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难经疏证 > 黃帝八十一難經解題
    難經解題一篇。先君子所撰也。(元胤)今謹以過庭所受之說。並著於錄。舉眾說而證之。若其剩義。竊又補之。冠乎拙著之首。

    八十一難之名。昉見於漢張仲景傷寒論自序。而梁阮孝緒七錄。有黃帝眾難經之目。

    隋書經籍志曰。黃帝八十一難二卷。注。梁有黃帝眾難經一卷。呂博望注亡。

    蓋眾。乃八十一之謂。集註。題曰黃帝八十一難經。本義無黃帝八十一字。非其舊也。其以黃帝冠者。正與內經同。

    淮南子曰。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詳見於先子素問解題。

    素問離合真邪論曰。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數焉。古書多以此為數。素靈老子皆然也。

    虞伯圭曰。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子弟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也。此說不可從。

    陳祥道禮記講義曰。太玄八十一家。象八十一元士。少則制眾。無則制有。蓋太玄取諸太極而已。故其數如此。老子之書。終於八十一。難經止於八十一。皆此意歟。

    王伯厚困學紀聞曰。石林謂。太玄皆老子緒餘。老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之為九。故九而九之。為八十一章。太玄以一玄為三方。自是為九。而積之為八十一首。

    難。是問難之義。帝王世紀云。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事物紀原)隋蕭吉五行大義。唐李善文選七發注。並引此經文曰。黃帝八十一問云。可以證焉。唐藝文志。有耆婆八十四問。許詠六十四問。蓋本此。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難經二卷曰。難。當作去聲讀。歐陽圭齋曰。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元胤)按史記黃帝本紀云。死生之說。存亡之難。索隱。難。猶說也。凡事是非未盡。假以往來之詞。則曰難。又上文有死生之說。故此云存亡之難。所以韓非著書有說林說難也。八十一難之難。得之其義益明。

    或讀為平聲。非也。

    楊玄操序曰。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僧幻云史記附標。載楊玄操音義曰。難。音乃丹切。黎泰辰序虞庶難經注曰。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藏六府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彷彿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證。以參校之。難乎。紀天錫進難經集註表曰。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滑壽曰。按歐虞說。則難字當為去聲。余皆奴丹切。

    此經不詳何人作。隋以上則附之於黃帝。唐而降則屬之於秦越人。隋經籍志云。黃帝八十一難二卷。蓋原於帝王世紀之說也。楊玄操為秦越人之所作也。

    楊玄操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術。遂洞明醫道。至能視徹藏府。刳腸剔心。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又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世或以盧扁為二人者。斯實謬矣。按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採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黃帝云。(元胤)按王惟一集註本。亦題曰盧國秦越人撰。蓋據楊玄操之言者。揚子法言曰。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

    王勃云。秦越人始定章句。蓋勃序見文苑英華。其言迂怪可疑。

    王勃序曰。黃帝八十一難。是醫經之秘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

    舊唐經籍志云。黃帝八十一難經一卷。秦越人撰。按開元中。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傳首。引楊玄操難經序。則玄操開元以前人。而其屬諸越人者。豈創於玄操歟。司馬遷云。天下至今言脈者由扁鵲。蓋論脈莫精於難經。則其說之所以起也。然謂之扁鵲所作。唐而上無說。實為可疑矣。八十一難之目。已見於仲景自序。而叔和脈經。士晏甲乙。往往引其文。則漢人所撰。要之不失為古醫經。亦何必論其作者。

    本義曰。史記越人傳。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後附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三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而見於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耶。經釋曰。云秦越人著者。始見於新唐書藝文志。蓋不可定然。實兩漢以前書也。(元胤)嘗考素問。其言雅奧。其理亦精。雖有漢人之所補綴。其實多周秦古書之文。若靈樞。則朱子稱為淺易。較之素問。殆為雁行。而八十一難。則又其亞也。何者詳玩其文。語氣稍弱。全類東京。而所記亦多與東京諸書。相出入者。若元氣之稱。始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揚雄解嘲。而至東漢。比比稱之。男生於寅。女生於申。說文包字注。高誘淮南子注。離騷章句。俱載其說。木所以沉。金所以浮。出於白虎通。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之類。並是五行緯說家之言。而靈素中。未有道及者。特見於此經。其決非出西京人手。可以見矣。且此經診脈之法。分以三部。其事約易明。自張仲景王叔和輩。取而用之。乃在醫家。實為不磨之矜式。然徵之素靈。業已不同。稽之倉公診籍。亦復不合。則想以其古法隱奧。不遽易辨識。故至東漢。或罕傳其術者。於是名師據素問有三部九候之稱。仿而演之。以作此一家言者歟。丁德用曰。難經。為華佗燼餘之文。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王文潔曰。扁鵲者。軒轅時扁鵲也。隱居岩岳。不登於七人之列。而自作八十一難經。以後秦越人注之。今書故稱秦越人扁鵲。是特無稽之談耳。姚際恆偽書考曰。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者。即指素問九卷而言也。六朝人又為此書。絕可笑。是亦臆測。

    胡應麟曰。班志。扁鵲有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或即今難經也。此說難憑。此經所論。一本內經之精要。以發其蘊奧。而較諸素問靈樞之義。往往有相詭者。是果何也。素靈舊稱古之內經。而取兩書較之。亦往往有其義相乖者。內經中已如此。又取素靈。而篇篇較之。其言有前後相畔者。一書中亦復如此。況難經雖原內經。而其實別是一家言。春秋三傳。各異其辭。古之說經立言。率皆為然。亦何遽取彼舉此。而致軒輊耶。

    徐大椿著難經經釋。以此經有以內經文為釋者。有悖內經文者。有顛倒內經文者。掎摭得失。而辨駁之。是未通古人立言之旨。

    吳文正公曰。昔之神醫秦越人。撰八十一難。後人分其八十一。為十三篇。予嘗慊其分篇之未當。釐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論藏府。四十八至六十一。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論穴衜。六十九至八十一。論針法。夫秦氏之書。與內經素靈相表裡。而論脈論經絡居初。豈非醫之道所當先明此者歟。予喜讀醫書。以其書之比他書最古也。(贈醫士章伯明序)按吳氏六篇。視之於楊氏十三類。條理區別。甚為的當。元以後注難經者。未有表章者也。

    本義匯考。亦論分篇之義。與此約略相類。不及吳氏甄別之精也。

    夫八十一難經。古今之為箋釋者。亡慮數十家。若呂廣楊玄操虞庶丁德用。其書雖亡。而王翰林集註。存其全說。滑伯仁本義所注。稍為妥適。而周仲立王誠叔馮玠袁淳甫謝堅白陳廷芝等解。因其纂錄。而得概見一二矣。紀齊卿集註。則本義所援。殊為僅僅。頃覽宋本史記扁倉傳。其附標多載醫家之言。中有紀注。及張潔古藥注數十則。近代徐大椿經釋。以內經之文。議難經之失。其言雖似乖雅道。注中濬明諸家未發之義者。亦不為少矣。若此數家。其傳於今者。可以為後學之津梁也。其他則佚者居多。至於明熊宗立張世賢王文潔輩。不過剽襲本義之說。託名於作者之林耳。客歲戊寅。(元胤)竊讀此經。以王氏集註為本。識其欄外。以諸家之注。備一時之研查。既為及門之徒。講於家塾。奈何病目視短。不可快讀細書。於是別編成一書。起稿於仲冬至日。至於今春三月念有五日。而始斷手。顏曰八十一難經疏證。釐為二卷。以還隋志之舊。且據草廬胡氏之言。劙以六篇。噫(元胤)識庸學楛。雖不能以闖聖言之蘊奧。評古賢之傳注矣。謹考經文。尋其指歸。旁探群籍。資為證左。質以過庭之所受。對床之所聞。而後反之蔀暗。以竭吾陋。疏可通而闕可疑。必有契於鄙意而止矣。然豈敢謂析理剴切。足以啟幽前秘。擊蒙後生耶。唯在講肄之際。取便翻閱也。覽者勿以贅述見罪。幸甚。

    文政己卯首夏初二日 東都 丹波元胤識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4_54968/69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