪时才会采取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这个案例的心理含义是,“你必须看护我,否则我有能力做一些顽皮的事情”。男孩试着不断地做一些可以让别人关注自己的事情,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比较他在家里和在学校的情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很明显。在家里,他可以让人们关注自己,而在学校他不能。但谁能做一些事情纠正他们的行为呢?
在这个男孩被送到我们诊所之前,他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落后的、卑劣的孩子,但其实他一点都不应该被划为此类。他完全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有了自信,他就可以获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成就。只是他总是倾向于悲观地看待每一件事,在他进一步努力之前,他就已经接受了自己一定会失败这一臆想。他的每一个举止都表现出他缺失自信,而且这一点在老师的报告中也得到了确认,“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漫不经心、没有朋友等”。他如此明显的缺乏自信,以致所有人都会看到它,而他的处境又是如此的糟糕,因此我们也很难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
在他完成了我们个体心理学的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又进行了相关的咨询谈话。我们不仅要和这个男孩谈,也要和与他相关的人谈。我们首先要和他的母亲谈,她已经对孩子彻底绝望,只想让他继续学业以便他将来能够找到工作,勉强度日。其次,我们要和一直以藐视的眼光看待弟弟的哥哥谈话。
当我们问这个男孩:“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自然回答不出,这一点当然不同寻常。如果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真不知道他以后想干什么时,这点总是比较可疑的。的确有很多成人也通常没有从事自己孩提时代所选择的职业,但这并不重要。孩子至少是受这种职业理想所指引的。在他们年幼时,他们想从事一些他们见过的、吸引他们幼稚价值观的职业,比如司机、警卫、指挥家等。但是当一个孩子没有实际目标时,人们就会怀疑他不想为未来作打算,而是更愿意愿回到过去。或者换句话说,人们认为他们想回避未来,想避免任何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这似乎与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主张相矛盾。我们已经论述过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我们也试图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都想要变得比别人强大,都想要取得显著成就。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孩子却是刚好相反,他想要倒退、想要弱小、想要别人的扶持。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精神生活的进展并不是简单运转的,它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我们给这些复杂案例定义幼稚的结论,那么以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将会错误百出。在所有这些复杂的案例中都有蒙蔽我们的假象,对假象的任何辩证性尝试都会使事物本身向相反方向发展。例如以上提到的这个男孩,表现得好像他在努力后退一样,似乎这样他才可以最强大、最安全。除非我们了解这个孩子的全部情况,否则我们此时一定会困惑。事实上,这些孩子的做法是正确的,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可笑。这些孩子绝不可能像他们幼小、软弱和无助而且无欲无求的那个时候表现得那么强大或有支配力。现在,既然孩子已经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何事,那么我们还会认定他愿意面对我们为他规划的未来吗?他肯定会避免所有的、测试他作为个体能力和力量的环境。因此,他只在那些对他要求很少、极为有限的范围内活动,除此之外,其他环境他几乎不会涉足。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只有在这一小部分他涉足的范围内他才会努力进取,追求别人的认可。这与他幼小、无助、依赖他人时所获得的认可是一样的。
我们不仅要和这个男孩的老师、妈妈和哥哥谈话,还要和他的父亲、他的现场咨询师(也就是我们的同事)进行协商沟通。这样一连串的会面商谈需要大量的工作,而且如果我们能赢得老师的支持,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这虽然有可能,但并不容易做到。许多老师仍然固守老方法和传统观念,将心理测试当成一种离奇的事情。其中,也有很多老师担心心理测试意味着他们作为老师的一些权利丧失,或者有的老师还认为它是未经许可的干涉。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无法快速学会的科学。然而,如果人们以一种错误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学,那它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用处。
其中宽容也是一种必要的品质,尤其是对一位老师而言,对新的心理学观点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是比较明智的,即使这些新观点似乎与人们至今所持的观点相悖。但是,既然这些传统观点可以存在至今,那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断然否定,因而也不能否定老师的一些看法。这样一来,问题就变难了,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我们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这个孩子带出这种困境之外,也就是说让孩子转学。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因此而受到伤害。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孩子却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进入了一个没有人知道他的新学校。他可以留心一点,不做一些差劲的事情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差劲,也不要去做那些会遭别人蔑视的行为。这种事情具体如何去做并不容易解释,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可能每个案件都需要一个稍微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如果有很多精通个体心理学的优秀老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进行处理,那么教育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更容易些。因为他们会用理解的眼神看待这些情况,可以在学校帮助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2_52672/38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