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生大賊。內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憟。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思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於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於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於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骨行)酸。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其背俞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太玄辰乙》
《上經、治要》有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裹。脾為之使,胃之為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柄其竅,竅樞為父。肺元橐龠,其命曰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拳拳其心,勿驕其志。如窂畫地,勿為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郤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踵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大寒勿刺,刺敗骨髓。大霧勿刺,脾傷肉壅。大雨勿刺,濕留邪客。大悲勿刺,髒傷氣客。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亂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今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全其道者倦倦,盲於道者譱譱。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如其複,複如其複,惑亂不已,聖人之道弊也。莫若躬以求索,達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太玄辰丙》
《經》曰:"氣之逆從也。陽從左,陰從右。反之謂逆,逆之為病。陽親上,陰親下。反之曰逆,逆之則病。老從上,少從下。反之謂逆,逆則為敗。陽為於動,陰為於靜。反之謂亂,亂之為消。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為利,歸陰為死。反之,春夏歸陰為死,寒多少逆為痹,痹寒乘陽也。秋冬歸陽為生,歸陰為疚,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厥陰、太陽反乘,其有餘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氣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氣火)。是以肺氣(氣火)虛,便人夣見歸化白物。肺乘肝,夣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夣見兵戰。
腎氣虛,使人夣見舟舩溺人。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氣(氣火)虛,則夣見菌香生艸。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氣火)虛,則夣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氣虛,則夣飲食不足。得其時,築垣蓋屋。此皆五臟氣(氣火)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血,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人色,度氣,度腑,度肌,度骨,度虛實。(原文血髒肉筋俞,氣腑肌骨虛實前無度字)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彰。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併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併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竒帕(恒去下橫)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太玄辰丁》
奇帕(恒去下橫)六十。奇者,四時八風之氣,變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帕(恒去下橫)者,客勝入腑,而邪傳歸膽腦髓脈胞骨六帕(恒去下橫)也。肺邪已,餘客歸大腸。大腸以勝客膽,瞻陽入陰客肝。肝以勝變客胃,胃以入陰客脾。若脾虛邪盛,則以生成歸幷肺。肺受重刑,而邪併髓傳併於血,使血敗而不營也。不然,則勝客不已矣。陰陽皆有六,其所客傳始乎五臟,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橫)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當中也。五歸者,客之所歸之屬也。若中太陰而複歸太陰,所以客血脈之奇帕(恒去下橫)。足少陰之氣絕也,水竭骨枯。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卻。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是也。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淩冽併脈傳腦。重客心,而邪併骨傳髓。重客脾,而邪併肌傳骨。重客腎,而邪併血傳胞。重客陽明,而邪併衛傳膽。此謂五歸矣。故知此,乃足以診矣。
是以《經》言:"切陰不得陽,診消以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惡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故曰:"察機知微,是謂襲常。襲常慧知,聖道傳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氣火)不足,死。脈氣(氣火)有餘,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形,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案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病之能。逆從以得,複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詁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慎(甚見)道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太玄辰戊》
夫陰陽虛實,病有所象。針灸補瀉,損益得當。湯醴方藥,補瀉隨體。尋診行治,因地益彰。悲哀喜怒,樂憂驚傷。雖意入體,時地為殤。燥濕寒暑,名有其客,風動火生,傷客隨候。陰陽男女,老少自異。臨地知時,五行體一。以適道化,知命善生。工之所知,全大德餘。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神之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裏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惱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輿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併於上,陰氣併於下。陽併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併於下,則足寒也,足寒則脹也。大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目沖風,而泣下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太玄辰己》
《上經神氣》曰:目者,九陽之竅也。九陽者,五臟五神,其合三陽。足,手三陽也。五臟五神合三陽者,其所注者,精神氣也。手足三陽所主者,是動及其澤也。是以瞳其外布五環而呈者,五臟之精也,眥(目必)四白瞼(出頁)者,手三陽之所匯也。
是以肺虛客邪幷(風並內)肝,其病目,則眶痛重,綱內如觸。肺實客邪併肝,其病目,則脹痛幹澀,四白如紗,頭弦項強。
肝虛客邪勝幷(風並內)於脾,其病目,則目濛濛然,瞼不欲張。肝實客邪併脾,其病目,則目綱刺痛,爍熱畏風,張目飛黃。
脾虛客邪幷(風並內)腎;其病目,則目濛濛若有水。時滲泣,目疲不張,張則昏昏然若物來。脾實客邪併心,其病目,則(出頁)內生水糜,爍如泣涕。
腎虛客邪幷(風並內)心,其病目,則目赤如火,眥(目必)瞼(出頁)腫如潤玉,腦脹,心慌恐若畏捕。腎實客邪併腎;其病目,則(出頁)掀漏膏,滿溢目不視。身首四肢及腹大腫者,死,不治。
心虛客邪幷(風並內)肺;其病目,頭目痛如劈如裂,時而嘔吐,目如蒙帛。心實疊邪併肺;其病目,赤顲漏睛,似有所見,煩亂如狂,見赤則怒。
上病者,六淫不得下也。其不下也,故為病(病水火),為風,為濕,為火,為鬱結,為寒,為燥也。其陽為邪,其陰為毒。其併也,為病(病水火)風。為病(病水火)濕,為病(病水火)燥,為病(病水火)寒,為病(病水火)熱,為病(病水火)火。
風溫,為風寒,為風熱,為風濕,為風火。
下病者,三毒下結而不得上也。三毒者,風寒濕也。其三毒併,則行於下也。故三毒之病目,其三毒本無併,而併虛實風火燥熱也。
目病也,有病血者;病腦者;病虛實賊邪者;病風血併者。其病目,不可類數舉之也。何謂哉?其病有類,而人無類也。其人有類,而地無類也。其地有類,而人情無類也。其人情有類,則八風不類也。其八風有類,則六淫無類也。其六淫有類,其人生四時之不類也。
故聖人之為道也,不察同,而求其異。不求異,而斟其象。不斟其象,但別其常。去偽存異,執疑辨眞。
《太玄辰庚》
夫春也,其幹甲乙。其色青,其主肝。臸(音治)七十二日,脈之主時也。故其肝積,脈瘀也。其在形主頸項,其上控頭目,其下滯腹股。是以其陽盛,則頭弦目赤。其陰盛,則腹脹穀引弩痛,筋縱股膝內痛。
夏也,其幹丙丁。其色赤,其主心。臸(音治)七十二日,運之主時也。故其心積,血瘀也。其在形主頭與胸,其上矼(音控)腦胸精明,下其滯臍上。是以其陽盛,則頭痛如裂,心火氣急,少腹爍痛。其陰盛,胸中憟憟而悶,腹中寒堅。
秋也,其幹庚辛。其色白,其主肺。臸(音治)七十二日,皮毛之主時也。故其肺積,病皮毛。其衛盛,移之脾,脾發之癳鬁瘡癢。其在形為肩背,其上病胸背手臂,其下病脹滿虛浮。是以其陽盛,焦悶首重。嗌幹口燥,熱不知人。其陰盛,則欬病(病水火)喘哮,氣不得息。陰陽薄盛,則憋氣,面赤浮爪如黿。
冬也,其幹壬癸。其色玄,其主腎。臸(音治)七十二日,是骨之主時也。故其腎積,脙脬浮之結石也。其在形主腰腹,其上走手,其下走足。是以其陽盛,則手足熱而陰癢汗,溺渾濁。其陰盛,則四肢寒厥,腰腹踵跟痛,久立不能。
故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名髒終始。三陽為表,陰為裏。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為經。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縣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也。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是以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耎而動,九竅皆沉。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逰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幷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生死之期,遂合歲首。
是故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裏已盡,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艸幹。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泉。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其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太玄辰辛》
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緔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案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失,謹當則法。
凡未診病者,必問甞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日脫營。甞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幷。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氣火)。精氣(氣火)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併,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竒帕(恒去下橫),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其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氣火)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甞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複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其薄歸陽,膿積寒炅。麤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歧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麤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名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臟菀熟,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輿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竒帕(恒去下橫)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四失者:夫所通書受事,眾且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夫經脈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以明知,工之所以循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矣。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後,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冝,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矣。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工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裏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鳴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晦。
《太玄辰壬》
夫受術傳誦,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則通道理。故言曰: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三焦脾膀胱,腦髓胞脈骨。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謹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冝。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聞之。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若付(髟付)。三髒土木水參居,此童子所知。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氣火)。噦噫滿腹,時驚不時臥者,水併之所發也。其脈浮而弦,切之石堅,曰水氣內併而至髒也。肝弦也,膽浮也。腎石也,膀胱濡中堅,此假像也。併之而類,可以知也。
夫從容之謂也。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髒。今所言皆失,八風菀孰。五臟消爍,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氣火)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欬嗽頃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髒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人有四肢解墯,喘欬血泄者,切脈浮大而緊。良工束手;粗工下砭石,病癒多出血,血止身輕者。此肺乏實邪,內亂者也。雖愈者,出惡血以泄邪也。所能治者,知亦眾多。且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於天。
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旸明也。夫二火不能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併於陽明也。血泄者,脈急窒血無所行也。
若付(髟付)。以為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此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氣火)不為使,眞髒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金匱》曰:“萬物之動,如圜相挫。萬物之表,輿日相移。萬物之用,各盡全匑。萬物之成,若易若存。人無其觀,觀無索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徑。是謂至道矣”。
《上經天意》曰:氣物相引,葆和曰生。生者,雷氣所動也;活者,陽和所搏也。物之用若,似生所主。自日自月,自氣自當。故氣動物生,物動氣動。氣之與物,微靈微玅也
《太玄辰癸》
且夫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哉?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故客於玄府,客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腎俞六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屍兀兀)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也。其穴在督者,為中樞,脊中,命門,腰俞,長強五穴。太陽脈俠脊者,胃,三焦,腎,氣海,大小腸,關元,膀胱,中膂,白環十俞。太陽脈俠脊外者,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邉五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腎為足膝不用。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莵上各二行,行五者,其穴在少陰與沖會者,中注,四滿,氣穴,大橫,橫骨五穴。陽明脈所發者,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五穴。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複溜,陰穀,太溪,照海,信交,築賓,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六十七穴,皆髒之陰絡也,水之所客也。
"春取絡脈’。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夏取其經’。夏者,火始治。心氣(氣火)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秋取經俞,合以虛陽’。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冬取井榮’。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眼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榮,春不鼽衂矣。
"病熱,治以五十九俞’。頭上五行,行有五。在督者,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也。足太陽者,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足少陽者,臨泣,目(穴忽),正營,承靈,腦空也。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裏,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熱也。
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堂。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皆熱之左右也。熱者,傷與寒而傳為熱,是其寒盛則塞,塞則熱甚也。
《太玄辰子》
夫地處溫涼,卑亢各異。類酹強弱,化比食居。變異多方,察觀窈冥。四診益彰,兩審細細。"熱極寒生,寒極熱症’。
是故傷於寒,病熱。熱甚,不死。若重感於寒,必死。故頭項痛,脊殭,病太陽也,以其脈連風府也。其候尺寸皆伏,二日發。
是故身熱,嗌鼻幹,目澀痛。不得臥者,陽明病也。其侯尺與寸俱長,三日發。
是故胸脅痛,遠耳者。少陽病也,以其脈循脅絡耳故也。其候尺寸俱弦浮,四日發。此三經併邪也,未入者,湯以汗,已。
是故腹中溫滿,嗌幹者,太陰病也。以其脈過胃絡於嗌也,其候尺寸俱沉且細,當五日發。
是故口燥渴,舌幹,微聞而恐者,少陰病也。以眞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也。其候尺寸俱沉微濇,六日發。
是故煩滿善怒,筋縱饢縮者,厥陰病也。以其脈循陰器,絡肝走筋故也。其侯尺寸微緩兼緊,七日發。此三經皆併邪也,已入腑者,下而已。
若付(髟付)。重感於寒,一日病太陽。少陰同病,則頭痛煩満口乾渴。二日病陽明。太陰同病,則身炅腹滿不食,譫譫而語。三日病少陽。厥陰同病,則囊縮耳塞,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六經臟腑同病,則榮衛不行,臟腑塞,死矣。病莫可輕,輕則傷形,重則棄命。
人病傷寒,壯且盛者,其邪不傳也。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龤。九日少陽病衰,耳塞微開。十日太陰病衰,腹減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已舌幹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腹下囊縱,大氣皆去,精神複也。雖有盛壯,疾不時治,隱忍痼疾矣。
至若十三日不已,寸尺下陷,大危。若其脈陰陽俱盛,重感者,發為溫瘧。其陽浮滑,其陰濡弱者,感風而為風溫。其陽洪數,其陰實大者,遇溫熱而為溫毒。溫毒者,風溫之毒也。其伏無常,其病莫測也。輕則病(病水火)核癳鬁,伏消疽疸。重則萌、發於臟腑,致其毒積、風寒怒火之傷釉留,雖為不治矣。其溫毒者,客易已難矣。其陽濡弱,其陰弦緊者,遇時氣而為疫矣。
傷於寒者,在其表則其治已。病在表,用辛以汗,入於裏,泄之以味。五味交化,契合則已。粗工珍一方,而欲袪百病。祝由將以常為,而療瘟病時疫。皆歨自量,趰悮人者。孰不誦聖人之學,以致千秋歟。
是以"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陽盛而陰虛,汗之則死。陽虛陰盛,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生’。
是故虛實之辨,謬乎千裏。盛衰之治,生死須斔。陽盛亡於桂枝,陰虛亡遂木豆。當吐反下,眞氣全失。當下反吐,水湧太陰。故不嫻聖人之學,難躋良工之域也。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4_54969/69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