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小史》。听讲的有两位印度人,他们听我讲“慧能死于西历713年,……道一死于788年,……百丈怀海死于814年,……丹霞天然死于824年,……”觉得十分奇怪。他们后来到我家里闲谈,说起此事,认为中国民族特别富于历史观念的表现。他们说:“怎么连佛教和尚的生死年代都记的这样清楚详细!”
关于禅学在古代的传授,史料很残缺;我们没有法子,只能在中国旧译的禅法书及其序跋里面钩出一点比较可信的材料,使人知道古代佛教徒的传说里的禅法传授史是个什么样子。
古代翻译的禅法诸书,举其重要的,约有下列各种:
【1】《道地经》一卷【缩刷《藏经》暑六】
“天竺须赖孥国三藏僧伽罗叉,汉言众护,造。”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约西历148——170】译。凡七章。
【2】《大安般守意经》一卷【宿五】
安世高译。旧录作一卷。今缩《藏》所收乃是康僧会与陈慧注本,注文与经文混合,故分二卷。
【3】《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宿八】
【4】《禅行法想经》一卷【宿八】
以上均安世高译。安世高还有《大小十二门经》各一卷,也是禅书,今不存。
【5】《小道地经》一卷【暑六】
后汉支曜【约185年】译。
【6】《禅要经》一卷【暑六】
在后汉录,译人不详。
【7】《修行道地经》七卷【暑六】
众护【僧伽罗叉】造,西晋三藏竺法护译。跋作六卷二十七品,今本有七卷三十章,而且只有二十九章。南条文雄说,末三品依《法华经》。大概此三品是后来加入的。序题“《瑜迦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跋言太康五年【284】二月二十三日译成。
【8】《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暑六】
僧伽罗刹造。姚秦鸠摩罗什【402——412】译。
【9】《禅法要解经》二卷【暑六】
【10】《思惟略要法》一卷【暑六】
【11】《菩萨诃色欲法》一卷【暑六】
以上都是鸠摩罗什译的。
【12】《禅秘要法经》,三卷【宿五】
鸠摩罗什译。首行有“后秦弘始年……译”字样。。
此书乃众家所造。《高僧传》七,《僧敏传》云:“《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僧格序文中说的更详细:
……寻蒙【鸠摩罗什法师】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是“胁比丘”之误】,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氵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序文见僧祐《出三藏记》九】
【13】《修行方便禅经》四卷【即所谓《达磨多罗禅经》】【藏八】
达摩多罗与佛大先造。东晋佛陀跋陀罗在庐山【约410年】译,慧远作序。序尾有一行云:“《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14】《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暑六】
“佛陀蜜多撰,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424——440年】译。”
【15】《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宿五】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跋言孝建二年【455】译成。
以上译出的禅法书,是依时代的先后排列的。我们可以作一表如下:
第二世纪的晚年
安世高译《道地经》、《大安般经》等。
第三世纪的晚年
284年,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的全文。
第五世纪的初期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各种禅经。【约在404年】
佛驮跋陀罗在庐山译《达摩多罗禅经》。【约在410年】
昙摩蜜多在建业译《五门禅经》。【约在450年】
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禅法逐渐输入中国的历史。安世高等译的书,都很简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经》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经》有道安的注及陈慧等的注本。法护译的是僧伽罗叉的全文,但其书远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乱,似乎不很流通。故五世纪初年慧远作《禅经》序云: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即鸠摩罗什,kuarajiva】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箦。……
故其时僧叡序罗什所出《禅经》云:
此士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
以此推知禅法之推行是5世纪以后的事。5世纪初期,北有罗什,南有慧远,其所出诸书又都是提要钩元的书,故印度的禅法遂稍稍流行于中国。
据近代学者的考证,释迦牟尼大概生于纪元前6世纪【约560年】,死于前5世纪【约480年】。故鸠摩罗什时代上距释迦不过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远”。这八九百年中的传说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总稍胜于后世的种种传法说。故我们研究印度禅学的传授,应该先研究这些较古的史料。
佛教禅法的来源很古,《奥义书》【upanishads】中已有禅定之法,其名为“瑜伽”【yoga】【看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39——52页】;此种书在佛教产生时已成为很有势力的经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响。数论一派【sankhya,印度六家哲学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后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故其学派即称瑜伽【看忽滑谷快天同书上,66——84页】。
佛教之禅法也名为“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故法护译的僧伽罗叉的《修行道地经》序题:
《瑜伽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
故庐山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序末说: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僧祐记录此经,也说:
《禅经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一名《不净观经》,凡有十七品。
可见僧伽罗叉的书,和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合作的书,都叫做《瑜伽遮罗布迷》【yogā chārabhui】都可译作《瑜伽师地论》。【《高僧传》二,《佛陀跋陀罗传》,他译有《修行方便论》,本不称“经”也】。
南条文雄的“明藏目录”于《道地经》下注原名为argabhui,又于《修行道地经》下注原名为karyaārgabhoi,又于《达摩多罗禅经》下注原名为dharatara dhyana——sutā,这都是出于臆测的,全没有根据。
这个书名关系不小。我们因此可以知道这时期的禅法上承《奥义书》,中间与外学胜论派及瑜伽派相关,下接唯识宗的瑜伽师地。
汉晋时代译的许多禅法书之中,从不提及无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无著弟兄的时代很晚,其年代约在第4或第5世纪。péri说他们的年代在280至360年之间,似乎还过早【参考eliot,hduis and bnddnis,vo1.2.p.65】。他们不过是“瑜伽遮罗”的后起之秀。试取无著的《瑜伽师地论》【玄奖译本】与法护、罗什、佛陀跋陀罗诸人译的各种《瑜伽师地论》相比较,便可知道他们的内容大致相同,演变的线索也很明显。不过无著所造更多烦琐的分析,遂成为唯识的烦琐哲学。更进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
在中国方面,赖有中国古代思想的抵抗力,这种烦琐的分析同中国人的头脑不能相容。中国的文字也不配玩这种分析牛毛的把戏,故5世纪以下的禅学趋势便是越变越简单,直到呵佛骂祖而后止!中间虽有玄奘、窥基的大卖气力,而中国思想终走不上唯识的烦琐哲学上去;虽有不空、金刚智同许多帝后的提倡,而中国居然不曾堕落成为真言宗与喇嘛教的国家。
这两种趋势可以表示如下:
佛教的禅法 变烦琐的趋势——唯识——密宗
古印度的瑜珈
胜论——瑜珈派 变简易的趋势——中国的禅宗
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我们现在要研究古禅学的传授略史。庐山译出的《禅经》有小序云: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婆崛,尊者波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是所闻而说是义。
此是佛大先的口气,故有达摩多罗而无佛大先自己。我们应该先考定佛大先的年代。
佛大先即佛陀斯那【buddhasena】。《禅要秘密治病经》有后记云: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亿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455】九月八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左三点水右睿)为檀越。【《出三藏记》九】
据《开元释教录》四:
安阳侯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从弟,……少时尝度流沙,到于填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安阳从之谘问道义。……以茂虔【即牧犍】承和年中译《禅法要解》一部。
《高僧传》二,《昙无识谶传》后附《安阳侯传》,也说他从于阗高昌东归,回到河西,即译出《禅要》。又说:
又伪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初出《弥勒》、《观世音》二观经。……后竹园寺慧(左三点水右睿)尼复请出《禅经》。安阳既通习积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沮渠王国被灭时在承和七年,当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其译《禅经》,在宋孝建二年【455】。《开元录》记载有误。也许他在河西,曾译初本;后在南方受请,又重译一本,故十七日而译成。沮渠蒙逊开国在401年;《僧传》说安阳侯少时在于阗见着佛大先,大概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
此说颇多旁证。《高僧传》三,《智严传》中说:
智严……周流西国,进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
智严与佛陀跋陀罗同回中国,《僧传》二说:
佛驮跋陀……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智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他们到长安时,鸠摩罗什已在长安,当5世纪的初年。这都可证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他的及门弟子到中国的有三人:
佛陀跋陀罗【死于429年,年71】
佛大先 智严
沮渠京声【死在455年以后】
其次,我们要考定佛大先以上的几个人的年代。慧观序《修行地不净观经》云: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教首。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依上文当作昙摩多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震旦】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出三藏记》九】
慧观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又与佛陀跋陀罗同在建业道场寺,死于宋元嘉中。他的史事知识大概是从这两个大师得来的,故有可信的价值。他说的罽宾一派的世系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故更可信。罽宾的三世教首是:
富若密罗————富若罗————佛大先【佛陀斯那】
又有从天竺来的一支:
昙摩多罗【即达摩多罗】————婆陀罗————佛大先
考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二有萨婆多部的世系表两种。一种是僧祐所辑,一种是“长安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跎罗师宗相承”世系,其中有可与慧观所记相印证的,今列表如下:
萨婆多部记
【1】僧祐所记
【49】弗若蜜多罗汉【衍汉字】
【50】婆罗多罗
【51】不若多罗
【52】佛驮先
【53】达摩多罗菩萨
(2】齐公寺本
【无】
【48】婆罗多罗
【44】不若多罗
【49】佛大先
【50】昙摩多罗
慧观所记
富若蜜罗
婆陀罗
富若罗
佛陀斯那
昙摩多罗
慧观又说: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富若罗】去世二十余年。
可惜慧观所序的《修行地不净观经》,今不传了,各种经录皆不载此经的传译年代。此经与庐山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必是同一本子。僧祐虽载其序,而不记录此经,我们竟不知此书有第二译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来南方后为庐山《禅经》作的。此序之作约在410年之后。他同佛陀跋陀罗都栖止建业的道场寺,跋陀即庐山《禅经》的译主,慧观为作新序,大旨与慧远原序相同,稍补其史实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420年之间,则我们可以推定
富若蜜多罗【庐山《禅经序》的不若蜜多罗】死于365年左右。
富若罗【不若多罗】死于395年左右。
更合罽宾与天竺两支的禅师为下表:
富若蜜多罗——富若罗
佛大先
达摩多罗——婆陀罗
可知达摩多罗与婆陀罗都是4世纪中叶至下半的人。焦镜法师作《后出杂阿毗昙心序》【《出三藏记》十】说达摩多罗生在“晋中兴之世”,这可证他是4世纪的人。【后秦弘始年中,有罽宾律师弗若多罗到长安,与罗什共译《十诵律》,未完而死。此人似另是一人,不是富若罗】
慧远序中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两人禅法的不同,很可注意。他说:
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这里面便有了顿渐二门之别。达摩多罗之说近于般若宗的中观【àdhyaaka】;他是从印度来的,故颇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宾的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的影响最深,故谨守小乘禅的渐修法门。序中所谓“二道”,即方便道与胜道;“四义”即【1】退,【2】住,【3】升进,【4】决定。用此标准来看庐山的《禅经》,我们只见佛大先的“二道”、“四义”笼罩一切,其中似很少达摩多罗的成分。此书后来被称为《达摩多罗摩经》,真是冤枉了达摩多罗!
以上的考证,只到第4世纪为止。4世纪以上,我们就在迷雾里了。
从不若蜜多罗和达摩多罗,一跳就到僧伽罗叉。《出三藏记》十引失名作者的《僧伽罗刹经》序云: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宾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又著此经。……
此序作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元明《藏本》皆说是道安作的。其时道安未死,序中所说史实当有所本。佛去世在前5世纪之初,则僧伽罗叉是纪元后第2世纪至3世纪的人。但罗叉的《道地经》,在2世纪下半,已由安世高摘要译出,故罗叉的年代至晚当在第2世纪的前半,或至2世纪中叶尚生存,而其书已到中国;正如后来佛大先尚生存,其书也已到中国了。
旧来传说往往把释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灭度后若干年”计算的年代,都只是存一个大概而已,都不能作为正确的计算。僧祐记萨婆多部的师资,罗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齐公寺的本子,罗叉【众护】在第二十六。僧伽罗叉行化于罽宾即kashir,亦译罽贰,在当时为萨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罗叉是“有部”的大师。
僧伽罗叉虽在“有部”,却是一个折衷派的学者。他的《僧伽罗刹集经》便是采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经》也是采集各家的书造成的。《高僧传》一,《安世高传》说:
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序》云:
众护“总众经之大较,建易进入径路。”
《修行道地经》第二品有偈云:
从若干经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我们在上文说过,“瑜伽遮罗”【禅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独创。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们的“修行道地”。僧伽罗叉采取各经的《禅法要义》,编为二十七章,其书明显扼要,故成为禅学的名著,不但风行西域,且能风行中国。
不但罗叉的《道地经》采集各家的,庐山所出的《禅经》也就是几家合成的。鸠摩罗什在关中译的《禅经》也是采集诸家合成一书的。僧叡序罗什所译《禅经》云:
……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胁】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氵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一卷,别时撰出。……【《出三藏记九》】
罗什采自罗叉最多,而罗叉本书自说“从若干经采明要”。这可见这些书的折衷性质了。
僧叡所记的《禅法》作者,与庐山《禅经》序首所记稍有不同。同者三人:
僧波崛 婆须密 僧伽罗叉
庐山《禅经》所无者四人:
鸠摩罗陀 马鸣 僧伽斯那 胁比丘
《庐山经》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叶 阿难 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无可考外,其除九人都见于《付法藏因缘传》及僧祐所记两种萨婆多部世系之中,列表如下:
【1】僧祐记萨婆多部
大迦叶第一
阿难第二
末田地第三
优波崛第五
婆须密第八
胁长老第十
马鸣第十一
鸠摩罗驮第十二
僧伽罗叉第廿九
【2】齐公寺本萨婆多部
阿难第一
末田地第二
优婆崛第四
婆须密第六
勒【胁】比丘第八
马鸣第九
鸠摩罗大第廿五
众护第廿六
【3】付法藏传
大迦叶【1】
阿难【2】
末田地【旁出】
优婆麴多【4】
【无】
胁比丘【9】
马鸣【11】
鸠摩罗陀【13】
【无】
大迦叶本是外道,后归佛教。阿难是佛的忠实信徒。据《阿育王传》四,末田地是阿难弟子,后来在罽宾传教。这几个人大概多是前5世纪上半的人。
优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后的人,其年代当纪元前4世纪。《阿育王传》说他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的年代,经近世学者考定,他即位约当纪元前273年,死时约当前232年。优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远序《禅经》云:
……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健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慧观序中与此略同,也说五部之分起于优婆崛。僧祐记萨婆多部《十诵律》六十一卷的缘起云:
……昔大迦叶具持法藏,次传阿难,至于第五师优波崛,本有八十诵。优波崛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自兹以下,师资相传五十余人。……【出三藏记三】
五部即
【1】萨婆多部【sarvātivāda】,律为《十诵律》。
【2】昙无德部【dharragupta】,律名《四分律》。
【3】弥沙塞部【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
【4】迦叶毗部【kāsyapiya】,律与《五分律》同。
【5】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即犊子部,其律即《摩诃僧祗律》。
优婆崛虽是《十诵律》的创始人,他又是一个大禅师。诸书说他“坐禅第一”;又记他感化氵女婆须达,用的理论即是后世所谓“不净观”。《付法藏传》三记他少时,商那和修教他“系念”之法,
若起恶心,当下黑石,设生善念,下白石子。……渐渐修习,白黑正等。至满七日,心转纯净,黑石都尽,惟有白者。
这也是禅法的方便法门。
婆须蜜,亦作筏苏蜜咀罗【vasuitra】,译言世友,或作天友。据《俱舍光论》,他是佛死后300年时人,著有《众事分阿毗昙》。又《异部宗轮论》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轮论述记》称他是佛灭度后400许年时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记集》十收有《婆须蜜集序》,却说婆须蜜是佛的及门弟子,佛死后他教化周妒国,槃奈国。此说似不可信。婆须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萨婆部大师世友大概是纪元前二三世纪的人。
胁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胁不至席,故有此名。
据鸠摩罗什译出的《马鸣菩萨传》【《藏》九】,胁比丘是马鸣之师;僧祐所记萨婆多部两种传授表,也都说马鸣直承胁比丘。《付法藏传》则说胁比丘传富那奢,富那奢传马鸣。
马鸣是佛灭度后500年时人,当西历第1世纪。他先是外道沙门,后归佛教。他有文学天才,为大乘佛教的大诗人。
鸠摩罗陀,亦作鸠摩罗逻多,译言童首,亦言童受。僧叡序《成实论》云:
《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畅作《诃梨跋摩传》【《出三藏记》十一】,说与此同。诃梨跋摩既是佛死后890年时人,则罗陀是4世纪人,或生于3世纪,而死于4世纪。
我们现在可以把古代传说里的禅学传授者,列为一个总表如下:
大伽叶 西历
阿难 ……前5世纪
末田地
优婆崛……前4世纪
婆须蜜……前2、3世纪
胁比丘……纪元前后
马鸣……1世纪
僧伽罗叉……2世纪
鸠摩罗陀……3、4世纪
达摩多罗 富若蜜多罗 ……4世纪
婆陀罗 富若罗
佛陀跋罗陀【死于429年】
佛大先……4世纪末尚存 智严
沮渠京声【死于455年以后】
十七年七月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55_55290/751934.html