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与法兰西缔结和约
代位贵族认为这次政变足以让理查二世永远依附他们了。其实,他们的眼睛被假象蒙蔽了。理查二世既非懦夫,也非蠢材,整个余生他一直在谋划如何报复那些杀害自己朋友并深深羞辱过自己的人。1388年发生的事情让理查二世摸清了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一派的实力。理查二世决心花数年的时间为下次反击作充分的准备:他要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代位贵族把控的政府仅仅持续了一年。事实证明新一届政府不如上一届政府出色,因为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只是阴谋家,不是政治家。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实施的政策很不稳定:他一贯主张与法兰西决战,但现在竟然决定与年轻的法王查理六世休战。法兰西当前的情况与英格兰的情况很像,查理六世被几位手握实权的王叔架空了,正如理查二世当时被自己的两位王叔架空一样。因此,查理六世欣然接受了这盼望已久的休战提议。
1389年5月,理查二世觉得是时候将治理王国的权力从代位贵族手中夺过来了。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理查二世突然向王叔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问起了自己的年龄,这一提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回答道:“二十三岁。”理查二世接着说,既然自己已经成年,他就应该亲政,并且要选择自己的政府大臣。他正式感谢了代位贵族过去为英格兰所做的贡献,但同时表明新的政府不再需要他们了。如果理查二世现在就召回他流亡在外的朋友,并公开报复仇人,那么英格兰肯定会爆发内战。于是,理查二世采取了比较谨慎的做法:任命祖父曾经的顾问做内阁大臣。与1371年一样,温彻斯特主教怀克姆的威廉主教再度出任总理大臣,埃克塞特主教布兰廷汉姆的托马斯出任财政大臣。虽然代位贵族未被赶出顾问团,但已经无法再控制英格兰政府了。因为理查二世并未采取过激的措施,所以对他不满的贵族没有机会向他发难或趁机发动叛乱。
接下来的八年是理查二世统治以来英格兰最繁荣的时期。他治国有方,赢得了各方赞誉。与法兰西缔结长期和平协定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得意之作。英法两国将在未来三十年保持和平,加来和波尔多及巴约纳周围的领土仍归英格兰所有,但其他领土重新回到了法兰西的怀抱。为了确保和平协定实行下去,理查二世还娶了法王查理六世八岁的女儿伊莎贝拉。理查二世的妻子波希米亚的安妮刚刚薨逝,所以他是可以再婚的。不过,理查二世选择一位年纪这么小的新娘是不明智的,因为他和波希米亚的安妮没有子嗣,而他需要有后代来继承王位的。只要理查二世没有子嗣,他的叔叔和堂弟就会对王位虎视眈眈。作为权宜之计,理查二世指定爱德华三世次子克拉伦斯的莱昂内尔的外孙马奇伯爵罗杰·德·莫蒂默为王位继承人[1]。这一决定让冈特的约翰及其儿子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极其不满。他们认为,英格兰王位不应该由外戚的后代继承。
伊莎贝拉
波希米亚的安妮薨逝
理查二世统治中期,倡导宗教改革的威克里夫派————现在被称为“罗拉德派”————逐渐崛起。农民起义运动曾短暂地阻碍了罗拉德派崛起的势头。尽管神职人员一再向他施压,要求管束罗拉德派,但理查二世本人既不想和罗拉德派站在一起,也不想采取任何措施打击罗拉德派。王后波希米亚的安妮曾一贯支持威克里夫派的事业。她的波希米亚仆人和随从还把约翰·威克里夫的宗教思想传回了他们的祖国。这些思想注定会影响波希米亚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2]。以索尔兹伯里伯爵约翰·蒙塔古为代表的一些贵族与众多富裕的国民都公开支持约翰·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运动。教皇胡作非为的情况日益严重,宗教改革正好顺应民意。“宗教大分裂”的大幕已经拉开。万恶的教皇不只阿维尼翁有,罗马也有一位。两位教皇彼此对立、互相攻讦,正在将欧洲国家拖入一场全面的宗教战争之中。现在,约翰·威克里夫的教义兼具政治目的和宗教目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四处宣讲自己的教义。他反对召唤圣灵和崇拜圣骨圣像,质疑朝圣的精神作用及圣餐仪式的真正意义。约翰·威克里夫坚持认为,神职人员拥有的财富过多,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一些议会议员受他思想的影响,一再提议出台相关法规,没收修道院土地和教会捐赠物,从而补充国库。理查二世虽然并未支持这些提议,但保护罗拉德派议员免遭主教的迫害。1384年,在完成《圣经》英译的伟大使命后,约翰·威克里夫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而其后世追随者注定要面对更加复杂动荡的时代。
约翰·胡斯
理查二世在位期间还做了另外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强化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英格兰历任国王都忽视了这一问题。自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苏格兰人屡次入侵英格兰以来,英格兰对爱尔兰的影响力就在不断下降,许多爱尔兰人甚至加入了反英格兰的队伍。虽然苏格兰人最终被赶出了英格兰,但创伤一直未能愈合,英格兰国王权力萎缩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许多北方部落首领不再效忠英格兰国王。更糟糕的是,许多盎格鲁-诺曼定居者与反叛者关系密切。他们甚至取了具有凯尔特人特色的名字,“变得比爱尔兰人更像爱尔兰人了”。如果新旧居民融合是为了和平统一,那么无论对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就都是好事。然而,融合的结果其实是内战不断,中央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就连英格兰殖民者密集定居的佩尔地区————都柏林附近————也陷入了混乱。1366年,爱德华三世颁布了《基尔肯尼法令》,禁止盎格鲁-爱尔兰人与凯尔特人通婚,不准他们学习凯尔特人的习俗。不过,《基尔肯尼法令》违背了潮流,不仅不会有好结果,而且可能会增加双方的敌对情绪,不利于王权的巩固与恢复。
1394年,理查二世亲自前往爱尔兰,解决爱尔兰归属权问题,成了自失地王约翰起第一位进入爱尔兰的英格兰国王。他的到来收效显著:当地许多首领承诺会效忠他,佩尔地区的贵族表现得更加顺从。理查二世在都柏林召开爱尔兰议会,宣布其指定的继承人马奇伯爵罗杰·德·莫蒂默为爱尔兰总督后,便返回了英格兰。
1396年,理查二世觉得自己的王位已经坐稳,也知道自己深受大多数臣民喜爱和信任。他认为,1388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上演了,少数几个实力派贵族无法与他抗衡。因此,他觉得是时候报复宿敌“代位贵族”了。他故意表现出与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和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关系非同寻常,其目的是从内部分裂敌人。在1388年叛乱事件中,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和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罪不重,理查二世真正想报复的是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和沃里克伯爵托马斯·德·比彻姆。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也确实给侄子理查二世留下了不少可抓的把柄。他曾暗中破坏英格兰与法兰西缔结和约的计划,嘲笑理查二世的婚姻选择,拒绝出任爱尔兰总督,鼓动议会中的同党给理查二世及其大臣找麻烦等等。甚至有传言说,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在密谋策划一场新的叛乱,想再次夺取最高权力。
第27章
理查二世的独裁统治
1397年,理查二世突然向敌人下手了。沃里克伯爵托马斯·德·比彻姆在出席宴会时被捕,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则被理查二世亲自抓获。理查二世策马闯入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在埃塞克斯郡的普拉希府邸,亲手将他抓了起来,并对他说“九年前他是怎样惩罚西蒙·伯里爵士的,现在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主动投降,愿意接受法庭的审判。理查二世随即召开议会,宣布审判这三名叛国分子。理查二世套用了这些叛国分子1388年对待自己亲信大臣的方法,让支持自己的贵族对他们提出控诉。新一届代位贵族成员包括:理查二世同母异父的兄长肯特伯爵托马斯·霍兰德和亨廷顿伯爵约翰·霍兰德、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约克公爵埃德蒙·兰利、鲁特兰伯爵埃德蒙及萨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尔的亲戚威廉·斯克鲁普。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和沃里克伯爵托马斯·德·比彻姆接受了贵族议院的当庭审判。新账旧账一起算,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被判斩首,沃里克伯爵托马斯·德·比彻姆被判终身监禁,监禁地是马恩岛。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没有出庭受审。议会收到了他已死于加来监狱的通知,显然,是理查二世下令将他秘密处死的。理查二世不想放过他,但又不愿公开处决他,因为他是自己的王叔。
无情议会的代位贵族们终因其恶行得到了报应。不过,理查二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朋友萨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尔和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了,流亡期间他们都客死他乡了。在剩下的三年统治时间里,理查二世再也没有像萨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尔和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这样的得力助手了,所有的大政要事都由他亲理,不太重要的事情他才会交给自己信得过的几位大臣去办理。他主要的理政大臣有威尔茨伯爵威廉·斯克鲁普和下议院议长布希。
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被秘密处死
理查二世在自己的统治后期表现出了明显的反宪政倾向。于是,1389年至1396年他逐渐失去了因善政而获得的民心。虽然他还称不上过度专制,但人们还是担心他有朝一日会变得独裁。他向富人强行征收王税或强行借款,把他们变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命令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在空白的契据上签字。只要他们惹他不开心,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他们的罪。与英格兰历任国王不同,理查二世身边时刻都有一支弓箭手护卫队。但最让臣民警觉的一件事是,1398年他组织议会进行了一项改革,让议会将权力下放给一个由十位贵族议员、两位主教议员和六位平民议员组成的常委会。常委会有权直接通过法规或税收提案,等同于整个议会的投票表决权。显然,常委会这一机构更容易受到理查二世控制。即便上议院和下议院不能满足他的某些要求,他也可以通过操纵常委会而如愿以偿。这一切都是对宪政制度的威胁,但无人指控理查二世这样治国存在什么大的问题。理查二世希望得到平民的支持,所以不会压迫他们。不过,他成了大部分贵族的敌人,因不支持教会打击罗拉德派而成了教会的敌人。虽然臣民们还未疏远他,但他近来一系列专制行为使他们开始感到不安。
真正导致理查二世倒台的是个人报复行为。两位未被审判的代位贵族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和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互相揭发对方为叛国者。理查二世同意他们决斗。然而,他们来到考文垂准备决斗时,理查二世突然宣布决斗不必进行了,他们都要被逐出英格兰了: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一生不得回国,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十年内不得回国。这一判决一定会冤枉其中一位。不过,理查二世只想就1388年事件继续进行报复。1398年,他终于惩罚了杀害西蒙·伯里和罗伯特·特雷西利安的所有凶手。
一年后,冈特的约翰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公爵头衔及所有土地本应由遭流放的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继承,但理查二世既不同意他继承,也不允许他获得土地收益,而是将一切据为己有。由于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并未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也未被查出其他任何不当的行为,理查二世这样做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于是,流亡的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就成了理查二世公开的敌人,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报复理查二世。
1399年,机会来了。爱尔兰总督马奇伯爵罗杰·德·莫蒂默在一次冲突中被爱尔兰叛军杀害了,理查二世匆忙赶往爱尔兰平定叛乱。当理查二世正在威克洛山区与叛军周旋时,一条令他吃惊的消息传来了: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在约克郡的拉文斯普尔登陆了,与他同来的还有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3]和另外几名流亡的贵族。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声称,他只想要回自己的公爵身份,绝无叛逆之心。1399年7月,冈特的约翰的数千名旧部和许多北方贵族纷纷聚集到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麾下。趁理查二世不在国内,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首先杀向了约克郡。约克公爵埃德蒙是理查二世唯一健在的叔叔,为人单纯,没有太大抱负和志向。虽然他组织了一支防御部队,但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发誓道,他并无叛逆之心,只想赶走理查二世身边的奸臣,从而让议会重获自由。愚蠢的约克公爵埃德蒙竟然信以为真,于是解散了防御部队。
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
因此,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没有遇到任何阻挠就回到了英格兰。这时,理查二世因持续受东风的影响,无法渡过爱尔兰海峡,只能待在都柏林。不久,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野心就暴露了。他未通过任何合法程序便抓捕并处决了理查二世的主要大臣威廉·斯克鲁普、布希和格林。这一暴行让理查二世的支持者拿起了武器,索尔兹伯里伯爵托马斯·蒙塔古在威尔士集结了一支部队,只等理查二世回到英格兰后与他会合。然而,不幸的是,暴风雨将理查二世困在了爱尔兰。当理查二世终于到达米尔福德港时,绝望的索尔兹伯里伯爵托马斯·蒙塔古已经于两天前解散了部队。
理查二世以为支持者们会率大军来迎接自己,所以几乎就是单枪匹马回来的。他刚一上岸就被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大军包围了,大军的统帅是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向理查二世谎称,这次行动的目的不是夺取他的王位,他只需跟自己走一趟就行。放弃抵抗的理查二世被押往伦敦。在临时召集起来的议会上,他受到了指控。将堂兄控制起来的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的目的显然不是改组内阁,而是要夺取王位。议会指控理查二世违背了加冕誓言,执政不公,理应被废。在罗列出的三十三项罪状中,言过其实的居多,凭空捏造的也不少。精神已经崩溃的理查二世没有申辩,同意退位。德比伯爵博林布鲁克的亨利趁机坐上了国王宝座。理查二世随后被关入了庞蒂弗雷特城堡,1400年死于城堡之中。
理查二世向亨利·珀西交出王冠
注解:
[1] 见附录。
[2] 约翰·胡斯(john hs,1372——1415),波希米亚宗教改革家,因公然抨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腐败现象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3] 托马斯·阿伦德尔(thoas arundel,1353——1414),第十代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之子,曾任伊利主教(1374——1388)、约克大主教(1388——1396)和坎特伯雷大主教(1397——1398,1399——1414)。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5_55024/70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