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氣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辨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陽強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和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氣(氣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腸,當以清之。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和之。腎之海在膀胱,法當清利。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氣(氣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腸,以溫和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穀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和,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是以治髒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髒,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太乙丁乙》
“上動,則下必從之。下動者,上必隨之。左氣(氣火)實,則右動。右氣(氣火)實,則左移。前實則挺,後實則弓。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氣(氣火)缊於上,則血實於下。血移於右,則氣(氣火)動於左。氣(氣火)動右,則血移於左。血多則氣少,氣(氣火)多則血少”。陰本在上,陽本於下。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陽入陰而動者,心也。欲食而活者,腸也。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同之以淨,用度以和,生之道幾。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故有則思,少則止。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搖而精泄。欲不禁者,肝熱腦鬱也,病腸氣之不固耳”。
“氣入血,肝盛而動怒。血入氣,肺盛而動悲。營入血,脾盛而動憂。衛入營,腎盛而動思。衛入血,心盛而動情”。
“貞陰陽而憐氣血,惜萬物養心志。物者,氣之器也。事者,竭之能也。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
“五味五穀,弗欲奇用。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氣(氣火)蝕。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血之營運,五臟互榮。
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
《太乙丁丙》
師言:“諸內之症,無誘不發”。‘其病既成,實邪已形’。然。無六氣之助,則病無可生也。故病者,發以疾而本伏隱也。無積為有,有而引縱也。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陽,清靜根之。營命出乎陰,辟闔收放本之。陽動圓、行於臟腑。陰靜方,回二迴圈。
故心者,陽中之少陰。二陽互動而推行,一陰迂回而收斂。故為、維生之主宰焉。動乎,其為成之原矣。辟闔不息,動運常和。血污乎忥氣(氣火),始為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支配出焉。其陰者,祛毒之官,鎮位筋脈也。其陽者,為玄牝之母,生化之根。
肝者,陰中之厥陰。二陰之始乎澄解,一陽支配於氣運。依腸之所資,腦之所動而運也。木象剛健,故病在氣,傷於腥。
膻中者,腸之使,覽之所用也。中正出乎陰,和氣本之。喜樂出乎陽,眞氣存焉。
故其宗(氣中)和,心曠神怡。其氣濁滯,思甚神渾。其病也,肢墮解臆,兘無從。不立,澥澥然。
脾者,生成之官,五味出乎陰也:陰者,胰(人肉土)也;本欲動之。養給出乎陽:陽者,胃也;元氣(氣火)運之。
脾者,陰中之太陰也。生乎腸而用其陽,動乎膽以同其運。故其和則壯,不足則懈;力不恒,悶悶然。有餘則喘滿,昏昏其然也。
肺者,相傳之官,節治出焉,行營布衛者陽也,走於腑而動於髒者,陰也。
肺者,陰中之太陰。生乎心而用其陽,動乎錘(無代)以致乎運。故其不足,缺缺然如有失,肩不負。有餘,息息然如有隨,動躁不竭。
腎者,太乙之官,氣節出焉。智慧出乎陽,生成出乎陰。和則滿志,精力無竭。
腎者,陰中之少陰。肒二陽以依之腸用,蓄乎熱而以清其汙。不足則疲,前不用而溺數。實則腰腹滿,肢腫而喘逆。腦中混混,如水蕩蕩然。
膽者,將軍之官,蝕腐出乎陰,決斷出乎陽;鎮守心陽,為胃之權輿也。故其氣布衛於息夜,而守與日中。日奉消而夜守形,此其鎮也。
胃者,倉稟之官,消化出乎陽,澄辟出乎陰焉。其為陽氣之宗,命門之支焉。故其氣用輸乎日中,而守於息夜。日奉常而夜支形,此其用也。
小腸者,臟腑之腦,受盛之官。故腸榮身榮,腸枯身枯。化物出乎陰,升營出乎陽。其精上溉乎腦心,其液賷生諸髒。以溫而和諸氣,用養而成其生。成營蓄衛,化方之源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乎陰,淅送出乎陽,瀉者出乎陰。
三焦者,腸之大絡,決瀆之官。天焦奉行乎氣運,地焦本始固和源,中焦輸資乎臟腑。澤潤乎人,滑利乎地,開通乎天者陰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秉氣(氣火)海而運化者、陽也,匯有餘而出之者、陰也。
故元氣盛則身心矯健。牝牡虧則悶閉不通,至道甚微,變化無窮,生成之道,一氣而通,是以一病則四應,一塞也眾蒙
孰知其原?索之無端。瞿瞿閔閔、勤勤純純,而奧妙莫知。兢兢業業、溯溯窮窮,而玄機澄湛。唯窈窈冥冥之境、而恍惚若得,恍惚之中、而隱然若悟。此旦冥之一線耳,天意之使也。動靜生成,神明通之。陰陽辟闔,動氣承之。
故“上明而下宴,下盈則上津。之上以司炁,之下以司生”。生氣(氣火)同宗(氣中),人道乃成矣。
《太乙丁丁》
天,之心曰同。地,之心曰萌。日,之心曰廣明。月,之心曰清靈。
故天,氣無不同也。地,氣無不萌也。是以先師本天之旨,而觀變化之理。明十有二月氣之所移,立二十有四節。節一十有五日,合六六之數;應萬物之作而分三候。候有五日,以應地移,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
故天之體,本乎陰陽。地之體,應其陰陽。以其天地之氣育、而人處其中。得九而配之,應乎九九之數。九者,陽數之終也,一八合、二七合、三六合、四五合數也。五五則滿一,一者,數之始極也,故為六者,五與一也。九九者應天制會,六六者,辟地經緯;易之從之。
故冬者,坤;複、臨應之。春者以泰;大壯、夬以應之。夏者,幹;姤、遯應之。秋者,否;觀、剝應之。以幹、坤、否、泰,為四時;陰陽之理窮也。木火土金水為五方;五運、五行之理窮也。風、火、暑、濕、燥、寒,為六氣。氣合六十日,六六則三百六十數。比、生者,是為平氣。相勝者,為之太過。故相刑者,為之不及;此六經之變窮矣。
師曰: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氣通於天,天秉承乎陰陽,而為動之根本矣。形假五行而運,用假五氣而活,和其精氣(氣火),神之本始。
肝之藏魂,心之藏神,脾之藏意,肺之藏魄,腎之藏志。五志者,五能也。氣盛則魄宏,精盈則志剛,血充則魂密。心和中正則神蘊,穀氣平則意眞。心動意,意動魂,魂動魄,魄動氣,氣動神,神動意,互動則作。故動作之和者,五神藏也,行動懶散者,五神離也。神離者,六氣,六欲,七惑之傷也,案而知之。
師曰:‘寒熱傷乎神志,風濕動乎魂魄,燥火擾乎意氣。氣動傷陰,火動傷陽’。故“寒動生風,風動生火,火動生暑,暑動生濕,濕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動傷氣(氣火),氣動生燥,燥動傷陰,陰動生寒。寒動氣(氣火)傷,氣動傷形”。故‘六氣之動,邪自生之。陽之邪入乎其陰,陰之邪幹乎其陽’。
“陽與陽接,則其氣破散。風熱互蒸、則內淫爍而外汗。陰不自生、而消之,其見血淖”。
血淖者,宜謹和其氣,氣通則陽不內焫。內焫,則髒閉。髒閉、則剛柔不和,經氣(氣火)乃絕。陰與陰並,則壅塞不通,氣機散亂,營血瘀結,陽不用而自滅。陰爭於內而陽擾乎外,魄汗不斂,四逆而起,起則傷肺,使人喘鳴。火乘金則陰消,三日死。生陽之屬,四日已。
《太乙丁戊》
所謂生陽者,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腎之肝是也。所謂生陰者,心火乘肺金,肺金乘肝木,肝木乘脾土,脾土乘腎水,腎水乘心火是也。所謂生陽死陰者,亦心肝之類。所謂生陰死陽者,亦肺心之類。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陰者,土辟水升之故也。結陽者,腫乎加上肢,結陰者便血,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少腹腫滿。
手足陽明之熱結,謂之消。消者,消水穀也。
手足厥陰之鬱結,則胃氣實而二脅鬱,澀謂之蒙。蒙者,蒙水氣而不發也。
手足太陽之結,謂之隔。隔者,乃熱結小腸,而血脈燥。熱結膀胱,而津涸也。
手足太陰之結,謂之水。水者,陽為寒淩則氣化為水,水積胸膈也。
手少陰少陽結,謂之喉痹。喉痹者,邪積少陽而走少陰,刑太陰而上嗌也。陰搏陽別,是謂有子。陰陽虛,而胃氣不留,腸開勿收;陰中眞氣不稟,而陽者死。
陽入陰位上搏,陰弗固則蒸而為汗。陰不足而盛陽搏之,則血崩而下。三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氣盛極,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末至極,十三日夕死。
一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十日死,何據焉?火成於七而木以三應者也。
三陽俱搏鼓而擊,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腸無隱曲而瀉弗知,五日死。
二陽俱搏鼓而擊者,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一陽俱鼓搏而伏者,三焦竭也,三日死。故凡異於常候者,相勝而太過之候,皆死也。是病甚,其候順,無違乎時者皆生也。
師言:搏者,陽極而搏乎陰。鼓者,陽張,而陰閉竭也。擊者,極而二氣無所制約也。天地極,陰陽否,時氣盛行,而瘟瘧生。暑濕失度,久串無雨,則時氣流行,溫病生。風雨不節,水患漫近,則時疫橫行。人亦然也。何謂哉?不知常,之妄作,凶矣。
常者,五行之炁,應天運而主化生物者也。五運相應,周而不息,相生成,承運以治。然四時五運,六氣用焉。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其本五行之氣淫而生,故謂六淫。其於五氣也,又一陰陽也。五氣為陽,六淫為陰。陰陽之動,盛衰虛實,太過不及,之所注耳。
故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紀因,不可以為工也”。
《太乙丁己》
師曰:欲知其解,先求其至。春為氣首,皆歸始春。未至而先至,太過耳,則薄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
其氣淫,淫生濕。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生鬱火。火生積,積則邪癖內生,良工束手。至而不至,是謂不及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故我所克者、曰所勝。克我者、為所不勝。生我者,為所生。是以當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故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則內運昏亂。八邪所幹,六淫內變,工莫所辨也”。
經曰:“氣有五常,謂之襲常。氣之不襲,是為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是其當勝反微,不當勝反甚,因而重感於邪,感於邪則病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
是以天之廣、無所不包也。地之厚、無所不納也。天度者,地之深藏者也;地德者,天道之所下施者也;天之道,無物不彰乎經紀,地之道,無氣不發乎理性,故觀之能明,明之能悟,悟之可達也。
心榮乎面、而充在血。為生之本,神之宅也。其氣炎上,其精上應神庭,其神與識動乎形。其神資生,為命之源也。故其象火之離明,為陽中之太陽,故本象曰離,用象為幹。離者中虛,神存其中矣。幹者,言其思,意動而不息之象也。
腎榮於發,而充在骨。封藏之本,精之位也。其氣關元,其精上應神宮。其神華潤澤筋骨,其精資髓,為運動之源也。故其注水周流形體,其象水之靈秀,故本象曰坎。為陰中之太陰,言其入於有無二間之故也;用象為坤。坎者,一陽居中動乎有形之中也,坤者,秉陰極而生,貞藏之象也。
脾榮乎肌腠,而應在唇於膚。為資生之本,形之源意之處也。其精四播而不息,其氣達而如環。其神昇華,而治六合,為後天之本始也。為陰中之少陰。本象為坤,中虛而為倉稟之本。用象遯、臨、夬、剝。坤者,空穀也。盛,受而資營者也。秉陰極之象而生陽,始生而亨利之象也。遯、臨、夬、剝者,其寄乎四時,而氤氳之象也,莫可鬱之。
肝榮乎爪,而充在筋。為氣血之本,魂之藏也。其精上應在目,其氣中和胃腸。其神與魂主於形,資乎神明。為陰中之太陽,故本象震。震者,言其物之動也。地出乎震。茂盛之象也,用象為泰。震者,二陰居上而陽動於下,萬物資生者也。泰者,陰陽交會、而生機盎然之象也。
肺榮乎毛,而充在皮。為氣之本,魄之處也。其精在丹田,其氣(氣火)走臟腑,其神與魄存乎表。其氣(氣火)資生,為命之泉也。其象金之朗朗,為陽中之太陰。
《太乙丁庚》
髒者:量也,釋也,藏營支養也。腑者:皿也,哺也,消導傳化而奉營者也。故髒有其榮,腑有其養。髒有其支,腑有其給,地道之大端也。
六墟者:極虛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腸,升化水穀也。
曰望(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心肝肺主之,權水火,調陰陽之營養,守衡五官二道器也。
曰膏肓,神氣主之。資心調元,潔器維清之器也。
曰育膜,肝腎主之。膋胝支之,為間營調和陰陽之器也。
曰膋脂,肝心脾主之。生液支血,攝氣收華,成水火精津之器也。
曰朒朓肒脙,守衛關隘,持和恒攝之器也。以其六墟諸器非表不裏,故其臟腑實積外邪,皆可害之。其無域乎?以其不宰而執其衡也。
一原一漠者:袪寒散熱,解毒緩疲之器也。一原膜者:漠水也。存津若膜,布於肌腠筋骨之野,為力衡動之泉也。
一核漠者:化血之結也。若蔓之與零,遍乎筋骨臟腑膋脂,以消血污祛水毒,解散寒熱也。此八者,皆眾蒙之府,雖有所屬,而其過甚之。雖有所主,而嫉猶之。故勿以小患而不為,不為則大患。毋以無狀而不意,不意則亡也。
胃榮乎色,達乎膋脂(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維生之本,陽道之海,養水穀以達命也。上支神聰,下養精氣,以動為根,生即不已。其上象地陽,其下若雷動,為陽中之陽明,故本曰複,用曰無妄、大壯、解、泰、恒,以應五運。器之陽者已生其陰,資撫其生者也。
腸髒之腦而營乎形,達乎心胸核漠神闕。上走膻中以本其恒,下舍百脈以根其榮。為血脈之源,滋生乎心主而營津液。故心與之裏,曰赤腸。其本膋胝,泌清溜濁,祛毒昇華。衡乎消導,精工之器。故象火,而升降乎雨露,亦核漠(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爕陰陽而衡寒熱。其本曰同人,用曰既濟,鼓吹雲雨,潤乎諸器也。
大腸榮腰脊,走腰眇(月少)而達嗌鼻。得脾之氣而運,營歸肺命門。故淫毒過,則溜膚。上行諸育膜,而運乎津涎,下輸五行之氣,而走乎臟腑髓骨。與肺之合為表裏,溜脂布肪;少脾之資而瘠肥,多水火之克而結瀉。為化育泄濁之府,故走腹腰而始乎手。得脾肺而移虛實,逢七縱而敗腰亦。其本曰萃,用曰臨,故曰百積之海者,以其攝瀉自然之象也。
膀胱營乎肌脈,調和陰陽而緩核膜。上達神府諸臟器,沐乎其德。下合百節諸穀穴,衡乎其運。關乎朓脙六墟漠原,系乎五泉衡其體用。佈施雲雨,逢六淫作霧露。沐浴諸器,致清和而肅靖諸域,為陽表之君。其本曰困,其用解,故為泉溪之溟者,以歸納污濁而不染澡也。
三焦腸之別絡而衡乎臟腑諸氣,以營其勻。其主六墟四膲原膜,容穢汙以衡利諸器。療水火之不持,合陰陽之不睦。故上焦心肺,(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膏肓主之。中焦肝脾腎,育膜胰(人肉土)膻主之。下焦腸膀胱男女,膋胝肒朓脙核膜主之。以衡其生,以致其生也。故三焦者:概而言也,手足少陽毌之。
心包腸之大絡,而司乎心陽之衛。膽胃強,則其拒閉不汙。腸膋弱,則易染風病(病頭水火)。脾虛,其易為濕傷。肝旺,其常為氣動。上畏燥火,下懼清寒。有司心神之衛,實一身薄弱之器而易病者,故以腑名也。其本曰遯,用曰賾,則運以和,不則為害;就王之側,深澻不名耳。
膽宰陽道,通毌乎首支九竅。上達虛極,下疏九地。與胃共主日夜之衛,同營消化給利之權。攝調臟腑之和,引領諸陰以歸經紀。主核漠之運以收支,營陰陽之道而執衡也。其本曰無妄,用曰複、豐、噬嗑、隨、屯,以窮五變。為衛生之本始,葆形之君也。
腦肢竅之主而營乎志知,上支臟腑之運作,下系精氣經脈迴圈。積臟腑之氣而主宰,用眾啟之精以作動。呈四宮九衢之道為心,宗體心鑒之智以存神。為九陽之魁首,乃五志之總樞。其本曰大有,用曰同人,故曰心之宮神之舍也。
女子胞者,玄牝之器也。肝之氣生,心之氣運,腎之氣為,肺之氣資,脾之氣應也。肝心膋朓六陰腸沖任,和則其生,病則其殃。血其主,經其元,眾支而生,一髒獨主,生成人道之宮也。故其本曰豫,用曰複。得一則生,得一則成;得一,生生不息焉。
髓者,生於小腸而腦其營。其生乎血,其柔乎骨。畏寒熱風,懼虛勞之所客;客之風寒熱,則其缺缺而消。缺缺而消,則其自病而後血病。血其病,則諸器弱而不衛,諸感易形,諸病易成,成諸不治。其本曰兌,其用曰臨。故六氣逢七惑之易病,火熱之爍易傷者,因其質之易感也。
血者,生於膋脾。清於腎而解於肝,而營在小腸。其榮乎諸器諸形,納其毒汙以利乎器。運乎氣而健乎其質,功獨善生,能支其用。動乎其源,運專其先也。其畏腥渾,懼風寒濕燥火淫。利則氣利,澀則氣滯。主陰女,逞陽道。故本曰未濟,用曰既濟,德之廣矣。
骨支其形,為幹之主。其榮乎血,其養乎髓。其滋乎津,而其獨幹其行,腎其主也。腸其生,肝其支,心其運也。其畏勞熱諸虛,懼不支以力,六淫七惑,皆可傷矣。其本曰隨,用曰歸妹。和則健,失之則病也。
命門交通,水火互濟。神氣精之始,行之原也。其虛則畏寒熱,志衰而恐懼;其實則燥動不安,夜寐不眠。其位庚癸之中,運其搏而無其器。本腸膋氣(氣火)之倉,故客居兩腎之先。其本曰坎、幹、離、震,其用曰無妄、隨、噬嗑、益、屯、賾、複,同人、革、豐、家人、既濟、賁、明夷。用之常也。
《太乙丁辛》
是以言三焦胃小腸,大腸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所居,為轉化眞氣之器也。移味化氣(氣火),昇華資始者也。
膻中者,腸之舍,清和之腑也。導陽引陰,開通閉,塞之官也。故浮腫膨脹,包腑之氣微也。
經曰:凡十一髒取決於膽者,以其氣之毌乎諸器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閉陰。人迎與寸口,四倍已上為關格之脈。嬴,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氣火)而死矣。
師曰:膽者,中正剛毅之官也,為諸陽道之綱領,故少陽風邪則夜夢頻多而驚,下胛痛不能息。傳之於厥陰,則頸項連肩。盛則頭脹如裂,痛苦不堪。傳之太陰,則氣滿厭食。喘息煩悶,背中寒痛、夜寐不眠。眠則多夣伐鬪,其受制也,則夣故死。傳之少陰,則頭脹心慌,失眠不寐。咽幹口苦,心中恐栗。傳之三陽,則病痼冷;神思恍惚,譫譫而語,甚則陽厥、癇間瘋狂,神智不清。
師言:膽者為身之總樞,正氣(氣火)之主。樞陽機陰,調和臟腑,爕理陰陽,守衛無端。強則身強,弱則身弱。故眠而無養乎陰者,膽受邪也。睡而飄遊乎夢幻而知者,膽淩風也。夜夢驚恐者,膽受邪害也。頭寒耳冷,筋脈徹骨者,膽受寒也,膽之痹則兩陽麻木,胛隙困脹,何謂也?膽為陽心陰關,注道之使君,奉生之主也。
時方簡典,疏散者,助膽理乎正炁,理中者,調乎其陽。其為六淫八風之天敵,故邪先害之也。戒夜食,不息眠,怒火憂思悲哀,驚恐七惑之害,為禍猶烈。故工者之治也,無不扶其正氣(氣火)而疏其所病也。
經其言。膽為入雲之木,肝為芸芸艸木;小腸為太陽之火,心為柴薪之火;胃為鏗殭城池之土,脾為漠漠荒野之土;大腸為諸器用之金,肺為歸藏地中之金;膀胱為溟溟泊海之水,腎為地下源源之水;三焦為雨澤雲化之水,膻中為地中伏匿之火。
故“病者,八風動其陽,六淫之氣攻之”。
即食入於胃,以傷其陽。陽傷,則六欲從之。食入於胃,或動其陰。陰動,則六淫之氣擾之。怒傷於陽,則淩烈之氣攻乎陰。怒傷於陰,則陰殺之氣傷乎陽。情幹於陽,則受幹之氣入乎陰。情鬱乎陰,則鬱結之氣填乎陽。故治者,治其陽則宣而散之,治其陰,則閉而和之,活而消導之是也。
(髟付),露滴微粒,結蟲四萬有三。粒米之塊,藏物六千。妄者以妄,正心以篤。匪悅者,哀其弗止。歎喘者,悲其肺。毋能虛寧,以致明也。
藥之用,邪積以療者。運物之常,制其毒汙泯之,是為之治也。刺之治,百痛以去者,專氣(氣火)能發也。故夫德化者,肝膽能之。而腎亦去之。德者,使其不害也。能者,使其不妄也。去者,能下而不積也。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4_54969/69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