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蘇州應物祠在郡學內,宋初未立學時已建,祈夢頗應。祠聯有:「斯可以從政,何莫學夫詩。」最佳。
韓永椿仙像碑,葆真子筆,已久失。嘉怯鄴年四月,潘觀察文起於街道觀西宅傍啟土得之,復歸韓氏,今藏沙河塘明宗伯世能祠後。
大帝廟在邵廟東,孫吳祖廟,祀大帝,附會張祠山也。明萬曆中,僧浚井得行佛頭,高三尺許,有赤烏年款。癸丑楊應春捐資,以木為身,裝金像供寺內。(錢希言記。)
滄浪亭枰石,宋蘇舜欽所置。老和尚堂在桃花塢西,和尚即明侍御李模,堂甚小,真像猶存。
旌烈坊在葛百戶巷門,徐鯉魚橋北。明末巡撫張國維為陣亡千總周嘉暨妻烈婦王氏奏建,並有專祠,久廢,列祀復舊祠。今坊柱作徐鯉魚橋扶欄。(蔣希賢述。)
土山在北街普福寺後,大阜上有古圓石碣,鎊「晉開山禪師塔」六字,左右銀杏二株,皆十餘抱,晉時舊物。
七井在中張家巷梵授寺前河中,各有巨石掩之,嘉慶十九年涸,見之。
臥龍街關帝像,宋淳熙初就大樹雕成,連根。乾隆三十三年,巡撫彰寶欲改建,因像不可移,乃止。
施相公廟在圓妙觀西弄內,宋咸淳三年建。神姓施,名鍔,宋湖州名諸生,有化蛇異跡。吳民屍祝,有鎮海侯之封,俗以蟠龍饅頭祀焉。(《清嘉錄》。)
古柏山房在宮巷元壇廟內,形如鶴,宋人手植。(又見《圓妙觀志》。)
柏樹弄在北濠西,有古柏枯而不朽,元時物。一在砂皮巷內吳氏宅內,明初人植。冰窨在葑門外竹墩南,有二十四處,按二十四氣。
平權坊在祥符寺巷東口,宋紹定二年立。仁美坊在南顯子巷西口,(今無。)為宋右史上官渙酉立,質皆香楠,能治肝胃氣。火腿浜在望市墩北,二池如肘交,水淺易溺人。
百獅子橋扶闌石,刻百獅子甚工。曾作怪擾境,今鑿傷無完體者。山茶樹頭在東花橋巷東,元人所植。(今在尼庵中。)
亨泉,杉瀆橋南首,石闌八角,四面刻詩,正書曰:「浚井無窮□,良綠屬泗洲。境清因刹□,土厚得泉優。超板幽魂□,刊題施姓昭。共資功德水,法界永周遭。開山唯一□,辟路景陽空。咸淳戊辰,住山明叟立。」按宋時泗洲寺中有四井,元亨利貞,此其一也。
管園在北園崇甫巷東北,(俗稱油車巷。)明管正心所築。又行管家園,在胡廂使巷北,子孫尚居之。兩面戲台在大郎橋堍,或云明蒯侍郎祥所造。
北局高墩,張士誠偽獄址,富仁坊中有進監橋。馬醫科高墩,舊吳縣獄址。穀市橋高墩,古鎮撫司獄址。宋時於土中得鐵佛,今建鐵佛寺。紫石山在北園老君堂後,片石隆起。
寒山在楓橋東民家廒內,一石突出。張林山在甫裏南,東西更有二阜。
陸香山在婁門外。周和山,東一大阜,又東一阜,名長不了山,更有革山。
周和山在汪家橋內,即宋周和太守墓塚。(十八條皆顧瀛秀記。)
一斗山在婁郊澄泗涇內,上有小廟,廟西一步,有古塚,墾土得古石碣,橫鐫「謝文學配沈氏墓」七篆字。
西天王堂土地像,即元總管劉允也。閻俊云:絕肖明太祖。(《譚纂》。)道觀在周通橋北,元寧真道觀址,明初已廢。
百腳街在迎春坊西,石片甃街,終年潮濕,不通溝泄,或云因壓火災。(顧祖鎮記。)
婁門外道觀弄元崇福道院址,今為宋先賢李延平先生侗祠,朱子熹配,久廢。道光十年,紳士韓葑、蔣希賢等重修,請復官祭。
拙政園在北街迎春坊。明嘉靖中,御史王獻臣以道觀廢址,及大宏寺改構,尋為徐鴻臚泰時居之。國初,為陳相國之遴宅。線事,宅盡入官,後改為駐防將軍府。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道署。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聖駕南巡,從齊門而幸焉。(《吳門補乘》。)先為吳三桂婿王永寧宅,後散作民居,西為嚴總戌宏偉及顧壁鬥、程某三宅,東為蔣郎中棨復園,西為葉太史上寬書園,後歸沈觀察元振宅,更為汪常博美基居之。今東屬潘部郎師益及於比部告瑞棠書屋,西屬程、汪、趙等姓宅,園屬查部郎世倓,尋為吳協揆敬及子觀察晉德所居,中有連理山茶甚占。東接歸田園,明司寇王心一所建,多美石,有綴雲峰、五老峰尤峻。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虎至蘭雪堂,至今子孫猶居之,今大宏寺非故址矣。
半塘龍壽庵藏元僧善繼血書《華嚴經》全函。蟶獨生匠門章家橋下。
職監周淦暨配許、江二宜人墓,在黃土橋。淦孝友敦行,工詩文,善書畫。乾隆乙巳,曾赴千叟宴,賜靈壽杖及上方珍品。
姚家角在元和倉東,四繞皆水,形如荷葉。惟西一橋通路,相傳此處不起樓閣,恐沉陷之虞。對岸城根,有宋時龔氏祖墓,老樹參差,子孫尚依墓下。
明忠臣、都督、同知、崇祀吳郡名賢柯徐樞墓,在橫山分金塢。
百口橋在蘋陽橋東側,古石具存,劉宋顧訓之故宅。明全州巡撫馬光墓在萬祿山,並有祠,久廢,列祀復舊祠。光曾建純陽閣於姑蘇台左。(隸吳邑五都五圖木字圩。)
葑門外繞溪港,月夜光彩相接,望如塔燈。龍腦薄荷,生郡學內龍門傍,幹虯屈如龍。(董國華記。)綠毛龜出青黛河。青鯽魚出陽城河。
無尾螺螄山穹窿塢許庵門口小潭十及法螺池內。
紅蝦出東寺前河內,宋林酒仙遺跡。北園老君堂西浜,亦生紅蝦,明劉垢仙遺跡。竹節蝦出蠡口。(褚逢椿記。)
光福名龜山,漢顧融隱此,名顧氏家山。至十四世孫陳黃門野王,舍宅為寺。誌中誤載梁九真太守顧某捨宅云。唐末寺僧建黃門祠,傍列公子五公像,後並祔唐顧琮、顧在鎔等,久廢,移祀文敬公祠。
光福大殿正梁折而不傾,名斷梁殿,今僅存其址。光福寺前橋扶欄有石琢鑿甚工,宋時舊物。
光福寺前二石憧,皆鎊尊勝陀維尼咒。左唐大中五年五月立,姓名殘闕。右大中六年十二月立。
唐顧在鎔詩碑在光福寺。碑文漫漶,趙孟頫重臨,字句交輝,為光福二絕。(五條皆顧公燮記。)
墨沼在光福山側,陳顧野王學書於此,池水猶黑。(《都穆記》。)唐中書顧在鎔墓在光福寺中。(華鑰《吳中勝記》。)
銅像觀音在光福寺中,宋康定元年六月,誌理村民張惠墾上得之,時亢早,士民迎入城,禱雨立應。明正統中大旱,知府況鍾迎入城,禱之即雨。殿久廢。國朝道光十二年大旱,大府迎供天宮寺,十三年久雨,又迎供開元寺禱之,皆驗。巡撫林則徐,布政使梁章钜、陳鑾,按察使額騰伊重建,紳士顧沅主其事。沅更捐資贖歸山傍隙地,重建黃門祠,復墨池舊跡,移建吟香閣。勷其成者,顧氏後裔兆熊、誌祖、元愷、祿、榮照、塋祖、震濤等,李宗沆捐田。虎山嶽廟,宋建中靖國元年,裏士黃正彥、顧鳳建,明萬曆四年毀。國朝康熙十年,紳士彭瓏、申隧、顧起鴻、黃修、顧贄等募建。
虎山橋跨虎山、龜山之觜,截崦水之急,不能下椿。唐末有人云,得鐵帽者能建。至宋嘉泰初,將議建時,俄見一人,覆鍋於首,眾悟而求之。其人乞棗數斤罄食,棄核於水,令下椿於核上乃成,橋名底定。元泰定三年改三欲。(顧全記。)
董家船舫在光福北河亭橋。明尚書董份葬親築墓,自虎山橋大崦水道至此。
清奇古怪四大古柏在元墓漢司徒馮異廟,晉時物。一株直挺而青蔥;一株幹木皆作螺旋;一株皮禿,中裂分兩株而競茂;一株中折墜地,復挺而榮。另有小柏,枝分濃淡,他處所無。
鄧將軍廟有三:一在光福南街,門有古柏,一在誌理村,一在顧巷。相傳漢太尉鄧禹兄弟三人,曾各居一村。(《百城煙水》。)又元墓各村有二十八處土穀神廟,祀漢雲台二十八將,皆宋時建。(惟南街廟,明正統三年,顧進、顧昌重建。)
懷雲閣在光福山後,明末顧頊建,門人莫怡書,又有聯曰:「十里梅花表介節,一湖明月監清心。」門人彭瓏書。
明鄉賢劉鉉宅在穿心街。子瀚,孫棨、果,曾孫炯、畿、鳳,五世孫倬,六世孫係曙並進士,科第之多,甲於吳中。自飲馬橋北,棹楔累累,其柱石尚存。
奉慈庵在元墓山下,宋靖國元年,僧明昕建。元初,分中南北三院,尋廢。明萬曆間,僧曉堂、竺峰、別隅再建。有牛欄泉、淩碧松,又廢。崇禎四年,紳士顧錫疇、大任、我肇、孟兆和、徐邵、莫怡重建,後皆圮,僅存孤樓,供石觀音像。更為謝姓墳,庵今亦廢。
小虎邱在奉慈村外,疊石栽松,頗有幽致,明諸生莫怡建,結詩社於此,並營墓於內。傍有眠鶴樓,已圮。道光十二年,裔孫頤欲建不果。繪圖徵題,顧承、蔣賡塤、顧震濤各有記。
明貢生配祀仁孝錄功祠顧全暨配周氏墓在奉慈村。(隸吳邑十九都下六圓臨深字圩。)子大仁、大有、大德、媳徐氏、邵氏、孫氏拊昭穆。季子,殉節知事、崇祀吳郡名賢祠大任暨配吳氏,六世係廷煊暨配陳氏、陳氏、吳氏,七世孫培本配袁氏、副王氏,培業配趙氏、副吳氏、張氏、周氏,培德配趙氏,憲旌孝子培源配陳氏、徐氏皆祔。長孫,殉節主事珍,另葬小山。元係,諸生起鴻暨配毛氏,另葬馬駕山磵上。(隸二十圖豈敢字圩。)子憲旌孝行鼎榮配婦繆氏拊。
蔣氏三賢祠在史家巷。祀明鄉賢育馨、燦、若來。知縣揆祔。東偏贈侍御含光祠。種痘仙師廟在石磬巷內。宋峨眉山人,像如純陽祖師。
孝廉船在顧亭橋東張履素無生慶孫設教處,名匠門書屋。後為祠,祀先生,配以過於飛、吳廷楨、顧紹敏、張孟球、徐崧、顧起鴻、張大純、張大緒、張大受、張士琦,久廢,列祀復舊祠。(顧公燮記。)
顧亭橋在獅子口,宋顧亭居此。亭至孝,其母磨豆為業,有宿孽,當天譴。林酒仙憐而救免,後皈佛,罄其資,獨建此橋。(褚人獲記。)趙公義渡在南濠中,乾隆二十一年知府趙酉設立,徽商公捐。
花缸祖師廟在關山染坊同業公所。九日,有登高賽祀之會。
搖鼓墳在瓜涇陳王墓浜。明末上元教諭顧頊暨配申氏、副室戴節婦所葬,子諸生嗣芳,配毛氏,嗣鏗,配宋氏祔昭穆。頊孝友敦行,明亡,廬墓哀毀卒。(隸元邑些二十一都十二圖績字圩,順入中廿都三十七圖內辦糧。)六世孫、憲獎義行錦章暨配胡氏墓,在平門塘沈師涇浜。(隸長邑十五都中六圖荷字圩。)弟封員錦雲,配周氏,子侄咸祔。
蠖村在靈岩山,西即硯石山,又名行城山。(《吳越春秋》。)有石城,(《越絕書》。)漢高獲寓居,卒於此。(章懷太子注。)石城人思之,共為立柯。(《後漢書》。)本名獲村,後訛為蠖,挖行琢硯,文有金星,不減歙端,有青黃二種。
辟疆園,晉顧辟疆所築,為郡中第一,誌載失考,實在西美巷中,郡署東偏。曾為五顯廟,繼為府廄,後半為人覺寺。明況鍾有辟疆館記碑,今即其地建況公祠。
任晦園,唐涇尉任晦所建,或云即辟疆園,實在潘儒巷,今任敬子祠東,宋為任氏園,因建祠。元為潘元紹別宅,明屬徐姓、毛姓,後廢為民居。(任兆麟記。)
桂花廳在周通橋南,亦任晦園址。明徐某愛木樨,多種桂樹,牆甓枅柱,荊┨木樨。宅屢易主,程觀察腹桂、陳刺史晉戴、太史葆瑩皆居之。
光福西北數生有避村,最僻。進村三里,有拈花寺,後有大石長丈許,闊則過半,厚約三尺。上刻「朱買臣讀書台」,明鬱祿題字。(朱象賢記。)
穹窿山塢茅蓬後,有巨石丈餘,上刻「漢會稽太守朱翁子讀書台」,明部穆題字。
鶴舞橋,係吳時二鶴集舞於此,飛至楓橋東,化為鳳凰,因名其橋。(《謝氏詩源》。)
斑竹廳在臨頓橋東,稱駙馬府。中有瀟碧堂、娘娘廳,吳三桂婿王永寧所建。康熙二十一年籍沒,後拆改尹山崇福寺,惟斑竹廳猶在。
御道自葑門十泉街至潭西,百餘里,乾隆十四年,刑部郎中蔣楫獨力捐瓷。(《學圃日記》。)
無梁殿在開元寺內,疊甓成閣,不用寸木。明萬曆四十六年建,以藏經函。
胥門城樓有伍子胥像,立於石上。明正統時,知府況鍾修城,因其不敬,改坐像。撤石見古銘十字曰:「若要子胥坐,須待二兄來。二兄,況字也。(《況太守集》。)
上方山五通神座下石碣八大字曰:「肉山酒海,遇湯而敗。」明初張三丰書。至康熙二十四年,巡撫湯斌毀時始見。(《居易集》。)晉虎頭將軍顧愷之墓,在葑門杏山上。(杏疑作尹。)
明殉節諸生、崇祀名賢祠毛爾張暨配忠烈婦申氏墓,在紫石山,同時殉節次子兩照、家人李升祔。
元申敏三暨配郭一娘墓在吳山湯家浜,至七世孫、明贈大學士周皆祔。塚前突出三石為三台石,應文定公之兆。
華祖廟在澹台湖西南,祀漢神醫元化先生陀,以仙方濟世。一在白蓮橋浜,一在北園老君堂,一在回真觀,一在大關帝廟後,一在虎邱同善堂,一在白鶴觀,皆靈應著。
明工部員外郎欽泰墓在紫石山雲莊庵左。
明雲南參政顧豫暨配李夫人墓在西園後塔水橋。(隸元邑九都五圖來往字圩。)左有支祠,右有義塚,墓前石馬,曾踐食鄰田,已隕其目。十世孫(震濤)並配陳氏營生廣於下,自為誌。
自齊門至常熟南門,凡橋梁皆明邵武知府嚴激修建。(《柳南隨筆》。)
西竺寺橋即馬禪寺橋,下有十二石柱,皆攜如來聖號,正書,宋寶元元年立。
明可竹先生蔣杲墓在壩基橋東睦字圩,正德十六年葬。子京義、士修,孫一中、二南、四維祔。子孫衍盛,演劇祭埽。
明昌平巡撫何謙墓在壩基橋內,子諸生事祔。(因無後,婁關顧氏供稅祭。)
花橋,每日黎明花緞織工群集於此。素緞織工聚白蜆橋。紗緞織工聚廣化寺橋。錦緞織工聚金獅子橋。名曰立橋,以便延喚,謂之叫找。
道士晨聚富仁坊巷口,和尚晨聚雙塔寺前,謂之奔副音(亦作赴應。)
明初賜鐵券老人張貢英墓在胥台鄉。貢英,太祖舊鄰,最篤。及即位,屢召固辭,賜第吳中草橋北,後改為鄉賢文奇祠。並祀貢英及昶、準、汴、滂、衝、鳳翼、獻翼、燕翼、文熙、長瀾等,久廢,列祀復舊祠。文奇墓在貞山鱔塢內。(顧公燮記。)
明殉節諸生張文熙墓在塘灣紫泉廟東,子長瀾祔。另有家祠,屬鄰道林庵僧世守之。奎星閣在溫家岸魁星橋。明萬曆初建,國朝乾隆四年重建。鄉賢吏部顧予咸墓,在潭東騎龍山賀字圩。(韓誌。)
白繕出陽山隊中,潔白光美。張香橋昔有女子姓張名香,拒倭寇殉義於此。健步橋在張香橋南側,橋石河形尚存。三茅掌案廟在普濟橋南岸,神姓徐名永年,為篙師崇奉香火。
史家巷明鄉賢史監宅,有繡衣坊,今猶在雅園門口。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4_54990/69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